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从县委大秘开始平步青云 > 第66章  个人谈话

巡视组的临时谈话室,就设在原本的小会议室里。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李光照作为镇政府的一把手,被第一个叫了进来。
单独面对周明远,那种无形的压力陡然增加了十倍。
一个年轻的巡视组成员坐在旁边,面无表情地打开了笔记本,准备记录。
“坐吧,李镇长。”
周明远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李光照拉开椅子坐下,双手规矩地放在膝盖上。
“李镇长,别紧张就是随便聊聊。”
周明远语气温和,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李光照心头一紧。
“谈谈你对赵海川同志在镇大院门口设立作风展板和举报箱的看法?”
“你认为这反映了我们清河镇党委和政府班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来了!
李光照心里暗骂一声赵海川,这个小王八蛋,果然是来搞事的!
但他脸上却不敢流露分毫,大脑飞速运转,组织着滴水不漏的措辞。
“周组长关于这个展板……我认为海川书记的初衷是好的。”
李光照摆出一副顾全大局的姿态,“他年轻有冲劲,想干事,想打开工作局面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可能在方式方法上,考虑得还不是那么周全。”
“您也知道我们基层工作复杂,有些事情操之过急,反而容易激化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甚至……”
“会影响到班子内部的团结。”
他小心翼翼地措辞,将矛头引向赵海川“破坏团结”,暗示他是个政治上的愣头青。
“当然开门纳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这个大方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他最后又把话圆了回来。
赵海川,你不是要高举“接受监督”的大旗吗?
好,我承认你这面旗帜是正确的,但我说你举旗的姿势不对!
周明远静静地听着,不置可否,等他说完,才慢悠悠地抛出第二个问题。
“供电所的问题,群众意见很大啊。”
“作为镇长分管全镇的经济民生工作,你日常的监管责任是如何履行的?”
“张富贵的问题你认为是孤例吗?”
这个问题,比刚才那个更加尖锐,直指他的失职!
李光照后背瞬间冒出一层冷汗,但他早有准备,立刻切换到叫苦模式。
“周组长您是不知道,我们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我这个镇长每天睁开眼就是一大堆事,安全生产,招商引资,信访维稳……”
“实在是分身乏术啊!”
他叹了口气,一脸的疲惫和无奈。
“对于供电所这种垂直管理的单位,我们地方政府的监管手段确实有限。
而且这个张富贵,平时伪装得太好了,开会发言比谁都积极,谁能想到他背地里是这么一个人!”
“我们一发现问题,就立刻采取了最严厉的措施,绝不护短!”
“接下来,我们政府这边也准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拉网式的大排查,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避重就轻,推卸责任,再表个态,一套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
周明远依旧面无表情,似乎对他的回答并不感兴趣。
他放下茶杯,目光再次变得锐利。
“最后一个问题。”
“关于那封举报建设办袁振海同志的匿名信,你了解多少?”
李光照的心跳漏了一拍,但脸上却立刻显出义愤填膺的神色,毫不犹豫地猛地一摇头。
“周组长这绝对是诬告!”
“彻头彻尾的诬告!”
“袁振海同志,是我们镇里能力非常突出的一位中层干部!”
“这些年,镇里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都是他带着建设办的人没日没夜地干出来的!”
“特别是这次的棚改项目,难度有多大,阻力有多大我是最清楚的!”
“干事的人,难免会得罪人。”
“我看,这百分之百是那些拆迁过程中的钉子户,或者是一些没拿到工程的包工头,心怀不满,借着巡视组下来的机会,恶意中伤打击报复!”
他直接给举报信定了性,并且坚决地维护袁振海,将他塑造成一个被小人陷害的“干将”。
谈话到此结束。
周明远只是点了点头,说了一句:“好,我知道了。
“你先出去吧。”
李光照站起身,周明远和记录员僵硬地点了点头,转身拉开了房门。
走出房间的那一刻,他紧绷的神经才猛地一松,这才感觉到,自己后背的白衬衫,已经被冷汗浸湿了一小片。
门外,赵海川正靠在走廊的墙上,似乎在等候。
看到李光照出来,赵海川站直了身体,目光平静地迎了上去。
李光照强撑着镇长的架子,对微微点了点头,眼神复杂地从他身边走过。
赵海川看着他仓皇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他不用猜也知道,刚才在里面,李光照说了什么。
果然,咬死了要保袁振海。
……
党政办主任办公室。
杨光拉上了百叶窗,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和一个信封,递给了站在他对面的一个年轻人。
“小王。”
“主任。”
年轻人叫王晨,是杨光一手带出来的干事,机灵,可靠,嘴巴严。
“这是匿名举报信的复印件,举报人的信息我已经处理掉了。”
“这个信封里是信里提到的几户人家的名字和被拆迁前的地址。”
杨光把信封塞到王晨手里,叮嘱道:“你现在就去骑你的摩托车,换上便装别开单位的车。”
“记住这次行动绝对保密!”
“除了你我不能有第三个人知道!”
王晨郑重地点了点头:“主任,您放心。”
杨光强调道,“你只需要在暗中观察,摸清楚这几户人家现在住在哪里,生活状况怎么样。”
“尤其注意这个叫王建国的,外号老倔头。”
“他是这次的关键。”
“明白!”
王晨把东西贴身收好,没有多问一句,转身就走。
……
半小时后。
王晨骑着车,来到了信中提到的棚改区旧址。
他在工地旁一个不起眼的小卖部门口停下了车,掏出二十块钱,买了一包烟和一瓶水。
看店的是个六十多岁的大爷,正摇着蒲扇,百无聊赖地看着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