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冰窖里的腐尸 > 第一章

1
寒江凿冰
腊月初七的风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人脸上生疼。
寒塘村外的江面上,冰层冻得厚实,泛着青白色的冷光,一眼望不到头。
李有才穿着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旧棉袄,袖口都磨破了边,露出里面黑乎乎的棉絮。
他抡着沉重的铁凿,一下一下砸在冰面上,每一次落下都伴随着沉闷的响声,震得他胳膊发麻。
哐当——哐当——
铁凿与坚冰相撞,迸出细碎的冰碴子,落在他的破棉鞋上,很快就化成了水,又被寒风冻成了冰壳。
他额头上却冒着热气,把额前那绺枯黄的头发都打湿了,紧紧贴在头皮上。
哟,这不是我们村的大能人李有才吗这天寒地冻的,不在家搂着炕头暖和,跑到江上来给老天爷磕头呢
一个尖细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
李有才停下手里的活,直起酸痛的腰,扭头看去。
王二麻子带着几个村民,正站在江堤上,手插在袖筒里,一脸不怀好意地笑。
王二麻子那张布满麻子的脸冻得通红,像是被人狠狠打了几拳。
旁边的瘦猴蹲在地上,用树枝扒拉着脚下的冻土,有气无力地说:
我说有才哥,你这都凿了半个月了,到底图啥呀这冰疙瘩除了能冻死人,还能当饭吃不成
他说话的时候,嘴里呼出的白气一团接一团,很快就消散在风里。
李有才没搭理他们,转过身继续抡起铁凿。
他的手冻得通红,指关节又肿又胀,像是发面的馒头,可他握凿子的力道丝毫没减。
铁凿再次落下,冰层裂开一道细纹,顺着纹路蔓延开去。
哈哈哈,快看快看,他还真把这冰当宝贝了!
王二麻子拍着大腿笑,笑声像是被掐住脖子的鸭子,难听极了,
我听说啊,他要把这些冰砖藏在地窖里,等到来年夏天卖钱呢!你们说可笑不可笑
可不是嘛,
一个穿着厚棉袄的胖妇人接口道,她是村里的媒婆张婶,最爱搬弄是非,
去年夏天我娘家侄子在京城,听说那些达官贵人夏天是用冰的,可那冰是宫里专门派人采的,哪是我们这穷乡僻壤的土疙瘩能比的他李有才怕不是冻傻了吧!
村民们一阵哄笑,笑声在空旷的江面上回荡,被风一吹,显得格外刺耳。
几个半大的孩子捡了地上的小石子,朝着李有才的方向扔过去,石子落在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傻子傻子,凿冰吃冰!
孩子们拍着手唱着自己编的顺口溜,冻得通红的小脸上满是戏谑。
李有才的后背挺得笔直,像是一根被冻硬的竹竿。
他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个异想天开的疯子。
自从三年前爹娘因为一场急病去世,给他留下这间四面漏风的茅草屋,他在村里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平日里他沉默寡言,不像村里其他年轻人那样跟着乡绅做活,或是去镇上打零工,总是一个人琢磨些稀奇古怪的事。
去年夏天,他去镇上给地主家送柴火,亲眼看见镇上最大的药铺老板,用一块巴掌大的冰块冰镇药材,那冰块是从县城里花高价买来的。
当时他就想,这冰在冬天遍地都是,到了夏天竟能卖出天价,若是能存上些,岂不是能赚大钱
可他把这想法跟村里人一说,换来的只有嘲笑。
老人们说他不懂天规,冰是冬天的精魂,到了夏天就该化为水汽回归天上,强行挽留是要遭天谴的。
富人们则说他痴心妄想,存冰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没有专门的冰窖和手艺,存到夏天也只会变成一滩臭水。
李有才不管这些,他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变卖了爹娘留下的唯一一件像样的家具——一个掉了漆的红木柜子,换了些钱,买了铁凿、锯子,还有一大堆稻草和锯末。
他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李有才不是傻子,他能靠着这寒冬的冰,逆天改命。
太阳慢慢爬到头顶,又一点点向西边沉下去。
江面上的风越来越大,卷着冰碴子,打在人脸上像针扎一样疼。
王二麻子他们早就冻得受不了,骂骂咧咧地回村了,江面上只剩下李有才一个人。
他终于凿开了一块三尺见方的冰砖,冰砖晶莹剔透,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金色。
他喘着粗气,用粗麻绳把冰砖捆结实,套在肩上,一步一步往村里走。
冰砖重得像块石头,压得他肩膀生疼,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路过村头的老槐树时,他看见村长李老爷子正坐在树下的石墩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
李老爷子浑浊的眼睛看了他一眼,重重地叹了口气:
有才啊,听我一句劝,别折腾了。寒冬腊月的,好好在家歇着,开春了跟我去镇上的油坊做活,虽说赚不了大钱,好歹能混口饭吃。
李有才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一丝倔强的笑:李伯,我心里有数。
李老爷子摇了摇头,不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抽烟,烟锅里的火星在寒风中忽明忽暗。
回到家,李有才把冰砖小心翼翼地卸下来,放在院子里。
他的茅草屋破旧不堪,屋顶的茅草都快掉光了,四壁是用黄泥糊的,有些地方已经裂开了缝,寒风呼呼地往里灌。
院子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靠着墙角的地方,挖了一个丈许深的地窖,地窖口用几块木板盖着。
他掀开木板,一股寒气从地窖里冒出来。
他把冰砖抱起来,慢慢放进地窖,然后在冰砖周围铺满稻草和锯末,一层又一层,像给冰砖盖了床厚厚的被子。
做完这一切,他才直起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虽然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心里却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他要凿更多的冰砖,把整个地窖都填满。
他要等,等到来年夏天,等那些嘲笑他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把这些冰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夜色像一块巨大的黑布,慢慢笼罩了整个寒塘村。
李有才躺在冰冷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夏天,自己推着装满冰块的小车,走进繁华的京城,看到那些达官贵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买他的冰,看到自己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再也不用受这寒风吹冻之苦。
等着吧,他在心里默默地说,用不了多久,我李有才就会让你们刮目相看。
2
败絮之窖
开春的风带着一丝暖意,吹绿了寒塘村外的田野,也吹醒了沉睡的江水。
李有才每天都要去地窖门口转几圈,听听里面的动静,用手摸摸地窖口的木板,感受着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
他的心像揣了只兔子,既紧张又期待。
村里的人见他不再去江面上凿冰,也不再嘲笑他了,只是看他的眼神依旧带着几分怜悯和不解。
王二麻子见了他,还会阴阳怪气地问一句:
有才啊,你那宝贝冰没化成水吧
李有才总是淡淡一笑,不做回答。
他心里清楚,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等到夏天,拿出实实在在的冰块,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越来越热。
五月的太阳已经有些毒辣,晒得人昏昏欲睡。
地里的麦子开始泛黄,村民们忙着除草施肥,没人再关心李有才的地窖里藏着什么。
李有才却越来越焦虑。
他发现地窖口的木板上开始渗出细密的水珠,用手一摸,湿漉漉的,再也感觉不到一丝寒意。
他的心沉了下去,一种不祥的预感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
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他再也忍不住了。
他掀开地窖口的木板,一股混杂着霉味和潮气的热气扑面而来,让他瞬间僵在原地。
地窖里的冰砖早就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滩浑浊的泥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那些用来隔热的稻草和锯末泡在泥水里,变得黑乎乎的,像一堆烂棉絮。
泥水顺着地窖的缝隙往外渗,已经浸湿了院子里的地面。
不……不可能……
李有才喃喃自语,声音颤抖。
他猛地跳进地窖,双脚陷进冰冷的泥水里,冰凉的感觉顺着裤腿往上爬,可他却感觉不到丝毫寒意,只有心口传来的阵阵剧痛,像是被人用刀狠狠剜了一下。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按照从镇上药铺老板那里打听来的方法,用稻草和锯末仔细包裹了冰砖,怎么还是会融化得这么快。
难道老人们说的是对的,冰在夏天就该回归天上,强行挽留真的会遭天谴
他失魂落魄地从地窖里爬出来,浑身沾满了泥水,像个落汤鸡。
他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望着那滩臭水,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想起自己寒冬腊月在江面上凿冰的日子,想起那些嘲笑和白眼,想起自己对未来的憧憬,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寒塘村。
我就说吧,那冰怎么可能存到夏天
王二麻子站在李有才的院墙外,叉着腰大声嚷嚷,生怕别人听不见,
这下好了,不仅冰没了,还弄了一院子臭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不是嘛,张婶摇着蒲扇,一脸幸灾乐祸,我早就说过他是痴心妄想,这下信了吧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折腾这些没用的,真是个傻子!
孩子们也来了,他们在李有才的茅草屋前围成一圈,拍着手唱着新编的歪歌:
寒塘傻子,藏冰作坊,春风一吹,水淹破灶。痴心妄想赚大钱,到头一场空欢喜。
歌声像一根根针,扎在李有才的心上。
他死死地咬着牙,嘴唇都咬出了血印。
他没有出去和他们争辩,只是默默地坐在院子里,任凭那些嘲笑和讥讽像潮水一样将他淹没。
天黑了,村民们渐渐散去,院子里恢复了安静,只剩下风吹过破旧窗户的呜咽声。
李有才站起身,走到地窖边,看着那滩臭水。他的眼神慢慢变得坚定起来。
失败了又怎么样
被嘲笑又怎么样
data-fanqie-type=pay_tag>
难道就这样认输了吗
不,他不能认输。
爹娘去世前曾对他说,人这一辈子,总要为了点什么拼一次,就算失败了,也不会留下遗憾。
他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是地窖挖得不够深
还是稻草和锯末铺得不够厚
或者是地窖的排水没做好
接下来的几天,李有才把自己关在家里,反复琢磨着失败的原因。
他想起镇上药铺老板说过,存冰的关键在于隔热和排水,冰窖要挖得深,这样才能避开夏天的热气;
隔热层要厚实,不能有缝隙;
还要做好排水,防止融化的冰水积在窖里,加速冰块的融化。
想明白这些,李有才心里有了主意。
他决定重新挖一个冰窖,这次一定要挖得更深,隔热层铺得更厚,排水系统也要做好。
他卖掉了家里最后一点口粮,换了些钱,又买了些工具和材料。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和铁锹,在村外的山坡上找了块地势较高、土质结实的地方,开始挖新的冰窖。
村民们见他又开始折腾,嘲笑得更厉害了。
这傻子是真疯了!
刚赔了本,又想重蹈覆辙,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李有才依旧不理会他们。他的心里像燃着一把火,这把火支撑着他,让他忘记了疲惫和饥饿。
他挖得很仔细,每挖一尺深,就用夯土把四壁砸实,防止坍塌。
他挖了整整一个月,新的冰窖终于挖好了,足足有两丈深,比原来的地窖深了一倍还多。
接下来是做隔热层。他把稻草和锯末混合在一起,在冰窖的四壁和底部铺了厚厚的一层,用木板压实,一点缝隙都不留。
然后,他在冰窖的角落挖了一条排水沟,通向远处的小溪,这样融化的冰水就能及时排出去,不会积在窖里。
最后,他用厚厚的木板盖在地窖口,木板上再铺上一层厚厚的泥土,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通气口。
做完这一切,李有才累得几乎虚脱。
他躺在冰窖旁边的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今年冬天,他还要从头再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冬天。
寒塘村外的江面上再次冻起了厚厚的冰层,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江面。
李有才又开始在江面上凿冰了。
这一次,他比去年更卖力,也更细心。
他凿的冰砖比去年更大更厚实,每一块都有四尺见方。
他还请了村里两个实在的年轻人帮忙,每天给他们管饭,年底再给些工钱。
王二麻子他们见了,依旧会说些风凉话,但李有才已经能做到充耳不闻。
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冰砖安全地运到新的冰窖里,存好。
每天从江面上把冰砖运到山坡上的新冰窖,要走好几里山路,崎岖难行。
李有才和两个年轻人用扁担抬着冰砖,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冰砖冰冷刺骨,冻得他们肩膀生疼,可他们谁也没有叫苦。
晚上,李有才就睡在冰窖旁边搭的简易窝棚里。
窝棚里只有一张破草席,寒风从四面八方钻进来,冻得他浑身发抖,整夜都睡不好觉。
可他不敢离开半步,他怕有人来破坏他的冰窖,怕冰砖出什么意外。
有一次,夜里下了大雪,窝棚被积雪压塌了一角。李
有才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起来围着冰窖跑步,跑累了就搓搓手,跺跺脚,直到天快亮了才靠着冰窖口打了个盹。
他的指甲在凿冰的时候裂开了好几个口子,流出来的血冻成了冰碴子,又疼又痒。
手掌被冻得又红又肿,像是煮熟的猪蹄,轻轻一碰就钻心地疼。
可他只要一想到来年夏天可能会有的收获,就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
日子就在这样的忙碌和期盼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年底。
李有才的新冰窖终于被冰砖填满了,满满一窖的冰砖晶莹剔透,在微弱的光线映照下,泛着冷冷的光。
李有才仔细地封好冰窖口,盖上厚厚的泥土,只留下那个小小的通气口。
他站在冰窖前,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脸上露出了一丝疲惫却充满希望的笑容。
他知道,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等待着盛夏的来临,等待着检验他这一年心血的时刻。
他的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像揣了一颗即将发芽的种子,不知道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但他坚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3
盛夏破冰
开春之后,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
李有才的心也跟着一天天提了起来,他每天都会去山坡上的冰窖那里看看,检查通气口是否通畅,泥土覆盖得是否严实。
寒塘村的村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李有才和他的冰窖,大家都忙着春耕播种,田埂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只有王二麻子偶尔路过山坡,还会阴阳怪气地说一句:
有才啊,你那冰窖里的冰,该不会又化成水了吧
李有才只是淡淡一笑,不做回答。
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等到夏天,才能见分晓。
时间像指间的流沙,悄悄溜走。
转眼间,盛夏就来了。
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挂在天上,烤得大地滚烫。
地里的庄稼蔫头耷脑的,树叶也被晒得卷了起来。
村子里的狗趴在树荫下,吐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连叫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丝清凉。
李有才也不例外,他每天都热得汗流浃背,晚上躺在茅草屋里,像躺在蒸笼里一样,根本睡不着觉。
可他心里更多的是期待。
他知道,越是这样炎热的天气,他的冰就越值钱。
他开始准备去京城的东西,把家里仅有的一辆旧独轮车修了修,又买了些杨梅浆和粗瓷碗,装在一个大竹筐里。
终于,在一个格外炎热的午后,李有才觉得时机到了。
他扛着锄头,来到山坡上的冰窖前。
他的心跳得像打鼓一样,咚咚咚地响,手心也冒出了汗。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挖开冰窖口的泥土。
泥土被太阳晒得滚烫,挖起来很费劲。
他挖了足足一个时辰,才露出了下面的木板。
他小心翼翼地移开木板,一股清凉的寒气瞬间从冰窖里冒了出来,拂过他的脸颊,让他浑身一爽,连日来的燥热一扫而空。
李有才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探头往冰窖里一看,只见那些冰砖依旧晶莹剔透,只是边缘稍微有些融化,整体完好无损。
成了!成了!我终于成了!
李有才激动得大喊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他扑通一声跪在冰窖前,伸出手,紧紧抱住一块冰砖。
冰凉的感觉从手心传来,真实而亲切。
他大笑起来,笑着笑着,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模糊了视线。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成功了。
接下来的几天,李有才每天都从冰窖里取出几块冰砖,装在独轮车上,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推着车,一路赶往京城。
从寒塘村到京城,有一百多里路,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要走整整一天才能到。
路上的太阳格外毒辣,晒得他头晕眼花,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又被太阳晒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可他一点也不觉得累,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到了京城,李有才找了个热闹的街角,支起一口大锅,把冰砖砸碎,放进锅里,然后倒入杨梅浆,用勺子搅拌均匀。
瞬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气从锅里弥漫开来,像一股清泉,浇灭了周围的燥热。
路过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好奇地围了过来。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凉快一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好奇地问,眼睛里满是疑惑。
这是冰镇杨梅汤,解暑降温的好东西。李有才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回答。
冰镇杨梅汤有人好奇地问,多少钱一碗
三文钱一碗。李有才说道。
这么贵有人咋舌,但看着那冒着寒气的杨梅汤,又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一开始,人们只是好奇地看着,没人敢先买。
可天气实在太热了,一个满脸通红、气喘吁吁的汉子忍不住了,从怀里掏出三文钱,递给李有才:给我来一碗试试。
李有才麻利地舀了一碗冰镇杨梅汤,递给那汉子。
汉子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眼睛一下子瞪圆了:哎呀!这东西太好喝了!又凉又甜,真是太舒服了!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他人也纷纷掏钱购买。
给我来一碗!
我也要!
人群一下子疯了似的涌了上来,把李有才的小摊围得水泄不通。
推搡声、叫喊声此起彼伏,铜钱哗啦啦地砸在摊前的木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李有才手忙脚乱地舀着杨梅汤,额头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流,滴在滚烫的地上,瞬间就蒸发了。
可他心里却像喝了冰镇杨梅汤一样,甜丝丝、凉飕飕的,舒服极了。
他带来的冰砖很快就用完了,杨梅汤也卖光了。
看着摊前堆积如山的铜钱,李有才笑得合不拢嘴。
他数了数,足足有二百多文,这相当于他在地主家做半个月活的工钱。
妈的,老子发财了!
李有才心里激动地大喊一声,他把铜钱小心翼翼地装进口袋,推着独轮车,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往回赶。
接下来的几天,李有才每天都推着冰砖去京城卖冰镇杨梅汤。
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能卖出很多碗。
第二天,他把价格涨到了十文钱一碗。
可依旧有很多人抢着买,有些人甚至为了能早点喝上一口,不惜挥舞着银子,挤到前面去。
到了第三天,李有才索性把价格涨到了一百文钱一碗。
这下,那些贫寒的百姓渐渐退去了,只剩下那些腰间挂着银带的富人们。
朱门车辇堵满了街巷,富家公子、官家小姐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摇着折扇,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毫不在乎价格,只为能喝上一碗冰镇杨梅汤解渴。
而那些穷人们,则只能趴在远处的井边,眼巴巴地看着,咽下一口又一口滚烫的唾沫。
李有才的冰镇杨梅汤,成了京城权贵们的专属享受。
他每天都能赚得盆满钵满,口袋里的铜钱换成了碎银子,又换成了沉甸甸的银锭。
他在京城租了个小院子,不用再每天来回奔波了。
他还雇了两个伙计,帮他搬运冰砖、打理摊位。
他自己则坐在阴凉的棚子下,一边数着银子,一边看着那些为了一碗杨梅汤而争抢的权贵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他想起了在寒塘村的日子,想起了那些嘲笑他的人。
他心里暗暗发誓,等赚够了钱,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回村里去,让那些人看看,他李有才不是傻子,他成功了。
4
衣锦还乡
李有才的银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赚够了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该回寒塘村去了。
他买了一匹高大的白马,又雇了四个精干的家丁,家丁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腰间挎着刀,看起来威风凛凛。
他自己则换上了一身绸缎做的衣服,头戴瓜皮帽,脚蹬黑布鞋,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活脱脱一个暴发户的样子。
他还买了一坛上好的陈年佳酿和一些名贵的点心,装在马车上。
一切准备就绪,他骑着白马,带着家丁和马车,浩浩荡荡地向寒塘村出发了。
快到寒塘村的时候,李有才让家丁们敲起了锣,打起了鼓,声音响亮,传遍了整个村子。
村民们听到锣鼓声,都好奇地从家里跑出来,想看个究竟。
当他们看到骑着白马、衣着光鲜的李有才时,都惊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那不是李有才吗有人结结巴巴地说,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
真的是他!他怎么变得这么阔气了
听说他在京城卖什么冰镇杨梅汤,赚了大钱了!
村民们议论纷纷,看着李有才的眼神充满了羡慕和敬畏。
那些当初嘲笑过他的人,更是羞愧地低下了头,躲在人群后面,不敢直视他。
李有才骑着白马,缓缓地走进村子。
他故意放慢了速度,享受着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
他看到了王二麻子,王二麻子缩着脖子,像只受惊的兔子,想要躲起来。
李有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故意高声道:
这不是当年嘲笑我是傻子的王二麻子吗怎么见了我就像见了鬼一样,躲得跟耗子似的
王二麻子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低着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李有才没有理会他,继续往前走。
到了村口,他勒住马,对家丁说:把那坛冰镇杨梅汤抬下来。
家丁们立刻上前,把马车上的一坛冰镇杨梅汤抬了下来。
李有才看了一眼围观的村民,朗声道:
这是我在京城卖的冰镇杨梅汤,今天回来,特意给乡亲们尝尝鲜。
说完,他示意家丁把坛子砸在地上。
家丁举起坛子,狠狠一摔。
哐当一声,瓷坛碎裂,冰浆流淌出来,瞬间散发出一股清凉的寒气,弥漫在空气中。
村民们闻到那股凉气,都忍不住咽了咽唾沫,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地上的冰浆,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
他们知道,这东西在京城可是天价,他们根本消费不起。
李有才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一阵得意。
他嘲讽道:怎么都不敢上前吗谁想尝一口的,跪下来给我磕个头,或许我心情好,赏你们一勺子。
村民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有人羞愧地低下了头,有人则咬牙切齿,却又不敢出声。
当年的冷嘲热讽,如今成了最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他们脸上。
李有才看着他们狼狈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
他扬鞭一挥,骑着白马,带着家丁,浩浩荡荡地向自己的茅草屋走去。
只留下一地破碎的冰碴和一群噤若寒蝉的寒塘村村民。
回到茅草屋,李有才看着眼前破败的景象,皱了皱眉头。
他决定把茅草屋推掉,盖一座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他立刻让人去镇上请来了最好的工匠,买来了最好的材料,轰轰烈烈地盖起了房子。
消息很快传开了,寒塘村的村民们更是羡慕不已。
那些当初嘲笑过李有才的人,心里更是后悔莫及。
他们纷纷来到李有才的工地,想要找份活干,哪怕只是搬搬砖、和和泥也行。
李有才一开始不想用他们,可转念一想,自己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而且让这些曾经嘲笑过自己的人给自己干活,也是一件很解气的事。
于是,他便雇了一些村民,给他们开了很低的工钱。
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叫阿福的年轻人。
阿福当年可是村里跳得最欢、骂得最响的一个,经常跟在王二麻子后面,对李有才冷嘲热讽。
如今,阿福却低眉顺眼地来到李有才面前,递上自己的工牌,满脸堆笑地说:
李老爷,求您给口活路,阿福什么都能做,肯卖命。
李有才盯着他看了片刻,阿福的脸上满是谄媚的笑容,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精明。
李有才本想冷声驱赶他,可转念一想,这阿福虽然嘴碎,但脑子还算灵活,或许能派上用场。
他换上一副笑脸,将阿福扶起,说道:你不是嘴快吗那就跟着我做管事,学着盯账,学着盯人。好好干,以后的日子肯定比你以前骂我来得值钱。
阿福连连点头称谢,笑得更加谄媚和殷勤了:谢谢李老爷提拔,阿福一定好好干,绝不辜负老爷的期望。
就这样,阿福成了李有才的管事,帮他打理盖房子和雇佣村民的事情。
阿福很会来事,嘴巴又甜,把李有才哄得眉开眼笑,渐渐得到了李有才的信任。
冬天很快就到了,李有才的大瓦房也盖好了,气派非凡,在整个寒塘村都是数一数二的。
李有才没有像往年那样自己去江面上凿冰,而是雇用了几十名寒塘村的青壮,让他们操着冰具、冰锤,去江面上采冰。
他亲自监工,要求每一块冰砖都切割得规整厚重,每一道搬运路线都严丝合缝。
他还在寒塘村外买了大片荒地,修筑了更大更深的冰窖。
新冰窖的结构比之前的更加坚固,地底铺着沙子,上面加了厚厚的稻草和锯末,封顶用厚泥压着草,四周还设了排水沟渠,防潮防漏。
夜里,大雪纷飞,江面上的冰冻得嘎吱作响。
李有才披着厚厚的裘皮大衣,站在新冰窖前,望着一个个冰砖被整齐地入库,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知道,这一次,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财富与荣耀。
阿福在一旁伺候着,给李有才递上热茶,笑着说:老爷,您真是太厉害了,这么大的冰窖,这么多的冰砖,明年夏天肯定能赚更多的钱。
李有才接过热茶,喝了一口,得意地笑了笑:那是自然。跟着我好好干,少不了你的好处。
阿福连忙点头哈腰:谢谢老爷,阿福一定尽心尽力为老爷做事。
可他低下头的时候,眼里却闪过一丝冷光。
他一直在暗中观察李有才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冰窖的封存细节。
他心里清楚,李有才能有今天的财富,全靠这些冰窖和冰块。
他也想拥有这一切,他想成为像李有才一样的有钱人。
5
冰下冤魂
第二年盛夏,李有才的贩冰生意果然如他所料,火得一塌糊涂。
京城的贵人们纷纷派人排队抢购他的寒塘冰,他从当初那个被人嘲笑的寒塘傻子一跃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京城冰王。
他的银票堆满了屋子,散发着油墨和纸张的清香。
京城的达官贵人纷纷请他赴宴,官员们也争相与他结交,想要从他这里分一杯羹。
李有才的名字,在京城成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他没有满足于此,又开始扩建冰窖,雇佣了更多的村民采冰。
为了垄断京城的冰市,他把采冰的工钱压得很低,还雇了一些打手,专门对付那些私挖冰块的人。
有一次,一个村民偷偷在江面上凿了几块冰,想要运到镇上卖掉,被李有才的打手发现了,不仅抢走了冰砖,还把那个村民打断了腿,丢进了荒野。
而李有才自己,则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他在京城买了一座大宅院,里面亭台楼阁,假山流水,应有尽有。
他怀里抱着京城有名的花魁,手里捧着冰镇龙眼羹,大快朵颐。
阿福也越来越得李有才的信任,替他打点上下,收拾麻烦,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嘴上一口一个老爷,叫得亲热,暗地里却依旧在偷偷学习李有才的制冰术,把冰窖的结构、隔热的方法、排水的技巧都记在心里。
一天晚上,李有才在花楼里宴请宾客,喝得酩酊大醉。
他搂着怀里的美人,酒意熏心,得意忘形地对站在一旁的阿福炫耀道:
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把冰藏到夏天吗靠的就是地窖深,隔热用的稻草和锯末要厚,还要用泥封顶,排水渠道也要畅通。你们这帮贱民,懂个屁!
阿福低着头,连声应是,眼里却浮现出一丝贪婪的冷光。
他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诀窍,李有才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李有才像往常一样,带着阿福去巡视冰窖。
夜色深沉,四周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走到冰窖门口,李有才忽然听见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他心里咯噔一下,猛地推开冰窖门,借着手里灯笼的光一看,只见阿福正蹲在角落里,用手比划着冰砖堆叠的结构,旁边还堆着几卷记录的竹简。
你在干什么
李有才怒吼道,声音在空旷的冰窖里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阿福猛地转过身,脸上没有了往日的谄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狰狞的冷笑。
他手里攥着一根锋利的冰锥,那冰锥在灯光下闪着寒光。
老爷,既然你都看见了,我也就不瞒你了。阿福的声音冰冷刺骨,你的这些东西,我已经学会了。现在,你该消失了。
话音未落,阿福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猛地扑了上来,手中的冰锥狠狠刺入了李有才的胸膛。
剧痛瞬间传遍了李有才的四肢百骸,他难以置信地看着阿福,嘴唇颤抖着,想要说什么,却只能发出嗬嗬的声音,鲜血从他的嘴角流了出来,染红了胸前的衣襟。
他倒在自己亲手堆砌的冰砖之上,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还在诉说着自己的不甘和愤怒。
他眼睁睁看着阿福冷冷地俯视着他,然后转身离开,消失在黑暗中。
阿福没有声张,他悄悄将李有才的尸体拖到冰窖最底层,用厚厚的冰砖和泥土掩盖起来,抹去了所有痕迹。
第二天,阿福召集了所有的伙计和管事,脸上带着向往的表情,宣布道:
我们老爷志向远大,已经云游四海去了,以后冰业的生意,就由我暂时代管。
京城的百姓们信了他的话,贵人们依旧疯抢着寒塘冰,没有人怀疑李有才的去向。
阿福依靠着李有才留下的制冰术,迅速暴富起来。
他修建了连绵的府邸,雇佣了数百名下人,过着比李有才更加奢靡的生活。
短短一年时间,寒塘冰就成了京城最奢华的象征,只有最有钱有势的人才能享用。
可阿福忘记了,冰窖的最深处,还封着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尸气慢慢渗入了冰砖之中。
那些使用寒塘冰的妇人们,开始接二连三地染病,高烧不退,皮肤上长出奇怪的红疹,很快就暴毙身亡。
瘟疫像一阵可怕的阴风,在京城蔓延开来。
一时间,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逃离京城,街上变得冷冷清清。
朝廷震怒,皇帝下令彻查此事。
御史大人亲自带兵封锁了城门,逐家逐户地搜查,寻找瘟疫的源头。
终于,有人举报说,这场瘟疫似乎与寒塘冰有关,那些染病的人,都使用过阿福的冰。
御史大人立刻带人来到阿福的冰窖,下令劈开冰砖检查。
随着一块块冰砖被劈开,一股难以形容的腥臭气味扑鼻而来,让人作呕。
在冰窖的最底层,一具溃烂肿胀的尸体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尸体早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容貌,但腰间挂着的一块玉佩,却依稀可辨。
那是当年李有才从爹娘那里继承来的,也是他身份的象征。
这具尸体正是失踪已久的寒塘冰王李有才。
阿福站在一旁,脸色惨白如纸,双腿一软,当场跪地哀求: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啊!不是我干的,真的不是我干的!
可证据确凿,他的辩解苍白无力。
御史大人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下令道:把他给我拿下,押赴刑场!
刽子手的刀锋落下的那一刻,阿福才终于明白,那口冰窖里埋着的,从来都不是能带来财富的冰。
而是人性的贪婪和无数百姓的血泪。
寒塘村外的江面上,依旧冻着厚厚的冰层,寒风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而那些曾经嘲笑过李有才的村民们,站在江边,望着远方,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比冰更冷,比寒冬更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