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高考25分,我赢麻了 > 第一章

一、那个被数字钉死的夏天
2008年的夏天像口烧红的铁锅,把蝉鸣熬得黏稠。李默攥着那张轻飘飘的成绩单,手指却像陷进滚烫的柏油路,烫得发僵。
25分。
红色的数字像道血痕,划在印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字样的纸上。他甚至能想起查分那天,听筒里机械的女声念出分数时,母亲正在厨房切西瓜,菜刀落在案板上的闷响突然断了。
是不是查错了母亲的声音发飘,手里还攥着半块带瓤的瓜皮,汁水顺着指缝滴在凉鞋上。
李默没说话。他知道没查错。整个高三他都泡在网吧,屏幕蓝光映着他眼下的乌青,键盘敲出的杀爆比课本上的公式熟悉百倍。班主任找他谈过八次话,最后一次把教案拍在桌上:你就算考个三百分,走个专科也行啊!
他当时正盯着窗外的麻雀,心里盘算着下晚自习去哪个机位。
成绩出来那天,邻居家的王磊考上了一本,鞭炮从中午响到黄昏。李默躲在房间里,听着母亲在客厅跟来串门的亲戚解释:孩子发挥失常……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变成抽鼻子的动静。他摸出枕头下皱巴巴的五十块钱,溜出家门钻进巷尾的网吧。
网管小张拍他肩膀:默哥,听说成绩出来了
李默把钱拍在吧台上:开个通宵。
屏幕亮起,游戏登录界面弹出。可他握着鼠标的手突然抖起来,屏幕里的角色像个无头苍蝇乱撞。他猛地扯掉耳机,网吧里的烟味、泡面味、骂骂咧咧的喊声混在一起,像团烂泥糊住他的喉咙。
凌晨五点,天泛出鱼肚白。李默走出网吧,撞见扫街的张大爷。老人拄着扫帚看他:又通宵你妈昨天找你找得快哭了。
他低头踢着路边的石子,鞋尖磨出个洞。走到家门口,看见母亲坐在台阶上,头发乱糟糟的,眼睛肿得像核桃。看见他,她猛地站起来,想说什么,最后只扯了扯他的胳膊:回家吃早饭。
粥是温的,煎蛋边缘焦黑。母亲坐在对面,筷子在碗里戳来戳去:要不……再复读一年
李默扒拉着粥,米粒黏在喉咙里:不读了。
那你想干啥
出去打工。
母亲的筷子当啷掉在桌上。他没抬头,听见她压抑着哭腔:李默,你才十八岁啊……
他把碗一推,起身回房收拾行李。其实没什么好收拾的,几件旧T恤,一条牛仔裤,还有那双破了洞的鞋。走出家门时,母亲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两千块钱,还有张纸条,上面是她歪歪扭扭的字:照顾好自己,缺钱就打电话。
他没回头,怕看见母亲的眼泪。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条拖不动的尾巴。
二、流水线的铁味
李默跟着同村的大勇来到南方的电子厂。车间里的流水线像条永不停歇的蛇,电子元件在传送带上滑过,映着头顶惨白的灯。他的工位是拧螺丝,重复的动作让手指在第二天就肿了起来。
新来的,手脚麻利点!组长是个谢顶的男人,嗓门像砂纸摩擦。
李默咬着牙加快速度,汗水顺着额角滴在传送带上,洇出一小片湿痕。午饭是盒饭,白菜炖豆腐,油星浮在上面。他坐在车间外的台阶上,看着远处的高楼,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
想啥呢大勇拍他后背,这地方就这样,习惯就好。
习惯李默看着自己红肿的手指,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油污。晚上躺在十二人间的宿舍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他想起母亲的粥,想起那张25分的成绩单。原来失败不是结束,是掉进一个更黑的窟窿。
他开始失眠,凌晨就爬起来在厂区溜达。保安室的老张头总给他递根烟:小伙子,看着不像干这个的。
我没考上大学。李默吸了口烟,呛得咳嗽。
没考上咋了我儿子博士毕业,还不是照样给人打工。老张头吐个烟圈,人活着,不是靠一张纸。
李默没说话,烟蒂烫到手指才扔掉。他开始在下班后去厂区的网吧,但不再打游戏,而是搜没考上大学能做什么。屏幕上跳出各种答案,学技术、做生意、自考……他盯着自考两个字,心脏突然跳快了几拍。
他想起高中时,同桌是个戴眼镜的女生,总在课间背单词,说以后要考师范大学。他当时还嘲笑她:读那么多书有啥用
现在他才明白,读书不是没用,是他没用。
那天晚上,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我想自考。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传来母亲压抑的哭声:想读就好,妈支持你。
挂了电话,李默蹲在宿舍楼道里,哭了很久。流水线的铁味钻进鼻孔,可他好像闻到了久违的墨香。
三、台灯下的星子
李默报了自考大专,选了计算机专业。他从废品站淘了本旧教材,书页泛黄,边角卷得像波浪。白天在车间拧螺丝,晚上就坐在宿舍的床上,借着台灯昏黄的光啃书。
十二人间太吵,他就躲到楼梯间。蚊子嗡嗡地围着他转,他咬着牙刷题,圆珠笔芯写空了一根又一根。有次组长查寝,看见他在楼梯间看书,踢了踢他的凳子:装什么文化人能当饭吃
李默没抬头,把书往怀里拢了拢。
周末休息,别人去逛街、打游戏,他就泡在厂区附近的旧书店。老板是个退休教师,看他总来,就把钥匙给他:我中午回家吃饭,你自己在这儿看,别乱翻就行。
书店里有股旧书特有的霉味,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架上,灰尘在光柱里跳舞。李默坐在地上,从《计算机基础》看到《编程语言》,饿了就啃个馒头,渴了喝自来水。
有天他正看得入神,老板回来了,手里拎着个饭盒:小伙子,吃点吧。
饭盒里是番茄炒蛋,鸡蛋金灿灿的。李默红了脸,想推辞,老板按住他的手: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也在外面打工。看见你,就想起他了。
李默狼吞虎咽地吃完,把饭盒洗干净递回去:谢谢您。
谢啥,老板翻出本《C语言编程》,这本借你看,看完还我就行。
书里夹着张纸条,是老板的字迹:莫欺少年穷。
李默把纸条夹在课本里,像揣着颗滚烫的星子。他开始在网上找编程教程,用攒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台二手笔记本。宿舍熄灯后,他就躲在被窝里看视频,屏幕的光映着他专注的脸。
手指在键盘上练习打字,从磕磕绊绊到行云流水。原来拧螺丝的手,也能敲出漂亮的代码。
一年后,他通过了所有科目,拿到了大专毕业证。那天他给母亲打电话,声音抖得厉害:妈,我拿到证了。
好,好……母亲在电话那头哭,我儿子有出息了。
他辞掉了电子厂的工作,揣着毕业证和攒下的钱,去了更大的城市。火车站的人潮汹涌,他背着包,心里却前所未有的踏实。
四、代码里的春天
李默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找到了实习的机会,工资只有三千块,还不够房租。但他不在乎,能每天对着电脑敲代码,就像鱼儿回到了水里。
公司的老员工大多是科班出身,看他的眼神带着点轻视。有次项目出了bug,一个戴眼镜的程序员把键盘一摔:肯定是实习生搞的鬼!
李默没辩解,默默坐下排查代码。凌晨三点,办公室只剩下他一个人,屏幕上的代码像串跳动的音符。终于,他找到了错误,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修复的那一刻,窗外的天刚好亮了。
第二天,项目经理拍着他的肩膀:小李,不错啊。
他嘿嘿笑了笑,眼角的细纹里还带着疲惫。
他开始疯狂加班,别人不愿意接的烂摊子,他都揽过来。有次为了赶项目,他在公司睡了半个月,胡子长得像野草。客户验收时,看着完美运行的程序,惊讶地说:你们团队真厉害。
项目经理指着李默:主要是他。
李默挠挠头,脸有点红。
下班后,他还在网上接私活,给小公司做网站。有次接了个花店的单子,老板娘是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总在微信上问他:能不能加个花瓣飘落的动画
可以。李默回。
会不会很麻烦
不麻烦。
其实挺麻烦的,但他看着姑娘发来的笑脸表情,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挠了一下。网站做好那天,姑娘送了他一束向日葵:谢谢你,比我想象的还好看。
向日葵的花香混着代码的油墨味,在出租屋里弥漫开来。
三年后,李默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他租了间带阳台的房子,把母亲接来住。老太太看着窗明几净的屋子,摸着电脑屏幕:这玩意儿真能挣钱
能啊,李默笑着给她演示,您看,这个网站就是我做的。
母亲凑过去看,眼睛眯成一条缝:我儿子真行。
那天晚上,他请了公司的同事吃饭。酒过三巡,有人问他:默哥,你以前是哪个大学的
李默顿了顿,举起酒杯:我没上过大学,高考只考了25分。
桌上瞬间安静了。那个曾经嘲笑他的程序员红了脸,端起酒杯:默哥,我敬你一杯,以前是我不对。
李默笑着和他碰杯,酒液滑入喉咙,有点辣,更多的是甜。
五、迟到的录取通知书
2018年,李默和那个开花店的姑娘结婚了。婚礼上,母亲穿着新做的红棉袄,拉着儿媳妇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婚后,李默和朋友合伙开了家软件开发公司。创业初期很难,资金链断过三次,最惨的时候,他和朋友在办公室啃了一个星期的面包。但每次看着团队写出的代码变成流畅运行的程序,他就觉得浑身是劲。
公司渐渐走上正轨,他也成了别人口中的李总。有次回母校参加捐赠仪式,他站在曾经逃课的教学楼前,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恍如隔世。
校长握着他的手:李默啊,你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他笑着摇头:我以前可不是好学生。
浪子回头金不换嘛。校长递给她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学校成人教育学院的聘书,想请你当客座讲师。
李默看着聘书上自己的名字,突然想起那个25分的夏天。原来命运从不会把人堵死,只要你肯往光亮处走。
他开始在周末去讲课,台下坐着和他当年一样迷茫的年轻人。他不讲高深的技术,只讲自己拧螺丝的日子,讲楼梯间的台灯,讲那些在代码里开出的花。
我高考只考了25分,他看着台下惊讶的脸,笑了笑,但我后来发现,人生不是一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你敢不敢在摔得最惨的时候,重新站起来。
有个学生举手:李老师,你后悔吗
后悔,李默想起母亲当年的眼泪,但我更庆幸,自己没在后悔里待太久。
下课的时候,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很多年前那个走出家门的少年,只是这一次,他的脚步踏实而坚定。
手机响了,是妻子发来的照片,女儿正拿着他当年的自考教材,咿咿呀呀地念着。他笑着回复:等她长大,我教她写代码。
风从走廊吹过,带着花香和墨香。李默知道,那些曾经被数字钉死的日子,早已在时光里开出了花。而最好的录取通知书,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分数,是刻在生命里的,永不放弃的勇气。
六、代码之外的课堂
李默的课总是挤满人,连走廊里都站着旁听的学生。他不喜欢用PPT,板书全是手写的代码,偶尔会停下来,指着窗外的梧桐树:写程序就像种树,根扎得深,才能抗住风雨。
有个叫陈阳的男生总坐在第一排,笔记记得比谁都认真。他来自山区,高考失利后瞒着家人来城里打工,白天在工地搬砖,晚上就来听课。有次李默发现他趴在桌上打盹,课后叫住他:是不是太累了
陈阳红着脸摇头:不累,李老师,我就是想多学点儿。
李默看着他磨破的袖口,想起自己当年在楼梯间啃书的样子。第二天,他把陈阳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把钥匙:公司有间休息室,你晚上可以来这儿住,顺便帮我看看服务器。
陈阳愣了愣,眼眶突然红了:我……我付不起房租。
不用付,李默笑着拍他肩膀,但你得答应我,每天至少睡六个小时。
从那以后,陈阳成了公司的编外成员。他白天打工,晚上就在休息室学习,遇到不懂的就抓着李默问。有次项目赶工,李默带着团队加班,陈阳端来一锅自己煮的面条,热气腾腾的,上面卧着荷包蛋。
我妈说,吃了荷包蛋,干活有力气。他挠着头笑。
李默看着碗里的蛋,突然想起电子厂的老张头,想起旧书店的退休教师。原来善意是会传递的,像代码里的循环语句,在时光里一遍遍重复。
半年后,陈阳凭着自学的本事,在一家电商公司找到了程序员的工作。入职那天,他给李默鞠了一躬:谢谢您,让我知道自己还能有别的活法。
李默看着他挺直的背影,突然明白,比起写出漂亮的代码,能帮别人点亮一盏灯,或许是更有意义的事。
七、母亲的新功课
母亲在城里住久了,总念叨着闲得慌。李默想请个保姆,被她瞪了回去:我才六十,还没到老得动不了的地步!
后来她找到个活儿——在小区门口的废品站帮忙分类。老板是对老夫妻,见她手脚麻利,就让她每天来坐半天,给点零花钱。李默不放心,偷偷去看过几次,发现母亲正和收废品的大叔大婶们聊得热火朝天,手里还捧着本旧杂志看。
妈,您看这个干啥他走过去,发现是本十年前的《读者》。
学认字啊,母亲指着感恩两个字,你爸在世时总说,我这睁眼瞎,以后要被儿子笑话。
李默鼻子一酸。父亲走得早,母亲没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他蹲下来,握着母亲粗糙的手:我教您,从您的名字开始。
从那天起,每天晚上成了母子俩的识字课。李默在白板上写,母亲就用铅笔在纸上描,一笔一画,像个认真的小学生。有次妻子笑着说:妈现在认得的字,比妞妞还多呢。
母亲举着刚写好的李默两个字,得意地晃:那是,我儿子可是老师。
那年春节,家里贴的春联是母亲写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执拗的劲儿。李默看着红纸上的福字,突然觉得,所谓逆袭,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冲锋,是身后那些温暖的光,推着你往前跑。
八、未完成的答卷
公司接了个大项目,为山区学校开发在线教育平台。李默带着团队去实地考察,车子在盘山路上颠簸了五个小时,才到目的地。
教室里的墙皮斑驳,孩子们却坐得笔直,眼睛亮得像星星。校长叹着气说:好多孩子想考出去,可缺老师,缺资料……
李默看着黑板上用粉笔写的走出大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想起自己那张25分的成绩单,想起陈阳磨破的袖口,突然有了个主意。
回去后,他对团队说:这个项目,我们不赚钱,还要加功能——给每个孩子配在线辅导老师,找志愿者定期答疑。
有人反对:成本太高了,公司会亏损的。
李默没说话,打开电脑,调出自己当年在电子厂楼梯间拍的照片。昏暗的灯光下,旧教材的书页被风吹得翻动。我当年要是有这样的机会,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他顿了顿,钱可以再赚,但有些机会,错过了就没了。
项目上线那天,李默特意去了山区学校。孩子们围着电脑,好奇地点击鼠标,屏幕上跳出的课程视频,让他们发出阵阵惊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他的衣角:叔叔,我以后能考去你的城市吗
李默蹲下来,看着她眼里的光:能,只要你想,就能。
离开时,校长塞给他一本笔记本,里面是孩子们写的信。有个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写:谢谢叔叔,我知道了,山外面不止有高楼,还有很多人在等我们。
李默把笔记本揣在怀里,车子驶离山区时,他回头望了一眼。夕阳把山影拉得很长,像一张未完成的答卷。他知道,自己当年的25分,早已被这些孩子的期待,悄悄改成了新的答案。
九、风会记得每粒种子
女儿上小学了,学校要家长写篇我的成长故事。李默握着笔,突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夏天,他攥着25分的成绩单,以为人生就此定格。
他写道:高考不是终点,是起点。就像种子落在石头缝里,只要肯扎根,也能长成大树。
女儿歪着头问:爸爸,你当年考了25分,是不是很笨呀
李默笑着把她抱起来:是很笨,但爸爸后来知道,笨鸟先飞,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方向对了,总能飞到想去的地方。
妻子在一旁翻着相册,突然指着一张照片笑:你看你当年,头发乱糟糟的,穿着破洞鞋,谁能想到现在……
照片上的少年站在网吧门口,眼神迷茫,却又藏着一丝不肯认输的倔强。李默看着照片,突然明白,所谓逆袭,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翻盘,是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你对自己说再试一次。
窗外的向日葵开得正好,风一吹,花盘轻轻摇晃,像在点头。李默知道,那些曾经被嘲笑的、被轻视的、被数字定义的过往,终会在时光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而这世间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答卷,是那些在尘埃里,依然拼命向上的勇气。就像风会记得每粒种子的挣扎,岁月也会记得,你曾怎样笨拙地、坚定地,把命运改写成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