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咖啡渍里的秘密
……容总监居然是封庭深的前妻说话人刻意压低声音,尾音却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诧,就是上周来谈AI医疗合作那个封总,长墨这是引狼入室啊
小声点!另一个声音更谨慎,那林芜呢她不是总跟着封总来算法部晃悠,上次还拿着容总监写的《深度学习在病理识别中的应用》问东问西,当时我还以为是正常交流……
什么交流!听说就是她插足的!第一个声音陡然尖锐,又迅速压下去,当年容总监从封氏核心研发部突然离职,转头进刚起步的长墨带队,圈子里就传过闲话,只是没人敢往封总身上想……
午后两点十七分,长墨公司茶水间的咖啡机发出最后一声嗡鸣。顾延盯着奶泡壶里旋转的漩涡,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操作台——这是他调试模型参数时的习惯性动作。负责的AI语音情感识别模块卡在68.3%的准确率三周了,就像此刻杯里的奶泡,看似绵密,实则布满肉眼难见的孔隙。
咔嗒,奶泡壶倾斜,温热的液体溅在白衬衫左胸,晕开一小片浅黄。顾延抽纸巾的动作顿住,隔壁隔间飘来的对话像未过滤的噪声,猝不及防撞进耳道。
顾延的指尖攥皱了纸巾。白衬衫上的奶渍还在温热,后背却像被算法漏洞里的冷风钻透。他抬头望向走廊尽头,容辞的办公室门虚掩着,百叶窗缝隙里漏出电脑屏幕的冷光——那是他们团队攻坚了半年的智能诊疗辅助系统,核心的病灶识别算法,出自容辞之手。
共事期间,他对这位上司的印象,精准得像经过千次迭代的模型:永远踩着七厘米高跟鞋,西装裤线比代码缩进还工整;能在凌晨三点的实验室,一边盯着GPU负载曲线,一边用保温杯泡枸杞;庆功宴上被实习生起哄容总什么时候带家属时,握着香槟杯的手指会微微收紧,随即用等你们把模型准确率提到95%再说岔开话题。
他一直以为这份冷静是技术人的终极素养,从没想过那层代码般的精密外壳下,藏着被刻意注释掉的过往。
第二章
相似性与差异
周三上午的项目对接会,封庭深带着林芜出现在长墨会议室时,顾延注意到容辞正在调试投影设备的连接线。她的指甲修剪得很短,涂着透明甲油,捏着HDMI接头的力度恰好让线身微微绷直——这是她专注时的标志性动作,就像编写核心函数时,总会把括号间距调至两个字符。
容总监,久等。封庭深的声音低沉,目光扫过会议桌中央的智能诊疗系统原型机,听说你们的多模态识别模块有新突破
封总客气。容辞转身时,投影屏幕刚好亮起,显示着最新的ROC曲线,相比上次演示,新增了超声影像与病理文本的交叉验证算法,准确率提升4.2%。她的视线在林芜身上短暂停留,对方今天穿了件藕粉色连衣裙,与会议室的白色背景板形成柔和对比,林小姐对技术细节也感兴趣
林芜笑着摇头,手指轻轻拂过原型机的触控屏:我是技术门外汉,就是觉得这交互界面挺眼熟的,和封总书房那套旧系统有点像。她转头看向封庭深,语气亲昵,你还记得吗当年你说要做家庭健康监测,还是容总监帮你搭的框架。
空气有瞬间的凝滞,像模型训练时突然出现的梯度消失。顾延盯着容辞的侧脸,她的下颌线绷得很直,耳尖却泛起不易察觉的红。就在他以为会出现尴尬沉默时,容辞忽然笑了,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调出两段代码对比:林小姐观察得很细。不过技术迭代就像细胞更新,表面相似性下藏着底层逻辑的重构。她指向屏幕左侧,比如这段特征提取函数,旧版本用的是传统卷积核,现在我们改用了动态注意力机制,运算效率提升300%。
封庭深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在代码与容辞之间流转:容总监的技术,一向让人放心。
会议进行到数据对接环节时,林芜忽然提出要拷贝系统的基础训练集。封氏医疗那边想做个对比实验,看看不同模型的适配性。她递过U盘,塑料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应该不涉及商业机密吧
容辞的笔在笔记本上停顿半秒,抬眼时已恢复惯常的平静:基础数据集可以提供,但需要法务部拟定数据安全协议。毕竟医疗数据涉及隐私,长墨的AI伦理准则第一条,就是绝不触碰数据红线。她转头看向顾延,把脱敏后的样本集准备一份,让法务审核后再拷贝。
好的,容总。顾延接过U盘时,指尖不小心碰到林芜的指甲,对方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那天下午,顾延在服务器机房备份数据时,发现容辞的私人工作站还亮着。屏幕上不是代码,而是一篇发表于三年前的论文——《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诊断系统架构》,作者栏赫然写着容辞、封庭深。他正想退出,页面突然跳转,弹出的加密文件夹命名是CT-20210715,那串数字他记得,是容辞进长墨的日子。
第三章
异常值
周五的算法评审会,容辞刚展示完最新的混淆矩阵,林芜就带着封氏的补充协议出现在会议室门口。封总让我把这份数据共享协议送过来,说是紧急。她的视线越过众人,直直落在容辞身上,顺便带了点下午茶,听说长墨的技术大神们都爱喝蓝山。
顾延注意到,她手里的咖啡杯上印着封氏集团的logo,与上周出现在封庭深办公室的那套一模一样。
放在那边吧,谢谢。容辞的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协议我让法务看过再回复,现在正在评审关键模块。
林芜没走,反而拖了把椅子坐在后排,视线时不时扫过投影幕布。当顾延讲到情感识别模块的优化方案时,她忽然插话:顾工程师这个思路很新颖,不过我记得封氏去年有个项目,用的是类似的情感迁移算法,准确率好像更高
顾延握着激光笔的手一顿。他清楚记得封氏那篇相关论文的准确率数据有明显修饰痕迹,当时还和同事吐槽过资本果然能给数据美颜。
林小姐可能记错了。容辞翻过一页幻灯片,显示出两篇论文的对比数据,封氏那篇用的是简化数据集,我们采用的是临床真实场景下的全量数据,难度不在一个维度。她顿了顿,补充道,做技术和做宣传不同,数据不能靠滤镜。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笑声。林芜的脸色有些发白,却仍强笑道:是我不懂行。对了容总监,晚上有空吗封总说想请你吃饭,聊聊当年没做完的那个家庭健康项目。
抱歉,今晚要加班调参。容辞关闭投影,语气平淡,而且长墨规定,项目期间不接受合作方的私人宴请。她拿起笔记本起身,评审会暂停十分钟,顾延跟我来办公室一趟。
走出会议室时,顾延听见身后传来林芜刻意放大的声音:封总说他那套旧系统还留着,说不定能给长墨的项目当个参考呢……
容辞的办公室里,空调温度比外面低两度。她翻出一份标注密集的纸质报告,指尖点在其中一行:你看这里,情感识别的特征权重分配有问题,对‘痛苦’和‘焦虑’的区分度不够。
顾延凑近时,闻到她身上淡淡的松木香,和实验室里那瓶用来提神的精油味道一样。我打算增加三组生理特征数据,比如心率变异性和皮电反应。他指着报告上的公式,但这样会增加模型复杂度,推理速度可能下降15%。
速度可以牺牲,准确率优先。容辞的笔尖在公式旁画了个圈,医疗系统里,漏掉一个负面情绪信号,可能就是一条人命。她忽然抬头,目光落在他白衬衫的第二颗纽扣上,上次的咖啡渍,洗干净了
顾延愣了半秒才反应过来:啊……用小苏打泡了一晚,差不多看不出来了。
容辞笑了笑,那是他第一次见她在办公室露出这样柔和的表情,像代码里突然出现的注释,冲淡了严谨带来的疏离。技术男都不太会打理这些吧她拉开抽屉,拿出一小盒去渍笔,这个效果不错,下次备用。
走出办公室时,顾延捏着那支印着猫咪图案的去渍笔,忽然觉得,这位总把逻辑挂在嘴边的上司,其实比谁都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
第四章
逻辑漏洞
风波爆发在周一清晨。顾延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公司,服务器的异常警报声却让他心头一紧。昨晚从封氏接收的病理数据标注样本,在凌晨三点的自动校验中触发了最高级别的异常警报——17.3%的标注结果与原始影像存在矛盾。
他迅速调取日志,冷汗瞬间浸透后背。被篡改的数据集中,有23份样本的修改逻辑,与容辞三年前发表的那篇论文中,关于罕见病特征提取的章节高度重合。更致命的是,修改记录的时间戳,恰好覆盖了上周林芜在服务器机房停留的那四十分钟。
上午十点的项目对接会,当封庭深问及数据标注进度时,林芜抢先开口:我们提交的样本应该没问题吧不过长墨这边是不是有内部人员接触过原始数据毕竟……她的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容辞,有些人对封氏的标注体系很熟悉。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几个年轻工程师停下笔,看向容辞的眼神里带着困惑。顾延注意到,容辞放在桌下的手紧紧攥着笔,指节泛白。
林小姐的意思是,长墨存在数据泄露顾延突然站起来,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刚好我早上发现了一些异常,不如给各位看一下。
屏幕上出现的操作日志清晰显示:上周四下午三点十七分,一个临时授权的外部账户登录了数据服务器,操作时长四十分钟,期间修改了23份样本的标注结果。更关键的是,修改痕迹中残留的特征码,与林芜带来的那台笔记本电脑完全匹配。
这些修改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顾延调出对比图,比如这份肺部CT影像,原始数据显示是良性结节,却被标为恶性,而修改时引用的特征参数,恰好是容总监三年前论文里提到的‘易混淆特征’——但那篇论文明确指出,这种特征需要结合临床病史才能判断,单独使用会导致30%以上的误诊率。他看向林芜,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稍微懂点医疗AI的人都知道,这是低级错误。但如果是刻意模仿某个人的早期研究风格,又没吃透后续的优化方案,就很容易犯这种错。
林芜的脸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封庭深的手指在桌面上快速敲击,发出密集的轻响,像是在计算某个复杂的决策树。
数据备份在长墨的加密服务器里,时间戳和操作日志全程可追溯。顾延补充道,我们长墨的技术团队,向来只认数据和事实,不认猜测。
容辞忽然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却异常清晰:封总,基于目前发现的数据问题,我建议暂停合作,直到查清所有异常。长墨可以为封氏提供技术支持,找出问题根源,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数据的真实性。
封庭深沉默了半分钟,最终点头:按容总监说的做。林芜,你跟我回公司。他起身时,目光在容辞身上停留了两秒,那眼神复杂难辨,像包含了太多未执行的条件语句。
第五章
深夜的服务器
会议结束后,容辞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半小时。顾延在走廊徘徊时,听见里面传来键盘敲击声,节奏比平时慢了很多,像是在处理异常棘手的bug。
他正准备离开,办公室门突然开了。容辞的眼眶有些红,却已经恢复了平静:晚上有空吗团队加完班,我请吃宵夜。
凌晨一点的烧烤摊,塑料棚外下着小雨。容辞脱掉西装外套,露出里面印着代码图案的T恤,手里捏着瓶冰啤酒,和白天那个一丝不苟的总监判若两人。
其实三年前,我和封庭深确实在做家庭健康监测系统。她忽然开口,声音被雨声滤得很轻,他想做民用市场,我坚持要先通过临床验证,吵了三个月,最后在离婚协议里,把那套系统的知识产权分割得清清楚楚。
顾延没说话,默默给她续上啤酒。
林芜是封氏的实习生,跟着我们做过半年数据标注。容辞笑了笑,带着点自嘲,她总说崇拜我的技术,却连最基本的数据清洗规则都记不住。她喝了口酒,进长墨那天,我把所有和封氏相关的代码都删了,就像格式化硬盘,以为能彻底清零。
但技术会留下痕迹,就像模型训练时的梯度下降,每一步都藏在参数里。顾延忽然说,您现在做的智能诊疗系统,比当年那个家庭项目先进多了,这不是清零,是迭代升级。
容辞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起来:你这比喻,挺符合技术男的风格。她指着远处的写字楼,长墨的服务器机房,比封氏的旧机房好在哪不是硬件,是这里的人相信,数据不会说谎,努力不会白费。
雨停时,两人走回公司。凌晨的实验室亮着几盏灯,服务器发出规律的嗡鸣,像无数并行运行的程序。容辞站在智能诊疗系统的原型机前,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其实今天上午,我很怕你拿出的证据不够充分。
不会的。顾延调出后台日志,我在服务器里加了个隐藏的校验模块,专门监测异常修改,就像给系统装了个反病毒软件。他顿了顿,上周看到林芜碰服务器时,就觉得不对劲,技术人的直觉。
容辞转头看他,路灯透过窗户落在她脸上,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顾延,谢谢你。
是团队的功劳。他挠了挠头,而且您教过我,AI的核心是信任,既要让用户信任系统,也要让团队信任彼此。
那天晚上,他们一起优化了情感识别模块的最后一个参数。当准确率跳到91.2%时,天边刚好泛起鱼肚白。顾延看着容辞在晨光里舒展肩膀的样子,忽然觉得,那些被刻意隐藏的过往,就像代码里的冗余注释,删掉之后,核心算法反而更清晰了。
第六章
新的训练集
封氏最终选择终止合作,林芜因数据造假被辞退的消息,在圈子里悄悄传开。有人说封庭深后悔了,想找容辞复合,被她用请联系长墨法务部挡了回去。
这些传闻没影响长墨的节奏。智能诊疗辅助系统顺利通过临床验证那天,团队在实验室摆了简单的庆功宴。实习生小王举着可乐起哄:容总,现在项目成功了,该考虑个人问题了吧顾哥就不错啊,技术好,人又靠谱!
顾延正往容辞手里塞鸡翅,闻言手一抖,油滴在裤子上。容辞笑着拍开他的手:别教坏实习生,我们是技术团队,讲究逻辑匹配,不是乱点鸳鸯谱。她话虽如此,眼底却带着笑意。
庆功宴结束后,顾延在服务器机房整理数据,容辞抱着一摞旧论文走进来。这些是当年做家庭健康项目时的资料,留着没用了,你看看有没有能参考的。她把论文放在桌上,最上面那本的扉页,有两个重叠的签名,容辞和封庭深,后者被划了道浅浅的横线。
这个特征提取算法,其实可以优化一下。顾延翻开其中一页,指着公式,用现在的注意力机制重构,效率能提升不少。
容辞凑过来看,发梢不经意扫过他的脸颊,带着淡淡的松木香。你试试她的指尖点在公式旁,说不定能用到下一代系统里。
两人肩并肩趴在桌上改公式时,顾延忽然想起茶水间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当时觉得天崩地裂的秘密,此刻看来不过是训练集中的一个异常值,剔除之后,模型反而更稳健了。
对了顾延,容辞忽然抬头,下周一有个医疗AI论坛,一起去听说有个关于情感计算的workshop,对你的模块有帮助。
好啊。顾延点头时,看到她桌角的编程猫摆件旁边,多了个小小的宇航员模型——那是他上周在模型展上买的,顺手放在了她办公室。
窗外的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代码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像极了正在训练的模型曲线。那些起伏的线条里,藏着算法的迭代,也藏着悄然生长的默契。
第七章
论坛与回声
医疗AI论坛设在城郊的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外,是连绵的青山。顾延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会场时,容辞正在签到台领取资料。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风衣,长发松松挽起,露出纤细的脖颈,和实验室里那个紧绷的形象判若两人。
这里。她朝他招手,手里拿着两份会议手册,上午的主题论坛在主会场,下午的workshop在三楼302,我标了重点。
手册上用荧光笔标出的情感计算在临床沟通中的应用,正是顾延关注的领域。他翻到那一页,发现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注意对比2019年与2023年的数据集差异——这是他昨天在实验室抱怨过的困惑,没想到她记在了心上。
主题论坛的
keynote
演讲者是位国外专家,提到情感识别在肿瘤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时,顾延感觉胳膊被轻轻碰了一下。容辞正指着屏幕上的混淆矩阵:你看这里,他们对‘抑郁’和‘焦虑’的区分度只有78%,和我们系统的瓶颈很像。
是特征维度的问题。顾延低声回应,他们用的是单一语音特征,我们可以试试加入面部微表情数据,多模态融合应该能提升。
我也是这么想的。容辞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会场的射灯还亮,下午workshop有个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提这个思路。
讨论环节,当顾延提出多模态融合方案时,有专家质疑数据采集的伦理问题。肿瘤患者的隐私保护是红线,如何平衡数据量与隐私安全
容辞接过话筒,语气从容:我们正在测试联邦学习框架,让数据留在医院本地,只上传模型参数进行联合训练。就像给每个医院的数据库装一把独立的锁,而密钥掌握在自己手里。她看向顾延,顾工程师团队开发的同态加密算法,能保证参数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顾延愣了一下,随即补充道:目前加密效率还能提升,我们计划引入轻量级算法,把通信成本降低50%。
他们一唱一和的样子,让旁边的老教授笑着打趣:容总监和顾工程师,配合得比训练好的模型还默契啊。
容辞的耳尖微微发红,顾延赶紧低头喝了口水,掩饰嘴角的笑意。
午餐时,两人坐在露天休息区。远处的青山被薄雾笼罩,像未训练完成的模糊图像。其实三年前在封氏,我也做过类似的联邦学习方案。容辞忽然说,手里撕着面包,但当时封总更看重数据集中管理的效率,没通过。
现在不一样了。顾延看着她,长墨的理念是‘技术服务于人’,不是服务于效率。
容辞笑了,掰了半块面包递给他:说得对。对了,下个月有个临床实验,要去肿瘤医院驻场两周,你有空吗
当然。他接过面包,指尖碰到她的指腹,像电流窜过,正好测试情感识别模块在真实场景的表现。
第八章
医院里的数据集
肿瘤医院的住院部比想象中安静。顾延推着装有设备的推车跟在容辞身后,走廊里偶尔传来家属压抑的哭声,与设备的嗡鸣形成奇妙的混合音。
302床的张阿姨,肺癌晚期,昨天情绪波动很大,拒绝治疗。护士长低声介绍情况,你们的系统能捕捉到她没说出口的需求吗
容辞点头,示意顾延打开设备。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开始工作,同时采集语音信号。张阿姨坐在病床上,背对着门口,声音沙哑:治不好了,别浪费钱……
系统屏幕上的情感曲线剧烈波动,绝望的概率飙升到89%,但在曲线底部,有一道微弱的峰值标记着不舍。她不是真的想放弃。容辞轻声说,调出患者家属的语音记录,昨天她女儿说要请假回来照顾她,她立刻说‘不用’。
是怕拖累家人。顾延调整参数,系统应该把‘亲情关联’作为潜在特征,权重设0.3试试。
调整后的模型,果然在绝望之外,识别出了62%的担忧。当容辞拿着分析结果找到张阿姨的女儿,建议她用需要妈妈指导婚礼细节为由劝说时,病房里传来了久违的笑声。
那天下午,他们在医生办公室整理数据,忽然看到窗外走过一个熟悉的身影。封庭深穿着黑色风衣,手里拿着束白菊,走进了对面的病房。
是他父亲。容辞的声音很轻,肺癌,和张阿姨同个病区。她低头继续敲击键盘,当年我们离婚前,他父亲就查出病了,一直没好转。
顾延没说话,默默给她的保温杯续满热水。他注意到,容辞在标注家庭支持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组数据时,把权重调高了0.5。
傍晚的夕阳透过窗户,在病历本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封庭深推门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容辞坐在桌前,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顾延站在旁边,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低声说着什么,两人之间的空气,像经过平滑处理的数据,温和而流畅。
容总监。封庭深的声音打破了平静,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
封总。容辞抬头,目光平静,来看伯父
嗯。他的视线落在屏幕上的情感识别系统,这就是你们的新项目
是的,用于辅助肿瘤患者心理干预。顾延适时开口,调出刚才的案例,效果还不错。
封庭深的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一圈,最终落在容辞身上:当年你说要做真正有温度的AI,现在做到了。
是团队的功劳。容辞合上平板电脑,我们还有数据要整理,先失陪了。
走出医生办公室时,顾延感觉容辞的脚步比平时快了些。走廊尽头的窗户映出晚霞,他忽然说:其实他说得对,这个系统确实有温度。
容辞停下脚步,转头看他。夕阳的金光落在她睫毛上,像镀了层金边:那是因为训练集里,有太多像张阿姨这样的真实故事。
第九章
最终的准确率
智能诊疗辅助系统正式上线那天,长墨公司举办了简单的发布会。当主持人请容辞上台分享研发历程时,她却把顾延也拉了上去。
这个项目能成功,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努力,尤其是顾延负责的情感识别模块。她笑着看向身边的人,他让冰冷的算法,学会了读懂人心。
顾延站在聚光灯下,看着台下容辞明亮的眼睛,忽然觉得三年前那个卡在68.3%准确率的模型,就像此刻的自己——曾经以为无法突破的瓶颈,其实只是没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
发布会结束后,顾延在实验室整理最终的测试报告。准确率95.7%,超过了当初定下的目标。他正准备把报告发给容辞,办公室门被推开,她抱着一盒新到的服务器硬盘走进来。
还在忙她把硬盘放在桌上,刚才封总发来消息,说封氏想引进我们的系统,用于他们的私立医院。
答应了顾延抬头。
法务部在对接。容辞笑了笑,技术无国界,只要能帮到患者。她拿起那份测试报告,指尖划过情感识别准确率91.2%的字样,这个模块,是你送给系统最好的礼物。
其实是您教我的。顾延看着她,您说过,AI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冰冷的准确率,而是理解人的真实需求。
容辞的目光软下来,像被优化过的平滑曲线:顾延,下个月的国际AI大会,一起去
data-fanqie-type=pay_tag>
好啊。他点头时,看到她桌角的宇航员模型旁边,又多了个小小的编程猫摆件,和自己桌上那个一模一样。
窗外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故事开始时那个茶水间的午后。只是这一次,白衬衫上没有咖啡渍,代码里没有隐藏的注释,只有两个并肩作战的身影,在数据的星河下,调试着属于他们的下一个模型。
或许对于AI来说,95.7%的准确率已是极限,但对于人心而言,理解与默契的生长,永远有迭代升级的空间。就像此刻顾延看着容辞的眼神,清晰得无需算法识别——那是比任何代码都更精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