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夏侯婴离去的背影,刘邦脸上的笑容一点点的消失,眉头也不由的皱了起来。他来回转了两圈,目光最终落在了张良的身上,叹了口气道:“先生是不是也觉得大秦皇帝越发让人难以捉摸?”张良闻言神色也变得复杂起来。
其实没有人能了解张良的纠结之处,他选择刘邦或者说他选择朝廷之外的任何一股势力,其根本原因就是其曾断定朝廷在祖龙死后会迅速的衰败,大秦会迅速的分崩离析,最终迎来群雄逐鹿的局面。那个时候才是其大显身手之时,若是能辅助一位人杰君临天下,再度将四海统一,那么自己将与秦丞相李斯那样,史书留名,被后人所铭记。
但正如刘邦所言,大秦的新帝扶苏越发的让人看不透。他一登基就开始用各种手段来安抚百姓,稳定大秦的局面。原本大秦的百姓对朝廷的怨念颇深,但经过了扶苏的各种手段,百姓心中的怨念居然迅速减少,如今民间的声音已经开发发生逆转,拥护皇帝与朝廷的声音已经出现,长久这样下去的话整个天下的大环境对起义的义军颇为不利。
张良甚至有些担心如果在这种大环境中,他们这些曾经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义军,很有可能就会真的变成朝廷和老百姓心中的反贼,名声会变臭。到那个时候他们将会彻底失去百姓的支持,失去了百姓是支持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兵员问题,很难招募新兵,壮大队伍。
想到此处张良的额头冒出细密的冷汗,他不由的上前一步看着刘邦,极为认真的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前往汉中蜀地,在那里不断壮大我们自己的势力。”说到此处,张良有些苦涩的道:“毫无疑问,通过扶苏的努力,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越来越好!朝廷的任何惠民信息可以迅速通过官道传遍整个大秦帝国,速度是非常快的!”
“但是如果我们前往蜀地的话,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蜀地几乎自成一国,大秦中原腹地的消息很难传进去,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经营那里,发展自己的势力。主上啊吗,如今这个局面对我们颇为不利,咱们不能再有丝毫的耽搁,还是要尽快前往蜀地才行。”
刘邦觉得张良说的非常有道理,他恨不得连夜就走。但是他还是忍住了,而是眉头紧皱的道:“先生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任敖用自己引开了敌人,咱们得设法营救。那是我自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无论如何我都不能丢下他不闻不问,必须要找到人!”
张良闻言眉头不由的皱了起来,他内心大为感佩,都到了这个时候这位主上还想着去营救自己的发小弟兄,真是个重情义的人。但刘邦越是这样张良就越是觉得其大有可为,将来必定有所成就,不能将自己的性命断送在秦军的手中。
张良满腹心思的恭敬道:“主上说的是,无论如何前往蜀地可不容缓,良先下去安排一番。”他不能让刘邦再过多的犹豫,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前往蜀地。
次日一早夏侯婴就火急火燎的前往了刘邦的住处,半路却被张良拦住。张良将夏侯婴拉到自己的家中,关上房门问道:“夏侯壮士,结果如何,有多少人愿意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