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若薇得知吴承安明白自己的心意后,心中那块大石终于落地。
她感觉整个人都轻快了许多,仿佛踩在云端一般。
阳光似乎比往日更加明媚,连空气中都飘散着甜丝丝的味道。
一整天,她都兴致勃勃地带着吴家人在城里游玩。
从城东的绸缎庄到城西的点心铺,从城南的戏园子到城北的古玩街,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处景致。
吴二河和李氏从未见过如此繁华的街市,眼睛都看直了。
吴小荷紧紧攥着韩若薇的衣角,小脸上写满了崇拜。
“韩姐姐,这个簪子好漂亮啊!”吴小荷站在一个首饰摊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支雕着梅花的银簪。
韩若薇蹲下身,温柔地将簪子别在小女孩的发髻上:“小荷眼光真好,这簪子配你正合适。”
说着便掏出荷包付了钱,任凭李氏如何推辞都不肯收回。
午饭选在了城中最好的酒楼“天香楼”。
韩若薇点了一桌子的招牌菜:水晶肴肉、清蒸鲈鱼、蟹粉狮子头,每一道都让吴家人惊叹不已。
吴承乐狼吞虎咽地吃着,含糊不清地说:“韩姐姐,这比我们过年吃的还好!”
“慢点吃,别噎着。”
韩若薇笑着给他倒了杯酸梅汤,转头看向吴承安时,发现他正含笑望着自己,眼中满是柔情。
她顿时红了脸,急忙低头扒饭,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下午,他们去了城郊的桃林。
时值暮春,桃花开得正艳,粉红的花瓣随风飘舞,落英缤纷。
韩若薇拉着吴小荷在花雨中转圈,裙裾飞扬,笑声清脆如铃。
吴承安站在一旁看着,只觉得眼前这幅画面美得让人心醉。
傍晚回府时,众人都累坏了。
吴小荷趴在父亲背上睡得香甜,吴承乐也哈欠连天。
用过晚膳后,大家早早回房休息。
韩若薇临走前,特意拽了拽吴承安的衣袖:“后天去报名,我要跟你一起去。“
吴承安点点头,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暖意。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就到了报名这天。
府衙门口人山人海,前来报文举的学子排成了长龙。
有人捧着书卷念念有词,有人紧张地整理衣冠,还有人三五成群讨论着考题。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息。
吴承安和韩若薇穿过拥挤的人群,径直来到武备司。
与府衙大门的喧嚣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冷清,只有三三两两的武人前来报名。
“看来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了。”吴承安环顾四周,不禁感慨。
偌大的武备司门前,前来报名的不过十余人。
韩若薇撇撇嘴:“那些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真要打起仗来,还得靠你们这些习武之人。”
正说着,一名身着皂衣的衙役快步迎了上来。
这人约莫三十出头,身材精瘦,脸上堆满笑容:“韩小姐今日怎么有空来府衙?有什么事您吩咐一声就是。”
作为辽西府总兵的掌上明珠,韩若薇在城内可谓无人不知。
她性格豪爽,经常女扮男装出入军营,与将士们比武切磋,在军中颇有威望。
这府衙,她自然也是来过许多次的。
“我陪师弟来报名。”
韩若薇指了指身旁的吴承安,骄傲地扬起下巴:“这次我师弟可是要拿案首的!”
那衙役眼睛一亮,上下打量着吴承安:“原来这位就是韩总兵的高徒,久仰久仰!不知可有带好文书?”
吴承安微微颔首,从怀中取出一个蓝布包裹,小心翼翼地展开,取出里面的文书双手递上:
“请过目。”
衙役接过文书,仔细查验。
户籍、县试成绩、清河县的推荐信,一应俱全。
当看到“清河县县试案首”几个字时,他不禁赞叹:“想不到吴公子竟是县试案首,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
他引着二人来到案几前,取出笔墨纸砚,一边填写一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