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逻辑法典 > 第3章
凌绎挣扎着站稳,剧烈的头痛和精神的虚脱感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击着他的意识壁垒。他强迫自己进行深呼吸,试图从那充斥着金属电离、臭氧以及未知元素衰变特异的空气中摄取一丝微不足道的能量。每一次呼吸都带来肺部轻微的刺痛感,这里的空气成分显然与地球截然不同,富含着高活性的奇异粒子。
他环顾四周,试图为这片被称为“旧日荒芜”的法则废墟建立初步的认知模型。眼前的景象让任何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感到一种认知层面的眩晕。
脚下的“大地”是一种从未见过的、闪烁着微弱荧光的玻璃化变质岩。其表面布满了扭曲的、仿佛被巨大力量瞬间熔融后又急速冷却形成的流纹结构,这暗示着此地曾经历过瞬间的、难以想象的高温事件,其能量级别远超普通地质活动。岩体间镶嵌着无数细小的、色彩各异的矿物晶体,通过其晶格结构和折射率粗略判断,其中许多在地球上应属于极其罕见甚至理论上的高压相态矿物,如斯石英、镁铁榴石的异常变体。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晶体呈现出诡异的放射性发光,显然是富含不稳定同位素,如铀-235的异常富集变体或完全是未知的超重放射性元素,它们持续进行着α、β衰变,甚至自发裂变,释放出肉眼可见的切伦科夫辐射微光,将周围一小片区域映照得光怪陆离。
极目远眺,景象更是超乎想象,仿佛将宇宙间各种极端环境暴力地拼接在了一起:
正前方,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呈现出多种诡异物态的“海洋”。靠近“岸边”的区域,是粘稠如沥青般的、不断冒着巨大气泡的有机质焦油层,散发出刺鼻的硫化物和烃类气味,其成分复杂程度堪比原始地球的汤液,但却在某种规则下保持着诡异的、违背化学平衡的活跃性;稍远一些,海水的颜色骤然变为幽深的钴蓝色,其表面却异常平静,仿佛一块巨大的、凝固的蓝宝石,折射率极高且几乎不产生波浪——这暗示其粘滞系数极大,可能处于过冷液态或某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临界点附近。偶尔有巨大的、类似磷虾但体型堪比鲸鱼的生物阴影在其下缓慢游弋,它们似乎并非纯粹的血肉之躯,体表闪烁着生物电的光芒,发出低沉而规律的能量脉冲信号,像是在进行着某种声纳导航或能量交换;而在最遥远的海平线处,海水竟然如同液态金属般银亮闪烁,其上翻滚着高达数百米的、由液态金属构成的巨浪,浪尖偶尔因为剧烈的剪切力和电势差累积而迸发出令人心悸的伽马射线爆闪!这显然是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在此地规则扭曲下产生的极端现象。
“这……这怎么可能?”凌绎感到自己的地质学与海洋学知识体系正在崩塌,“不同密度、不同化学性质、甚至不同相态的物质……如何能如此泾渭分明地共存于同一片‘海域’?除非……这里的流体力学法则、化学键法则甚至强相互作用力都是破碎且区域化的!每一片海域都遵循着各自不同的物理常数!”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
他的左侧,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由无数巨大硅晶簇构成的“森林”。这些晶簇并非静止,而是在缓慢地生长、破碎、再重组。它们呈现出完美的几何形态——六棱柱、四方双锥、十二面体——但其尺寸却庞大到令人窒息,有些主干直径超过十米,高度更是直插云霄,没入上方扭曲的光晕之中。晶簇的生长显然违背了晶体生长的常规热动力学限制,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在直接“打印”或“编码”着它们的结构。晶簇之间,弥漫着淡淡的、由压电效应产生的幽蓝色辉光——这些巨大的晶体因为内部应力或外部空间震动而不断产生着极高的电压。空气中不时因此迸发出壮观的高压电弧,如同巨型的闪电,击穿空气,发出噼啪的爆响,留下短暂的臭氧味道和电离空气的腥味。整个晶簇丛林就像一个巨大无比、天然形成但已部分失控的压电变压器阵列,危险而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巨大的单晶硅结构……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形成。还有强烈的自发压电现象和高压放电……这里的电磁环境恐怕比地形更危险。”凌绎下意识地评估着风险,这让他回想起以前评估电路板电磁兼容性的经历,但规模放大了亿万倍,且毫无屏蔽可言。他必须极度小心,一旦引发大规模的连锁放电,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右侧,则是一片相对“低矮”的区域,遍布着各种奇特的、仿佛经过人工雕琢的玄武岩柱群。但这些石柱的排列并非自然形成的柱状节理,而是呈现出某种复杂的、类似集成电路板或光子晶体的拓扑结构,蕴含着一种严谨的数学美感。石柱表面覆盖着一层石墨烯般的黑色薄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偶尔有细小的、如同电子的能级跃迁般的光芒在其下预设的通道中飞速流窜,进行着能量的传递或信息的交换。更远处,一些石柱顶端如同巨大的炮管,不断向昏暗的天空喷射出炽热的等离子体流,等离子体被约束成束状,精准地射向远方,如同无数微型的霍曼转移轨道发动机在持续点火,试图将某种物质或能量发射到未知的轨道上,或是进行着某种跨越区域的能量传输。
“这……这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已经破损的能量传输与发射矩阵的一部分?”凌绎感到一阵心悸,这景象强烈暗示着这个世界曾经存在过难以想象的、能直接操控物质和能量的高等科技文明,甚至可能是某种星际规模的工程遗迹。而这些遗迹,如今也在规则风暴中变得破败而危险。
而他的头顶,那两面巨大的、不断缓慢相互绕转的破碎规则镜面和虚无裂隙,则构成了永恒的天空图景。镜面中折射出的不再是简单的光学影像,而是下方扭曲大地和异常法则的叠加态,光怪陆离,蕴含着令人发疯的信息量。而那两道虚无裂隙,则如同宇宙的伤疤,冰冷地吞噬着一切光线、能量甚至信息,投下令人压抑的、仿佛能吸收灵魂的双重阴影。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已知物理学的最大嘲弄。
【环境扫描初步完成。】
【威胁等级:极高。物理、化学、生物(?)规则均存在大规模异常。电磁环境极端复杂,辐射水平多变且部分区域严重超标。】
【资源评估:未知。可能存在高能量物质(如晶簇、等离子流)、信息载体(石柱矩阵结构)、或特殊材料(异常矿物)。存在液态水区域,但成分和安全性未知。】
【首要任务:生存。需寻找稳定水源、可食用物质(如果存在)、相对安全的庇护所,并规避明显能量异常区和空间不稳定点。】
凌绎强忍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不适,开始小心翼翼地移动。他选择向那片相对“低矮”和“有序”的玄武岩柱林方向前进,直觉告诉他,那些具有明显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区域,或许比完全无序狂暴的晶簇丛林或恐怖莫测的衰变之海更容易找到规律、资源甚至……关于这个世界真相的线索。
脚下的玻璃化岩壳异常坚硬,但也很脆,踩上去会发出细微的碎裂声,在这寂静得只有能量嗡鸣和远处等离子喷射声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刺耳。他必须时刻注意避开那些发光过于强烈、辐射剂量显然超标的放射性矿物点,以及地面上偶尔出现的、散发着恶臭和高温的有机质渗漏孔——那可能是下方焦油层产生的甲烷或其他烃类气体逸出的通道。
就在他艰难行进了大约一小时后,他注意到前方一片区域的玄武岩柱排列得异常整齐,形成了一个类似“广场”或“节点”的结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格外粗大的、表面符文流转更加频繁复杂的黑色石柱,它仿佛是这个小区域矩阵的控制核心或能量枢纽。
他谨慎地靠近,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那根中央石柱的底部,与地面接触的地方,似乎镶嵌着什么东西。
那是一个约莫巴掌大小、呈完美十二面体结构的暗紫色水晶。它不像周围环境那样狂暴地散发能量,而是散发着一种稳定、深邃、内敛的幽光,仿佛一个沉睡的心脏。更奇特的是,以它为中心,半径约五米的范围内,物理参数似乎变得相对稳定了许多,空气中原有的那种令人不安的高频规则震波也减弱了大半,形成一个微小的法则静默区。就连脚下玻璃岩的裂纹都变得规整了一些。
【发现异常物品。能量签名高度稳定且有序,似乎具有局部规则稳定效应。疑似人造物或高度自然结晶产物。】
【风险:未知。可能具有守卫机制、触发式反应或精神干扰。可能是一个诱饵。】
【收益:潜在的临时庇护所核心、珍贵的信息载体、未知的能量源。可能蕴含离开此地或理解世界的关键。】
凌绎的心跳微微加速。这或许是他在这个绝望世界找到的第一个“机遇”,但也可能是最致命的陷阱。
他极度谨慎地,一步步踏入那暗紫色水晶的影响范围。果然,那种无处不在的规则紊乱带来的生理不适感——恶心、眩晕、感知失真——显著减轻了,仿佛从喧嚣的闹市步入了隔音的密室。这种短暂的“正常”感觉几乎让他感动。
然而,就在他的手指即将出于研究者的本能触碰到那枚水晶的瞬间——
“嗡——!”
他身旁一根较小的、仿佛“守卫”般的玄武岩柱突然亮起!表面的石墨烯薄膜下,一道炽白得令人无法直视的能量流如同被触发的电路过载保护机制般猛地窜出,并非散射,而是高度凝聚成一道手臂粗细的、纯粹由高能等离子体构成的长鞭,其核心温度可能超过百万摄氏度,带着撕裂空气的恐怖尖啸,朝着凌绎伸出的手臂狠狠抽来!
速度之快,远超生物神经的反应极限!物理闪避已绝无可能!
死亡的阴影,带着恒星内核般的高温,瞬间降临!
(第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