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深深的烙印在了所有在场的工匠心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像一座压在他们身上几百年的大山。
今日,秦源,亲手将这座大山,凿开了一道缝。
一道能让阳光,照进来的缝。
第三件事,则是关于招生。
格物总院的成立,以及秦源那场辩论的胜利,让长安城里的风向,悄然发生了变化。
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功勋世家,比如程家,尉迟家,他们虽然也是武将,但骨子里是实用主义者。
他们看明白了,秦源这套东西,是真的有用,是真的能带来实打实的好处。
还有一些,是在朝堂斗争中失利,或者家族底蕴不足的小士族。
他们发现,让家里的子弟去和五姓七望抢科举那座独木桥,实在是太难了。
现在,秦源给了他们一条新的路。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大批的世家子弟,开始涌向格物总院。
来的,大多不是嫡长子,而是那些在家里地位不高,不擅长背诵经义,但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拆卸器物的“庶子”或者“次子”。
他们的父兄,把他们送来,目的很明确。
不求你能当多大的官,学一门真正的手艺,将来能管个工坊,造个船,或者进入军器监,那也是一条光宗耀耀祖的出路啊!
实用主义,在这一刻,战胜了虚无缥缈的面子。
格物总院,正式开学。
秦源作为祭酒,亲自为全院师生,上了第一堂公开课。
整个总院最大的礼堂,座无虚席。
所有人都以为,秦祭酒的第一课,会讲什么惊天动地的理论。
然而,秦源走上讲台,手里只拿了两样东西。
一根螺丝钉,一块砖头。
他的主题,也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论标准》。
“诸位请看,这根螺丝钉,是我格物院所出。
它的螺纹,它的长短,它的粗细,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大唐任何一架战车,任何一架投石机,只要坏了一根螺丝,我们不需要去重新测量,重新打造。
我们只需要从仓库里,拿出这样一根一模一样的,换上去,就可以了!”
“这,就叫标准化!”
“再看这块砖。
它的长、宽、高,都是固定的。
这意味着,我们盖一栋房子,需要多少砖,可以提前精确的计算出来。
每一个工匠,拿到的都是一样的砖,砌出来的墙,才会一样的直,一样的稳固!”
“这,也叫标准化!”
秦源的声音,在礼堂中回荡。
他没有讲任何高深的理论。
他讲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论。
“小到一根针,大到一座城。
小到一斤盐,大到一万石军粮。
我们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精确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标准!”
“有了标准,才能有规模。
有了规模,才能有效率。
有了效率,国家,才能真正的强大!”
“所以,我宣布,格物总院成立后的第一个全院性项目!”
秦源的目光,扫过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