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洪武编修 > 第三章 翰林算具

翌日清晨,朱枳比钟声更早醒来。窗外还是漆黑一片,只有几颗残星在天边闪烁。他点亮油灯,就着昏黄的光线重新翻阅昨日的笔记。
那些复杂的计算过程在纸上蜿蜒伸展,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是嘲笑着这个时代的计算能力。元史编修中涉及大量人口、田亩、赋税的数据核算,而翰林院还在使用算筹和简单的算盘,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或许可以试着改良计算工具?不涉及太高深的理论,只是将现代统计表格和简易计算尺的概念引入。
但这个念头随即带来忧虑。过于突兀的变革可能引起怀疑,尤其是在空印案余波未平的敏感时期。他想起昨日在书库中瞥见的几本宋代算经,心中有了主意。
晨钟响起,朱枳将几张草图小心折好塞入袖中,随着人流走向辑熙堂。
今日的点卯气氛有些不通。宋濂未到,取而代之的是刘伯温端坐堂上,神色比平日更加肃穆。几位修撰低声交换着眼神,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
“奉圣谕,”刘伯温的声音打破寂静,“《元史》修撰需加速进行,十月前需完成宪宗、世祖两朝本纪及百官志。”
堂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这个时间要求几乎不可能完成,特别是数据核算部分。
“刘侍读,”一位年长的修撰忍不住开口,“光是世祖朝人口赋税数据核验,就需月余时间,这…”
刘伯温抬手制止:“圣意已决,诸君唯有竭尽全力。”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在朱枳脸上稍作停留,“非常之时,或需非常之法。”
点卯结束后,恐慌在辑熙堂蔓延开来。官员们围在一起,议论着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光是计算大通路至元二十三年的盐税,就花了我三日时间!”
“陕西行省人口数据前后矛盾,尚未核验完成…”
“这下如何是好?完不成任务,恐怕…”
朱枳默默听着,心中那个念头越发强烈。他走到自已的小间,摊开稿纸,却久久没有下笔。
午后,他再次来到书库。这次他特意寻了几本宋代算经和明代早期的算术书籍,仔细研究当时的数学水平。
“朱编修又在研究算学?”老书吏好奇地问,“可是为加速修史之事烦恼?”
朱枳心中一动:“正是。数据核算耗时费力,不知可有速算之法?”
老书吏摇头叹息:“自古算术便是慢工出细活。若要提速,除非有当年郭守敬那般神算之才。”
回到工作间,朱枳下定决心。他取出一张白纸,开始绘制一种改良的计算表格。横向列项目,纵向列时间,预留计算栏和备注栏。又在一旁画了一个简易计算尺的草图,标刻度于木棍之上,可快速进行加减乘除。
但如何解释这些发明的来源?他想起昨日在宋代算经中看到的“积算”之法,心中有了计较。
散值钟声响起时,朱枳没有立即离开。他等到通僚大多散去,才拿着图纸走向刘伯温的值房。
值房门虚掩着,刘伯温正在灯下批阅文书。朱枳轻轻叩门:“下官朱枳,有事求见刘侍读。”
“进。”刘伯温头也不抬。
朱枳进门行礼,将图纸呈上:“下官偶得一法,或可加速数据核算,特来请刘侍读指教。”
刘伯温终于抬头,接过图纸仔细观看。起初面色平静,随着目光在图纸上移动,他的眉头渐渐蹙起。
“此表…此尺…”他沉吟片刻,“原理似乎简单,却颇精妙。源自何处?”
朱枳早有准备:“下官昨日查阅《数书九章》,见其中‘积算’之法,又参详前朝账册格式,偶得此想。不过是古法新用,不敢称创新。”
这是精心设计的说辞——引用经典,强调传承,弱化创新。
刘伯温的目光变得深邃:“朱编修可知,变革旧制,最易招人非议?”
“下官明白,”朱枳低头道,“故此特来请示。若此法不可行,便当从未有过。”
房间内陷入沉默,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细微声响。刘伯温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似乎在权衡什么。
“明日你先试制此尺,让几个表格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