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生活中的战斗 > 第一章

序言
在江城的老巷子里,清晨三点的路灯总比别处亮得早。昏黄的光线下,林通的身影在煎饼鏊子前晃动,面糊滋啦一声铺开,混着葱花与鸡蛋的香气,漫过沉睡的屋檐。这是他在城里的第十五个春天,也是他与生活交战的第十五年。
没人知道,这个摊煎饼的男人,曾在桥洞下啃过冷馒头,在催债电话里红过眼眶,在女儿的学费单前攥紧过拳头。他的战斗没有硝烟,对手却无处不在——是刚到城市时的无依无靠,是生意扩张时的举步维艰,是疫情来袭时的山穷水尽,也是柴米油盐里藏着的琐碎与煎熬。
可他总在熬。像老家地里的玉米,被风雨压弯了腰,根却往更深的土里钻。支撑他的从不是什么宏大的理想,不过是父亲那句人活着就得踏实,是妻子夜里递来的那杯热水,是女儿画纸上爸爸是超人的稚嫩笔迹。
这不是一个逆袭的传奇。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没有贵人相助的巧合,只有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泥沼里,一步一步往前挪。他的战场很小,不过是一方煎饼鏊子,一个5平米的小店;他的武器很简单,不过是实在二字,和一点不肯认输的犟劲。
但或许,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聚光灯,没有喝彩声,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持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就像林通摊的煎饼,热气腾腾,带着烟火气,也带着一个人对生活最朴素的敬畏与热爱。
翻开这个故事,你或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深夜的疲惫,那些咬牙的坚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温暖——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的战斗。
《生活中的战斗》
第一部分:离乡与扎根
2008年的夏天,北方农村的玉米地刚没过膝盖,林通蹲在父亲的病床前,指甲深深掐进裤缝里。煤油灯的光昏黄,映着父亲蜡黄的脸,床头柜上的药单像一条吐着信子的蛇——那串数字,是这个家十年也攒不齐的天文数字。
通子,别复读了。父亲的声音气若游丝,枯瘦的手抓住他的手腕,去江城,找你三舅……能挣着钱。
母亲在灶房里哭,柴火噼里啪啦地响,像在烧着这个家最后一点念想。林通没说话,只是把脸埋在父亲的被子上,闻着那股药味混着汗味的气息,喉咙像被砂纸磨过。他揣着母亲连夜缝在棉袄夹层里的500块钱,还有父亲塞给他的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三舅的地址),跟着同乡登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
火车哐当哐当晃了三十多个小时,林通攥着那个装钱的布包,手心的汗把布都浸得发潮。邻座的大叔啃着烧鸡,油星子溅到他的裤腿上,对方撇撇嘴,往旁边挪了挪。林通盯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树,突然想起高考结束那天,他在田埂上跑,喊着我要考去江城读大学,风把他的声音吹得老远,现在想来,像个笑话。
到了江城,劳务市场像个巨大的蜂巢,人挤着人,汗味、烟味、劣质香水味混在一起。一个穿花衬衫的男人拍他肩膀:小伙子,找活我这有工地的活,管吃管住,一天150。林通跟着他走,心里盘算着150块能买多少盒父亲的药,没注意对方把他带到一个偏僻的巷子,收了200块中介费,说明天来这领你去工地,然后就没了踪影。
那天晚上,林通第一次睡在了桥洞下。蚊子嗡嗡地围着他转,他把棉袄裹得紧紧的,布包里只剩下280块钱。远处的霓虹灯明明灭灭,照在桥洞的墙壁上,像小时候看的皮影戏,却没一点热闹的意思。他摸出父亲写的纸条,地址早就被汗水泡得模糊,三舅的电话打了十几次,始终是忙音。凌晨的时候,他饿极了,从包里翻出母亲塞的两个干硬的馒头,就着自来水啃,咬到腮帮子发酸,眼泪突然就下来了——不是因为饿,是因为怕,怕自己像这馒头一样,在城里被啃得连渣都不剩。
后来在工地找到活,是因为他帮一个搬钢筋的老头挡了一下滚落的钢管。老头是工头的远房亲戚,叹着气说:留下吧,工钱一天80,月结。工棚里的大通铺挤着十几个人,汗味能把人熏晕,夜里有人打呼,有人说梦话,林通睡不着,就借着手机屏幕的光看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父亲还很壮实,扛着锄头站在玉米地里笑,他摸着照片上父亲的脸,在心里说:爸,我找到活了,你放心。
第一个月发工资,林通攥着600块钱,手都在抖。他先给家里寄了500,附言说我在这边挺好,管吃管住,然后揣着剩下的100块,在工地附近转。转着转着,就看到一个老太太推着三轮车卖煎饼,买的人排着队,大多是工友。他站在旁边看了半小时,看着老太太舀面糊、打鸡蛋、撒葱花,动作麻利,饼子的香味飘过来,勾得他肚子直叫。
那天晚上,他躺在大通铺里,眼睛瞪着黑乎乎的棚顶,心里有个念头在冒:他也能做这个。比在工地搬砖轻松点,至少不用被太阳晒得脱皮,而且能自己说了算。他开始攒钱,每天午饭只买一个馒头,渴了就喝工地的自来水,晚上别人去打牌,他就去看那个老太太怎么调面糊、配酱料。老太太看他老实,问他:小伙子,想学他红着脸点头,老太太叹口气:这活累,得起大早。
三个月后,他用攒的1200块钱买了辆二手三轮车,又花300块买了煤气罐、鏊子、面粉。第一天出摊是凌晨3点,天还黑着,他在路灯下调试面糊,手紧张得不听使唤,第一个饼子摊得歪歪扭扭,面糊还漏了一地。有个早班的工友过来,笑着说:林通,给我来一个,不管好不好吃,我都买。他把那个歪饼子塞给对方,没收钱,工友硬把五块钱塞给他:你得开张。
慢慢地,他的摊前也排起了队。他实在,别人要一个鸡蛋,他总多打半个;酱料不够了,宁愿少卖几份,也不兑水;有个清洁工大爷每天来买,他总多夹根油条,说大爷您辛苦。有次城管来抄摊,他抱着煤气罐就跑,三轮车被没收了,他蹲在路边哭,哭完了,又去废品站淘了个旧架子,继续出摊。
那天收摊,他数着零钱,突然发现比平时多了50块。正纳闷,旁边看车的大爷说:刚才有个女的,买了你三个饼,给了100,说不用找了,还说你这饼子实在。林通抬头,看到不远处超市的灯亮着,一个穿蓝色工服的姑娘正低头扫码,马尾辫随着动作轻轻晃。他心里突然暖了一下,像揣了个小太阳——原来在这陌生的城里,也有人看得见他的努力。
第二部分:创业与成家
三轮车被没收三次后,林通咬咬牙,租了个5平米的门面。门面在巷子深处,以前是个修鞋摊,墙皮都掉了,他自己买了桶白漆,刷了三天,刷得满身都是白点子,像只刚从面缸里捞出来的猫。他给店起名林记早餐,用红漆写在木板上,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执拗。
雇小梅那天,她怯生生地站在门口,说:老板,我啥都会干,给口饭吃就行。小梅才18岁,从安徽农村来,被老乡骗了,身上一分钱没有。林通让她试做了个包子,褶捏得歪歪扭扭,但面发得挺软。他说:管吃管住,一个月3000。小梅眼圈一下子红了,说:老板,我给你多干活。
生意刚有起色,麻烦就来了。隔壁卖豆浆的王老板看他生意好,故意把污水泼到他门口,还跟顾客说林记的油是地沟油。有天早上,一个大妈拿着包子来退,说我孙子吃了拉肚子,林通尝了一口,那包子的馅根本不是他调的味。他没跟王老板吵,只是每天凌晨3点就去菜市场,专挑有检疫证明的肉和菜,买完就举着证明站在店门口,有人问就笑着说:您看,咱这料干净着呢。他还把制作过程全摆在玻璃柜里,让顾客看得见。慢慢的,没人信王老板的话了,有次王老板的豆浆洒了,林通还递过去一块抹布,王老板愣了愣,接过了。
赵燕就是那时候常来的。她在对面超市当收银员,每天早上来买两个肉包、一杯豆浆,总说:你家的包子馅足,不像有的地方净是面。林通每次都多给她加勺醋,说你爱吃这个。有天下雨,赵燕没带伞,林通把自己的伞给了她,说我住得近,跑回去就行。结果他淋了雨,第二天发烧,赵燕来看他,拎着退烧药和粥,嗔怪道:傻不傻,伞给我了你咋办
两人好上后,赵燕带他去见父母。她爸一看林通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上还有裂口,直接把茶杯往桌上一墩:我女儿嫁谁都行,就是不能嫁个卖早点的,没前途!林通没辩解,只是从包里掏出一个存折,上面有8万块钱——那是他准备买房的首付。叔叔阿姨,我现在是没大本事,但我能吃苦,我保证以后对赵燕好,让她不受委屈。他说得直愣愣的,赵燕在旁边偷偷拽他的衣角,眼眶却红了。
买房那天,他和赵燕站在30平米的老破小里,墙皮都掉了,窗户玻璃还有道裂缝,但两人笑得合不拢嘴。林通指着墙上的一个小坑说:以后在这挂婚纱照。赵燕捶他一下:先把墙刷了再说。晚上回去,林通在日记本上写:今天有了自己的家,以后要更努力,不能让赵燕跟着我受苦。
赵燕怀孕后,反应特别大,吃啥吐啥,班也上不了。林通心疼她,不让她沾凉水,自己每天收摊后回家做饭、洗衣服。但压力也跟着来了,房贷3000,房租(早餐店的)2000,产检费一次几百,他的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他开始晚上跑代驾,有时候接到远单,凌晨两三点才能回来,累得在楼道里就能睡着。
data-fanqie-type=pay_tag>
有天晚上,他代驾回来,赵燕还没睡,坐在沙发上哭。你整天就知道干活,你知道我今天去产检,人家都是老公陪着吗你知道我一个人在家害怕吗赵燕的声音带着哭腔,林通张了张嘴,想说我这不是为了挣钱吗,但看着她肿着的眼睛,话又咽了回去。他蹲在她面前,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冰凉,他的手因为常年和面、握方向盘,粗糙得像砂纸。对不起,他说,我明天不跑代驾了,陪你去公园走走。
赵燕回娘家那回,是因为他忘了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他忙到晚上十点才回家,赵燕做了一桌子菜,都凉透了。林通,你心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她问。他累得脑子发懵,脱口而出:我累死累活不是为了这个家吗你以为我愿意跑代驾赵燕没说话,第二天一早就收拾东西走了。
他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屋里,看着桌上凉透的菜,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墙上贴着家和万事兴的春联,还是过年时赵燕贴的,边角都卷了。他想起刚认识赵燕的时候,她总说我就喜欢你踏实,可现在,他的踏实怎么变成了不关心凌晨三点,他锁了店门,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电动车,去了赵燕娘家。
岳母开门时,脸拉得老长。他没进去,就在楼下站着,等到天亮。赵燕下来倒垃圾,看到他,眼圈红了。我错了,他说,我以后每天多陪你说半小时话,不管多忙。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是她爱吃的糯米糍,是他凌晨收摊时绕路买的,还带着点余温。赵燕接过糯米糍,没说话,却往他身边靠了靠。
第三部分:扩张与危机
女儿林晓出生那天,林通在产房外坐立不安,听到孩子的哭声,他突然蹲在地上哭了,哭得像个傻子。护士把孩子抱出来,说是个千金,六斤八两,他想碰又不敢碰,那小脸蛋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可他觉得,那是全世界最好看的孩子。
为了给晓晓更好的生活,林通盘下了隔壁的门面。扩张那天,他请了所有员工吃饭,喝了点酒,红着脸说:以后咱们就是‘林记早点铺’了,好好干,我不会亏待大家!他买了新的蒸包机、豆浆机,还特意请了个做粥的师傅,菜单上多了十几种粥品,从小米粥到南瓜粥,琳琅满目。
他开始学管理,买了本二手的《餐饮经营管理》,封面都磨破了。每天等晓晓睡了,他就坐在灯下看,看不懂的地方就用红笔画出来,第二天去请教隔壁开饭店的张老板。张老板总笑他:林通,你一个卖早点的,学这些干啥他挠挠头:我想把店做好,让我闺女以后说起她爸,能骄傲点。
有次他去一家连锁早餐店偷师,假装成顾客,拿着小本子记人家的装修风格、服务流程,被经理认出来了。经理瞪着他:你是对面的吧抄啥呢他脸一下子红了,把本子递过去:我……我想学习学习,我这店太小,想改进改进。没想到经理看了他的本子,叹口气:你这字写得真认真,这样吧,我给你讲讲我们的进货渠道,你别恶性竞争就行。那天他走出店门,阳光正好,他觉得心里亮堂堂的——原来城里不全是算计,也有这样的善意。
麻烦是从2018年开始的。一家全国连锁的早餐品牌在附近的商场开了店,装修得亮堂,价格比他便宜一块钱,还能扫码点单。他的顾客一下子少了一半,有天早上,他看着空荡荡的店,蒸包机里的包子冒着热气,却没人买,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员工的工资要发,房租要交,他开始失眠,头发一把把地掉。
晓晓该上幼儿园了,赵燕想去私立幼儿园,说那里老师好,能学英语。学费一年两万八,林通听了直咂舌:咱小区门口的公立幼儿园不挺好吗便宜。赵燕急了:林通,你就不能为晓晓想想吗人家的孩子都学这学那,咱晓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两人吵了一架,他气得摔门而出,在店门口蹲了半夜。后来他还是去凑了学费,送晓晓去了私立幼儿园。家长会那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看着其他家长穿着西装、拿着平板电脑讨论学区房,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浑身不自在。晓晓拉着他的手:爸爸,你看我的画!他看着画上歪歪扭扭的小人,突然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虚荣了晓晓明明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
2020年的春节,疫情来了。大年初二,街道办的人来通知,所有餐饮店停业。林通站在店门口,看着暂停营业的通知,手都在抖。他给员工发了工资,让他们先回老家,自己则每天来店里看看,擦擦桌子,整理整理食材,好像这样就能等到开门的那天。房租每个月8000,员工的基本工资要发,还有房贷3000,他的积蓄很快见了底。
他开始借钱,给亲戚打了一圈电话,有的说我也难,有的干脆不接。最后是小梅,给他转了5000块,说老板,这是我攒的,你先用着。他看着那笔钱,眼圈红了,这丫头跟着他干了五年,从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店长。
停业的第三个月,他站在空荡荡的店里,第一次觉得绝望。晓晓在家上网课,赵燕愁得睡不着觉,头发都白了几根。他半夜起来,翻出父亲留下的那封信,信上的字歪歪扭扭:通子,爸没本事,没让你过好日子。但爸知道,人这辈子,就像犁地,深一脚浅一脚,不能停。停了,地就荒了。他摸着那些字,眼泪掉在信纸上,晕开了一片墨迹。
为了维持,他借了小额贷款,10万,利息高得吓人。刚开始还能还上,后来生意一直不好,利息越滚越多。催债电话打到家里,赵燕接到电话,吓得浑身发抖。有天早上,他发现店门口被喷了红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晓晓吓得哭了,说爸爸,我怕。他抱着女儿,手在抖,心里的那根弦,好像快要断了。
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第一次对赵燕说:我是不是特别没用赵燕没说话,只是抱着他,他能感觉到她的眼泪掉在他的背上,滚烫滚烫的。要不,咱们把店关了吧,他说,我去工地搬砖,总能养活你们。赵燕摇摇头:不行,那是你的心血。林通,咱再想想办法,总会过去的。
第四部分:坚守与重生
最低谷的时候,林通做了个梦,梦见父亲在玉米地里犁地,他跑过去问:爸,我撑不下去了。父亲没回头,只是说:你看这地,看着荒,只要你接着犁,总会长出庄稼。他醒来时,天刚亮,赵燕还在睡,眉头皱着,像是在做什么噩梦。他轻轻给她抚平眉头,心里突然亮了——他的信仰从来不是当多大的老板,而是让家人安稳。当初离开农村,是为了给父亲治病、让母亲宽心;后来开早餐店,是想让赵燕和晓晓过上踏实日子。现在店开得太大,反而成了负担,不如回到最初的样子。
他把想法跟赵燕说了,赵燕愣了愣,随即点头:我听你的。其实我早就觉得,以前那个小店挺好的,咱俩人忙得过来,还能天天看着晓晓。
关店那天,林通请了之前的老员工吃饭。小梅红着眼圈:老板,是我没帮你看好店。林通摇摇头,给她夹了块鱼:不关你的事,是我太贪心了。你还年轻,去找个大地方学学,以后有出息。他给每个员工都多结了一个月工资,说:以后有难处,还来找我。
回到5平米的小店,林通反而觉得踏实了。他把之前扩张的设备都卖了,只留下最开始的那口鏊子和蒸包机。赵燕辞了超市的工作,每天和他一起凌晨起床,他摊煎饼,她包包子,配合得默契十足。有顾客问:林老板,怎么又变回小摊子了他笑着说:小是小了点,但咱这味道没变,料也足。
熟人们渐渐回来了。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每天早上来买两个肉包,说:还是你家的包子实在,那连锁店里的,馅跟纸似的。之前在工地一起干活的老张,现在在附近当保安,每天都来喝碗粥,说:小林,我就信你,当年你给我多放个鸡蛋的事,我记到现在。有个阿姨更实在,直接说:我看你朋友圈发的,知道你难,过来捧个场。你这店不能黄,黄了我没地方买这么好的煎饼了。
林通心里暖烘烘的。他开始学着在网上发视频,拍自己做早餐的过程,配文:二十年老店(其实才十几年),用心做好每一份早餐。没想到真有人看,有年轻人特意跑来打卡,说:林叔,我看你视频来的,你摊煎饼的样子太治愈了。
债务的事,社区主任听说后,主动来找他:林通,你这店诚信经营这么多年,符合小额创业贷款的条件,我帮你跑跑手续,先把高利贷还了。拿到银行贷款那天,林通去小额贷款公司还钱,对方看他把钱摆出来,眼神复杂:没想到你还真能凑齐。林通没说话,签完字转身就走,走出大门的那一刻,他深吸了一口气,觉得压在身上的大山终于挪开了一角。
女儿的教育问题,他也想通了。晓晓说喜欢画画,他就去废品站给她捡了些硬纸板当画板,又买了最便宜的颜料。周末不忙的时候,他就骑着电动车带晓晓去公园,让她坐在长椅上画树、画花、画晒太阳的老人。有次老师打电话来,说晓晓的画在学校比赛里得了奖,林通跑去学校看,画上是他们家的小店,他和赵燕在忙碌,晓晓站在旁边笑,太阳画得像个大大的金元宝。他看着画,突然觉得,比起赢在起跑线,女儿眼里的光更重要。
夫妻间的相处也越来越顺。每天收摊后,两人会坐在灯下,一起数钱,晓晓趴在旁边写作业。林通学会了夸人,看赵燕包包子的手法熟练了,就说:老婆,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比包子铺的师傅还厉害。赵燕会嗔怪他就知道哄我,但嘴角的笑意藏不住。有次林通累得在鏊子旁睡着了,赵燕没叫醒他,只是拿了条毯子给他盖上,自己默默把剩下的活干完了。等林通醒来,看到赵燕在洗碗,背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柔,他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轻声说:谢谢你。
2023年的秋天,江城下了场大雨。林通的小店门口积了水,他正挽着裤腿往外舀水,老顾客们看见了,纷纷跑过来帮忙。开超市的刘老板拿来了水泵,王师傅脱下出租车外套垫在地上,怕顾客滑倒,连隔壁以前跟他抢生意的王老板,也拎着扫帚来扫水。林通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眼眶突然就湿了。
雨停后,阳光出来了,照在湿漉漉的街道上,闪着光。赵燕端着刚熬好的姜茶出来,分给大家:暖暖身子。晓晓拿着画笔画彩虹,画得歪歪扭扭,却格外鲜艳。林通站在店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这场生活中的战斗,他或许没赢到多少财富,却赢了比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家人的陪伴,邻里的善意,还有自己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布满了老茧和裂口,那是岁月和生活刻下的印记。但这双手,摊过数不清的煎饼,包过无数个包子,也抱过生病的女儿,牵过赵燕的手,撑起过一个家。他笑了笑,转身走进店里,赵燕正在往鏊子上倒面糊,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发啥呆呢赵燕问。
没发啥呆,林通走过去,拿起鸡蛋,我在想,今天的煎饼,得多放两个鸡蛋。
鏊子上的面糊渐渐鼓起,金黄的边缘冒着热气,像极了他此刻的人生——不算轰轰烈烈,却踏实温暖,充满了希望。生活这场战斗,只要家人在,信念在,就永远有打下去的勇气。
林通把最后一勺面糊摊开时,晨光刚好漫过窗台,在赵燕鬓角的碎发上镀了层金边。她正低头给蒸笼里的包子换笼布,指尖被蒸汽烫得缩了一下,林通伸手替她捏住布角:我来,你去给晓晓梳辫子。
赵燕抬头瞪他一眼,眼里却带着笑:就你疼闺女。转身进里屋时,脚步轻快得像踩在棉花上。这屋子是去年从30平米老破小换的,60平米,带个小阳台,是林通咬着牙凑首付买的——不是为了面子,是晓晓大了,需要个能画画的地方。
阳台被改造成了晓晓的小画室,墙上贴满了她的画。有幅画里,林通的煎饼摊飘着彩色的烟,赵燕的包子笼冒着星星,底下歪歪扭扭写着:我的爸爸是超人,妈妈是仙女。林通每次路过,都要盯着看半天,心里软得像刚出锅的糖包。
这天收摊早,林通正蹲在门口擦鏊子,一辆电动车吱呀一声停在跟前。他抬头,看见小梅从车上跳下来,怀里抱着个大纸箱。老板!她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比当年刚来店里时长高了半个头,我自己开了家早餐车,今天第一天出摊,给你送点试吃的!
箱子里是刚做的紫薯包,透着清甜的香气。林通拿起一个掰开,馅料足得冒出来:跟你学的,实在!小梅脸红了:都是你教我的。对了,我招了两个员工,都是咱老家来的,你有空去看看
林通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想起十年前,这丫头怯生生站在店门口,说给口饭吃就行。他拍拍她的肩膀:好,等我不忙了就去。记住,用料得实在,待人得真心,错不了。
小梅走后,赵燕端着盆水出来:这丫头,有你的影子。林通笑了,往鏊子上浇了点水,滋啦一声冒起白烟:都是生活逼出来的。
话刚说完,手机响了,是老家打来的。母亲在那头喊:通子,你爸的老战友来了,说要去你那看看!林通心里咯噔一下——父亲的老战友,当年都是村里的能人,现在怕是早成了老板。他看了看自己沾着面粉的手,又看了看窄窄的店门,突然有点慌。
赵燕看出他的心思,拧了把毛巾递给他:怕啥咱这店虽小,干净;咱这人虽普通,踏实。他们要来看,咱就请他们吃煎饼。
第二天,三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果然来了。为首的王大伯一进门就咋咋呼呼:通子,你爸当年总说你是块种地的料,没想到在城里种出金疙瘩了!林通红着脸给他们递包子,王大伯咬了一口,眼睛亮了:比城里大饭店的好吃!你爸要是看见,得乐坏了。
老人聊着聊着,说起父亲当年的事。你爸当年为了给你凑学费,瞒着你去山上采药材,摔断了腿都不吭声。王大伯叹着气,他总跟我们说,通子是读书的料,不能毁在农村。林通握着茶杯的手突然抖了,原来父亲当年不是觉得读书没用,是怕他复读耽误挣钱治病。
送走老人,林通蹲在店门口,看着来往的行人,突然想给父亲上柱香。他买了纸钱和香,在阳台摆了个小桌,点燃香的那一刻,烟顺着窗户飘出去,像在跟天上的父亲说话。爸,我没给你丢人。他轻声说,我现在也能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了。
赵燕走过来,从背后抱住他:咱爸听见了。林通转过身,看见她眼里闪着光,像多年前那个给他送退烧药的夜晚。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林通的店成了巷子里的地标,老顾客带着新顾客来,都说林记的早餐,吃着踏实。有次社区搞最美商户评选,居民们都给林通投票,颁奖那天,他穿着赵燕新买的衬衫,站在台上,手里捏着奖状,紧张得手心冒汗:我没啥本事,就知道用料实在,待人真心。台下响起一片掌声,他看见晓晓在人群里举着画,上面画着他领奖的样子,旁边写着爸爸最棒。
冬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场寒流让江城的气温骤降。林通早上出摊,看见清洁工张大爷缩着脖子扫街,赶紧装了两个热包子递过去:大爷,暖暖手。张大爷搓着手接过去,咬了一口:小林啊,你这心,比包子还热乎。
那天下午,城管来通知,说巷子要整治,统一规划摊位。林通心里一紧,怕又要搬家。没想到城管笑着说:你这店诚信经营,卫生又好,我们给你留了个最好的位置,还帮你做了新招牌。
新招牌挂起来那天,红底黄字,写着林记早餐·二十年老店。林通站在招牌下,看着赵燕在店里忙碌,晓晓趴在桌上画画,突然觉得,生活这场战斗,他或许从来没赢过什么大风大浪,但他守住了最珍贵的——家人的笑脸,街坊的信任,还有自己心里那点不认输的劲儿。
傍晚收摊,林通锁上门,赵燕牵着晓晓走在旁边,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晓晓蹦蹦跳跳地唱着歌,赵燕哼着和,林通手里拎着给母亲买的降压药,脚步轻快。
明天想吃啥赵燕问。
你包的韭菜鸡蛋包子。林通说。
想得美,韭菜贵着呢。赵燕笑他,却悄悄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买韭菜。
夜风带着点凉意,却吹得人心里暖烘烘的。林通抬头看了看天,星星稀稀拉拉的,不像农村的夜空那么密,却足够亮,照着他们回家的路。他知道,明天凌晨三点,他还得起来摊煎饼,生活的战斗还得继续,但只要身边有这娘俩,手里有这口鏊子,他就什么都不怕。
因为他早就明白,所谓美好生活,不是住多大的房子,赚多少钱,而是每天醒来,能闻到包子的香气,能听见家人的笑声,能在这烟火人间里,踏踏实实地活着,拼尽全力地爱着。这就够了。
开春后,巷口的老槐树抽出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悠,像极了晓晓小时候扎的羊角辫。林通的早餐店前,多了个新面孔——张大爷的孙子小张,放了寒假来帮忙,小伙子手脚麻利,就是性子急,总把煎饼摊得歪歪扭扭。
别急,林通握着他的手教,面糊要匀,火候要稳,跟做人一样,得沉住气。小张红着脸点头,手上的动作慢了些,饼子果然摊得周正了。张大爷在旁边看着,笑得皱纹都挤成了花:小林,你这本事,能开个培训班了。
林通没接话,心里却动了动。这些年,总有些从老家来的年轻人找他打听活儿,有的没技术,有的被中介骗,他看着心疼。或许,真能办个小培训班,教他们做早餐手艺,再帮着联系合规的摊位——不求赚多少钱,能让他们少走点弯路就行。
他把想法跟赵燕说了,赵燕正在给晓晓缝书包带,闻言抬头:我看行。咱这店虽小,可名声在外,信得过。她顿了顿,又说,就是别太累,你这腰不好。林通笑着应下,心里暖烘烘的——无论他做啥决定,赵燕总先想着他的身子。
培训班开起来那天,来了五个年轻人,都是附近城中村住着的。林通把5平米的小店腾了腾,摆上小板凳,黑板上写着用料比例火候控制,都是他这些年记在本子上的心得。他讲得认真,从面粉怎么选,到酱料怎么调,连顾客要多放辣时,记得多问一句‘能吃惯吗’都讲到了。
有个叫柱子的年轻人,娘瘫痪在床,急着挣钱,学了三天就想开店。林通拉着他:再练半个月,我去给你找摊位。他怕柱子心急出错,每天收摊后留他练到深夜,自己陪着,赵燕就多蒸一笼包子当夜宵。柱子看着林通布满裂口的手,突然鞠躬:通哥,我记着你的好。
柱子的早餐车开在科技园门口,林通去看过两回。小伙子学了他的实在,豆浆总给满杯,顾客排着队。有次林通路过,听见有人说这煎饼跟巷口林记的一个味,他站在树后,偷偷笑了。
晓晓上了小学,功课渐渐多了,赵燕每天晚上陪着写作业,常常熬到半夜。有天林通收摊回来,看见台灯下母女俩的身影,赵燕指着作业本轻声讲,晓晓皱着眉点头,桌上的牛奶还冒着热气。他走过去摸了摸晓晓的头:不会的先放着,爸明天跟你一起想。晓晓抬头,眼睛亮晶晶的:爸,老师说我作文写得好,写的是你摊煎饼的样子。
林通拿过作文本,字歪歪扭扭的,却看得他鼻子发酸。我爸爸的手很粗糙,像老树皮,可他摊的煎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他每天凌晨就起床,天还黑着,路灯照着他的影子,像个超人……他合上本子,没敢再看,怕眼泪掉下来。
入夏后,江城下了场暴雨,科技园门口积了水,柱子的早餐车泡了汤,急得蹲在路边哭。林通听说了,关了店门就往那赶,路上买了新的煤气罐和面粉。哭啥他拍着柱子的背,咱再支起来,我陪你卖。那天,两个大男人在雨棚下忙到中午,雨水打湿了衣服,可看着顾客接过热乎的煎饼,心里都热乎乎的。
暴雨过后,社区给早餐车统一搭了雨棚,柱子的生意更好了,还雇了个人帮忙。他提着水果来看林通,非要塞个红包:通哥,这是我一点心意。林通推回去:你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柱子红着眼圈走了,林通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刚到江城的自己——那时候,他也盼着有人能拉一把。
秋天,林通的腰病犯了,疼得直不起身,赵燕逼着他歇了三天。这三天,都是老顾客来帮忙,王师傅凌晨来劈柴,刘老板从超市搬来冰块镇豆浆,连隔壁王老板都过来包了两笼包子。林通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动静,眼泪把枕头都浸湿了。
赵燕坐在床边给他揉腰,轻声说:你看,咱没白对人好。林通握住她的手,那双手常年泡在水里,指关节有些变形,却比任何珍宝都让他踏实。等我好了,他说,咱去拍张全家福,挂在店里。
全家福拍出来那天,林通特意穿上了新衬衫,赵燕梳了个利落的马尾,晓晓站在中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照片挂在店门口的墙上,旁边是晓晓写的字:我爱我家。有顾客看着照片笑:林老板,你家这日子,看着就舒心。
年底,社区评年度人物,林通又被选上了。颁奖那天,他还是穿着那件新衬衫,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赵燕和晓晓,看着柱子、小梅这些他帮过的年轻人,突然觉得,生活这场战斗,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打。
下台时,晓晓跑过来抱住他的腿:爸爸,你真棒!林通抱起女儿,看了看身边的赵燕,她眼里闪着光,像多年前那个给他送伞的夜晚。
外面的烟花嘭地炸开,照亮了夜空。林通知道,明天凌晨三点,他还得起来摊煎饼,还得为柴米油盐操心,生活的战斗还远没结束。但他不怕了——因为他身边有家人,身后有街坊,心里有那份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信念。
就像老槐树,扎根在泥土里,任凭风吹雨打,春天总会抽出新芽。他的生活,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