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日被创刊号“引子”撩拨得心痒难耐的读者们,今日终于等到了《亚洲日报》上连载的。
文章标题平平无奇:《文坛之幸》,但开头,轻轻吁了口气。
文章是他连夜赶出。
初读《寻秦记》引子时,心中已无半分武侠泰斗的矜持,只有对《寻秦记》开宗立派般成就的激赏和一种无法抑制的痛惜——痛惜其落脚之地非《明报》。
专栏最后的一段,金庸一改含蓄文人风范,其言直白锋利,直刺要害:
“……吾尝言,报纸者,文人之家也,慧眼识珠之平台尤重。惜哉!
如此奇伟壮丽之篇章,如此惊才绝艳之才子,竟寄身于东瀛华商小林天望所创《亚洲日报》之上。
明珠蒙尘,光耀难彰,岂不令人扼腕痛惜?”
“查某不才,执掌《明报》一隅,求才若渴。
黄易先生大才,若蒙不弃,恳请移步《明报》一叙。
明报之平台,或可助君才情驰骋,直入青云。
所著《寻秦记》,当以更大版面,更佳位置,呈递天下。
润笔之资,无论《亚洲日报》予君几许,《明报》愿翻倍奉之!
此非虚言,唯求佳作得所,方不负此千秋鸿构,亦不负先生倚马万言之才。
专此布达,切切至盼!”
——《明报》查良镛敬启
这白纸黑字,印在《明报》副刊头条,字字如矶,石破天惊。
没有惯常的含蓄温润,有的只是直抒胸臆的震撼,是千军万马也难求的招揽之心,更透着一份不容错辨的、对《亚洲日报》平台的轻视——“明珠蒙尘”。
一时间,整座港岛仿佛被投入石块的池塘,涟漪层层叠叠,最终轰然炸开!
茶餐厅里,油渍斑驳的桌上同时摊着几份报纸。
《东方日报》、《星岛日报》还在咀嚼霍大少的“社会地位”,《亚洲日报》的头版是“肥仔坤”指控霍震挺的触目惊心。
但当这份《明报》金庸的专栏传到食客手中时,所有的喧嚣瞬间凝结。
一位戴眼镜的中学教师,刚咬了一口叉烧包,眼睛猛地瞪圆,喉头滚动几下,好不容易咽下去,才喃喃道:“查……查先生亲笔邀人?稿费翻倍?!”
同桌的工友们早停了猜拳,伸长脖子看那豆腐块大的铅字,仿佛里面蕴藏着惊天的宝藏。
不识字的阿婆看众人表情有异,焦急地问:“又边个出事呀?”
工友指着报纸:“唔系出事,系金庸大师想挖角写《寻秦记》果个作者啊!仲话几多钱都出得起啊!”
阿婆似懂非懂,但“金庸”“几多钱”她是懂的,咂咂嘴:“嚟头好大哦……”
写字楼的茶水间,平日里的股票行情和办公室八卦瞬间失了颜色。
年轻的白领们捏着刚送到的《明报》,惊呼声此起彼伏。“哇!查生咁劲!
直接撬人墙角?!”
“稿费翻倍啊!
《亚洲日报》俾几多,明报都双倍!壕无人性!”
“啧啧,金庸话佢明珠蒙尘喎,间接踩低人地小林社长份报啰…”
“不过讲真,《寻秦记》真系值呢个价!
项少龙饮醉酒就返去秦朝变死囚,开头就劲成咁,,那对精致如画的远山眉,只是不易察觉地微微蹙了一下,随即舒展,嘴角甚至弯起一个近乎完美的弧度。
小林惠子内心也是一阵骄傲,金庸……《明报》……名满天下的大师亲自来抢“黄易”了。
翻倍稿费?
很大的手笔。
这个查良镛,眼光毒辣,手段也厉害,直接点中了一般文人的软肋——文人立世的名声与认可。
不过,他这一次算是彻底失策了。
因为黄易不是别人,正是林火旺君自己。
不过是为了规避身份风险,以及保留一点神秘感取的笔名。
金庸这承诺,对任何一个作家,都称得上一步登天的天梯。
但唯独林火旺君……不会动摇。
因为……林火旺君所求的,才不是区区名声稿费,他的棋盘,金庸大师也未必能尽窥全貌。
而金庸大师对《寻秦记》和黄易的认可,这反而向世人证明,《寻秦记》的价值,远超所有人最初的预估!
林火旺君,你写的这部书,正在成为风暴的核心……有趣。
还抽空把金庸大师给逗了一回。
就是不知道,这突来的热浪,金庸大师的文章吹捧,林火旺君自己会作何感想呢?
不过,现在小林惠子也没有那么的闲心一直关注着港岛那边的动态。
因为更多的关于《龙jup》的合作,以及龙广场那边的事宜,需要她替林火旺,对整个日本布局的产业,做判断和决定。
小林惠子拿起内线电话,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备车,去中央实业株式会社。帮我约一下父亲今天中午的时间……”
龙广场那边的建设进度非常快,设计图纸已经出来了,但关于《龙jup》漫画联动的一些部分,林同春那边吃不准,所以特地要女儿小林惠子找空尽快过来,敲定主要的设计稿,就可以开始批量动工了。
……
而港岛这边,元朗合兴工业大厦,,目前《龙jup》和《亚洲日报》的主要代印点。
巨大的印刷机轰鸣着,雪白纸张化作承载图文的信息流滚滚而出。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油墨味。
在最里面光线略显昏暗的一角,一张简易书桌前,林火旺正埋首案头,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冷掉的茶。
他穿着一身沾了点油渍的工装,乍一看与忙碌的印刷工人无异。
早上稍微休息一下之后,林火旺便亲自来到这些印刷厂房这边,一边视察印刷的工作和状况,同时让人拍下他这般“亲民”、“事必亲为”、“到一线与工人们一同劳作”的照片,一边抽空赶一些《寻秦记》的稿子。
毕竟,《寻秦记》也是他着手办《亚洲日报》之后,才想到的主意,自然没有什么存稿,都是现写现发出来的。
在平日里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之后,还要依靠记忆将《寻秦记》给“写”出来,对林火旺来说,也不是一个容易的活。
高乔浩急步走来,将那份《明报》轻轻放在他面前翻开的稿纸旁。
林火旺没有立刻抬头,直到把笔下一段文字写完,才停笔。
他望向金庸那篇专栏的目光,异常平静,像在看一篇普通的行业新闻。
没有愤怒,没有惊喜,甚至没有一丝涟漪。
他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老板,我已经让人加印十万份的《亚洲日报》,今天依旧是三十万分《亚洲日报》,另外,我私自主张,让人加印了五万份……《明报》,专门用来随机送港岛市民?”
高乔浩试探地问。
“嗯。可以。”
林火旺再次发出一个短促的音节。
“那……金庸先生那边……‘黄易’先生需不需要回应一下?或者我们……”
林火旺闻言终于抬头,他伸手指了指案头一叠厚厚的手稿,封面上只有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寻秦记”。
“明天第三回和第四回的连载末尾,你以我小林天望的名义刊登对查先生的回复……”
林火旺的声音很平稳,带着油墨车间里特有的沙哑质感,“就说,要挖黄易可以,拿《明报》10的股份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