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异世惊梦
林薇在一阵剧烈的头痛中睁开眼,入目是泛黄的帐顶,绣着早已过时的缠枝莲纹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草药气息,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陌生的味道。
她挣扎着想要坐起身,却发现这具身体异常虚弱,稍一用力便牵扯得五脏六腑都像是移了位。咳咳……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她下意识地抬手去捂嘴,却在看到那只手时愣住了。
那是一只少年人的手,骨节分明,皮肤带着长期营养不良的蜡黄色,掌心还有薄薄的茧子。这不是她的手!林薇心中警铃大作,她猛地低头打量自己,身上穿着粗布的长衫,领口和袖口都有些磨损。
砚儿,你醒了一个略带沙哑的女声在门口响起,随后一位身着青布裙褂、鬓边带霜的妇人走了进来。她的眼眶红红的,显然是刚哭过。
砚儿这是在叫谁林薇疑惑地看着妇人,脑中突然涌入一股不属于她的记忆。
大靖朝,江南小镇,沈家,沈砚。
这具身体的原主叫沈砚,是个十五岁的少年。父亲曾是个秀才,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沈砚和寡母相依为命。前些日子,沈砚染了风寒,高烧不退,请来的郎中开了几副药也不见好,竟是一命呜呼,然后被来自现代的林薇占了身体。
林薇,不,现在应该叫沈砚了。她消化着这些信息,只觉得荒谬又无奈。她本是现代一所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前几天为了赶论文熬了几个通宵,没想到一觉醒来,竟然穿越到了古代,还变成了一个少年。
娘……沈砚试探着叫了一声,声音有些干涩沙哑,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朗,却又透着一股虚弱。
王夫人听到这声娘,眼泪瞬间又涌了上来。她快步走到床边,握住沈砚的手,哽咽着说:醒了就好,醒了就好。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娘可怎么活啊。
沈砚看着眼前这位面容憔悴却满眼关切的妇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流。这是原主的母亲,也是她现在的母亲。既然占了沈砚的身体,那她就该承担起沈砚的责任,好好照顾这位母亲。
娘,我没事了,让您担心了。沈砚轻声说。
王夫人擦干眼泪,笑着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我去给你端点粥来,你这几天都没好好吃东西。
看着王夫人离去的背影,沈砚躺在床上,开始梳理自己的处境。家道中落,与母亲相依为命,这开局可不算好。但好在,她是历史系的学生,对古代的历史文化多少有些了解,或许能凭借这个优势,在这个时代好好活下去。
她想起原主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希望沈砚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科举吗沈砚心中一动。在古代,对于寒门子弟来说,科举确实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她虽然是个女生,但现在顶着沈砚这个男性身份,或许真的可以试试。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迅速生根发芽。她要参加科举,不仅是为了完成原主父亲的遗愿,更是为了给自己和母亲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一会儿,王夫人端着一碗稀粥回来了。沈砚挣扎着坐起身,接过粥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粥很稀,没什么味道,但此刻在沈砚看来,却是无比温暖的滋味。
娘,等我病好了,我想好好读书,准备参加县试。沈砚放下粥碗,认真地对王夫人说。
王夫人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好,好,砚儿有这份心就好。只是你刚病好,可别累着自己。家里还有些积蓄,足够你买些书本笔墨了。
沈砚点点头,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知道,科举之路充满艰辛,但她有来自现代的知识和思维,或许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第二章
寒窗苦读
沈砚的病渐渐好了,她开始着手准备读书备考。王夫人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拿了出来,给她买了些必要的书本和笔墨。看着那些泛黄的典籍,沈砚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在现代唾手可得的知识,在古代却是如此珍贵。
她先是花了几天时间,熟悉原主的记忆,了解这个时代的语言习惯和社会规则。然后,她开始研读那些科举必读书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在现代课堂上只是作为选修课了解的内容,现在却成了她能否改变命运的关键。
沈砚发现,原主虽然性格懦弱,但记忆力还算不错,只是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而她来自现代,习惯了逻辑思维和系统学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她将书本上的内容分门别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找出其中的逻辑关联。这种方法在现代很常见,但在这个时代,却算得上是独树一帜。
她还发现,原主的书桌上有一本破旧的错题集,上面记录着一些曾经做错的题目和不理解的知识点。沈砚如获至宝,她对着错题集,一点点地查漏补缺,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彻底搞懂。
为了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沈砚向母亲提出,想去镇上的私塾旁听。王夫人虽然心疼钱,但还是咬牙答应了。私塾的先生是一位姓周的老秀才,脾气有些古怪,但学问却很扎实。
沈砚第一次去私塾时,受到了不少排挤。那些富家子弟见她穿着破旧,又没什么背景,都对她嗤之以鼻。但沈砚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一心只想好好学习。
周先生讲课的时候,沈砚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个。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主动向先生请教,哪怕被先生训斥几句,也毫不在意。她的勤奋和执着,渐渐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
有一次,周先生讲解《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都只是照着书本上的注释复述,唯有沈砚,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先生,学生以为,为政以德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法度。就像历史上的某些朝代,过于强调德治,而忽视了法治,最终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沈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话一出,满堂皆惊。其他学生都觉得沈砚是在离经叛道,连周先生也皱起了眉头。但他并没有立刻斥责沈砚,而是沉思片刻,问道:那你说说,德治和法治,应该如何平衡
沈砚定了定神,说道:学生认为,德治是根本,法治是保障。就像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德治能让百姓信服,而法治则能约束百姓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周先生听完,点了点头:你这个想法,虽然有些离经叛道,但也并非全无道理。看来你平时读书,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啊。
得到周先生的认可,沈砚心中一阵欢喜。她知道,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
从那以后,周先生对沈砚多了几分关注,时常会单独指点她几句。沈砚的学业也进步得越来越快,她的文章不仅逻辑清晰,而且往往能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让周先生赞不绝口。
那些曾经排挤沈砚的富家子弟,见她得到先生的赏识,也不敢再轻易轻视她。有些甚至主动向她请教问题,沈砚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县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沈砚更加刻苦地学习,常常学到深夜。王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变着法子给她做些好吃的,补充营养。
沈砚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她不仅要为自己奋斗,更要为母亲,为这个家奋斗。她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收获成功。
第三章
初露锋芒
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沈砚背着母亲准备的行囊,和其他考生一起,走进了考场。考场设在县衙的大堂旁边,一排排的考棚整齐排列着,每个考棚里都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沈砚找到自己的考棚,放下行囊,深吸了一口气。她环顾四周,看到其他考生有的紧张得手足无措,有的则胸有成竹地整理着笔墨。沈砚定了定神,拿出笔墨纸砚,做好了考试的准备。
考试的题目很快就下来了,一共三道题,都是关于经义的。沈砚仔细阅读着题目,脑海中迅速浮现出相关的知识点。她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梳理了一下思路。
第一道题是关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沈砚结合现代的人际交往理念,阐述了这句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她认为,这句话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处世智慧,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二道题是关于《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沈砚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战争案例,说明人心向背对于成败的重要性。她还提出,在治理国家时,也应该重视人和,关心百姓的疾苦,赢得百姓的支持。
第三道题是一道策论题,让考生谈谈如何解决当地的赋税问题。沈砚想起自己在镇上看到的一些情况,结合现代的经济知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她认为,应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同时加强对富商巨贾的税收征管,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沈砚的思路清晰,下笔如有神。她的字虽然不算特别好,但一笔一划,工整有力。她写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完成了答卷。在交卷之前,她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和语病。
走出考场,沈砚感觉一身轻松。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已经尽力了。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王夫人每天都在祈祷,希望沈砚能考个好成绩。沈砚表面上很平静,但心里也有些忐忑。
终于,放榜的日子到了。沈砚和母亲一起,来到县衙门口看榜。榜文很长,上面写满了考生的名字。沈砚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沈砚,排在第二十三位。
中了!砚儿,你中了!王夫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抱住了沈砚。
沈砚也很高兴,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艰难的府试和院试在等着她。但她有信心,能一步步走下去。
县试得中,沈砚成了童生,虽然只是科举路上的第一步,但也让沈家的处境好了一些。镇上的人看他们母子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尊重。
周先生得知沈砚考中童生,也十分欣慰。他对沈砚说:砚儿,你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你的勤奋和聪慧。但你要记住,学无止境,后面的路还很长,千万不能骄傲自满。
沈砚点点头:学生明白,多谢先生教诲。
接下来,沈砚开始准备府试。府试的难度比县试大了很多,不仅考经义,还要考诗词歌赋。沈砚在诗词方面有些薄弱,她便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诗词格律,背诵名家名篇。
她还经常去镇上的书铺,借阅一些往届考生的答卷,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她发现,那些优秀的答卷,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文采斐然,让人读起来赏心悦目。
在学习的过程中,沈砚也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顾言的少年,和沈砚一样,也是寒门子弟,却十分聪慧好学。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学问,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顾言对沈砚的见解很是佩服:沈兄,你的想法总是那么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和你在一起讨论学问,真是受益匪浅。
沈砚笑着说:顾兄过奖了,我也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努力,争取都能通过府试。
data-fanqie-type=pay_tag>
有了朋友的陪伴和鼓励,沈砚的学习更加有动力了。她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府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章
游学之路
府试的结果出来了,沈砚和顾言都顺利通过,成了秀才。这个消息让王夫人高兴得好几天都合不拢嘴,她特意做了一桌好菜,庆祝沈砚的成功。
成为秀才后,沈砚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高层次的学问。周先生建议她去府城的书院游学,那里有更好的师资和学习环境,能让她学到更多的东西,为将来的院试做准备。
沈砚和母亲商量后,决定听从周先生的建议。王夫人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但也知道这是为了沈砚的前途好。她给沈砚准备了行囊和盘缠,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
沈砚告别了母亲和周先生,和顾言一起,踏上了前往府城的路。府城比小镇繁华得多,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书院坐落在府城的一角,环境清幽,古色古香。
两人来到书院,办理了入学手续。书院里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富家子弟,也有寒门学子。和在小镇的私塾一样,沈砚和顾言因为出身贫寒,一开始也受到了一些排挤。
但沈砚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一心扑在学习上。书院里的先生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儒,他们的讲课风格各不相同,让沈砚受益匪浅。她最喜欢听一位姓刘的先生讲课,刘先生不仅学问扎实,而且思想开明,常常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
有一次,刘先生讲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都觉得这句话有些大逆不道,不敢轻易发表意见。沈砚却勇敢地站了起来,说道:学生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君主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刘先生听完,赞许地点了点头:沈砚同学说得很好。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作为读书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和觉悟。
沈砚的话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也让一些原本轻视她的富家子弟对她刮目相看。其中有一个叫谢临的世家子弟,对沈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谢临表面上看起来玩世不恭,但实际上却很有才华,只是不屑于像其他学生那样死读书。
谢临主动找到沈砚,笑着说:沈兄,你刚才在课堂上的言论真是大胆啊。不过,我倒是很赞同你的看法。
沈砚看着谢临,说道:谢兄过奖了,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哈哈哈,沈兄倒是个实在人。谢临拍了拍沈砚的肩膀,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多交流交流。
从那以后,沈砚、顾言和谢临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虽然他们的出身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在学问上却有着共同的追求。谢临见多识广,常常能给沈砚和顾言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拓宽他们的视野。
在书院的日子里,沈砚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知道,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第五章
京城风云
院试的日子到了,沈砚、顾言和谢临都顺利通过,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一环,考中了就是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
三人决定一起前往京城参加乡试。京城是大靖朝的都城,比府城更加繁华,也更加复杂。三人来到京城,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开始为乡试做准备。
京城的人才济济,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汇聚于此,竞争异常激烈。沈砚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都埋头苦读。她不仅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还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为策论写作积累素材。
在京城,沈砚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这里的学术流派众多,观点各异,有些甚至相互冲突。沈砚需要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她还发现,京城的官场气息很浓厚,很多考生都在忙着拉关系、走后门。沈砚对此很不齿,她坚信,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乡试的题目比之前的考试更加灵活,也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实际能力。其中有一道策论题,让考生谈谈如何加强海防。沈砚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加强海军建设、改进武器装备、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理等。
她的策论写得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得到了主考官李嵩的赏识。李嵩是一位务实派官员,非常重视考生的实际能力。他看到沈砚的策论后,对身边的人说:这个沈砚,很有才华,是个可塑之才。
乡试放榜,沈砚高中举人,顾言和谢临也都考中了,只是名次不如沈砚靠前。三人都非常高兴,一起在客栈里庆祝了一番。
成为举人后,沈砚的名声在京城渐渐传开。一些官员和乡绅开始注意到她,有人想拉拢她,有人则对她充满了敌意。沈砚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了京城的政治漩涡,以后要更加谨慎行事。
谢临的家族本想将沈砚纳入麾下,许以高官厚禄,却被沈砚婉言谢绝。谢兄,沈砚对前来游说的谢临说,我考取功名,是想为百姓做点实事,而非依附于谁。若他日有幸为官,自会秉持本心,不敢有负苍生。谢临愣了愣,随即笑道:沈兄果然与众不同,是我唐突了。他虽出身世家,却也厌烦官场钻营,此刻倒更佩服沈砚的骨气。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位姓赵的御史,向来与李嵩政见不合,见李嵩赏识沈砚,便想从她身上下手,给李嵩添堵。他派人翻出沈砚早年在书院离经叛道的言论,在朝堂上参了一本,说沈砚思想偏颇,恐误国政,请求取消其会试资格。
消息传到客栈,顾言急得团团转:这可如何是好那赵御史在朝中颇有势力,咱们怕是斗不过他。沈砚却异常平静:身正不怕影子斜。我的言论虽与旁人不同,却从未背离圣贤之道,更无半分害国之心。若真要对质,我自会去向皇上说个明白。
李嵩得知此事,暗中给沈砚递了话:朝堂之上,唇枪舌剑更胜考场。你只需坚守本心,其余的事,老夫自会周旋。有了李嵩这句话,沈砚更添了几分底气。
几日后,皇帝果然召见沈砚。金銮殿上,百官分列两侧,赵御史站在前列,眼神锐利地盯着她,似要将她从里到外看穿。沈砚从容跪拜,声音朗朗:臣沈砚,叩见陛下。
皇帝端坐龙椅,目光温和却带着威严:沈爱卿,赵御史说你言论离经叛道,你可有话说
沈砚叩首道:陛下,臣不敢欺瞒。臣早年确在书院与同窗论道,言及‘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亦曾说‘民为邦本,君当重民’。这些话,看似与传统经义略有不同,实则皆是从圣贤典籍中悟得。孔夫子倡仁政,亦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可见圣贤亦重实效;孟子言‘民为贵’,更是明明白白道出百姓之重。臣所言所论,不过是结合时事,阐发圣贤未言尽之意,从未有过半分不敬之心。
她顿了顿,抬头直视皇帝:若说离经叛道,那历代变法先贤,如王安石、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在旧制中求新变若因循守旧,不思变通,国何以强,民何以安臣愿以一腔热血,践行圣贤之道,若有半句虚言,甘受斧钺之刑!
一番话掷地有声,百官皆惊。赵御史没想到沈砚如此伶牙俐齿,且句句引经据典,竟让他一时语塞。皇帝抚掌笑道:好一个‘践行圣贤之道’!沈爱卿年纪轻轻,有此见识与胆识,实属难得。赵御史,你所奏之事,朕看不过是学术之争,不必再提。沈砚,你且安心准备会试吧。
沈砚谢恩退下,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却也松了口气。经此一事,她在京城的名声更响了,有人赞她有风骨,有人叹她太刚直,而她只将这些议论抛在脑后,埋头投入会试备考中。
第六章
会试争锋
会试比乡试更为严苛,考官皆是朝中重臣,考题也更贴近朝堂实务。沈砚深知,此次考试不仅是学识的较量,更是对时局洞察力的考验。她每日除了研读经史,便是分析各地奏章,揣摩朝政利弊,常常熬到深夜。
顾言性子耿直,见沈砚如此辛苦,劝道:沈兄,何必如此拼以你之才,通过会试应是不难。沈砚摇头:顾兄有所不知,会试之后便是殿试,要面对皇上。若胸中无丘壑,如何能答好皇上的问话咱们读了这么多年书,不就是为了能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百姓做些实事吗顾言闻言,心中一振,也跟着卯足了劲。
会试共考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诗赋,第三场考策论。沈砚在经义上早已融会贯通,诗赋虽非强项,却也中规中矩,最关键的便是第三场策论。
策论题目是如何安民生,看似寻常,却暗藏深意。沈砚想起自己在江南小镇见过的饥民,在府城看到的苛捐杂税,在京城听闻的水利失修,心中百感交集。她没有空谈义理,而是提笔写下三个方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推广新粮种。
她在文中列举了具体数据:江南去年水灾,灾民逾十万,皆因河堤年久失修;西北干旱,亩产不足百斤,若推广番薯、玉米等新粮种,可增产三成……这些数据有的来自原主记忆,有的是她在京城多方打听所得,详实得让阅卷官眼前一亮。
更难得的是,她不仅指出问题,还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减赋非全免,可按收成定税,丰年多缴,灾年少缴;修水利需专款专用,派钦差督查,防止贪墨;新粮种可先在京畿试种,成功后再推广全国……
三场考毕,沈砚走出考场,只觉浑身脱力,却又无比踏实。她知道,自己已将所有想法倾注笔端,剩下的,便听天由命了。
放榜那日,沈砚挤在人群中,一眼便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排在第十五位,顺利通过会试,获得了殿试资格。顾言也在榜上,谢临更是位列前十。三人相视一笑,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此刻的甘甜。
第七章
殿试夺魁
殿试在太和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考。沈砚与其他贡士一同跪在殿中,听候皇帝出题。此次殿试只考一道策论,题目与会试一脉相承:民生安定,当以何为本
沈砚深吸一口气,脑海中瞬间闪过会试时的思路,却又觉得可以更进一步。她想起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虽不能直接说出,却可化用在策论中。
她提笔写道:民生安定,以‘食’为基,以‘安’为要,以‘教’为远。随后分点阐述:食者,需均田亩、兴农桑、防灾荒;安者,需整吏治、轻刑罚、平冤狱;教者,需建学堂、启民智、育人才。
她写道:百姓饥则乱,饱则安。然饱暖之后,更需知礼义。故学堂不可少,不仅教经史,更需教农桑、算学,让百姓既识理,又谋生……这些想法虽超前,却用古代语境包装得恰到好处,既不突兀,又显独到。
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奋笔疾书的贡士们,目光在沈砚身上多停留了片刻。那日金銮殿上的从容不迫,让他对这个年轻举子多了几分期待。
沈砚写完后,反复检查,确认无误才起身交卷。内侍将试卷呈给皇帝,皇帝翻看时,眉头渐渐舒展,看到教民谋生一句时,更是微微点头。
殿试结果当日便出,沈砚被点为探花。当唱名官念出第三甲第一名,沈砚时,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从江南小镇的病弱少年,到京城殿试的探花郎,这一路的艰辛,此刻都化作了值得。
顾言考中二甲,谢临则是二甲前列,三人再次在宫门外相遇,眼中都含着热泪。沈兄,恭喜!顾言用力拍着她的肩膀,谢临也笑道:探花郎,果然不负所望。沈砚拱手:同喜同喜,往后你我更要相互扶持,不负皇恩,不负百姓。
第八章
宦海初航
沈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虽只是个七品小官,却能接触到国家典籍和奏章,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起点。她深知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每日都兢兢业业,整理典籍时,发现许多档案混乱不堪,便用现代的分类法重新编排,让查阅效率大增,连翰林院掌院都对她赞不绝口。
不久后,沈砚被外放为江南某县的知县。这正是她熟悉的地方,也是她施展抱负的开始。到任后,她没有先摆官威,而是带着顾言(此时已被她聘为幕僚)微服私访,走遍了全县的村落。
她发现当地最大的问题是赋税不均,富户勾结官吏偷税漏税,贫户却被逼得卖儿鬻女。沈砚当即下令重新清查田亩,按实际田产定税。富户们联合起来反抗,甚至暗中贿赂,都被沈砚严词拒绝。本县只认律法,不认钱财。她斩钉截铁的态度,让富户们不敢再妄动。
清查田亩的同时,她又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利用自己知道的简单水利知识,改进灌溉系统。百姓们起初不信一个年轻知县能有什么本事,可看到水渠修成后,亩产真的提高了,都对她敬佩不已,尊称她为沈青天。
她还在县城里开办了学堂,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请老农来讲农桑,请账房来讲算学。王夫人来看她时,看到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欣慰地说:砚儿,你爹要是泉下有知,定会为你骄傲。沈砚握着母亲的手,眼眶微红:娘,这只是开始。
然而,沈砚的改革触动了当地豪强的利益,他们暗中向上级诬告她滥用职权,搜刮民财。幸好李嵩此时已是吏部尚书,知道沈砚的为人,将诬告压了下去,还特意写信勉励她:守正虽难,终得民心。
沈砚看着信,心中暖意融融。她知道,宦海之路布满荆棘,但只要守住初心,一步一个脚印,总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日,沈砚站在县衙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生机勃勃的田野,百姓们正在田埂上忙碌,孩子们的笑声从学堂方向传来。她深吸一口气,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明亮。
从现代的林薇,到古代的沈砚,从江南小镇的病弱少年,到如今的一方父母官,她走过了一条跨越时空的科举之路。这条路充满艰辛,却也收获满满。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更多挑战,但她已做好准备,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这个时代,写下属于沈砚的篇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