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樟荫的失衡影
九月的樟叶还裹着暑气的黏重,把江汉园的天遮得半明半暗。林晓星攥着行李箱拉杆站在樟荫外,看校门两侧的巨幅看板
——
上面是西装人影与外文标识,像两片被风撑得过大的樟叶,硬生生盖过了门内那棵百年香樟的枝桠。行李箱侧袋里,爸爸煮的茶叶蛋还温着,蛋壳上的裂纹像他掌心纵横的老茧,她想起出发前爸爸在樟树下说的
樟下的路要自己走稳,却没说樟荫里的光,会分得这样不均。
迎新点设在樟林东侧,两张桌子隔着三步远,却像隔着两个世界。东边的铺着猩红桌布,摆着带金边的本子(后来她才知道那叫
双语校园手册),志愿者的声音裹着细碎的英文词,像樟叶上滚过的晨露,亮闪闪的,却没什么实在分量;西边的只有几张折叠桌,选课单皱得像被樟风吹了半季的旧纸,负责报到的学长往她手里塞时,指尖蹭过她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带,声音压得很低:东边的石凳只让戴白牌的人坐,咱们找西边的树荫将就就行,别往跟前凑。
她跟着学长往宿舍走,路过樟林深处的一栋小楼
——
墙皮是新刷的米白色,像刚蜕了皮的樟树干,楼下的石凳刻着弯弯曲曲的外文,几个挂着白牌的人坐在上面,手里的透明杯子盛着琥珀色的液体,阳光透过杯子,在樟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而她要去的
3
号楼,在樟林西侧,墙皮斑驳得像老樟的树皮,楼梯扶手的漆皮掉了大半,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摸上去糙得硌手。那小楼是去年专为戴白牌的人修的,两人一间,有独立卫浴,咱们楼四个挤一间,夏天樟叶太密挡了风,空调还会跳闸。
学长的话落时,一片泛黄的樟叶刚好落在她的帆布书包上,像一枚轻飘飘的叹息。
402
宿舍的窗正对着樟林,陈萌正对着镜子拆外国货的包装,塑料纸撕开的声响盖过了窗外樟叶的沙沙声。我妈说,多跟戴白牌的人混熟,以后能走‘东边的捷径’,西边的路太绕,走到底也未必有结果。
陈萌把护肤品瓶子摆成一排,瓶身上的外文标识在阳光下反光,像樟叶上的光斑。靠窗的苏倩倩突然把平板转向她,屏幕光映在苏倩倩的眼镜片上,看不清表情:你看群里说,樟下的古籍室挂了新锁,只有戴白牌的人能刷开,咱们要借那本线装的《史略》,得提前两周预约,还只能在周末上午借两小时,超时要扣学分。
第一堂专业课在樟林旁的教学楼,窗外就是那棵百年香樟,枝桠伸到窗沿下,把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授课的李老师手里拿着一本印满外文的书,讲
甲骨文
时,先念了一长串拗口的英文词,像在樟叶间绕圈,绕得人头晕。林晓星攥着手里的国产课本,想问
‘日’字的甲骨写法到底是什么样,李老师却突然指着窗外的樟枝:做学问要像樟叶一样向外展,别总盯着树根那点地方,格局要大。
下课铃响后,她抱着课本往古籍室走,管理员正用一块樟木牌挡着锁孔,见她来,头也没抬:今天戴白牌的人要查‘中韩古文化交流’的资料,古籍室暂时不对你们开放,明天再来吧,记得带导师签字的字条,不然连门都不让进。
林晓星站在樟荫里,看着古籍室紧闭的门,门楣上
古籍室
三个字蒙着一层薄灰,像被樟叶盖住的星星。
她最终在图书馆角落找到一本封面掉皮的《史略选读》,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樟叶,是之前的读者留下的。回宿舍的路上,樟风吹过,叶子落在书页上,她突然想起高中母校的小图书馆
——
那里的书没有锁,管理员会帮她拂掉封面上的灰,还会把自己珍藏的樟叶书签夹在她借的书里。给妈妈打电话时,妈妈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缝纫机的嗡嗡声:星星,樟下的书要先读懂字里的意思,再看外面的皮壳好不好看,别弄反了。
她摸着书页上陌生的指纹,忽然懂了:有些樟叶看着绿得鲜亮,其实是为了挡住那些本该照进古籍室的光。
2
樟墙上的异色痕
樟叶落了又长,转眼到了园会时节。林晓星和李玥捡了樟树下的宣纸,裁成整齐的方块,想在园会上摆个
樟下抄字
的摊子,写些
仁信
之类的字,让大家感受纸墨的温度。可去学生会审批时,负责的学长却指着樟墙上的海报
——
上面印着
国际视野多元融合
的字样,像一块深色的补丁,盖在原本斑驳的墙皮上:你们这摊子太素了,不符合园会的‘展示调性’,要么改成‘中外文字对比’,要么就别占地方了。
林晓星和李玥不甘心,还是把摊子设在了樟林西侧。园会当天,东侧的摊位挤得满满当当,有人穿着改良的宽袖衣,播放着陌生的曲子,石凳上摆着免费的甜饮,只有戴白牌的人和穿特定服饰的人能拿;西侧的樟荫太密,光落在宣纸上,都显得发暗,宣纸被风吹得卷边,李玥用几块樟木镇纸压着,才勉强稳住。直到一个戴白牌的男生停下来,指着宣纸上的
仁
字问
这个字念什么,是什么意思,林晓星才慢慢把
爱人如己
的意思讲给他听,男生听完,把手里没开封的甜饮放在她们的摊子上,转身走了
——
那杯甜饮像一滴樟露,落在干渴的宣纸上,让她们心里的委屈,淡了些。
那段时间,樟墙上总出现黑色的涂鸦。有时是画着红叉的男性剪影,有时是
某类人禁入
的符号,还有次写着
别让他们靠近你的书,画的人穿黑色连帽衫,像樟影里的影子,来无影去无踪。有次林晓星和赵宇一起搬专业书,路过樟墙时,黑衣人影突然拦住她,手指戳着她怀里的《史略选读》:你怎么跟他一起走这书里的字都是旧时代的,会绑住你的手脚,你该看新的册子。
赵宇想辩解,一阵樟风突然吹过,落叶满地,黑衣人踩着叶子走了,留下涂鸦在墙上,像未干的墨,渗进墙皮里。
data-fanqie-type=pay_tag>
她找后勤的管理员想擦掉涂鸦,管理员却摇着头,手里的樟木扫帚停在半空:樟墙的漆不能随便动,万一惹了‘展示评估’的事,谁都担不起责任。
后来有个男生看不过去,拿着砂纸想把涂鸦磨掉,刚蹭了几下,就被四五个黑衣人围住,直到他低着头说了
对不起,黑衣人才散开。樟墙上的涂鸦还在,只是多了几行小字:这是对的,别碰。
课堂上的风也变得奇怪。刘老师讲
人和人该像樟枝一样互相扶持,后排突然站起来一个穿黑衣的女生,手里举着一张画着叉的纸:你这是帮他们说话!樟枝只有东边能向阳,西边只能待在阴处,怎么可能互相扶持
刘老师想把纸从她手里拿下来,女生却猛地把纸贴在樟墙上,和之前的涂鸦叠在一起,纸角被樟风吹得掀起来,像一只折了翅的鸟。
陈萌渐渐不跟她一起在樟下看书了。她总往东侧的摊位跑,回来时手里拿着印着外文的明信片,说
那边的曲子才好听,那边的人懂的也多,咱们的书太旧了,没人愿意看。苏倩倩也开始盯着樟墙上的涂鸦发呆,有次小组作业,赵宇帮她捡了掉在樟树下的笔,她却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笔扔了:他是故意的,想让你欠他人情,以后好让你做事,这都是他们的套路。
林晓星还是常去樟下读那本《史略选读》,书页里的樟叶标本已经干得发脆。有次黑衣人路过,瞥了眼书的封面,语气里满是不屑:这种泛黄的纸早该烧了,不如看新出的册子,里面才讲‘真道理’。
她把书抱得更紧了,一片樟叶刚好落在封面上,像一层薄盾
——
她知道,有些字比墙上的涂鸦更经得住风,有些道理,不是新册子就能随便改的。
3
樟下册页的墨渍
大三的樟叶长得更密了,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林晓星选了王老师的
近现代事
课,教室在樟林旁的阶梯教室,窗外的樟枝伸到窗台上,上课时常有落叶飘进来,落在摊开的课本上。王老师手里总拿着一本外文版的《东方史》,讲
旧年的事
时,总说
要站在樟林外看,才能看得全面。
他讲
某场大火
时,说
火是两边烧的,两边都有损失,别只盯着一边的伤;讲
岳将军
时,又说
他的‘忠’是后来人编的故事,为了让大家听话,真史料里可不是这样。林晓星攥着手里的《史略选读》,指尖把纸页捏出了深深的印子
——
那本书里明明写着
火是从东边烧过来的,烧的是咱们的房子,伤的是咱们的人,写着
岳将军的兵不拆屋、不掳掠,百姓都念他的好。
课后她又去了古籍室,锁孔上的樟木牌换了新的,上面刻着
待审核
三个字。管理员见她来,叹了口气:王老师说这些书的‘视角太偏’,暂时不让学生借,你要是想了解,不如看看他推荐的那本《东方史》,图书馆一楼就有。
林晓星没去一楼,而是绕到樟林西侧的旧书店
——
店主周老师是个退休的历史老师,店里的书架都是樟木做的,走进去能闻到淡淡的樟香。
周老师听完她的困惑,从书架最上层抽出一本蓝布封皮的书,封面上写着
全本史
三个篆字,书页已经泛黄,却很平整。孩子,有些墨写的事,不是风吹就能改的,也不是外人说几句就能变的。
周老师把书递给她时,一片樟叶落在书页上,你看这书里的记载,都是前人一笔一划写的,比那些新出的册子实在。
书里夹着一张老照片,是几十年前拍的江汉园,那时的樟林还没这么密,照片里的人举着
铭记
字样的木牌,站在阳光下,笑得很踏实。
没过多久,樟树下贴了几张泛黄的纸
——
后来她知道那是保研名单。林晓星蹲在樟荫里,手指划过那些名字,找了三遍都没找到自己的,却在名单中间看到了张雯雯的名字
——
旁边的墨渍没干,晕开了原本的排名数字,把
15
遮得只剩个模糊的轮廓。陈萌路过时,用脚尖踢了踢地上的樟叶:张雯雯的妈妈管着学院的‘册页事’,她能上不奇怪,咱们这种没靠山的,再努力也没用。
林晓星去找负责保研的管理员要
册页的规矩,管理员却指了指樟墙上
展示评估
的海报:规矩是为了‘整体利益’定的,你别太较真,差不多就行。
王老师找她谈话时,手里拿着一本新的空白册子:晓星,我知道你想上,只要你把论文里‘史的价值’部分,改成‘西方视角对史的补充’,再选修我的‘国际史学课’,期末拿个优秀,我帮你在册页上添个名字,就像给发黄的樟叶补点绿,很简单。
她看着册子上的空白处,想起周老师给的
全本史,想起书里夹着的老照片,摇了摇头:教授,有些字不能改,就像樟树的根不能挪,挪了就活不成了。
之后王老师的课上,林晓星总被单独提问,问的都是
樟林外的理论西方的观点,她答不上来,王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还是只盯着树根那点地方,没一点国际视野,怎么能做研究
期末论文评分时,她的论文明明符合要求,却只得了
及格,评语里写着
学术观点保守,缺乏创新,不符合国际化研究方向。
直到有天,周老师把她叫到店里,递给她一张纸
——
是保研补录名单的照片,她的名字在最后一个,旁边有淡淡的墨痕,像被人擦过又重新写上的。这是你该得的,就像樟叶该落的时候总会落,该长的时候也总会长。
周老师给她泡了杯樟叶茶,茶味淡淡的,却很提神。林晓星抱着那张纸站在樟下,眼泪落在墨痕上,把痕迹晕得更淡了些,却没完全消失
——
就像那些委屈,没完全散去,却有了个出口。
4
樟风里的折页
保研后的樟叶开始落,一片片飘在地上,像铺了层黄绿相间的毯子。林晓星和李玥捡了樟树下的废纸,裁成一样的大小,做了
樟下问券——
上面写着
你觉得樟下的光够不够亮东边的石凳该不该大家一起坐古籍室的门该不该只对少数人开。她们把问券贴在樟墙上,没一会儿就被人揭了,管理员拿着樟木扫帚过来,说
樟墙是用来‘展示形象’的,不能贴这些零碎,影响不好。
她们没停。第二天,她们把问券放在樟下的石桌上,每个路过的人都能拿一张填,填好的问券就夹在樟枝上。没过几天,樟枝上夹满了问券,像挂满了绿色的叶子,风吹过,纸页轻响,像在跟樟叶说话。她们把问券收下来,订成厚厚的册子,封面用樟叶拼了个
问
字,送给了管
展示评估
的领导。领导翻了几页,手指在
90%
学生希望资源公平
那行字上停了停,说
会改,给学校点时间。
一个月后,樟下贴了
整改通知:古籍室的锁松了,不再只对戴白牌的人开放;东边的石凳也没了
专属标识,谁都能坐;黑衣人的社团被要求
暂停活动,限期整改,学校还在樟林旁设了
樟下讲堂,让刘老师讲
人和人该怎么相处。林晓星和李玥去古籍室借《全本史》,管理员没再拦着,却指着墙上的时间表说
现在只在下午两点到四点开放——
那是她们要上专业课的时间,戴白牌的人却能随时来借。
她们去问管理员,管理员却叹了口气:戴白牌的人要做‘国际研究’,时间紧,你们就多理解理解,以后总会调整的。
东边的石凳虽然没了标识,却总有人占着位置,看到穿帆布书包的人过来,就故意把杯子放在旁边的石凳上,说
有人了。黑衣人的社团改了个名字,叫
樟下平等社,还在私下组织线上活动,说
樟枝的向阳面永远不会给西边。
林晓星没气。她每天把《全本史》的抄本铺在樟下的石桌上,自己坐在旁边读,路过的人好奇,就停下来看几眼。有个戴白牌的女生过来,指着
岳将军
的段落问
他真的很厉害吗,林晓星把书里的记载念给她听,女生听完,把自己的外文笔记借给她看,说
原来两边的记载不一样,我之前都不知道。
来樟下看抄本的人越来越多,有学生,也有老师,甚至有戴白牌的人。管理员慢慢把古籍室的开放时间调整了,下午也加了两个小时的
学生专场;东边的石凳上,渐渐有穿帆布书包的人和戴白牌的人坐在一起,聊着书里的事;黑衣人的线上活动,参加的人越来越少,最后没人再提。
周老师来樟下看她们时,手里拿着新的樟叶书签:樟林的改变要慢慢来,就像树根要慢慢扎,急不得。你看这樟叶,落了又长,总会有新的绿芽冒出来。
林晓星看着樟下围坐的人,看着他们手里的书和抄本,突然觉得,有些光不用等别人照过来,自己拿着书,也能在樟下点起一点亮,再让这点亮,传给更多人。
5
樟枝间的传光人
毕业的樟叶飘落在册页上时,林晓星的毕业论文得了
校级优秀——
题目是《樟下光的分配:论校园资源的公平与传承》。答辩那天,评委老师手里拿着樟木笔,问她
你觉得樟林的光能照到校外吗能照多久
她指着窗外的樟枝,手里拿着之前学生们填的问券,问券上的樟叶印记已经干了,却还能看清:只要有人愿意把光传下去,就能一直照。就像这些问券,虽然干了,却能让后来的人知道,我们曾经期待过什么,努力过什么。
评委老师们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鼓起了掌。最后一个评委说:你让我们想起,大学该是樟林的样子
——
不是只有东边的光,而是每片樟叶都能分到光,每个人都能在樟下读书。
毕业典礼那天,樟林东侧的
国际展示
摊位和西侧的
樟下抄字
摊子摆在了一起。戴白牌的人和穿帆布书包的人围在樟下,一起看《全本史》的抄本,有人拿起樟木笔,在宣纸上写
仁,有人写外文的
和平,字虽然不一样,却都写得认真。林晓星把自己的《史略选读》放在樟下的石桌上,旁边压了片新鲜的樟叶
——
她想让后来的人知道,樟下的书,该大家一起读;樟下的光,该大家一起分。
读研后,林晓星常带着《全本史》的抄本去附近的中学。她会在中学的樟树下摆一张桌子,把抄本摊开,给孩子们讲
岳将军的忠大火的真事,孩子们听得认真,会捡起地上的樟叶,夹在抄本里,说
这是书签,下次来还能找到这一页。有次她讲完,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画的
樟下读书图
送给她,画里的樟树下,有穿校服的孩子,有戴眼镜的老师,还有挂着白牌的人,大家都拿着书,笑得很开心。
寒假回家时,她给爸爸带了本新印的《全本史》,给妈妈带了片压好的樟叶书签
——
是江汉园那棵百年香樟的叶子。爸爸翻书时,书签从页间掉出来,妈妈捡起来,对着光看了看:这叶子亮,像星星,比咱们家樟树下的叶子好看。
林晓星靠在爸爸肩上,看窗外的麦田,风一吹,麦浪像樟叶的起伏,温柔又踏实。她想起第一次在江汉园借不到书时的委屈,想起在樟下贴问券时的倔强,想起现在孩子们眼里的光,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白费。
第二年春天,她回江汉园办事,路过那棵百年香樟,看到樟下有个穿帆布书包的女生,正蹲在地上看她之前留下的《史略选读》,女生的旁边,放着一本新的抄本,封面上用樟叶拼了个
传
字。风一吹,樟叶落在抄本上,女生抬起头,对她笑了笑,像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林晓星也笑了。她知道,樟下的光不会一下子亮起来,樟林的改变也不会一下子完成,但只要有人愿意在樟下读书,愿意把光传给下一个人,总有一天,所有的樟叶都会分到光,所有的人都能在樟下,安安静静地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离开时,她把一片新摘的樟叶,夹在了女生的抄本里
——
像传递一颗星星,也像传递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