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楚楚有神 > 第一章

在大楚王朝的都城临安,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青灰色的城墙之上,整座城市便已如往常一般开始忙碌起来。
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如织,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看似祥和的表象之下,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争斗,正悄然拉开帷幕。
楚元帝李恒端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之上,面容严肃,目光扫过殿下站着的群臣。
这些臣子们,各个身着朝服,神色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在等待着皇帝的旨意。
今日早朝,讨论的议题至关重要——关于西北边境的战事。
大楚的西北边境,一直以来都是与北狄接壤之地。
近年来,北狄部落逐渐壮大,时常侵扰大楚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员连连上书,请求朝廷出兵平乱。
诸位爱卿,西北战事吃紧,朕意已决,欲派遣大军前往平叛。
不知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楚元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时,站在文官队伍之首的丞相林正轩向前迈了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西北战事关乎国家安危,理应出兵。
但如今国库空虚,若贸然兴兵,恐会加重百姓赋税,引起民怨。
臣以为,可先派遣使者前往北狄,晓以利害,尝试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林正轩,乃是大楚王朝的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在朝堂之上颇具影响力。
他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武将出身的太尉赵忠却不认同林正轩的观点。
他跨出一步,大声说道:
陛下,北狄狼子野心,岂会轻易听从谈判
若不给予他们迎头痛击,他们定会得寸进尺。
末将愿率十万大军,踏平北狄,保我大楚边境安宁!
赵忠性格直爽,作战勇猛,在军中威望极高。
楚元帝听了两人的话,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角落里默默不语的礼部侍郎苏羽开口了:
陛下,丞相与太尉所言皆有道理。臣以为,可双管齐下。
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北狄谈判,拖延时间;
另一方面,暗中调兵遣将,做好作战准备。若谈判成功,则可避免一场战事;
若谈判破裂,我军也能迅速出击,给北狄以沉重打击。
苏羽,年纪轻轻便在朝堂崭露头角,以智谋过人而闻名。
他这一番话,既考虑到了国库的实际情况,又不放弃武力威慑,楚元帝听后,微微点头:
苏爱卿所言极是。
那就依爱卿之计,林丞相,你负责挑选使者前往北狄;
赵太尉,你暗中调兵遣将,不可打草惊蛇。
臣遵旨!
林正轩和赵忠同时领命。
早朝结束后,大臣们纷纷散去。
苏羽正准备离开,却被林正轩叫住:
苏侍郎,方才在朝堂上,你的一番话倒是让老夫刮目相看啊。
林正轩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但苏羽却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一丝审视。
丞相过奖了,苏羽不过是就事论事,提出一些浅薄的见解罢了。
苏羽恭敬地回答道。
哼,年轻人,不要锋芒太露。
这朝堂之上,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林正轩说完,甩了甩衣袖,转身离去。
苏羽望着林正轩的背影,心中暗自思忖:
这林丞相,看来是对我有所忌惮了。
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中,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回到家中,苏羽坐在书房里,眉头紧锁。
他深知,自己这一番谏言,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尤其是林正轩,此人在朝堂根基深厚,若他暗中使绊子,自己的仕途恐怕会充满坎坷。
老爷,夫人请您去前厅,说是有客人来了。
这时,管家在门外轻声说道。
苏羽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向前厅走去。
前厅里,一位身着便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椅子上品茶。
见到苏羽进来,他站起身来,微笑着说道:
苏侍郎,别来无恙啊。
苏羽定睛一看,顿时面露惊喜之色:
原来是李兄,你怎么来了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李逸风,乃是苏羽的好友,也是一位江湖中的奇人,精通奇门遁甲之术。
听闻苏兄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今日特来道贺。
李逸风笑着说道。
两人寒暄了几句后,苏羽将朝堂上的事情告诉了李逸风。
李逸风听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苏兄,这林正轩绝非善类。
你此番得罪了他,日后行事定要多加小心。
苏羽点了点头:
我明白。
只是在这朝堂之上,若想有所作为,就不得不面对这些纷争。
李逸风沉思片刻后说道:苏兄,我倒是有一计。
林正轩在朝堂势力庞大,你若想与之抗衡,必须要拉拢一些志同道合之人。
你可暗中观察朝中大臣,寻找那些与林正轩不合之人,与之结盟。
苏羽听后,心中豁然开朗:
李兄所言极是。
只是这结盟之事,还需谨慎行事,切不可被林正轩察觉。
两人又商议了许久,直到天色渐暗,李逸风才告辞离去。
苏羽望着李逸风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在这权谋斗争的漩涡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大楚王朝的百姓谋福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羽一边留意着西北边境的局势,一边暗中观察朝中大臣,寻找可以结盟的对象。
而此时,林正轩也在谋划着自己的棋局,一场更加激烈的权谋争斗,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着……
林正轩领命后,表面上兢兢业业地挑选使者。
他选了一位名叫陈启的官员,此人巧言善辩,素有智谋之名。
然而,林正轩在陈启临行前,却暗中将他召至府中。
陈大人,此番出使北狄,责任重大。
林正轩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目光深邃地看着陈启。
陈启恭敬地躬身道:
丞相放心,下官定不辱使命。
林正轩微微一笑,却带着几分深意:
陈大人,这北狄之人,野蛮难驯。
你此去,能谈成固然好,若是谈不成……也不必太过勉强。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份密函,递给陈启,
这里面有些东西,或许能助你应对北狄的刁难。
但切记,此事不可泄露半句。
陈启心中疑惑,但见林正轩一脸严肃,不敢多问,只得接过密函,小心收好。
几日后,陈启率领使团,浩浩荡荡地向西北边境而去。
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了北狄的营帐。
北狄首领拓跋烈听闻大楚使者前来,故意拖延了半日,才在营帐中召见陈启等人。
营帐内,气氛压抑,拓跋烈坐在主位上,身旁两侧站满了凶神恶煞般的北狄将领,他们眼神中满是轻蔑与挑衅。
大楚使者,所来何事
拓跋烈开口,声音如洪钟般响彻营帐。
陈启镇定自若,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
我大楚皇帝陛下,念及两国百姓,不愿生灵涂炭,特遣在下前来,与大汗商议止战之事。
拓跋烈冷笑一声:
止战
大楚若是真心止战,便割让西北三郡于我,否则免谈!
此言一出,营帐内的北狄将领们哄笑起来。
陈启心中一沉,他料到北狄会刁难,但没想到条件如此苛刻。
他定了定神,说道:
大汗,西北三郡乃我大楚国土,百姓安居乐业。若贸然割让,百姓何辜
且两国交战,必有损伤,这对双方都无益处。
大汗若能退兵,我大楚愿以粮草布匹相赠,以示诚意。
拓跋烈眉头一皱:
粮草布匹我北狄勇士,岂会稀罕这些
就在这时,陈启突然想起林正轩给他的密函。
他心中虽有疑虑,但此时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
他趁人不注意,悄悄打开密函,只见上面写着大楚西北边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几处重要营寨的位置。
陈启心中大惊,他瞬间明白林正轩的意图,但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强装镇定,对拓跋烈说道:
大汗,我大楚虽有诚意谈判,但也并非毫无防备。
听闻大汗此次兴兵,不过是试探我大楚虚实。
如今我大楚在西北边境已有重兵布防,大汗若执意进攻,恐难讨得好处。
说着,他将密函中的部分信息透露给拓跋烈。
拓跋烈听后,脸色微变,他没想到大楚对自己的行动了如指掌。
但他很快恢复镇定,心想这或许是大楚使者的虚张声势。
于是,他故意说道:
哼,你这使者,莫不是在唬我
若你所言为真,那便说出你大楚在黑风谷的驻军数量。
陈启心中暗暗叫苦,但事已至此,他只能硬着头皮将密函中黑风谷的驻军数量说了出来。
拓跋烈听后,脸色大变,心中对密函的真实性信了几分。
他心中暗自思忖,若大楚真有如此准备,自己贸然进攻,确实胜算不大。
然而,拓跋烈并未就此罢休。
他眼珠一转,说道:
即便你说的不假,但这西北三郡,我志在必得。
不过,我也给你们大楚一个机会。
三日后,在清水河畔,双方各派一千勇士进行一场比试。
若你们大楚胜了,我便退兵;
若你们输了,不仅要割让西北三郡,还要每年向我北狄进贡双倍的粮草布匹。
陈启深知这比试大楚胜算渺茫,但他又不能轻易拒绝。
他思索片刻后说道:
大汗,此事关系重大,在下不敢擅自做主。
需修书一封,送回大楚,待陛下定夺。
拓跋烈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好,便给你三日时间。
若三日后无答复,休怪我北狄铁骑无情!
陈启无奈,只得带着使团暂退。
回到营帐后,他心中忧虑万分。
他深知林正轩此举用心险恶,若大楚因此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此时,他也只能尽快将这里的情况修书送回大楚,希望朝堂之上能有应对之策。
而在大楚都城临安,苏羽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使者的动向。
当他得知使者在北狄遭遇刁难,且林正轩暗中给使者密函之事后,心中隐隐觉得不安。
他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林正轩的一举一动,同时加快了寻找盟友的步伐,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降临……
苏羽深知此事刻不容缓,他一边留意林正轩的动静,一边在朝中迅速展开行动。
凭借着平日的观察与积累,他发现了几位同样对林正轩专权有所不满的大臣。
第一位便是吏部侍郎周显。
周显为人刚正不阿,一直看不惯林正轩在朝堂上结党营私的行径。
苏羽寻了个恰当的时机,私下拜访周显。在周显的书房中,苏羽将林正轩暗中给使者密函,企图破坏和谈,打压主战派的事情和盘托出。
周显听后,怒发冲冠:
林正轩这老匹夫,竟敢做出此等卖国求荣之事!
苏侍郎,你有何打算,老夫定当全力支持!
苏羽感激地看着周显,说道:
周大人,如今当务之急是要找到更多证据,揭露林正轩的阴谋。
同时,对于北狄提出的比试,我们也要想出应对之策。
两人商议一番后,决定再拉拢户部侍郎沈谦。
沈谦主管财政,在朝堂上也颇具影响力。
苏羽和周显找到沈谦,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于他。
沈谦沉思片刻后说道:
林正轩此举确实居心叵测。
但如今国库空虚,若真要答应北狄的进贡条件,大楚百姓恐怕要苦不堪言。
我们必须阻止此事发生。
就这样,苏羽、周显和沈谦三人结成同盟,开始暗中收集林正轩通敌卖国的证据。
与此同时,陈启的书信也快马加鞭送到了楚元帝的手中。
楚元帝看罢书信,龙颜大怒:
这林正轩,究竟意欲何为!
他当即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林正轩却一脸镇定,仿佛此事与他毫无关系。
楚元帝将陈启的书信递给众臣传阅,说道:
北狄提出如此苛刻条件,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林正轩上前一步,说道:
陛下,北狄狼子野心,这比试分明是故意刁难。
依臣之见,我大楚应拒绝比试,直接出兵,给他们一个教训。
苏羽心中冷笑,他知道林正轩此举是想将局面搅乱,好浑水摸鱼。
于是,苏羽站出来说道:
陛下,林丞相所言差矣。
如今我大楚尚未准备充分,贸然出兵,胜负难料。
况且,若拒绝比试,北狄便有了借口,他们定会大举进攻,边境百姓又要生灵涂炭。
臣以为,我们不妨先应下比试,再想办法取胜。
楚元帝点了点头:
苏爱卿所言有理。
只是这比试,我大楚如何才能取胜
这时,一直未说话的太尉赵忠站了出来:
陛下,末将愿亲自挑选一千精锐,前往清水河畔与北狄一决高下。
末将定不负陛下所托,为大楚赢得这场比试!
楚元帝看着赵忠,眼中满是信任:
好!赵太尉,此事便交由你负责。
一定要挑选出最精锐的将士,为我大楚扬威!
林正轩心中暗恨,他本想让大楚拒绝比试从而引发战争,借此打压主战派,没想到苏羽等人却想出了应下比试的对策。
他眼珠一转,说道:
陛下,既然要比试,那便要做到公平公正。
data-fanqie-type=pay_tag>
臣建议,可邀请周边几个小国的使者前来观礼,一来可彰显我大楚的公正,二来也能让其他国家见证我大楚的实力。
苏羽心中警惕,他知道林正轩此举必有深意。
但此时,他也不好直接反对。楚元帝思索片刻后说道:
林丞相所言有理。
此事便由林丞相负责安排。
退朝之后,苏羽找到赵忠,说道:
赵太尉,此次比试关系重大,林正轩必定会在其中搞鬼。
我们必须早做准备。
赵忠拍了拍苏羽的肩膀:
苏侍郎放心,末将挑选的将士皆是百里挑一的好手。
只是林正轩那老匹夫,不知会使出什么阴招。
苏羽沉思片刻后说道:
赵太尉,比试场地在清水河畔,我们可以提前派人去查看地形,看看能否利用地势布置一些陷阱。
另外,我会让我的好友李逸风暗中相助,他精通奇门遁甲之术,或许能帮上大忙。
赵忠大喜:
如此甚好!
有苏侍郎和李公子相助,末将便更有信心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忠日夜操练挑选出来的一千精锐,苏羽和李逸风则前往清水河畔,查看地形,谋划应对之策。
而林正轩也在暗中布置着自己的棋局,一场关乎大楚国运的比试,即将拉开帷幕,朝堂上的权谋争斗也愈发激烈……
随着比试日期的日益临近,林正轩加紧了他的阴谋布局。
他暗中派出亲信,携带大量金银财宝,秘密潜入北狄营帐。
负责接待的北狄将领名叫拓跋雄,此人贪婪成性。
林正轩的亲信见到拓跋雄后,奉上厚礼,表明来意:
将军,我家丞相深知此次比试对贵我双方意义重大。
若大楚在比试中失利,丞相承诺,不仅割让西北三郡,还会送上更多的金银珠宝。
只是希望将军在比试时,能让贵方勇士使出些非常手段,确保大楚必败无疑。
拓跋雄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财宝,眼中闪过一丝贪婪,略作思索后便点头应允:
好说,好说。
既然林丞相如此有诚意,本将军定不会让他失望。
当下双方便约定,比试时拓跋雄会让手下勇士暗藏利刃,偷袭大楚将士,还会安排人在比试场地周围埋下绊马索等陷阱,让大楚将士防不胜防。
与此同时,林正轩又安排了一批江湖杀手,埋伏在清水河畔附近的山林中。
这些杀手皆是他花重金从江湖上招募而来,个个身手不凡。
他对杀手头目吩咐道:
一旦大楚在比试中落败,你们便立刻杀出,制造混乱,尽量多杀伤大楚将士。
而后,将此事嫁祸给主战派,就说他们不满比试结果,意图破坏,引发冲突。
杀手头目领命而去,找了个隐秘之处潜伏下来,等待着动手的时机。
另一边,苏羽、赵忠和李逸风三人也察觉到了一些异常。
在他们对清水河畔周边地形进行反复勘查时,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
河边的草丛有被翻动的痕迹,似乎有人在暗中布置东西,而且山林中偶尔会闪过一些不寻常的身影,行迹鬼鬼祟祟。
苏羽心中警觉,他对赵忠和李逸风说道:
看来林正轩果然没安好心,这周边定有他的阴谋。
李逸风微微点头,说道:
我也感觉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气息,恐怕林正轩在暗中搞鬼。
赵忠则握紧了拳头,怒声道:
这老匹夫,竟敢如此阴险!
三人决定展开调查。
他们派了一些身手敏捷的士兵,扮成普通百姓,在周边村落中打听消息。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从一个村民口中得知,近日有一群陌生人在山林中出没,而且还看到有北狄人偷偷和这些陌生人接触。
苏羽等人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妙,经过分析,他们猜测林正轩很可能买通了北狄将领,并且安排了伏兵。
但此时距离比试只有短短两天时间,想要彻底查明并化解危机已不太可能。
苏羽紧皱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
我们时间不多了,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减少损失。
赵太尉,你回去后告知将士们,比试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提防北狄人的暗招。
李兄,你精通奇门遁甲之术,看看能否在比试场地布置一些机关,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赵忠点头道:
好,末将这就去安排。
李逸风则说道:
我会利用这两天时间,在关键位置布置一些奇门机关,希望能起到作用。
随后,赵忠回到营地,将可能出现的危险告知了一千精锐将士。
将士们听闻后,个个义愤填膺,但同时也更加谨慎地准备着比试。
李逸风则日夜忙碌,在清水河畔的比试场地周边布置奇门机关,利用地势和一些天然材料,构建了一道道防线。
然而,尽管他们做了这些准备,苏羽心中依然隐隐担忧。
他知道林正轩老谋深算,说不定还有其他后手。
但此刻,他们只能全力以赴,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试,希望能在这场危机四伏的较量中,为大楚赢得一线生机,同时揭开林正轩的阴谋……
比试当天,清水河畔一片肃杀之气。
周边小国的使者们早已在观礼台上就座,他们交头接耳,对这场即将开始的比试充满了好奇。
大楚和北狄的一千勇士分别列阵两侧,气氛紧张得如同弓弦一般,一触即发。
拓跋雄站在北狄阵营前,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暗自向手下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准备好暗器和利刃。
而大楚这边,赵忠一脸凝重,他来回巡视着己方将士,低声叮嘱道:
都给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注意防范北狄人的小动作!
随着一声令下,比试正式开始。
北狄勇士们如饿狼般冲向大楚将士,一开始便使出了凌厉的攻势。
大楚将士们沉着应对,凭借着平日里刻苦训练的阵法,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
然而,很快大楚将士就发现了不对劲。
北狄勇士们在交手过程中,时不时地从袖中或靴中掏出暗藏的短刃,趁大楚将士不备时偷袭。
不少大楚士兵因此受伤,局势逐渐对大楚不利。
赵忠见状,心急如焚。他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
将士们,不要慌乱!
小心他们的暗器,稳住阵脚!
就在大楚将士们艰难支撑的时候,李逸风启动了事先布置好的奇门机关。
只见比试场地周围突然升起一阵浓雾,这浓雾瞬间笼罩了大片区域,让北狄勇士们一时迷失了方向。
大楚将士们对这浓雾早有准备,他们凭借着事先的演练,迅速调整战术,利用浓雾的掩护,对北狄勇士展开反击。
拓跋雄心中大惊,他没想到大楚居然有此手段。
他连忙大声呼喊,试图稳住己方阵营,但在浓雾中,他的声音很快被嘈杂的喊杀声淹没。
大楚将士们趁机发力,一时间北狄勇士们阵脚大乱。
就在大楚逐渐占据上风之时,突然,山林中传来一阵喊杀声。
林正轩安排的江湖杀手们按捺不住,提前杀出,企图搅乱局面。
他们身形鬼魅,手持利刃,直扑向大楚将士。
苏羽早有防备,他立刻率领着一队亲兵迎了上去。
苏羽手持长剑,身姿矫健,与杀手们展开殊死搏斗。
他一边战斗,一边高呼:
兄弟们,不要慌!
这些刺客是林正轩的阴谋,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
赵忠也迅速分出一部分兵力,加入到与杀手的战斗中。
一时间,清水河畔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河水。
大楚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杀手和北狄勇士们浴血奋战。
李逸风在一旁并未闲着,他继续操控着奇门机关,时而射出暗箭,时而改变地形,让杀手和北狄勇士们陷入重重困境。
北狄勇士们本就被大楚将士的反击打得有些慌乱,此时又遭遇杀手的突然闯入,场面更加混乱。
在激烈的战斗中,苏羽发现了杀手头目。
他心中一动,决定擒贼先擒王。苏羽看准时机,身形一闪,如鬼魅般冲向杀手头目。
杀手头目察觉到苏羽的意图,挥刀迎了上去。两人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苏羽剑法精湛,每一招都凌厉无比。
杀手头目也不甘示弱,刀法狠辣。但苏羽一心想要揭开林正轩的阴谋,斗志昂扬。
经过一番苦战,苏羽终于寻得杀手头目的破绽,一剑刺中了他的肩膀。
杀手头目受伤,手中的刀差点掉落。
苏羽趁机一脚将他踢倒在地,迅速用绳索将他捆绑起来。
与此同时,大楚将士们在赵忠的带领下,与杀手和北狄勇士们的战斗也逐渐取得优势。
北狄勇士们见势不妙,想要撤退。
但此时李逸风布置的奇门机关封锁了他们的退路,他们陷入了绝境。
而那些杀手们,失去了头目后,也变得慌乱起来。
在大楚将士的勇猛攻击下,他们纷纷倒下。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大楚将士成功击退了杀手和北狄勇士,赢得了这场比试的胜利。
比试结束后,战场上一片狼藉。
苏羽押着杀手头目,来到楚元帝派来的监军面前。
苏羽说道:大人,此人便是林正轩安排的杀手头目,从他口中定能问出林正轩与北狄勾结的更多证据。
监军点了点头,立刻命人将杀手头目押回临安,严加审讯……
随着杀手头目被押回临安,在严密的审讯之下,他为求自保,将林正轩与北狄勾结的详细计划和盘托出。
从那封密函中关于大楚西北边境兵力部署与营寨位置的机密内容,到用重金收买拓跋雄等北狄将领,再到精心策划让大楚在比试中落败后嫁祸主战派的一系列阴谋,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
苏羽、周显和沈谦等人迅速将这些证据整理成册,怀着沉重且愤怒的心情呈递给楚元帝。
楚元帝翻阅着这些罪证,气得浑身发抖,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与滔天怒火。
林正轩,朕如此信任于你,你竟做出这等通敌卖国、祸乱朝纲之事!
楚元帝猛地一拍桌案,怒声吼道。
当即,楚元帝下旨,立刻缉拿林正轩及其党羽,绝不姑息。
林正轩罪行被公开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投入朝堂,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震惊与惶恐。
林正轩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众多,如今他的罪行败露,这些党羽们人人自危,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
一些平日里与林正轩关系密切、参与过他部分阴谋的党羽,深知自己罪责难逃,试图销毁手中与林正轩往来的书信、密函等证据,妄图掩盖罪行。
他们慌慌张张地回到府邸,翻箱倒柜找出那些可能成为罪证的物件,在自家后院匆匆点火焚烧。
然而,苏羽等人早有防备,暗中派人监视着这些党羽的一举一动。
看到他们开始销毁证据,监视之人立刻冲入府中,将那些尚未完全烧毁的书信抢出,作为他们罪行的铁证。
而另一部分党羽,自知大势已去,为求自保,竟厚着脸皮试图投靠苏羽等人。
他们纷纷登门拜访苏羽、周显和沈谦,满脸谄媚地表示自己之前是被林正轩胁迫,身不由己,实则一直心向大楚朝廷,愿意协助苏羽等人揭露林正轩党羽们的其他罪行,以戴罪立功。
苏羽看着这些人丑恶的嘴脸,心中满是厌恶,但为了彻底清除林正轩的势力,他不动声色地接纳了这些人,并让他们提供详细信息。
苏羽和他的盟友们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在朝堂上对林正轩的党羽展开全面揭露。
在朝堂之上,苏羽手持从杀手头目处得来的供词以及从林正轩党羽处缴获的罪证,义正言辞地向众大臣揭露林正轩及其党羽的种种罪行。
每说出一条罪行,都引起大臣们一阵惊呼与愤怒的谴责。那些被揭露的党羽们,有的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有的还妄图狡辩,但在铁证面前,他们的狡辩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林正轩党羽的罪行被公之于众。
一些平日里看似清正廉洁的官员,也被查出参与了林正轩的阴谋,利用职权为他谋取私利。
楚元帝见状,更是怒不可遏,一道道圣旨接连发出,将这些党羽纷纷革职查办,重者入狱,轻者流放。
这场朝堂上的风暴,不仅将林正轩苦心经营的势力连根拔起,也让整个大楚朝堂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林正轩一党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苏羽和他的盟友们在这场斗争中崭露头角,成为朝堂上一股新兴且强大的力量。
在这场剧变之后,朝堂上的氛围也变得焕然一新。
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再轻易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行事变得谨慎起来。
而那些一直秉持公正、忠心为国的大臣们,则看到了大楚朝廷焕然一新的希望,他们纷纷团结在苏羽等人周围,准备为大楚王朝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苏羽深知,这场胜利只是一个开始。
如今朝堂百废待兴,需要他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他与周显、沈谦等盟友们商议,决定趁热打铁,进一步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整顿吏治,加强朝廷的管理与统治,防止类似林正轩这样的权臣再次出现,让大楚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苏羽与周显、沈谦等盟友齐聚一堂,开始商讨具体的改革方案。
苏羽率先开口说道:如今林正轩一党虽倒,但朝堂积弊已久,若不彻底整顿,恐难长治久安。
我认为首要之事,便是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周显点头赞同:
苏大人所言极是,以往林正轩把控吏部,任人唯亲,致使不少庸才占据要职。
我们应制定更为严格公正的选拔标准,注重才能与品德,让真正有能力之人进入朝堂。
沈谦也补充道:
不仅如此,官员考核制度也需完善。
定期对官员的政绩、操守进行考核,对于政绩不佳、贪污腐败之人,绝不姑息,予以严惩。如此才能激励官员们勤勉奉公。
众人经过数日的深入探讨与研究,终于拟定出一套全面的改革方案。
苏羽手持方案,进宫面见楚元帝。
楚元帝仔细翻阅后,大为赞赏:
苏爱卿,此方案甚好。
朕便将这改革之事全权交予你,望你不负朕望,让我大楚朝堂焕然一新。
苏羽领命后,立刻着手推行改革。
首先,他对官员选拔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设立了严格的科举考试,不仅考核经史子集等文化知识,还增加了时务策论,让考生针对当下大楚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提出见解,以选拔出真正有治国理政能力的人才。
同时,对于推荐制度也进行了规范,推荐者需对被推荐者的品行和能力负责,若被推荐者出现问题,推荐者也将受到牵连。
在官员考核方面,苏羽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
从地方官员的民生治理、税收征收,到中央官员的政策执行、决策贡献等,都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每年年末,各级官员需向上级述职,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于优秀者予以升迁奖励,不合格者则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降职、撤职甚至查办等处罚。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守旧派官员对这些改革措施心存不满,他们认为苏羽此举是在破坏祖宗成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这些官员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对苏羽进行弹劾,指责他擅自更改制度,意图专权。
苏羽面对这些弹劾,并未退缩。
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
陛下,诸位大人。如今大楚朝堂历经动荡,若不改革,如何能重现生机
祖宗成法虽好,但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因循守旧。
这些改革措施,皆是为了大楚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福祉。
若因怕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而停滞不前,大楚危矣!
楚元帝深知苏羽的改革是为了大楚的未来,他坚定地支持苏羽:
苏爱卿所言有理。
朕意已决,改革之事必须推行下去。
若有官员故意阻挠,严惩不贷!
在楚元帝的支持下,苏羽的改革得以继续推进。
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进入朝堂,他们为大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而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逐渐被淘汰,朝堂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苏羽并未忘记加强边防。
他与太尉赵忠商议,对西北边境的防御进行重新部署。
增加了边境的兵力,修建了更多的堡垒和烽火台,加强了巡逻警戒。
同时,苏羽还注重提高士兵的待遇,改善他们的装备,让边境将士们能够安心戍边。
在苏羽等人的努力下,大楚王朝逐渐走出阴霾,呈现出一片繁荣稳定的景象。
百姓安居乐业,经济逐渐复苏,朝堂上下焕然一新。
而苏羽,也凭借着他的智慧与勇气,成为大楚王朝不可或缺的支柱,他的名字,在大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苏羽的改革举措推行数月之后,大楚朝堂与民间都渐渐呈现出积极的变化。
然而,正如黎明前总有最黑暗的时刻,一些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的残余势力,在暗中蠢蠢欲动。
这些残余势力,大多是林正轩曾经的亲信党羽,以及一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守旧派官员。
他们深知自己在朝堂上已无法光明正大地与苏羽等人抗衡,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发动一场小规模的叛乱,妄图借此打乱改革的步伐,颠覆苏羽等人的统治,重新夺回他们往日的权势。
为首的是一位名叫王崇的官员,他曾是林正轩的心腹,在吏部任职多年,改革后被降职,心中一直怀恨在心。
他秘密联络了一些同样心怀不满的官员,以及一些江湖草莽,甚至还与边境的一些不安分的部落取得了联系,许以重利,邀他们一同参与叛乱。
他们计划在京城附近的一个小镇发动叛乱,先占领这个小镇,以此为据点,逐步向京城渗透。
为了确保叛乱能够成功,他们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储备了大量的兵器粮草,还训练了一批死士。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终究没能逃过苏羽的眼睛。
苏羽在朝堂推行改革的同时,也一直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反对势力。他安排了一些心腹,在京城内外暗中打探消息,留意各方动向。
当苏羽察觉到这些异常动向后,立刻与太尉赵忠取得联系。
两人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一旦叛乱爆发,不仅改革成果将毁于一旦,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危及大楚的江山社稷。
苏羽和赵忠迅速制定应对策略。赵忠亲自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士兵,这些士兵皆是身经百战,对朝廷忠心耿耿。
他们秘密行军,在叛乱势力尚未察觉之时,便已悄悄包围了那个即将成为叛乱据点的小镇。
与此同时,苏羽安排人手切断了叛乱势力与外界的联系,防止他们得到增援。
他还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对那些暗中支持叛乱的官员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采取行动。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苏羽和赵忠决定主动出击。
一个深夜,月色如墨,赵忠率领着精锐士兵,如鬼魅般潜入小镇。叛乱势力毫无防备,正在梦乡之中。
随着一声令下,大楚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迅速控制了小镇的各个要道。
王崇等人被喊杀声惊醒,慌乱中组织抵抗,但为时已晚。
他们仓促应战,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大楚精锐的对手。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叛乱势力被迅速击溃。
王崇试图逃跑,但被赵忠亲自追上,一剑制服。
此次叛乱,从策划到被平定,仅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苏羽和赵忠的果断行动,彻底清除了这些妄图破坏改革的隐患。
叛乱平定后,苏羽并未就此放松警惕。
他深知,这些残余势力虽然被击败,但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再次出现。
于是,他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了朝廷的情报网络,让自己能够更加及时地掌握各方动态,防范于未然。
同时,苏羽将此次叛乱的详细情况以及处理结果,在朝堂上向众大臣进行了通报。
他借此告诫众人,任何企图破坏大楚稳定、阻碍改革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经此一役,朝堂上的官员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苏羽的能力和决心,也让那些对改革仍心存疑虑的官员,彻底打消了念头,转而积极支持苏羽的改革举措。
大楚的改革之路,在经历了这场小小的波折后,继续稳步前行,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