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逆流茉梨 > 第10章
(2025年

北京
教育部乡村教育信息化推广会议)
会议厅的灯光明亮柔和,投影幕布上循环播放着山区孩子们用终端上课的画面:李小丫在屏幕上画的天安门、王家沟小学的男孩跟着课件读英语、山西某小学的孩子们围着终端看天文科普视频……每张笑脸都透着对知识的渴望,看得人心头发热。
姬茉梨坐在前排,手里攥着项目推广方案,指尖微微有些出汗。这是她第一次在国家级会议上做汇报,台下坐着教育部的官员、教育领域的专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代表。乔阳坐在她旁边,悄悄碰了碰她的胳膊,低声说:“别紧张,你准备得很充分,就像平时在实验室跟我们讲方案一样。”
他的声音带着熟悉的笃定,像一颗定心丸,让姬茉梨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她深吸一口气,在主持人念到她名字时,稳稳地站起身,走向讲台。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是姬茉梨,来自X大智能感知实验室,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低成本边缘计算终端在乡村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她的声音清晰平稳,目光扫过台下,看到韩教授鼓励的眼神,也看到乔阳眼里的信任。
汇报很顺利。从设备研发的初衷(解决山区学校“用不起、用不好”的痛点),到成本控制的细节(国产芯片+开源系统),再到实际应用的效果(已覆盖12个市县、38所山区小学,惠及近2000名学生),她讲得条理清晰,还穿插了自己去山区学校的经历——王家沟小学的雪路、孩子们冻红的小脸、校长塞给她的烤红薯……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
提问环节,有专家问:“终端设备后续的维护和更新怎么保障?山区学校可能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姬茉梨早有准备,调出一张流程图:“我们已经建立了‘线上远程诊断+区域志愿者上门’的维护体系,还开发了简易的故障排查指南,老师通过图文就能解决80%的小问题。另外,我们和当地职业学校合作,培训了一批学生志愿者,定期去学校做设备检修。”
她的回答赢得了台下的掌声。会议结束后,不少地方教育部门的代表围上来,想和她谈合作。乔阳帮她接过一堆名片,笑着说:“姬总,现在你可是名人了。”
姬茉梨白了他一眼,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是乔阳的技术支持、韩教授的指导、团队的协作,还有家人的支撑,才让这个项目走到今天。
(2025年

山西省吕梁市
石洼小学)
年底,姬茉梨和乔阳带着团队,去了山西吕梁的石洼小学。这是他们纳入教育部推广目录后的第一所试点学校,也是条件最艰苦的一所——学校在山顶,只有5个学生,1个老师,之前连稳定的
electricity(电力)都没有,还是当地政府特意为了终端设备拉了专线。
设备安装好的那天,老师激动得握着姬茉梨的手:“谢谢你们!以前我想给孩子们讲点外面的事,只能靠课本,现在有了这个,他们能看动画学英语,能跟着视频学画画,真是太好了!”
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叫小石头,一直趴在终端前,指着屏幕上的熊猫问:“姐姐,这是北京的熊猫吗?我以后能去北京看它吗?”
姬茉梨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能啊,好好学习,以后不仅能去北京看熊猫,还能去很多地方。”
离开石洼小学时,天已经黑了。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往下开,乔阳忽然说:“你看,山上有光。”
姬茉梨转头,看到石洼小学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光——那是终端设备开机的光,也是孩子们眼里希望的光。她忽然想起奶奶说的“活着的味道”,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清江小院里看蚂蚁的日子,想起妈妈离世后她独自在深夜哭泣的夜晚……原来,那些曾经的苦难和孤独,都变成了现在的力量——她不仅走出了清江,还把光带给了更多像她小时候一样,渴望“远方”的孩子。
(2026年

清江市
姬家小院)
春节前,姬茉梨和乔阳一起回了清江。这次回来,他们不仅是探亲,还有一个重要的事——给奶奶过八十大寿。
小院里张灯结彩,父亲和刘阿姨忙前忙后,准备了一桌子菜。乔阳跟着父亲贴春联,手里拿着胶水,却笨手笨脚地把春联贴歪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奶奶坐在藤椅上,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笑得合不拢嘴。
寿宴上,乔阳端着酒杯,走到奶奶面前:“奶奶,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以后我会和小梨一起,好好照顾您,也会把项目做得更好,帮更多山里的孩子。”
奶奶接过酒杯,喝了一小口,拉着乔阳的手,又拉着姬茉梨的手,把两人的手放在一起:“好,好,奶奶放心。你们俩啊,要互相照顾,一起好好干。”
姬茉梨的脸颊微微发烫,却没有松开手。她看着身边的乔阳,看着桌上笑容满面的父亲和刘阿姨,看着奶奶眼角的皱纹,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这个曾经让她感到“窒息”的家,如今已经成了她最温暖的港湾;而那个曾经只懂用“优秀”筑堡垒的自己,也终于学会了拥抱爱与温暖。
(2026年
春末
北京
X大
智能感知实验室)
新学期开始,实验室里来了不少新成员——有刚入学的研究生,也有主动申请加入的本科生。姬茉梨和乔阳成了团队的核心,带着新成员一起做研发、跑试点、收集反馈。
韩教授拿着一份新的合作协议走进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咱们的项目很感兴趣,想把咱们的终端推广到东南亚的乡村学校。”
“真的?”团队里的人都兴奋地叫了起来。
姬茉梨看着协议上的文字,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拿出手机,给奶奶打了个视频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屏幕里,奶奶正坐在小院里,身边放着那个茉莉花苞瓶(现在里面的茉莉已经长得枝繁叶茂,开了满瓶的花),听到消息,笑得眼睛都眯了:“好,好,我们小梨真棒!不仅帮了中国的孩子,还要帮外国的孩子!”
挂了电话,乔阳走过来,递给她一枚新的书签——还是茉莉花造型,只是比之前那个更大些,花瓣上刻着“同心致远”四个字。“这是我找师傅定制的,”他看着她,眼神认真,“姬茉梨,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想跟你一起,把这束光带得更远。”
姬茉梨接过书签,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心里却暖暖的。她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看着身边的乔阳,忽然明白:所谓“远方”,从来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带着爱与责任,不断向前的脚步;所谓“成长”,也不是独自变得强大,而是学会与他人并肩,把孤独的根系,长成一片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森林。
实验室的窗外,春天的风正吹着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姬茉梨手里的茉莉花书签,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山区的孩子等着他们,还有更远的地方等着他们去抵达。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的身边有并肩的伙伴,身后有温暖的家人,心里有永不熄灭的光。
就像清江小院里的茉莉,历经风雨,却总能在每一个春天,绽放出最洁白、最芬芳的花朵,把香气带给每一个经过的人。而她的故事,也会像这茉莉一样,在爱与责任的浇灌下,继续生长,继续绽放,走向更遥远、更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