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11章 士气高涨

林涛转过身,面对着这群急切的面孔。
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他的答案。
“这样,我给大家一个准话儿,我们保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所有订单。”
送走了这些“财神爷”之后,林涛回到座位上,拿起钢笔在纸上快速写着什么。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兴奋。
“三班倒?”
“林厂长,工人们愿意吗?”
“愿意干的有加班费,不愿意干的我们也不强求。”
林涛合上钢笔盖,语气很坚定。
人群中传出一阵窃窃私语声。
在这个年代,三班倒制度并不常见,大部分工厂还是传统的两班制。
“那加班费怎么算?”
厂里的女同志代表问道。
“按照正常工时的一点五倍计算,而且每天供应夜宵。”
“红星,分析实施三班倒后的成本增加和收益情况。”
林涛在心里无声询问。
“成本分析:加班费支出约增加40,夜班津贴约增加15,电费等固定成本增加25。预计总成本增幅32。收益分析:产能提升180,按当前订单价格,净利润仍可达到原有水平的240。”
“老王,你去统计一下,愿意加班的工人有多少。”
林涛对王红林说道。
“涛哥,这事儿好办,现在工人们的干劲都很足,听说能多挣钱,肯定都愿意。”
王红林掐灭了烟头。
下午时分,车间里传来了阵阵议论声。
组装车间的王师傅正在和几个工友聊着天,手上的活却没有停下。
“听说厂里要搞三班倒,夜班还有津贴。”
“真的假的?夜班能多挣多少?”
“王师傅,你算算,如果每天都上夜班,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年轻的小李眼睛里闪着光。
王师傅放下手中的烙铁,掰着手指头算了算。
“按照林厂长说的标准,夜班工资是白班的一点五倍,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七十二块,如果天天上夜班,那就是一百零八块。”
车间里瞬间安静了,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1979年的春天,108块钱的月工资,那可是做梦都不敢这么做的。
“我报名上夜班!”
“我也报名!”
“王师傅,您年纪大了,夜班让给我们年轻人吧。”
车间里热闹起来,工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求上夜班。
那些平时话不多的老师傅,此时也都露出了笑容。
傍晚时分,统计结果出来了。
全厂312名工人,有239人报名参加夜班工作。
这个比例让林涛都有些意外。
“涛哥,看来咱们担心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啊。”
王红林拿着统计表,脸上满是兴奋。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林涛抬头一看,竟然是人事科的马科长。
他低着头,脸色有些难看,手里拎着一个公文包。
“林厂长,我能进来吗?”
马科长的声音很小,和之前的趾高气扬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科长,请坐。”
林涛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但语气很平淡。
马科长坐下后,在椅子上扭了扭身子,似乎在犹豫要说什么。
办公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林厂长,我听说厂里现在生意很好?”
马科长终于开口了。
“还行。”
林涛继续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没有抬头。
“我能不能撤回调离申请?”
马科长的声音更小了,几乎像是在自言自语。
林涛这才抬起头,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眼角爬满了皱纹,手上青筋暴起。
几天前还在会议室里拍桌子的人,此刻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马科长,你不是已经到调味品厂报到了吗?”
林涛的语气依然很平静。
“我我那是一时冲动。”
马科长的脸涨得通红。
“林厂长,我知道错了。”
办公室里又陷入了沉默。
夕阳透过百叶窗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远处传来工人们下班的声音,脚步声渐渐远去。
“马科长,机会我已经给过你了。”
林涛合上文件夹,站起身来。
“现在厂里不需要不能统一战线的人。”
“林厂长,求您了。”
马科长竟然站起身,弯下了腰。
“我真的知道错了,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红星,分析马科长回归对改革进程的影响。”
林涛在心里询问。
“分析结果:该员工此前表现出强烈抵制情绪,回归后很可能成为改革的不稳定因素。建议坚持原则,不予接受,以确保改革措施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林涛走到窗边,看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
车间里的灯火通明,机器声此起彼伏。
工人们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干劲,整个厂子都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马科长,改革不是儿戏。”
林涛转过身。
“当初你选择对抗,现在就要承担后果。”
马科长的脸色彻底变了,他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整个人都瘫软下来。
拎着公文包的手都在轻微颤抖。
马科长最后还是灰头土脸的离开了办公室。
走廊里传来他沉重的脚步声,一步步远去,仿佛在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敲响丧钟。
夜幕降临,厂区里第一次亮起了夜班的灯火。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食堂里师傅们正在准备夜宵,白面馒头和小菜的香味飘散在夜空中。
林涛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这个灯火通明的厂区。
远处的街道上偶尔有汽车驶过,车灯在黑暗中划出两道光带。
整个海峰市都在夜色中沉睡,只有新阳收音机厂依然醒着,像一颗明亮的星星。
“红星,预测三个月后的经营状况。”
“预测结果:按当前发展趋势,三个月后月产值可达15万元,净利润约4万元。现金流将彻底改善,企业将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建议适时考虑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
林涛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场改革的成功,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理念的胜利。
在这个春天里,新阳收音机厂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什么叫做“多劳多得”,什么叫做“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