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基层小农民 > 第1章
鲁西南的秋老虎把最后一点湿气都从地里吸走了。李根生蹲在自家三亩玉米地的田埂上,指尖戳进干裂的土层,指甲缝里嵌满灰褐色的泥,像块洗不掉的疤。正午的日头悬在头顶,晒得玉米叶子卷成了细筒,原本该沉甸甸坠着穗子的秸秆,此刻细得像麻杆,风一吹就晃悠,仿佛下一秒就要折成两段。
他顺着田埂往前走,每走一步,脚下的土块就
“咔嚓”
响一声,像是土地在呻吟。走到地中间那块往年最出产量的地块时,根生停下脚步,伸手掰下一个玉米穗。穗子干瘪得能看见里面的玉米粒,颗颗都像晒干的红枣,轻轻一捏就掉渣。他数了数,一个穗子上顶多二十来粒好粮,这样的收成,一亩地能有三百斤就不错了。
三百斤玉米,按今年的市场价八毛五一斤算,三亩地总共也就能卖七百六十五块。根生心里算着账,指尖的玉米穗突然变得烫手,他猛地把穗子扔在地上,蹲下身,双手抱着头。去年冬天买的两袋化肥还花了六百块,这秋收的钱,连本都回不来。
远处传来邻居家的拖拉机声,突突突的引擎声在空旷的田野里格外刺耳。根生抬头望去,看见王虎家的儿子开着拖拉机在自家地里拉玉米,那一片玉米长得绿油油的,穗子饱满得要垂到地上。王虎家的地就在根生家旁边,同样的天气,同样的土地,可收成却是天差地别。不是王虎家的地特别好,是王虎开春时请了县里的农技员,还买了进口的化肥,可这些,根生想都不敢想。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走。村头的老槐树叶子都黄了,风一吹,叶子就簌簌往下掉,像是在为这糟糕的收成哀悼。走到自家院门口时,根生停下了脚步。他家的土坯房是村里最破的,墙皮已经脱落了大半,露出里面的黄土,屋顶上的瓦片缺了好几块,上次下雨时漏的水迹还在墙上印着,像一幅丑陋的地图。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有半人高,只有屋门口一小块地方被母亲清理得干干净净。
“根生,回来了?”
屋里传来母亲赵桂兰的咳嗽声,声音沙哑,带着气促。
根生推开门走进去,屋里光线很暗,即使是白天也得开着那盏十五瓦的灯泡。母亲躺在靠窗的木床上,身上盖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薄被,看见根生进来,挣扎着想要坐起来。
“妈,您别动,我扶您。”
根生赶紧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母亲扶起来,在她背后垫了个枕头。
赵桂兰喘了口气,看着根生布满灰尘的脸和干裂的嘴唇,心疼地说:“今天又晒了一天?看你这脸,都晒脱皮了。”
“没事,妈,庄稼人哪有怕晒的。”
根生勉强笑了笑,不想让母亲担心,“就是……
今年收成不太好,玉米长得不行。”
赵桂兰的眼神暗了暗,叹了口气:“唉,都怪这老天爷,不下雨。你爸那边……
还没消息吗?”
提到父亲,根生的心里更沉了。父亲李老实年初去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说好每个月寄回两千块钱,可从五月份开始就没再寄过钱,打电话过去,要么没人接,要么就说工地还没发工资。上个月母亲的哮喘病犯了,去村医那拿药,欠的医药费已经有三百多了,村医上次已经说了,再不给钱,就不给拿药了。
“还没,可能工地还没结算吧。”
根生避开母亲的目光,拿起桌上的水壶,想给母亲倒杯水,却发现水壶是空的。他转身想去烧水,却被母亲叫住了。
“别烧了,省点煤。”
赵桂兰拉着根生的手,她的手很凉,布满了皱纹和老茧,“妈不渴。根生,那新农合的钱……
你爸那边要是实在寄不回来,咱就先跟邻居借借?”
根生心里一酸,母亲一辈子好强,从来不愿意跟人借钱,这次是真的没办法了。村里广播通知,这个月月底前必须缴清新农合,每人三百块,他们家三口人,总共九百块。可家里现在连买化肥的钱都不够,哪还有钱缴新农合。
“妈,您别管了,我来想办法。”
根生握紧母亲的手,“实在不行,我就去镇上打几天零工,总能凑够钱的。”
赵桂兰摇摇头:“镇上哪有那么多零工可打?再说,地里的玉米还没收拾完,你走了,这玉米怎么办?”
根生沉默了。他知道母亲说得对,地里的玉米虽然收成不好,但也得赶紧收回家,要是再遇上一场雨,就全烂在地里了。可新农合的钱也不能不交,要是母亲再犯病,没新农合报销,根本看不起病。
晚上,根生躺在冰冷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隔壁屋传来母亲断断续续的咳嗽声,每一声都像刀子一样扎在根生的心上。他想起白天在地里看到的景象,想起王虎家饱满的玉米穗,想起村医冷漠的眼神,想起父亲迟迟不寄来的工资,还有那沉甸甸的新农合费用。
他坐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月亮被乌云遮住了,连一点星光都没有,就像他现在的生活,看不到一点希望。根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他只知道,他不能就这么认命,他得想办法,为了母亲,为了这个家,他必须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