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祁同伟带着出版社临时调配的助手小张和摄影小李,踏上了前往岩台的末班车。
坐在颠簸的班车上,车窗外是飞驰而过的绿色田野,生机勃勃,唯美的景色缓解着祁同伟那愤怒而又有些兴奋的矛盾心情。之所以这么火急火燎地带人赶往岩台,是因为在高育良新上任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大案子惊动了他,李达康在红山乡的观光路工程,出大事了。
可以预见,一场围绕李达康的风波正在金山县乃至岩台市逐渐展开,再加上祁同伟这个等着被他开除党籍的老部下带人强势围观,他李达康这一次肯定是摊上大事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祁同伟之所以如此着急地赶过去,第一,是为了看热闹,第二,是为了为即将推出的《汉大窗》杂志寻找火爆素材,顺便帮相关被害人讨一个公道。
班车抵达岩台时已近下午六点,刚下班车就看到高育良的秘书小陈迎面走来。
简单寒暄了几句,在小陈帮自己把他的两个助手先行安排好住宿后,祁同伟才跟着他来到了高育良的新办公室。
祁同伟踏进高育良的办公室,一股沉静而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时的高育良,穿着打扮和大学教师时并无二致,依旧是一副棕框眼睛,灰色衬衫,外加整齐的背头。
高育良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容严肃,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缓缓开口:“同伟,关于红山乡的修路工程,出了点岔子,因为摊派问题,有村民因为拿不出钱,因为想不开所以就闹出了人命,这事儿在县里乃至市里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影响很不好才,我这个刚上任的政法委书记接下来会有很大的挑战啊,再怎么说你曾经也是红山乡的驻乡书记,这件事我想先问问你的看法。”
说着,高育良递过一份文件,祁同伟接过,快速浏览着,眉头越来越皱。
天色渐晚,办公室内,灯光昏黄,两人的身影在墙上拉长,气氛凝重而紧张,仿佛能听见窗外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
“老师,先不说其他,我觉得这个案子对您来说,就是个烫手的山芋。”
“虽然李达康因为修路逼死了人,他的责任肯定跑不了,可如果想依法处理到另群众们满意的程度的话,就势必会面临赵立春的出面力保,也就是说,按照规定处理李达康,就势必会得罪赵立春,不按规定来,又无法服众,您毕竟才刚上任。”
“所以老师,这件事情您可以做两手准备,第一,干脆把问题往省里推,这样子无论是谁对他们都算有个交代。第二,由我们出版社出面帮受害者主持公道,我们很需要这种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