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后世“专利权”的雏形。
再比如,技术标准。
法令规定,凡“蓝田标准”认证之商品,其度量、衡重、尺寸,皆为大唐官方标准。
任何行销于市的商品,若与标准不符,必须明确标注,否则便以欺诈论处。
法令还详细规定了工匠的权益。
明确了格物总院“院士”的官方品级和待遇,并规定,凡工厂之主,必须与工人签订契约,明确工时、薪酬,不得随意克扣、打骂。
这薄薄的几页《格物令》,其分量,却重如泰山。
它意味着,秦源所开创的“格物之学”,他所建立的工业体系,已经不再仅仅是靠他个人的威望和皇帝的恩宠来维系。
它,被正式地,刻入了帝国的法律基石之中。
万世,不移。
这,远比任何官爵封赏,都更加重要。
然而,就在新法推行,大唐权力核心平稳过渡之际,一股最后的暗流,正在疯狂地涌动。
吴王李恪,在被“发配”去南方种甘蔗之后,并未死心。
他以身体不适为由,滞留在封地,暗中,却从未停止过活动。
他很清楚,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父皇一旦驾崩,太子李治在秦源和长孙无忌的辅佐下,将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他必须,赌一把!
他通过自己多年经营的人脉,秘密联络了京中几位手握兵权的宗室郡王,以及一些在东征中,因秦源风头太盛而心生怨怼的军中将领。
一个阴谋,正在悄然成型。
他们计划,在皇帝驾崩,国丧期间,人心最乱的时候,以“清君侧,诛秦源,扶正统”的名义,发动兵变。
一举控制长安,除去太子和秦源。
这一切,都进行得极为隐秘。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早已在秦源的掌控之中。
秦源的情报网络,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长安商会的商贾,遍布天下,任何物资的异常调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格物总院的学员,如今也已分配到各州各县,甚至军中,他们对秦源的崇拜,如同神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秘密渠道,第一时间传回长安。
当李恪的信使,与京中一名禁军将领接触的第二天。
这份密谈的详细内容,就已经摆在了秦源的书桌上。
秦源看着这份情报,眼神里,闪过一丝冷冽的杀意。
他知道,这一次,不能再用什么阳谋去化解了。
对付即将掀桌子的疯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他们掀桌子之前,把他们的手,给彻底斩断。
为此,他需要一个分量足够的盟友。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亲自备上礼物,前往赵国公府,拜访了当朝国舅,也是一直以来,与他分属不同阵营,隐隐有竞争之意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作为关陇集团的领袖,文官集团的泰山北斗,对秦源这个靠“技术”飞速崛起的“新贵”,心中是颇有几分复杂和提防的。
但,他更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
他比谁都清楚,吴王李恪一旦作乱,无论成败,都将是大唐的一场浩劫。
而维护太子李治的顺利继位,保证政局的稳定,是他们两人,乃至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势力的共同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