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的目光在人群里扫了一圈。
他心里清楚,倭寇被他杀了近四十人,靖边墩余下守卫的估计都不过十人。
这点倭寇,自己单枪匹马地摸过去都能解决。
什么穿上倭寇衣甲的,不过是个幌子,为了让巴图愿意让自己出兵,再者,还能将这套倭军的军械也一并要来。
若倭寇真的增兵驻守靖边墩了,那他们也能借着这身衣甲尽量减少损失。
至于为什么要向巴图请命?
一来,是为了尽快夺回墩堡。
不然倭寇一旦增兵,占稳了这处险要,就彻底失去了主动权。
而且,靖边墩可是个屯堡,军士们可平时耕种,战时操戈。
只要把巴图稳住,将这靖边墩经营得当,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可招揽流民,发展壮大。
二来,是要借巴图的势,率先挑选乡勇。
他来这绿营可不是为了给鞑子卖命的,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亲兵。
刘玄在上一世饱读史书,对行兵打仗的门道钻研得透彻。
戚继光练戚家军,不过数千人,却能横扫倭寇,李成梁凭两千骑兵,便能震慑边庭。
这其中的道理再明白不过,兵在精,不在多。
尤其是在起事之初,选锋最为重要。
所谓选锋,便是从士卒中择取精锐,组建起自己的第一梯队。
在他看来,一支军队里,分成三部分。
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
一线尖刀,二线中坚,三线托底。
临战之时,最重要的就是这第一梯队。
它是撕开敌阵的刀尖子,能迅速撕碎敌人的第二梯队,在敌第三梯队来去自如,将其整条后防线彻底搅烂。
但光有第一梯队还不够,要用第二梯队做血肉,能在尖刀撕开缺口后迅速跟进,巩固战果。
更得有第三梯队做根基,负责筹粮、运械、守营,让前两线没有后顾之忧。
三者环环相扣,才是一支强军。
刘玄眼下要做的,便是从这二百人里,挑出最拔尖的锋锐。
他要亲手带他们,教他们怎么打仗,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取胜。
这些人懂了取胜之道,就会挑选军士,会训练战法。
待他日起事,招募乡勇,便可将这些百战锋锐下沉,迅速构建起第二梯队,进而再打磨出全新的第一梯队。
打定主意,刘玄开始挑选。
先前看好的张翼和陈铁都在队伍里,
撑船和打铁的汉子错不了。
这两人刘玄一眼就相中了,早就想收入麾下。
他指尖一挑:
“你。”
张翼闻声抬眼,见刘玄正指着自己,二话不说往前站了半步。
刘玄指尖又移向另一侧“你。”
陈铁闷哼一声,从人群里挤出来,站到张翼旁边。
廖元和周仲周永兄弟自然不用多说,刘玄又点了四个精壮汉子。
十人站成一排,虽衣着简陋,却个个腰背挺直。
刘玄确认了所有人都没有夜盲症,随即转身面向巴图,抱拳行礼:
“都司大人,人选已定,我等这便去领军械,三更准时出发。”
巴图看着眼前这十人,又看了看一脸笃定的刘玄,脸上露出满意之色,大手一挥:
“去吧,库房里的家伙任凭你们挑,若是不够,尽管来寻我,莫要让本都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