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林默升职记 > 第一章

第一章:螺丝钉的微光
下午六点半,写字楼的灯光像被按了多米诺骨牌的开关,从高层开始逐层熄灭,唯有市场部第三隔间还亮着盏冷白的灯。林默盯着电脑屏幕上刚改完的第五版策划案,指尖在鼠标上顿了顿,又点开邮件附件——老板张涛半小时前发来的补充要求里,夹着张模糊的手写便签,除了突出年轻化强化性价比这几个老调重弹的词,角落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像根扎在纸页上的软刺。
他揉了揉发酸的后颈,椅背上搭着的格子衬衫滑下来一角,露出里面洗得发旧的白T恤。入职三年,林默总在这种时候想起面试那天,张涛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林踏实,咱们部门就缺你这样的螺丝钉。那是他信了。市场部谁都知道,林默是块万能砖:同事请假他顶班,客户难缠他接手,就连张涛女儿的升学资料,都是他熬了两个通宵整理的。上个月部门拿下城东商圈的推广项目,庆功宴上张涛举着酒杯说多亏了我当机立断,林默坐在角落啃着冷掉的排骨,倒也没觉得委屈——他总觉得,活儿干得漂亮,比说漂亮话实在。
小林还没走
隔间外传来张涛的声音,林默赶紧直起背,点保存的手指快得差点按错键。张涛晃着个棕色公文包走进来,衬衫领口松着两颗扣子,酒气混着古龙水味飘过来。策划案改完了我刚跟王总通了电话,他急着看最终版。
改完了张总,我这就发您邮箱。林默点开发送键,屏幕右下角弹出邮件已发出的提示时,张涛正弯腰看他的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我直接在你这儿看得了,省得来回传。
林默往旁边挪了挪,给老板腾出位置。屏幕上的策划案是他熬了三个晚上的成果:从商圈客流量的周度分析,到年轻人消费偏好的问卷数据,连合作奶茶店的买赠活动细则都标得清清楚楚。他看着张涛的鼠标滚轮往下滑,心里有点发紧,又有点期待——这是他第一次独立负责核心项目的策划,要是能被夸一句,哪怕只是还行,也够他高兴半宿了。
嗯……张涛拖了个长音,指尖在活动预算分配表上点了点,这里是不是有点问题你看啊,线下传单的印刷费,比我预想的高了百分之十五。
林默赶紧解释:张总,我对比了三家印刷厂,这家用的是环保纸,年轻人现在就吃‘可持续’这套,而且他们能包配送,省了物流费……
年轻人年轻人,你总盯着年轻人!张涛突然打断他,声音比刚才高了些,王总关心的是成本!你这预算超了,我怎么跟他交代他往后靠在椅背上,掏出手机划了两下,这样吧,策划案我先带走,今晚我再改改,明天直接给王总汇报。
林默愣了愣:您改要不我留下改吧张总,您忙了一天……
你懂什么张涛站起身,把林默的策划案存进自己的U盘,王总那脾气,就得我去说才管用。你呀,好好学着点。他拍了拍林默的肩膀,公文包往腋下一夹,转身时脚步带起的风里,还飘着句明早别迟到,给我泡杯浓茶。
隔间里重新安静下来,只有电脑散热扇的嗡嗡声。林默看着空荡荡的桌面,心里那点期待像被戳破的气球,慢慢瘪了下去。他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水,杯壁上印的优秀员工四个字是去年年会发的,边角都磨掉漆了。窗外的天彻底黑透了,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着对面居民楼的万家灯火,他突然有点想家——老家的爸妈总说在城里干活,要多听领导的,他一直照着做,可为什么心里头,会有点堵得慌呢
第二章:偷来的功劳
第二天早上的部门例会,气氛有点反常。
林默端着泡好的浓茶走进会议室时,所有人都已经到了。张涛坐在主位上,手里捏着份打印好的策划案,嘴角抿着笑,连平时总耷拉着的眼角都扬了起来。副总监李姐冲林默使了个眼色,用口型说好事,林默没懂,刚把茶杯放在张涛手边,就听见他清了清嗓子:
跟大家宣布个好消息——城东商圈的项目,王总批了!
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一阵掌声。张涛抬手往下按了按,脸上的笑更得意了:昨晚我改策划案改到凌晨三点,把预算那块重新捋了一遍,王总一看就拍板了。他还说,这次的方案抓得准,尤其是那个‘环保纸传单’的点子,既讨年轻人喜欢,又能跟商圈的‘绿色计划’搭上边,夸咱们部门有想法。
林默端着空托盘的手猛地顿住。环保纸传单那是他在问卷里统计了两百多个年轻人的反馈,又跑了五家印刷厂才定下来的方案。他看向张涛手里的策划案,封面上印着策划人:张涛,白纸黑字,扎得他眼睛疼。
张总,林默听见自己的声音有点发颤,那个环保纸的点子,是我……
是你做的初步调研,没错。张涛立刻接过话头,语气轻描淡写,但最终拍板是我定的嘛。小林啊,团队合作,不用分得那么清。他转向其他人,提高了音量,项目批了,接下来就得落地执行!我决定,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由我亲自担任,林默,你就当副手,负责对接印刷厂和奶茶店这些杂事。
杂事林默没忍住,张总,策划案里的执行流程都是我做的,我更清楚……
你清楚什么张涛的脸沉了下来,对接客户、跟王总汇报,这些事你能搞定小林,我知道你想上进,但也得一步一步来。别总想着抢功劳,踏踏实实把手里的活儿干好。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所有人都低着头,没人敢看林默。李姐偷偷拽了拽他的衣角,示意他别说了。林默攥着拳头,指甲掐进掌心——他想争辩,想把U盘里的原始数据甩在张涛脸上,想问问大家是不是都看见了他熬的那些夜、跑的那些路。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想起入职时签的劳动合同,想起爸妈总说保住工作最重要,想起自己银行卡里刚够交三个月房租的余额。
……好。他听见自己说,声音低得像蚊子叫。
那天之后,林默成了项目组里最忙的人。他要去印刷厂盯样稿,要去奶茶店谈铺货,要给张涛整理汇报用的PPT,甚至要替张涛给王总的秘书送文件。而张涛呢每天上午十点才到公司,泡上茶就开始刷手机,下午要么去拜访客户(林默在楼下咖啡店见过他跟朋友打牌),要么就在办公室里对着下属指手画脚。
最让林默窝火的是上周的项目推进会。王总问起如何吸引上班族午休时段到商圈消费,张涛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是林默在旁边补充了写字楼电梯广告+午休时段买一送一的方案,才救了场。可散会时,张涛却拉着王总的手说:您看,我就说这个点子可行吧还是得从消费者的时间习惯入手。
林默站在原地,看着张涛拍着胸脯跟王总保证一定按时完成,突然觉得特别累。不是身体累,是心里累。他打开手机,翻到大学室友群——当年一起在学生会做活动的几个人,现在有的开了传媒公司,有的进了大厂当经理。有人问他最近怎么样,他盯着屏幕看了半天,敲了句还行,又删掉,最后只发了个微笑的表情。
那天晚上,他第一次没加班。走出写字楼时,天刚擦黑,路边的小吃摊飘着烤串的香味。他买了两串羊肉串,站在路灯下啃着,咬到辣椒时,呛得眼泪都出来了。他突然想起刚毕业时,自己攥着简历在人才市场挤了三天,拿到录用通知时激动得给爸妈打了半个小时电话。那时他以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被看见。可现在才发现,有些时候,看得见你的人,根本不想看。
第三章:裂缝里的光
转折发生在一个下雨的周五。
那天林默去印刷厂取最终版的传单样稿,回来时淋了雨,刚进办公室就听见张涛在跟人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但语气特别急:……你别催!钱我下周肯定给你!不就是十万吗我这个项目结了款就还!
林默没敢进去,站在门外等。过了会儿,张涛挂了电话,重重地拍了下桌子。林默推开门,把样稿递过去:张总,印刷厂那边说没问题了,下周二就能交货。
张涛没接样稿,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问:小林,你手里有多少存款
林默愣了:啊没多少,张总。
借我五万。张涛说得直截了当,我周转一下,下周就还你。
林默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前几天听财务室的同事说,张总最近总在问项目预付款什么时候到。他咬了咬牙:张总,我刚交了房租,真没那么多……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张涛猛地站起来,我平时亏待你了借你点钱都推三阻四!等项目结了款,我给你申请奖金!
林默看着他发红的眼睛,突然明白了——张涛不是周转,是缺钱,而且缺得不少。他往后退了一步:张总,真对不起,我实在没那么多钱。
张涛的脸彻底黑了。他没再说话,抓起桌上的样稿狠狠摔在地上:滚出去!
林默没捡地上的纸,转身走出了办公室。他回到自己的隔间,刚坐下,就看见电脑右下角弹出一封邮件,是张涛发的,主题是项目执行失误警告。点开一看,里面说他对接奶茶店时沟通不当,导致对方延迟供货,还说要记大过一次,扣发当月绩效。
林默气得手都抖了——奶茶店延迟供货明明是张涛前几天临时要改包装设计造成的,当时他还把沟通记录发给张涛了!他点开聊天记录的截图,又点开绩效扣发的通知,心里那根绷了很久的弦,啪地断了。
他不能就这么认了。
那天晚上,林默没回家,在公司待到了凌晨。他翻出了过去三年所有的工作记录:策划案的原始文件(幸好他每次都备份在私人U盘里)、跟客户的沟通邮件、加班的打卡记录,甚至还有张涛让他帮忙办私事的聊天记录。他把这些东西按时间线整理好,又想起张涛刚才打电话说的十万下周还,突然记起上个月财务发的项目预付款明细——城东项目的第一笔预付款是十五万,上周刚到公司账户。
data-fanqie-type=pay_tag>
钱去哪了
林默点开公司内网的财务公开栏(虽然大部分内容加密,但基础流水能看见),翻到上个月的收支记录。他看见城东项目预付款150000元的入账记录,后面跟着一笔项目设备采购98000元的支出,收款人是一家叫恒通设备商行的公司。他有点眼熟,打开百度搜了搜,发现这家商行的注册地址在郊区一个老旧的工业园里,而且经营范围里根本没有活动设备,只有办公用品零售。
他又想起张涛桌上那个新换的笔记本电脑——最新款的苹果,要两万多。还有他手腕上那块表,上次李姐说看着像劳力士。
林默靠在椅背上,盯着屏幕上的收支记录,突然觉得后背发凉。张涛不是在抢功劳,他是在挪用项目款。而扣他的绩效、给他发警告,大概是因为他没借钱,还可能发现了什么。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李姐打来的。小林,你还在公司吗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刚才张涛跟我说,让我下周接手你手里的奶茶店对接工作……他还说,要是你不配合,就以‘不服从管理’为由辞退你。
林默捏着手机,指节泛白:李姐,他为什么突然要换我
还不是因为你没借钱给他。李姐叹了口气,小林,我跟你说句掏心窝的话,张涛这人不地道。去年部门那个新媒体项目,明明是老周做的方案,最后功劳还不是算他头上老周气不过辞职了,现在在同行公司做得挺好。你要是实在忍不了……
林默没说话,脑子里乱成一团。辞职他现在辞职,工作没了,张涛还会扣他的绩效,甚至可能反咬一口说他工作失误。不辞职继续被张涛当软柿子捏,看着他把项目款揣进自己腰包,最后项目搞砸了,说不定还要替他背黑锅。
李姐,林默深吸一口气,您知道王总下周什么时候来公司吗
王总下周三下午有个项目验收会。怎么了
没什么。林默挂了电话,点开那个整理好的文件夹,鼠标停在发送键上。他想起老家的爸妈,想起自己空着的银行卡,想起那些熬到凌晨的夜晚。他怕吗怕。但他更怕的是,十年后的自己,还像现在这样,看着别人偷了自己的东西,却连说不的勇气都没有。
他按下了发送键,收件人是王总的私人邮箱——那个邮箱地址,是上次替张涛送文件时,王总秘书不小心说漏嘴告诉他的。
第四章:风起时
周三下午的项目验收会,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王总坐在主位上,脸色不太好——早上他大概是看了林默发的邮件,刚才在走廊里碰到张涛时,连个招呼都没打。
张涛倒是没察觉,还在眉飞色舞地讲PPT:……所以我们这次的核心策略,就是‘精准触达+场景联动’,尤其是环保纸传单和午休买赠活动,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有效手段……他边说边瞟林默,眼神里带着得意,大概觉得林默最后还是懂事了,没敢闹事。
林默坐在角落,手里捏着个U盘,手心全是汗。李姐坐在他旁边,悄悄给他递了张纸巾,冲他点了点头。
PPT翻到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时,王总突然打断了张涛:张经理,设备采购这九万八,买了什么
张涛愣了一下,赶紧翻到下一页:哦,是活动用的展示架、音响设备这些,都是从恒通商行买的,价格很实惠……
实惠王总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是林默发的邮件里附的恒通商行工商信息,这家商行连活动设备的经营资质都没有,你从他们那买什么而且我让行政部查了,咱们仓库里根本没收到你说的这些设备。
张涛的脸唰地白了:王总,这可能是……可能是行政部漏登记了!我回头就让他们查!
不用查了。王总把文件往桌上一放,我已经让财务查了这笔钱的流向。张涛,你用假合同把项目预付款转出去,还想把责任推给下属,扣林默的绩效逼他闭嘴,你当公司是你家开的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看着张涛,眼神里有惊讶,有鄙夷,还有点果然如此的了然。张涛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手在桌子底下偷偷摸手机,大概是想给谁打电话。
别费劲了。王总站起身,人力资源部的人已经在你办公室了,会跟你谈辞退和赔偿的事。至于项目款,公司法务会跟你对接。他转向林默,表情缓和了些,林默,你把策划案的原始文件和执行流程给我讲讲,这个项目,从现在起由你负责。
林默愣了愣,站起来时腿有点软。他走到主位旁边,连接好自己的U盘,屏幕上弹出的是他最初的策划案——封面上没有名字,只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数据图表。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讲:王总,各位同事,这个方案的核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他越讲越顺,从客流量分析到活动细则,从风险预案到效果预估,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讲完时,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比上次张涛宣布项目获批时响亮多了。王总看着他,点了点头:林默,你做得很好。之前是公司识人不明,让你受委屈了。好好干,这个项目要是能落地出效果,市场部副总监的位置,我看你能试试。
这话一出,林默彻底愣住了。副总监他从来没想过。李姐在旁边悄悄拍了拍他的胳膊,眼里是藏不住的笑意。张涛早就蔫头耷脑地被人力资源部的人带走了,走的时候连头都没敢抬,那副灰溜溜的样子,跟几天前还在会议室里耀武扬威的模样判若两人。
散了会,林默回到隔间收拾东西——他得搬到张涛之前的办公室去。同事们路过时都凑过来跟他说几句:林哥,恭喜啊,早该是你了!以后可得多带带我们!连平时总爱偷懒的实习生都主动递过来一杯热咖啡:林总监,您先暖暖手。
林默笑着应着,心里却没那么轻松。他知道,接手项目只是第一步。张涛留下的烂摊子不少:之前对接的几家供应商因为张涛拖欠尾款闹着要解约,活动场地的审批手续还没办利索,甚至有个合作的KOL说要涨出场费,不然就不来。
他坐在张涛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翻着堆成小山的文件,突然想起刚入职时自己挤在小小的隔间里,总觉得这张桌子遥不可及。现在真坐过来了,才发现位置越高,肩上的担子越重。
别愁眉苦脸的。李姐端着杯茶走进来,放在他桌上,张涛留下的坑,咱们慢慢填。供应商那边我熟,我去跟他们谈,就说张涛已经被辞退了,公司肯定认这笔账,就是得宽限几天。场地审批我让行政部的老陈帮忙催催,他跟审批局的人熟。
林默心里一暖:李姐,太麻烦你了。
跟我客气什么李姐笑了,当初要不是你帮我把我儿子上学的资料整理得清清楚楚,我还不知道得愁多少天呢。再说了,你踏实肯干,跟着你干,心里踏实。
那天下午,林默没闲着。他先给那个要涨出场费的KOL发了条消息,没谈钱,只把策划案里针对KOL粉丝画像设计的互动环节详细讲了讲,最后加了句:我们做了数据调研,您的粉丝对这个环节的期待度特别高,要是能落地,说不定能冲一波热搜。
没想到对方很快回了消息:策划案我看了,确实比之前张经理给的那个靠谱。出场费不变,我再加个粉丝福利环节,算我送的。
林默松了口气,靠在椅背上笑了。他发现,原来解决问题不一定非得靠耍手段、说漂亮话,把事情做扎实了,把对方的需求摸透了,很多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默几乎住在了公司。白天跑场地、盯物料、跟供应商对接,晚上就在办公室改执行细则、练汇报话术。有时候忙到凌晨,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了接着干。李姐和部门的几个老同事也跟着他一起拼,没人抱怨,反而都卯着一股劲——大概是之前被张涛压得太久了,现在终于有机会好好干一番事,谁都不想错过。
活动落地那天,城东商圈挤满了人。环保纸传单被年轻人当成打卡道具拍了发朋友圈,午休买赠活动让写字楼的白领们排起了长队,KOL的互动环节更是引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王总也来了,站在人群里看着热闹的场景,拍着林默的肩膀说:小林,你这活儿干得,比我预想的还好!
活动结束后,部门做了复盘。数据显示,商圈客流量比平时翻了三倍,合作品牌的销售额平均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公司开了表彰大会,林默不仅拿到了项目奖金,还真的被提拔成了市场部副总监。
上台领奖的时候,林默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突然想起了那个在路灯下啃羊肉串、咬到辣椒呛哭的晚上。他以为自己会一直是那颗被人随意拿捏的螺丝钉,却没想到,只要挺直腰杆、踏实肯干,螺丝钉也能撑起一片天。
第五章:云涌处
当了副总监后,林默没飘。他还是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部门开会时,他总把话语权交给年轻人,让他们多提想法,哪怕想法不成熟,他也会耐心地帮着完善。有人犯错了,他不骂,只说:没事,谁还没犯过错咱们一起把问题解决了,下次记住就行。
市场部的风气渐渐变了。以前大家总想着怎么应付张涛,现在都想着怎么把活儿干好。有次一个刚入职的实习生做砸了一个小活动,吓得直哭,林默没批评他,反而带着他一起复盘,把出错的地方标出来,教他怎么避免。后来那个实习生成了部门的骨干,逢人就说:林总监是我见过最好的领导。
不过,树大招风。林默的风头太盛,难免有人眼红。运营部的总监老赵就是其中一个。老赵在公司待了五年,比林默资历老,之前一直觉得副总监的位置该是他的,结果被林默占了,心里一直憋着气。
有次公司要竞标一个大项目——跟一家知名车企合作做新车上市推广。这个项目要是能拿下来,不仅能提升公司的业内名气,负责项目的人肯定还能再升一级。林默和老赵都报了名,成了竞争对手。
老赵开始暗地里使绊子。他先是让自己部门的人故意拖延给市场部的数据支持,导致林默的策划案差点赶不上初稿提交时间。后来又在公司茶水间跟人说林默的坏话:他就是运气好,碰上了张涛那个蠢货才上位的,真论本事,哪比得上我
林默知道这些事,但没理会。他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勾心斗角上,不如好好打磨策划案。他带着团队跑了十几家4S店做调研,跟二十多个车主聊了他们的购车需求,甚至还去车企的生产基地参观了两天,就为了能在策划案里把新车的卖点挖得更透。
竞标那天,老赵先汇报。他的策划案做得花里胡哨,PPT上全是炫酷的动画和空洞的口号,却没提几个实际能落地的执行方案。评委们听得直皱眉,有人忍不住问:赵总监,你说要做线上推广,具体怎么选平台怎么评估效果
老赵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脸涨得通红。
轮到林默汇报时,他没放多少动画,只把调研数据、车主访谈记录、平台选择依据一条一条列得清清楚楚。讲到执行方案时,他不仅说了要怎么做,还算了投入产出比,甚至连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预案都准备好了。
评委们听得频频点头。有个评委忍不住问:林总监,你这个策划案里,针对女性车主设计的‘闺蜜试驾会’很新颖,是怎么想到的
林默笑了:我们调研时发现,现在女性车主占比越来越高,而且很多女性买车会听闺蜜的意见。所以就想设计个让闺蜜一起参与的环节,既能让车主感受到贴心,又能扩大传播。
竞标结果出来,林默的团队毫无悬念地拿下了项目。老赵灰溜溜地走了,据说回去后没多久就递交了辞职报告。
项目落地后,林默更忙了。但他没忘了给自己充电。他报了EMBA的课程,周末去上课,跟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学习。他发现,以前自己只懂做具体的事,现在得学着带团队、做决策、看趋势。
有次上课,老师问大家:你们觉得,职场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能力,有人说是人脉,有人说是运气。
林默想了想,举手说:是踏实。但不是傻踏实,是带着脑子的踏实。把事做好,把人待好,不投机取巧,也不任人拿捏。
老师笑了,点了点头:说得好。踏实是根,脑子是叶,有根有叶,才能长成大树。
三年后,林默成了公司最年轻的总监。他不仅带团队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大项目,还培养出了好几个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公司上市那天,王总在庆功宴上举起酒杯,对着所有人说:今天能有这个场面,林默功不可没。他让我明白,一个公司要想走得远,靠的不是耍小聪明的小人,而是像林默这样踏实肯干、有担当的年轻人。
林默举着酒杯,看向台下跟他一起打拼过来的同事们,尤其是李姐——她现在已经是市场部的副总监了。他想起刚入职时那个被张涛抢走策划案的晚上,想起那个在办公室熬夜改方案的凌晨,想起活动落地时人群里的欢呼声。
他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不算容易,甚至有点笨。但他不后悔。因为他明白,职场上或许有捷径,或许有小人,但最终能让人站稳脚跟、走得长远的,永远是踏实的脚步和正直的心。
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炸开,绚烂夺目。林默喝了口酒,笑了。他的人生巅峰,不是爬到了多高的位置,而是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踏实、坦荡,还有一群愿意跟着他一起往前冲的朋友。这就够了。
第六章:潮头立
公司上市后,业务版图跟着往外扩,在华东、华南都设了分公司。总部这边的担子更重了,尤其是林默负责的市场中心,既要管着总部的核心项目,还得协调几家分公司的推广节奏。他的办公室换到了顶楼,落地窗外能看见整座城市的天际线,但他桌上的东西没怎么变——那个印着优秀员工的搪瓷杯还在,只是旁边多了几本翻得卷边的行业报告。
这天下午,林默刚从分公司视频会议里抽身,助理小陈敲门进来,手里捧着个厚厚的文件夹:林总,这是西南分公司报上来的新品推广方案,他们想下个月在成都搞场线下发布会,请您过目。
林默接过文件夹翻了翻,眉头慢慢皱了起来。方案里写着要请当红流量明星站台,预算占了总投入的七成,可关于产品核心卖点的传播设计却寥寥几笔。他想起上周西南分公司的负责人李岷来总部开会时说的话——现在年轻人就认明星,只要流量够,销量肯定差不了。
正琢磨着,李岷的电话直接打了过来,语气热络得很:林总,方案您看了吧我跟那明星的团队都谈得差不多了,只要您这边批了预算,下周就能签合同。
李经理,林默靠在椅背上,手指在方案的预算分配表上敲了敲,我觉得明星站台这块可以再斟酌。咱们这次推的是新款智能家居,目标用户是25到35岁的中产家庭,他们更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不是单纯追流量。把七成预算砸在明星身上,风险太高了。
李岷在那头顿了顿,语气沉了点:林总,您这就不懂了吧现在哪有搞推广不请明星的我之前在分公司推美妆品,请了个网红带货,销量直接翻了五倍!再说了,这明星是成都本地人,在西南地区的号召力特别强……
美妆品和智能家居不一样。林默打断他,美妆品靠颜值和网红推荐能带动冲动消费,但智能家居得让用户看见实际功能。不如把请明星的预算匀一部分出来,在成都的高端小区搞‘体验日’,让用户亲手操作设备,再请几个科技领域的KOL做深度测评,这样来得更实在。
李岷没吭声,过了会儿才闷声说:行吧林总,您是领导,您说了算。不过要是销量没上去,可别怪我没提醒您。挂电话时,林默听见那头啧了一声,显然是不太服气。
小陈在旁边小声说:林总,李经理之前在分公司一直说一不二的,您这么改他的方案,他怕是会有意见。
林默把方案放在桌上,拿起搪瓷杯喝了口水:有意见不怕,怕的是为了面子硬扛着错的方向走。销量好不好,最后看数据说话。
接下来的一周,林默让团队重新调整了方案:砍掉明星站台,把预算分成三部分——在成都选了五个高端小区做智能家居体验展,现场搭了模拟客厅、厨房,让用户亲手试操作;请了三个科技类KOL来体验产品,让他们从技术原理、使用场景这些角度做测评视频;还联合当地的家装公司搞买智能家居送设计服务,精准触达正在装修的家庭。
李岷虽然不情不愿,但还是照着新方案执行了。只是每次视频会议提起来,语气都带着点敷衍,说分公司人手少,体验展的场地布置可能没那么精细。
林默干脆订了去成都的机票,亲自去分公司盯执行。他没摆总监的架子,跟着分公司的同事一起去小区搭展台,蹲在地上调设备角度,甚至跟来参观的阿姨大爷聊怎么用智能音箱控制电灯——有个大爷说我眼神不好,按按钮总按错,他当场让技术团队加了个语音自定义指令功能,让大爷能说方言控制设备。
体验展开幕那天,李岷站在展台边,看着排着队试设备的人,又看了眼手机上KOL测评视频的播放量——三个视频加起来破了两百万,评论里全是看起来好方便想给爸妈装一套。他凑到林默身边,挠了挠头:林总,还是您想得周到。我之前光盯着流量了,没琢磨透用户到底想要啥。
林默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搞市场的,就得跟着用户走。流量是催化剂,但产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根。
一个月后,西南地区的新品销量出来了——比预期高了三成,其中有四成订单来自体验展和家装公司合作渠道。王总在高管会上特意提了这事:林默这个思路,值得所有人学。不是所有推广都得靠砸钱请明星,把钱花在用户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地方,才是真本事。
会后,王总单独留了林默,递给他一份文件:公司打算成立创新业务部,专门孵化新赛道的项目,比如现在火的AI家居、智慧社区。我想让你牵头,兼任这个部门的负责人。
林默愣了愣:王总,我怕……
你不用怕。王总打断他,三年前你接城东项目时,也没人觉得你能成。但你用踏实和脑子证明了自己。现在公司要往前冲,就得靠你这种既懂市场,又不浮躁的人。
林默看着文件上创新业务部总监的字样,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刚入职时那个连跟老板争一句都不敢的自己,想起被张涛暗算时那个躲在路灯下哭的晚上,想起带着团队熬夜改方案的无数个凌晨。原来所谓的人生巅峰,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位置,而是一步一步往前走时,自己眼里的光越来越亮,手里的底气越来越足。
第七章:风正好
创新业务部刚成立时,办公室就在总部走廊的尽头,就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跟着林默干。没人觉得这个部门能搞出什么名堂——毕竟AI家居、智慧社区这些赛道,早就有大厂在抢了。连小陈都劝他:林总,要不先从稳妥的项目做起别一开始就啃硬骨头。
林默却不这么想。他带着三个年轻人泡在行业论坛上查资料,跑遍了北上广深的智能家居展会,甚至去拜访了几个高校的AI实验室。他们发现,现在市面上的智慧社区项目,大多只盯着安防物业缴费这些基础功能,却没考虑到社区里老人和孩子的需求——比如独居老人在家摔倒了没人知道,比如双职工家长没法实时看孩子在社区游乐场的情况。
咱们就从‘适老+亲子’切入。林默在部门第一次会上拍了板,做一个能连接老人手环、儿童定位手表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平台,老人摔倒了,手环自动报警,社区网格员能第一时间上门;家长在手机上就能看游乐场的监控,还能预约社区托管班。
方向定了,干起来却不容易。技术团队是临时从其他部门借调的,总说这个功能太难开发;社区合作也碰壁——有个社区的物业经理直截了当地说:我们跟大厂签了合作,你们小部门搞的东西,靠不靠谱啊
最难的时候,三个年轻人里有个小姑娘哭了,说:林总,我爸妈总问我在公司干啥,我都不敢说我们部门就四个人……
林默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晚上带着他们去吃了顿火锅。热气腾腾的锅里涮着毛肚,他给每个人碗里夹了一筷子:我刚工作时,被老板抢了策划案,还差点被辞退。那时候我也觉得难,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但后来发现,难走的路,往往是上坡路。咱们现在做的事,可能一时没人看见,但只要真能帮到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总有一天会被认可的。
他说这话时,眼里的光特别亮。三个年轻人看着他,慢慢止住了哭,拿起筷子闷头吃起来,第二天上班时,每个人桌上都多了本厚厚的技术笔记。
半年后,他们的第一个试点社区落在了城郊的阳光里小区。这个小区老年人多,双职工家庭也多,物业经理一开始半信半疑,只给了三栋楼做试点。结果上线没半个月,就有老人家属找到社区办公室,握着林默的手说:林总,太谢谢你们了!我妈上周在家摔了一跤,手环一报警,网格员十分钟就到了,要是晚了,真不敢想……
还有个妈妈特意发朋友圈,晒出手机上看孩子在游乐场玩的截图,配文:加班时能看着娃笑,比啥都安心。
试点成功的消息传到了王总耳朵里。他亲自去阳光里小区转了圈,回来就给创新业务部加了预算,还调了两个资深技术人员过来。之前拒绝合作的社区主动找上门,说想试试你们的平台;连之前态度冷淡的高校实验室,都提出要跟他们联合研发新功能。
一年后,创新业务部的平台覆盖了全市二十多个社区,还拿到了市里的智慧社区示范项目补贴。林默去领奖那天,特意带着三个年轻人一起去的。站在台上,他看着台下那些社区老人和孩子的笑脸,突然觉得比当年拿副总监、总监奖杯时还踏实。
颁奖结束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林总,您现在已经是公司的核心高管了,回望过去,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林默想了想,笑了:最想感谢当年那个没被打垮的自己。也想告诉所有人,职场上或许有小人,有委屈,有走不通的路,但只要你不偷懒、不耍滑,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个坎儿迈过去,风总会顺着你的方向吹过来。
那天晚上,林默回了趟老家。爸妈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坐在桌边看着他笑:我家默儿现在出息了,电视上都能看见你了。
林默给爸妈夹了块肉,看着窗外老家院子里那棵他小时候栽的梧桐树——以前总觉得它长得慢,现在再看,早就枝繁叶茂,能遮出一大片阴凉了。
他知道,自己的路还没走完。但他不怕了。因为他终于明白,所谓的人生巅峰,从来不是站在多高的地方让人仰望,而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脚下的路越来越宽,身边的人越来越暖,心里的光越来越亮。
风正好,路也长。往前走就是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