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暖心的朝阳
第一章
旧书摊的邂逅
城市的角落,总藏着些不为人知的宝藏。对林晓而言,街角那个旧书摊,就是她生活里一处隐秘的乐园。
秋末的午后,阳光带着慵懒的暖意,透过稀疏的梧桐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晓像往常一样,踱步到书摊前。旧书特有的纸张霉味与油墨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瞬间包裹了她。书摊上的书杂乱地堆着,有的封面破损,有的页角卷曲,却像一群等待被发现的老友,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她的目光在书堆里逡巡,手指无意识地拂过一本本封面。突然,一本黑色封面的书闯入眼帘,封面上变通:受用一生的学问几个字,红得格外醒目,像一团跳跃的火焰,瞬间抓住了她的视线。
林晓拿起这本书,摩挲着有些粗糙的封面。彼时的她,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大学毕业没多久,满怀憧憬地进入一家心仪的公司,本以为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大展拳脚,可现实却给了她狠狠一击。工作中,她总抱着只要努力,就该有回报的想法,刻板地遵循着自己认定的规则,不懂灵活应对。和同事合作项目,因坚持自己的方案,不愿听取他人意见,导致项目进展不顺;和领导沟通,也总是直来直去,不懂得迂回表达,几次下来,不仅工作没做好,还落得个固执己见的评价。最近,一个重要的项目机会,也因为她的不懂变通,与她失之交臂。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整日被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就是不行的困惑和愤懑包裹着,对未来一片迷茫。
看着手中《变通:受用一生的学问》,林晓心里五味杂陈。变通这两个字,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了她一下。她想起自己这些日子的遭遇,又看看这本书,鬼使神差地,她问了问摊主价格,然后把它买了下来。
抱着书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林晓低头看着怀里的书,封面上的变通二字,在夕阳的余晖里,仿佛有了生命,似乎在无声地提醒她,该换个角度看看自己的人生了。
第二章
雨夜的叩问
傍晚,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户上,瞬间模糊了窗外的世界。林晓抱着那本《变通》,枯坐在书桌前的台灯下。
台灯的光线柔和,照亮了书页,也照亮了她脸上的愁容。她翻开书,扉页上没有什么华丽的题词,只有一行简单的出版信息。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读起来。
书中的文字平实却有力,像一位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当读到老木匠的故事时,林晓的心猛地一震。故事里的老木匠,打了一辈子传统家具,技艺精湛。可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更喜欢简约时尚的家具风格。老木匠一开始很固执,觉得自己的传统手艺才是最好的,不愿改变。可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差,店里的家具积灰,他才慢慢意识到问题。他没有一味地执拗下去,而是开始学习新的家具样式,还巧妙地把自己擅长的传统雕花工艺融合到新样式里。没想到,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家具,格外受市场欢迎,老木匠的生意不仅回暖,还比以前更红火了。
林晓盯着这段文字,反复读了好几遍。脑海里浮现出老木匠从固执到转变,最终重获新生的画面。她不禁想到了自己,工作中遇到问题,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硬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就像故事里一开始的老木匠一样。项目不顺,就抱怨同事不配合、领导不理解,却从没想过是不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是不是该换个思路去解决。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风声呼啸,像是在为老木匠的转变喝彩,又像是在叩问林晓的内心。她合上书,走到窗边,看着雨幕中城市的灯火,忽明忽暗。那一刻,她仿佛听到心里有个声音在说:林晓,你该变一变了。
第三章
尝试的第一步
有了老木匠故事的触动,林晓决定试着改变。
第二天,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投递和自己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简历。她仔细梳理了自己的经历和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她还喜欢写作,大学时也在校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她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家文创工作室招兼职文案,虽然自己是学理科的,和文案工作看似不搭边,但她还是心动了。
晚上,林晓坐在电脑前,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她翻出自己以前写的随笔,又去了解那家文创工作室的产品风格和受众群体。她尝试着把自己对文创产品的理解,融入到文字里,写了几篇不同风格的文案。为了让文案更贴合实际,她还特意去文创市集逛了逛,观察人们对不同文创产品的反应,听他们的讨论。
改了又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她才鼓起勇气,把这些文案和自己的想法一起发给了那家工作室。点击发送按钮的那一刻,她的心跳得飞快,既期待有回复,又害怕被拒绝。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每天都关注着邮箱,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终于,在第三天下午,她收到了工作室的邮件,通知她去面谈。
接到通知的林晓,既兴奋又忐忑。她赶紧翻出《变通》,又读了其中关于突破自我,勇敢尝试的章节。书中说,变通不是盲目地改变,而是在了解自身和外界的基础上,勇敢地迈出新的一步。这给了她很大的鼓励。
面试那天,林晓提前来到工作室。工作室的环境很有艺术氛围,墙上挂着各种创意海报,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面试官是一位看起来很温和的年轻女士。林晓深吸一口气,坐在了面试官对面。
一开始,林晓还有些紧张,说话都带着点小心翼翼。但当面试官问到她为什么来应聘这个和专业不对口的岗位时,林晓想起了书中老木匠的故事,也想起了自己这些天的思考。她不再像以前面试那样,刻板地背诵准备好的回答,而是坦诚地讲起自己从老木匠故事里得到的启发,讲自己如何把理科生对逻辑和细节的敏感,运用到分析文创产品受众喜好上。
她还举了自己为工作室产品写文案时,如何结合产品特点和目标客户群体的阅读习惯来调整文字风格的例子。面试官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时不时点头,还会和她交流一些关于文创产品文案创作的想法。
面试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林晓说:你的想法很有趣,也很有新意,明天就来试试吧。
走出工作室,林晓感觉阳光格外灿烂,天空也蓝得像一块水洗过的宝石。她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她知道,这只是尝试的第一步,但这一步,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
第四章
工作室的蜕变
从兼职文案开始,林晓在文创工作室里开启了全新的体验。
起初,她还有些不适应。写文案时,总是习惯性地用比较严谨、刻板的语言,不符合文创产品活泼、有创意的风格。和设计师沟通时,更是困难重重。设计师们讲的是色彩、构图、视觉效果,而她脑海里想的是逻辑、结构、数据,两人常常鸡同鸭讲,半天也说不到一块去。
有一次,为了一款新的手绘笔记本,林晓写的文案过于强调产品的材质和工艺,而设计师则希望突出手绘图案的艺术感和故事性。两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项目进展陷入僵局。林晓又开始有些沮丧,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
晚上回到家,她又拿起《变通》。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人际交往中的变通艺术,提到在与他人合作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林晓仔细琢磨着这些内容,回想起白天和设计师的争执,她意识到,自己一直站在文案的角度考虑,没有去理解设计师的想法和需求。
第二天,林晓主动找到那位设计师,先是为昨天的争执道了歉,然后诚恳地说:昨天是我不好,只想着自己的文案,没考虑到你的设计理念。你能再跟我详细说说这款手绘笔记本的设计灵感吗
设计师没想到林晓会这么说,愣了一下,然后开始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从手绘图案的来源,到色彩搭配想要传达的情感。林晓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还拿出本子记录。听完后,她对设计师说:原来你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感觉,我明白了。我再重新写一版文案,试着把你的这些想法融合进去,你看看怎么样
这一次,林晓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定式,而是尝试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把手绘图案的故事性和艺术感作为文案的重点,同时巧妙地融入产品的材质信息。新的文案写出来后,设计师看了非常满意,说:这才是我想要的感觉,和我的设计很契合。
这次经历让林晓深刻体会到了变通的力量。在之后的工作中,她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变通。写文案时,会根据不同的平台和受众,灵活调整语言风格;和不同岗位的同事沟通时,会尝试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思维方式,转换自己的表达方法。
她还把自己在专业中学到的一些方法,变通运用到工作中。比如,她用会计专业里对数据敏感的特点,去分析不同文案在各平台的阅读量、转化率等数据,总结出哪些风格、哪些内容更受用户欢迎,从而优化后续的文案创作。她甚至提出,把会计里常用的流程图思路,运用到文创产品说明书的设计上,让说明书更清晰、易懂。
同事们渐渐发现,林晓变了,变得更灵活、更善于沟通了。大家也更愿意和她合作,工作室的氛围变得更加融洽。林晓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的喜悦,对工作越来越有热情。
第五章
绽放的成果
半年时间,转瞬即逝。
工作室决定推出一款结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笔记本。这款笔记本的设计融合了古典的缠枝纹和现代的简约线条,旨在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之美。林晓负责这款笔记本的宣传文案和部分说明书的设计。
有了之前的经验,林晓这次更加得心应手。她先是深入研究了缠枝纹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到它象征着生生不息、富贵绵长。然后,她结合现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喜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尚感的产品特点,开始构思文案。
她没有像传统文案那样,枯燥地介绍纹样的历史,而是用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的语言,讲述缠枝纹在时光里的流转,以及它与现代生活的相遇。当千年缠枝纹,邂逅现代笔记本,每一道线条,都是时光的低语,每一处纹路,都藏着岁月的故事。把它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一段可触摸的历史,让传统文化,在你的书写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说明书的设计上,林晓运用了从会计专业变通来的流程图思路。她把笔记本的使用场景、保养方法等内容,用简洁明了的流程图呈现出来,不仅清晰易懂,还充满了设计感,和笔记本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产品上线那天,林晓紧张地守在电脑前,关注着销售数据。一开始,订单量平稳增长,随着一些知名文创博主的推荐,订单量开始猛增,评论区里满是对笔记本设计和文案的夸赞。文案写得太有感觉了,一下子就击中了我!说明书的设计好用心,一看就懂。
看到这些,林晓的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工作室为此举办了庆功宴,同事们纷纷向林晓表示祝贺。站在庆功宴的人群中,看着自己参与打造的成果受到大家的喜爱,林晓的眼眶有些湿润。
她又想起了那个秋末的午后,在旧书摊邂逅《变通》的情景,想起了雨夜台灯下的自己。是这本书,像一束光,照亮了她曾经迷茫的内心,让她懂得了变通的智慧。也正是因为学会了变通,她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突破自我,最终收获了成长和认可。
第六章
传递的星火
林晓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上,也影响到了她身边的人。
她的朋友张萌,是一名刚入职的教师。工作不久,张萌就遇到了难题。班里有个学生,性格特别内向,上课从不发言,作业也常常拖拖拉拉。张萌一开始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方法,找学生谈话,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效果甚微,学生反而更加沉默了。张萌很苦恼,向林晓倾诉。
林晓听完,想起了《变通》里的内容,便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张萌,还和她聊起了自己的经历。张萌半信半疑地接过书,回去后认真读了起来。
书中关于教育中的变通章节,给了张萌很大的启发。里面提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方法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张萌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她意识到,那个内向的学生可能比较敏感,直接的谈话会让他有压力。
于是,张萌改变了策略。她不再找学生正式谈话,而是利用课间或者放学的时间,偶尔和他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喜欢的动漫、游戏。慢慢地,学生的话多了起来。张萌还发现,这个学生画画特别好,于是她在班级的文化墙布置中,特意邀请他负责画画的部分。学生很开心地接受了,并且画得非常出色。在这个过程中,张萌不断鼓励他,还把他的画展示给其他老师和同学看。渐渐地,学生变得自信了,上课也愿意发言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张萌非常高兴,特意请林晓吃饭,感谢她推荐了《变通》这本书。是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也需要变通,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学生。张萌感慨地说。
林晓看着张萌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她没想到,自己从书中得到的力量,竟然还能传递给别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懂得变通,不仅能改变自己,还能像星火一样,照亮别人的路。
第七章
更广阔的天地
随着在文创工作室的工作越来越顺利,林晓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好文案工作,开始尝试参与更多项目的策划和运营。
有一次,工作室要举办一个线下文创体验活动。在策划活动流程时,团队一开始的方案是按照常规的展览、讲解、互动的顺序进行。林晓觉得这样的流程有些平淡,缺乏吸引力。她又拿出《变通》,仔细阅读关于活动策划与创新的内容。书中提到,在活动策划中,要善于打破常规,从参与者的体验感出发,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流程。
林晓结合自己对目标受众的了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把活动流程设计成一个文创寻宝的游戏。参与者需要根据线索,在活动现场寻找对应的文创产品,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完成任务后还能获得小礼品。
这个想法一开始遭到了一些同事的质疑,觉得操作起来太复杂。但林晓没有放弃,她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理由: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有趣、有参与感的活动,‘文创寻宝’既能让他们深入了解我们的产品,又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吸引更多人参与。她还根据书中的方法,制定了详细的执行方案,包括线索的设计、人员的分工、应急的措施等。
在林晓的坚持和努力下,团队最终采纳了她的建议。活动当天,现场非常火爆,参与者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寻宝,对文创产品的关注度和喜爱度大大提高。活动结束后,工作室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还有不少人询问下一次活动的时间。
这次成功的策划,让林晓在工作室里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领导也开始重视她的想法,让她参与到更多重要的项目中。林晓的职业道路,因为变通的智慧,变得越来越宽广。她从一个普通的兼职文案,逐渐成长为能统筹项目的核心成员。
第八章
书的馈赠
又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林晓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那本已经有些磨损的《变通》。灯光下,书页上的字迹仿佛也有了温度。
她回想起自己与这本书相遇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尝试、改变,再到如今的成长、收获。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她人生的关键时期,给予了她智慧和力量。
变通二字,也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它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她明白了,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总会遇到曲折和坎坷。当路走不通时,不必固执地撞得头破血流,学会变通,拐个弯,也许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林晓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远处的天际线,已经泛起了一丝淡淡的鱼肚白,像是黎明即将到来的预兆。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已经拥有了变通这把钥匙,它能帮助她打开一扇扇新的大门,迎接更多的可能性。
书窗下的光,依旧柔和地亮着,照亮了书页,也照亮了她眼底的坚定。而窗外,第一缕朝阳正冲破云层,把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像极了她此刻心中,那片因变通而愈发开阔的天地。
读书后序
深秋的清晨,林晓站在窗前,看着第一缕朝阳越过楼顶,把云层染成温柔的金红色。她手里握着那本《变通》,书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却像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玉,愈发温润。
楼下的银杏叶落了满地,风一吹,便打着旋儿铺向另一条路。林晓忽然想起刚读这本书时的自己,像片固执的叶子,只知道顺着一个方向飘,哪怕撞上墙壁也不肯拐弯。
她翻开书,扉页上不知何时被自己写了一行小字:路的尽头没有墙,是没转的弯。
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给她的最好礼物——不是学会了多少技巧,而是懂得了像朝阳一样活着。朝阳从不会因为云层厚重就放弃升起,它会绕过云的棱角,穿过雾的缝隙,照样把光洒向大地。所谓变通,不过是像朝阳那样,在坚硬的现实里,找到柔软的突破口。
此刻,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变通两个字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林晓合上书,嘴角扬起笑意。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无数个需要转弯的时刻,但她不再害怕了。因为那本书里藏着的光,早已变成她心里的朝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照亮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