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烽烟铸魂 > 第9章 长城脚下,战鼓初擂

1931年11月8日,长城喜峰口附近的临时阵地。火车在离前线三十里的小镇停下,杨志明和战友们徒步走了整整一天,终于踩着暮色抵达这里。脚下的土地冻得发硬,每走一步都能听到鞋底与冻土摩擦的“咯吱”声,远处长城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脊背起伏间,藏着千年的风霜与此刻的危急。
“都抓紧时间搭帐篷!夜里温度能冻掉耳朵!”老兵的吼声在阵地上回荡。杨志明放下背包,和王二柱一起扯开帆布帐篷。风很大,帆布被吹得猎猎作响,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石头把帐篷四角压住。王二柱冻得搓着手跳脚:“杨哥,这比塘沽冷多了,我鼻子都快冻掉了。”杨志明从背包里掏出陈明雪送的棉衣,递给他一半:“先凑合一晚,明天领了厚装备就好了。”
刚把帐篷搭好,炊事班就抬来了大铁锅,锅里煮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粥,还有几块冻得硬邦邦的红薯。士兵们围着铁锅,用粗瓷碗盛着粥,哈着白气往嘴里灌。杨志明喝了两口粥,暖意刚传到胃里,就听到阵地外围传来“沙沙”的声响。“警戒!”负责放哨的士兵喊了一声,所有人瞬间绷紧了神经,纷纷抓起身边的步枪。
杨志明握着枪,趴在帐篷旁的土坡后,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的树林。月光透过树枝洒下来,地上的影子斑驳晃动,像藏着无数鬼魅。过了一会儿,两个穿着灰色军装的身影从树林里走出来,手里举着白旗:“别开枪!我们是二十九军的侦察兵!”
侦察兵带来了坏消息:日军先头部队明天一早可能会发起进攻,目前正在附近的村子里休整。“鬼子有迫击炮,还有重机枪,咱们这临时阵地,怕是顶不住第一轮进攻。”侦察兵的话让阵地上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几个新兵脸色发白,悄悄往后缩了缩。
杨志明攥紧了步枪,指腹在枪管上反复摩挲——这是他第一次离敌人这么近,近到能想象出明天炮火连天的场景。他摸出怀里的木牌,“明”字的纹路在掌心硌得发痒,忽然想起陈明雪说的“以风骨守家国”,想起父亲举着军旗不肯退的模样。他站起身,对周围的士兵说:“咱们不能退!退了,后面就是长城,就是老百姓的家!”
老兵看了他一眼,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说得对!咱们是军人,守土就是守家!今晚轮流放哨,都机灵点!”
后半夜轮到杨志明放哨,他靠在一棵老槐树下,手里握着枪,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前方。风更冷了,吹得他脸颊生疼,他却不敢有丝毫松懈。远处的长城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也像父亲年轻时守护过的誓言。他从衣兜里掏出李栓柱的照片,照片上的女人和孩子笑得眉眼弯弯,他在心里默念:“兄弟,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照片寄回家,也会守住这片土地,不让你的家人再受欺负。”
天快亮的时侯,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阵地上的士兵们陆续醒来,开始检查武器、加固工事。杨志明把照片揣回怀里,拿起步枪,跟着老兵练习射击。“三点一线,稳住呼吸,扣扳机的时侯别慌。”老兵手把手教他,他认真地学着,每一次瞄准,都像是在瞄准鬼子的心脏。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炮声,紧接着,阵地前方的树林里响起了密集的枪声。“鬼子来了!”有人喊了一声,阵地上瞬间乱了起来,士兵们纷纷趴在工事后面,举起了步枪。杨志明趴在土坡后,心脏跳得像要蹦出来,他看到几个日军士兵端着枪,从树林里冲了出来,脸上带着狰狞的笑容。
“打!”老兵的吼声响起,枪声瞬间在阵地上炸开。杨志明按照老兵教的要领,瞄准一个日军士兵,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子弹没打中目标,却让他更加紧张。他深吸一口气,重新瞄准,这一次,子弹擦着日军士兵的胳膊飞过,溅起一串血花。
日军的迫击炮开始轰炸,炮弹落在阵地上,炸起一片片泥土。杨志明身边的一个士兵被弹片击中,惨叫着倒在地上。他想冲过去救人,却被老兵按住:“别冲动!先打退鬼子的进攻!”
杨志明咬着牙,继续射击。他不知道自已打了多少枪,只知道每一次扣动扳机,都是在替父母报仇,替通胞雪恨。阵地上的枪声、炮声、惨叫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惨烈的战歌。他看到王二柱趴在不远处,手在发抖,却还是坚持着射击,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丝敬佩——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也在学着长大,学着成为一名战士。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终于撤退了,阵地上留下了十几具尸l。杨志明爬起来,身上沾记了泥土和血迹,不知道是自已的还是敌人的。他走到那个被弹片击中的士兵身边,士兵已经没了气息,手里还紧紧攥着步枪。他想起了李栓柱,想起了父亲,心里一阵发酸。
老兵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好样的!第一次上战场,没尿裤子就不错了。”杨志明笑了笑,笑容里带着疲惫,却也带着坚定。他望向远处的长城,阳光洒在城墙上,泛着金色的光芒。他知道,这只是战斗的开始,后面还有更残酷的考验在等着他们。但他不怕,因为他怀里揣着父亲的军牌、陈明雪的木牌,揣着无数通胞的希望。他要像长城一样,站在这里,绝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