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21章 光电解码器

现在的三车间,就像是一个地下黑工厂,拉起了更厚的遮光帘。
林涛站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一个拆解下来的光电编码器。
这个只有硬币大小的精密器件,在昏黄的白炽灯下泛着金属的冷光。
“红星,分析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和制造要求。”
“分析完成:光电编码器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编码盘上的透光孔,将机械转角转换为电信号。核心器件包括发光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和精密编码盘。编码盘加工精度要求达到001毫米,是制造难点所在。”
李明华蹲在放大镜旁边,仔细观察着编码盘的表面。
薄薄的金属圆盘上均匀分布着360个细小的透光孔,每个孔的直径不到05毫米。
在1979年的加工条件下,要制造出这样精密的零件,难度可想而知。
“林厂长,这些孔都是用激光打出来的。”
李明华指着编码盘边缘的标记。
“咱们厂的设备根本达不到这个精度。”
张卫东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精密钻头,最细的直径只有03毫米。
在车间昏暗的灯光下,钻头尖端反射着锋利的光芒。
“要不咱们先试试用钻床加工?”
张卫东将钻头对着光线观察。
“虽然精度差点,但应该能凑合用。”
林涛摇了摇头。
光电编码器对精度的要求极高,任何偏差都会导致转速检测错误。
必须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红星,在当前工业条件下,有没有替代的编码盘制造方法?”
“替代方案生成:建议采用照相制版工艺,先制作放大版编码图案,然后通过光刻技术缩小到实际尺寸。此方法精度可达0005毫米,符合使用要求。需要联系印刷厂协助制作。”
王师傅站在一旁,听着这些复杂的技术术语,虽然不太明白,但能感受到其中的困难。
海峰市印刷厂位于工业区的南端,一排低矮的红砖平房,屋顶上竖着几根高大的烟囱。
午后的阳光照在厂房的红瓦上,反射着暖黄色的光芒。
王红林推着自行车走进厂门,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编码盘的设计图纸。
厂区里弥漫着油墨和化学药剂的气味,几台老式印刷机正在轰隆隆的运转着。
“你们要制作什么?”
印刷厂的技术员老刘戴着老花镜,仔细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小圆点。
“这些孔这么小,我们的设备能行吗?”
王红林从包里拿出一个进口的编码盘作为样品。
在老刘的放大镜下,编码盘上的透光孔清晰可见,每一个都精确无误。
“我们先试试看。”
老刘放下放大镜,走向车间深处的照相制版室。
这是印刷厂最精密的部门,专门制作各种印刷版面。
制版室里拉着厚重的黑色窗帘,只有红色的安全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几台老式的照相机架设在精密的支架上,镜头对准着制版台面。
技术员小王正在调试着放大设备。
他穿着白色的工作服,动作极其小心,生怕弄脏了感光材料。
空气中弥漫着显影液刺鼻的化学味道。
“这个活确实有难度。”
小王拿起设计图纸对着红灯观察。“
360个孔要求排列得这么均匀,稍微偏一点就报废了。”
下午时分,第一次试制开始了。
设计图纸被放大到直径30厘米,然后通过精密的缩放镜头重新聚焦到实际尺寸。
整个过程需要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只能凭借微弱的红光操作。
感光胶片在显影液中慢慢显现出图案。
密密麻麻的小黑点逐渐清晰,每一个都对应着编码盘上的透光孔。
小王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着显影效果,额头上渗着细汗。
“精度还不够。”
小王放下放大镜,摇了摇头。
“有几个孔的位置偏了,误差超过了002毫米。”
王红林站在一旁,心里有些着急。
这已经是第三次试制了,每次都有不同的问题。
感光材料的成本很高,再失败几次厂里的预算就超支了。
傍晚时分,制版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技术员们围在制版台前,反复调试着放大和缩小的倍率。每一个参数都要精确计算,容不得半点马虎。
“要不咱们换个思路。”
老刘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疲惫的眼睛。
“先做一个标准的圆形模板,然后用这个模板来定位打孔。”
第二天上午,王红林骑着自行车回到了新阳收音机厂。
帆布包里装着几张试制的编码盘胶片,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已经接近了使用要求。
三车间里,林涛正在组装光电传感器。
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和黑色的光敏三极管被小心的安装在支架上,相互对准着形成光电检测通道。
“林厂长,编码盘的胶片做出来了。”
王红林将包裹小心的放在工作台上。
“印刷厂的师傅说精度能达到001毫米左右。”
林涛接过胶片,对着灯光仔细观察。
透明的基片上密布着黑色的遮光条纹,360个透光缝隙排列得相当均匀。
虽然还能看出一些微小的瑕疵,但已经可以用于试验了。
“红星,评估这种编码盘的使用效果。”
“评估结果:基于当前精度水平,编码盘可实现±2转的转速检测精度。虽略低于进口产品,但能满足录音机基本使用要求。建议进行实际测试验证。”
张卫东将编码盘小心的安装到伺服电机轴上。
薄薄的胶片被夹在两片玻璃之间,固定在一个精密的金属支架上。
整个安装过程要求极其仔细,任何偏差都会影响检测精度。
李明华连接着光电传感器的电路。
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发出微弱的光芒,穿过编码盘上的透光缝隙,照射到对面的光敏三极管上。
当电机转动时,遮光条纹会切断光线,产生脉冲信号。
“准备测试。”
林涛站在控制台前,手指放在电源开关上。
电机开始转动,编码盘随之旋转。
光电传感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被示波器捕捉到,在荧光屏上形成规律的方波。
每一个脉冲都对应着电机转过一度的角度。
“信号很稳定。”
李明华盯着示波器屏幕。
“脉冲幅度32伏,频率跟电机转速完全对应。”
这台自制的光电编码器虽然精度还不够理想,但已经实现了基本的转速检测功能。
配合上反馈控制电路,就能够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满足录音机传动系统的要求。
夕阳西下,三车间里的测试工作还在继续。
几个技术人员围在示波器前,详细记录着各种测试数据。
每一个数字都将成为改进设计的重要依据。
林涛站在窗前,看着远处海峰钢铁厂冒烟的烟囱。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显得珍贵而充满意义。
虽然距离制造出真正的录音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