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黄土塬上的风 > 第3章
凌晨五点的柳河乡,还浸在一片冷雾里。张成是被食堂飘来的小米粥香味勾醒的,他套上厚外套跑出宿舍时,李姐正蹲在煤炉边搅着锅里的粥,蒸汽裹着她的白头发,像团软乎乎的棉花。
“张同志,起这么早?”李姐笑着舀了碗粥递过来,“王书记早就去东沟村了,说今天订单多,怕村民们忙不过来,让我多煮点粥,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张成接过粥,烫得指尖发麻,却一口喝下去大半——小米熬得黏糊糊的,带着点焦香,是他在县城从没喝过的味道。“我也去帮忙,李姐,您多装几桶,我用三轮车拉过去。”
等张成和李姐把粥、馒头还有一筐腌萝卜搬到三轮车上时,老周已经骑着车在门口等了。车斗里堆着打包用的泡沫箱、冰袋,还有一沓手写的快递单——是小杨昨晚熬夜画的,虽然歪歪扭扭,却把收件人、电话、地址的格子标得清清楚楚。
“走,再晚就赶不上早直播了!”老周踩下油门,三轮车突突地冲进雾里。路边的白杨树光秃秃的,枝桠上挂着霜花,风一吹,霜花簌簌往下掉,落在张成的衣领里,凉得他一缩脖子。
东沟村的晒场上,早就热闹起来了。王丽站在直播台旁,正帮着小杨调试手机支架,手机屏幕上已经有了不少观众留言:“主播怎么还不开播?等着买苹果呢!”“昨天看了试播,今天特意定了闹钟!”小杨手里攥着个充电宝,额头上冒着汗:“王书记,网没问题,张会长刚才打电话说,备案已经通过了,小黄车随时能上!”
村民们围着苹果堆,正按大小分拣——大的装成礼盒,中等的装成五斤装,小一点的就装成三斤装,李大爷拿着个软尺,挨个量苹果的直径,嘴里念叨着:“得够八公分才叫大果,不能糊弄人家城里客户。”刘大叔蹲在旁边,用软布擦着苹果上的绒毛,擦一个就往泡沫箱里放一个,动作慢却稳:“俺们卖的不光是苹果,是东沟村的脸面。”
“张同志来啦!”李大爷看见张成,赶紧招手,“快过来,俺们刚挑了一筐最好的,直播的时候用!”
张成把粥桶搬下来,喊着大家先喝粥:“都先歇会儿,喝口热粥暖暖身子,一会儿有的忙呢!”村民们围过来,拿着粗瓷碗,你一碗我一碗,粥桶很快就见了底。刘大叔喝着粥,突然问张成:“张同志,俺家娃在西安上大学,要是俺给他寄一箱苹果,能送到不?”
张成笑着说:“能!您一会儿把地址给我,我给您走优先发货,让娃尝尝家里的苹果。”刘大叔听了,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儿子的地址,字是用铅笔写的,还描了两遍。
八点整,直播准时开始。张成坐在镜头前,手里拿着个刚擦好的苹果,比昨天从容多了:“家人们早上好,我是张成,今天咱们在东沟村的苹果晒场,给大家现场打包、现场发货,保证你们收到的苹果,跟我手里的一模一样!”
他说着,把苹果举到镜头前,阳光刚好穿透雾层,照在苹果上,红彤彤的,泛着光。弹幕一下子就刷了起来:“哇,这苹果看着就甜!”“怎么下单啊?小黄车怎么没上?”
小杨赶紧在旁边提醒:“张哥,小黄车开了!”张成点了点头,指着屏幕下方:“家人们,小黄车1号链接是五斤装,2号是三斤装,3号是礼盒装,都是今天摘、今天发,偏远地区的家人们别着急,我们会多放冰袋,保证新鲜!”
刚说完,订单就开始跳了——10单、20单、50单……小杨盯着后台,声音都在发抖:“张哥,500单了!已经500单了!”
晒场上的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眼睛里全是光。李大爷拉着王丽的胳膊,激动得说不出话:“王书记,这……这就是卖出去了?这么快?”王丽点了点头,声音也有点哽咽:“是,李大爷,卖出去了,咱们的苹果,有人要了!”
就在这时,张成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他接起来,里面传来个粗声粗气的声音:“你是柳河乡卖苹果的张成?我劝你别瞎折腾,赶紧把直播关了,不然有你好果子吃!”
张成皱起眉头:“你是谁?凭什么让我关直播?”对方冷笑了一声:“别管我是谁,你知道赵磊赵少吗?这安和县的生意,还轮不到你一个外来的小子插手!”说完,电话就挂了。
王丽凑过来,看出了张成的不对劲:“怎么了?谁打的电话?”张成把电话内容一说,王丽的脸色沉了下来:“是赵磊的人。他肯定是看见咱们订单多,急了。别管他,继续播,我倒要看看他能怎么样!”
张成点了点头,重新对着镜头笑了笑:“家人们不好意思,刚才接了个骚扰电话,咱们继续看苹果。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咱们村民们正在打包,每一个苹果都会套上泡沫网,再放进泡沫箱,保证路上不会坏。”
他说着,镜头转向正在打包的村民——刘大叔正小心翼翼地把苹果放进泡沫网,村里的小姑娘小芳蹲在旁边,帮着贴快递单,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弹幕里有人留言:“村民们好朴实啊!”“支持农村特产,已经下单了!”
订单还在涨,很快就突破了1000单。可就在这时,负责联系快递的老周跑了过来,脸色发白:“张成,王丽,不好了!县城的快递点说,不接咱们的苹果件,说……说有人打过招呼,不让他们收!”
张成心里一沉——赵磊果然来真的了。村民们也听见了,刚才的兴奋劲儿一下子没了,刘大叔手里的泡沫网掉在地上:“这……这可咋整?订单卖出去了,发不了货,不是坑人家客户吗?”
小芳眼圈红了:“俺还跟同学说,俺们村的苹果卖出去了,让他们等着吃呢……”
王丽深吸了一口气,拍了拍手:“大家别慌!快递的事,我来解决。张成,你继续直播,跟客户们解释一下,就说咱们正在协调快递,保证三天内发货;老周,你去乡邮政所问问,能不能走邮政快递;小杨,你在评论区回复一下客户,别让人家着急。”
说完,她拿出手机,拨通了李建国常务副县长的电话。电话响了好几声才接通,里面传来李建国的声音:“王丽同志,怎么了?是不是柳河乡的苹果出问题了?”
王丽赶紧说:“李县长,是这样的,我们直播卖苹果,订单已经1000多单了,但县城的快递点被人打招呼,不让收咱们的件,我怀疑是赵磊干的。您能不能帮忙协调一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李建国的声音:“我知道了。赵磊最近确实在县里活动,想垄断农产品收购。你别着急,我现在就给市邮政局打电话,让他们协调安和县的快递点,必须收你们的件。另外,你们要注意安全,赵磊那个人,可能会来硬的。”
挂了电话,王丽松了口气,对大家说:“李县长已经帮忙协调了,快递的事很快就能解决。大家继续打包,别耽误了时间!”
村民们听了,又重新振作起来。刘大叔捡起地上的泡沫网,说:“俺们听王书记的,只要能发出去,俺们就是不睡觉,也把这些苹果打包好!”
直播一直播到中午十二点,订单最终停在了1863单,销售额超过了十万块。关了直播后,张成看着后台的数据,心里又激动又感慨——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一个想法,能帮村民们卖出这么多苹果。
小杨拿着手机,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张哥,王书记,评论区全是好评!还有人问咱们下次什么时候直播,想再买!”
王丽笑着说:“等这批苹果发完,咱们再播一次,把西坡村的核桃也带上。不过现在,咱们得先去石洼村,刘支书早上又打电话了,说蓄水池的裂缝更大了,再不去看,就真的没法用了。”
吃过午饭,王丽开着SUV,带着张成和老周往石洼村走。石洼村比东沟村更偏,路也更难走,SUV在土路上颠簸着,像是要散架一样。车窗外,黄土塬一望无际,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只有偶尔能看见几孔窑洞,孤零零地嵌在山坡上。
“石洼村是柳河乡最穷的村,全村只有两百多口人,青壮年基本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王丽一边开车,一边介绍,“去年修蓄水池的时候,村民们都特别高兴,以为终于不用靠天吃饭了,没想到才用了一年,就裂了。”
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石洼村。村子里很安静,只有几条狗在路边晒太阳,看见他们的车,懒洋洋地叫了两声。刘支书已经在村口等着了,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手里拄着个锄头,脸上的皱纹比李大爷还深。
“王书记,张同志,你们可来了!”刘支书赶紧迎上来,握着王丽的手,“蓄水池就在村后,俺带你们去看看。”
跟着刘支书往村后走,路上遇见几个老人,都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看见他们,只是点了点头,眼神里没什么光。刘支书叹了口气:“这几年天旱,地里没收成,年轻人都走了,村里就剩俺们这些老骨头了。要是蓄水池坏了,明年春天连庄稼都种不了。”
蓄水池在村后的山坡下,是个长方形的水泥池,大概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池子里没多少水,池壁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缝,从池边一直裂到池底,能塞进一个拳头。裂缝周围的水泥已经脱落了,露出里面的碎石子,还有些地方的水泥轻轻一抠就掉渣。
“你们看,这哪是正经水泥?”刘支书蹲在裂缝边,抠下一块水泥,用手一捏,就碎成了粉末,“去年刀疤的工程队来修的时候,俺就觉得不对劲,他们用的水泥袋上,连个商标都没有,俺问他们,他们说‘这是专门的工程水泥,你不懂’。现在看来,就是劣质水泥!”
张成蹲下来,仔细看了看裂缝,又摸了摸池壁的水泥:“这水泥的强度根本不够,别说装水了,就算是空池,时间长了也会裂。刘支书,你还有去年他们用的水泥袋吗?”
刘支书眼睛一亮:“有!俺当时觉得不对劲,就留了两个袋子,放在俺家窑洞的炕头上了。”
跟着刘支书去他家,是一孔老旧的窑洞,里面黑漆漆的,只有一个小窗户透进点光。刘支书掀开炕席,从下面拿出两个皱巴巴的水泥袋,上面印着“优质工程水泥”,但字迹模糊,还没有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
“你看,就是这个!”刘支书指着水泥袋,“当时刀疤的人说,这是从外地拉来的,便宜又好用,现在看来,就是假货!”
张成把水泥袋折好,放进随身的包里:“刘支书,这个水泥袋我先拿走,以后可能用得上。您放心,蓄水池的事,我们一定会想办法修,另外,修路的事,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只要路通了,村里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刘支书听了,眼睛里终于有了点光:“真的能修路?俺们村的人,盼这条路盼了十几年了。要是路通了,俺们种的土豆、养的羊,就能拉出去卖了,年轻人说不定也愿意回来了。”
王丽点了点头:“刘支书,我们正在跟县里申请修路资金,虽然现在遇到了点困难,但我们不会放弃的。下次我们再来,就跟村民们好好聊聊,听听大家的想法。”
从石洼村出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太阳开始往西斜,把黄土塬的影子拉得很长。王丽开着车,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张成,你有没有觉得,刀疤的工程问题,跟赵志强脱不了关系?要是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利益输送证据,说不定就能扳倒他们,到时候修路的事就好办了。”
张成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刚才刘支书给的水泥袋,就是个重要证据。我回去后,就去查一下这个水泥的来源,看看能不能找到刀疤采购劣质水泥的记录。另外,老周说去年刀疤修的路也有问题,咱们可以去西坡村看看,收集更多证据。”
就在这时,王丽的手机响了,是乡派出所的王所长打来的:“王书记,不好了!赵磊带着几个人,在乡门口闹事,说你们直播卖苹果没经过他同意,还砸了咱们乡门口的牌子,你们赶紧回来看看!”
王丽的脸色一下子变了:“好,我们马上回去!”挂了电话,她咬着牙说:“赵磊真是太嚣张了!竟然敢来乡门口闹事!”
张成握紧了拳头:“别担心,咱们回去跟他理论!他要是敢胡来,咱们就报警!”
开车往回赶,路上的风越来越大,卷起地上的黄土,打在车窗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王丽把车速提到最快,SUV在土路上飞驰,像是在跟时间赛跑。
回到柳河乡门口时,果然看见一群人围在那里。赵磊穿着件黑色的皮夹克,手里夹着根烟,正站在乡门口的牌子旁,旁边几个壮汉手里拿着棍子,地上的牌子已经被推倒了,“柳河乡人民政府”几个字摔得缺了个角。
“赵磊!你想干什么?”王丽推开车门,快步走过去,声音里带着怒火。
赵磊看见王丽,冷笑了一声,把烟扔在地上,用脚踩灭:“王书记,我还以为你不敢回来了呢。你们柳河乡卖苹果,怎么不跟我打声招呼?不知道这安和县的农产品,都得经过我手吗?”
“你胡说八道!”张成走过来,挡在王丽前面,“村民们自己种的苹果,想怎么卖就怎么卖,凭什么要经过你?你这是强买强卖!”
赵磊上下打量了张成一番,眼神里满是不屑:“你就是那个下放的小子?我劝你少管闲事,安和县的规矩,不是你一个外来的能懂的。今天要么你们把直播的钱分我一半,要么就把订单全取消,不然,你们这乡政府的牌子,下次就不是推倒这么简单了!”
“你敢!”王丽往前一步,“赵磊,我告诉你,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我已经录下来了,要是你再不离开,我就报警,让县纪委的同志来看看,你这个副县长的儿子,是怎么欺压百姓的!”
说着,王丽拿出手机,晃了晃屏幕——上面正在录像。赵磊的脸色变了变,他没想到王丽会这么强硬。旁边的壮汉想上前,被赵磊拦住了:“行,王丽,你有种!咱们走着瞧!”
说完,赵磊带着人,骂骂咧咧地走了。看着他们的车消失在尘土里,王丽才松了口气,腿有点发软。张成赶紧扶住她:“王书记,你没事吧?”
王丽摇了摇头,笑了笑:“没事,就是有点生气。还好你刚才跟我一起,不然我还真有点慌。”
乡派出所的王所长也赶来了,看着地上的牌子,皱着眉头:“王书记,我已经把赵磊闹事的情况上报给县公安局了,他们会处理的。另外,快递点那边刚才打电话,说可以收咱们的件了,李县长已经协调好了。”
“太好了!”王丽高兴地说,“老周,你赶紧组织村民们,把打包好的苹果运到快递点,争取今天发一部分货!”
老周赶紧点头:“好!我这就去!”
傍晚的时候,第一批苹果终于装上了快递车。看着货车缓缓驶离,村民们都围在路边,挥手送别。李大爷擦了擦眼睛,对王丽说:“王书记,俺活了六十多岁,从来没想过俺们村的苹果,能卖到全国各地。俺们都记着你的好,记着张同志的好。”
王丽笑着说:“李大爷,这不是我和张同志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以后肯定能把柳河乡建设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晚上,乡政府的食堂里,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李姐做了炖土豆、炒白菜,还有一盘炒鸡蛋,虽然简单,却吃得很香。小杨兴奋地说:“张哥,王书记,今天的订单已经发了一半了,评论区里全是好评,还有人问咱们什么时候播核桃呢!”
老周喝了口酒,说:“等忙完苹果的事,咱们就去西坡村看看,那里的核桃也该收了。另外,西坡村的路也烂得不行,去年刀疤修的那段,现在又坏了,咱们正好去收集证据。”
张成点了点头,从包里拿出那个水泥袋:“明天我就去县市场监管局,查一下这个水泥的来源,看看能不能找到刀疤的采购记录。只要能找到他们用劣质材料的证据,就能往上反映,说不定能牵扯出赵志强。”
王丽看着大家,心里暖暖的:“有你们在,我觉得再难的事,都能办成。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农产品卖出去,让村民们富起来,然后再修路,再建加工厂,总有一天,柳河乡会变成安和县最好的乡镇。”
窗外的风还在刮着,但食堂里却很暖和。灯光下,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容,谈论着未来的计划,像是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黄土塬上的希望。张成喝了口粥,看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这里虽然条件苦,却有着最真挚的人情,有着最朴实的希望。他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