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将会是一场,比辽东、安市,更加惨烈的血战。
然而,秦源却下令,全军后撤三十里,安营扎寨。
唐军的投石机,没有发出怒吼。
玄甲军的战马,也没有开始冲锋。
取而代之的,是数千支从唐军大营中,射入平壤城内的羽箭。
这些箭没有锋利的箭头。
箭杆上绑着的,是一卷卷散发着墨香的纸。
平壤城中的军民,好奇的捡起了这些从天而降的“传单”。
纸上的字,他们都认得。
那是,一份排版工整,图文并茂的报纸。
报纸的名字叫做《大唐时报(战地版)》。
头版头条,是“热烈祝贺王师攻克辽东、安市二城,大唐天子圣德无双”。
下面详细的描述了,唐军是如何在辽东城建立“红十字”医院,救治包括高句丽伤兵在内的所有伤员。
又是如何在安市城,推行“以工代赈”,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安稳日子。
报纸的。
文章里,详细的揭露了,以渊盖苏文为首的权贵阶层,是如何的鱼肉百姓,强征暴敛,过着酒池肉林般的生活。
而报纸的背面,则画风一转。
上面刊登着,来自万里之外的长安城的趣闻。
比如,长安城最近的粮价,是多少文一斗。
又比如,定远侯府新出产的一种,名叫“琉璃镜”的神物,是如何的在贵妇圈中引起轰动。
这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方式。
一种跨越了时代的“认知战”。
秦源,用最通俗的语言,最直观的对比,向平壤城内的所有人,传递着两个最基本的信息。
第一,大唐,是仁义之师,强盛,且富饶。
第二,你们的贵族,腐败,且无能。
这张薄薄的纸,比最锋利的刀剑,还要伤人。
它诛的是,人心。
如果说,报纸是精神上的武器。
那么秦源接下来的举动,则是经济上的釜底抽薪。
他以“长安商会”和“定远侯府”的名义,在大营前,设立了数个,临时的“兑换点”。
布告上,写的清清楚楚。
唐军,愿意用最优质的雪花盐,最坚固的铁器,最华美的丝绸布匹,向平有城内的任何人,兑换他们手中的高句丽货币,和多余的粮食。
兑换的比例,极其优厚。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壤城这潭,本就因为围城而变得人心惶惶的死水之中。
高句丽的货币,因为战争早已贬值的,如同废纸。
粮食更是被贵族们牢牢的控制在手中,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足额领到。
现在,唐军竟然愿意用那些在他们眼中,如同金子般宝贵的硬通货,来兑换这些东西?
一开始,没人相信。
但很快,就有几个胆子大的,走投无路的商人,在夜色的掩护下偷偷的将家中的几袋粮食,运出了城。
当他们真的从唐军的“兑换点”里,换回了几大包洁白如雪的食盐,和几匹光滑如水的丝绸时。
他们疯狂了。
整个平壤城,都疯狂了。
一条看不见的物资外流的通道,被悄然建立。
无数的百姓和商人,冒着被守军砍头的风险,用尽一切办法,将城内的物资偷偷的运往城外。
平壤的守将,空有一身武勇,和满城的兵马。
他可以防备唐军的冲锋。
他可以抵挡唐军的“震天雷”。
但他却无法阻止,自己的人民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最本能的选择。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座城市的战争潜力被一点点的掏空。
这是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更无法应对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