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望向承祜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其中不再仅仅是臣子对储君的敬畏,更多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叹服与感激。
紫禁城的一场风波,以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方式平息。
而这道最终的旨意,连同太子在御前仗义执言的整个过程,如同一阵携带着惊雷的春风,以最快的速度,席卷了整个江南。
杭州,西子湖畔,证人书院。
一位面容清癯、目光如炬的老者,正临窗而坐,手中捧着一卷书,却久久没有翻动一页。
他便是与顾炎武齐名的当世大儒,黄宗羲,黄梨洲。
沈榷,曾是他的门生。
听闻其下狱,黄宗羲已心生死志,准备效仿当年的东林党人,奔赴京城,以死相争。
然而,他等来的,却不是学生的死讯,而是一个近乎荒诞的传奇故事。
“先生,您是没听说,京中传来的消息说,是当朝太子一力保下的沈师兄!”一名年轻的学子站在一旁,语气中满是激动与难以置信,“太子殿下在皇上面前直言,‘若腹诽亦能入罪,则天下士子,谁还敢秉笔直书’!此等见识,此等胆魄”
黄宗羲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他一生都在与君权作斗争,其所著的《明夷待访录》,更是对绵延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出了最深刻的批判。
在他看来,爱新觉罗家的皇帝,不过是得了天下的大盗而已。
他从不相信,这些马上得天下的异族统治者,能真正理解汉家道统中民为贵的精髓。
可是
“若腹诽亦能入罪,则天下士子,谁还敢秉笔直书”
黄宗羲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浑浊的眼中,渐渐泛起骇人的光亮。
这不正是他与顾亭林等人一生所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吗?
这种思想,竟然出自一个满人皇子之口?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这太可怕了。
一种比听闻沈榷死讯更深的寒意,从黄宗羲的脚底,直窜上天灵盖。
他想起数十年前,清兵入关,山河破碎。他们这些读书人,或以死殉国,或奔走抗争,为的便是那一点华夷之辨的执念,那一份天道尚在汉家的期盼。
可如今,一个被他们视为蛮夷的王朝,其储君,却展现出了远超历代汉人太子的胸襟与见识。
这是否意味着
天命,真的已经不在朱明,不在他们这些遗民这边了?
“梨洲先生?”学生见他神情有异,不由得担心地唤了一声。
黄宗羲缓缓回过神来,他没有回答,只是慢慢地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了那扇雕花木窗。
窗外,寒梅怒放,冷香扑鼻。
他望着远处被薄雾笼罩的湖光山色,那是他深爱了一生的江南,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国山河。
许久之后,一声苍凉的,几乎不似人声的叹息,从他口中逸出。
“天不祚明,天不祚明啊”
“能说出此等言语,心怀此等仁念此子若为君,或非天下之不幸”
“只是我辈读书人,又该何去何从”
这位一生刚硬如铁,从未向异族统治者低过一次头的老人,此刻,竟是老泪纵横,身形佝偻,仿佛被抽走了全部的精气神。
远在千里之外的承祜,正在毓庆宫的暖榻上,翻看着一卷西洋传教士带来的航海图。
忽然,那道熟悉的机械音,再次响起。
【叮——检测到目标人物‘黄宗羲’产生深度赞誉情绪,任务“士林之心”进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