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书房,就被那扇明亮的玻璃窗给吸引了。
“玄成,坐!“
秦源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房玄龄羡慕的看着那扇窗,由衷的赞叹道:“侯爷这书房,真是满室生辉啊。
有了此物,我大唐的宫殿楼阁,怕是都要换个模样了!“
两人聊了许久,临走时,房玄龄揉了揉眼睛,有些感慨的说道。
“唉,人老了,不中用了。
如今看这些奏章,眼神是越来越花了,字小的,都要凑到眼前才能看清,真是吃力啊!“
一句无心之言。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秦源心中猛的一动。
眼花?看不清?
他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了两个镜片,一个支架的形象。
眼镜!
他把这个新的目标,默默的记在了心里。
树欲静而风不止。
秦源这边不断推出震惊世人的新发明,另一边,那些被打压下去的世家,特别是损失惨重的博陵崔氏,却始终没有死心。
商业上斗不过,他们就动了歪脑筋。
一个不起眼的午后,一个自称手艺精湛的年轻窑匠,通过层层引荐,托关系进入了格物院的外围,成了一名烧火的杂工。
他干活勤快,话不多,看起来老实巴交。
但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崔氏从小培养的死士间谍。
他的任务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窃取“明琉理”的烧制秘方。
然而,他那点自以为高明的伪装,在秦源眼里,就如同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显眼。
秦源的情报网,早就将这个人的底细查了个底朝天。
他没有声张,反而觉得有些好笑。
想偷我的技术?
行啊。
那就给你们一个“惊喜”好了。
这天晚上,秦源“不小心”,将一本记录着实验数据的笔记,遗忘在了窑炉旁边的桌子上。
那个伪装成工匠的间谍,在确定四下无人后,迅速的翻开了那本笔记。
他将其中关于原料配比的那一页,死死的记在脑子里,然后将笔记本原封不动的放回,悄然离去。
黑暗中,秦源站在格物院的二楼,看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
那份配方,是他故意写错的。
每一个比例,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烧出来的东西,乍一看会和真正的玻璃很像,晶莹剔透。
但只要稍微遇冷,或者轻轻一碰,就会瞬间碎成齑粉。
他已经给崔氏,挖好了一个天大的坑。
就等他们,兴高采烈的跳进来了。
格物院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造出了什么东西,更在于它正在重塑一种秩序。
秦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颠覆工匠们持续了千年的低下地位。
他在格物院内部,设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头衔—“院士”。
这个头衔,不看出身,不看背景,只看你在这门手艺上,有多少年的火候,有多深的造诣。
第一批被授予“院士”头衔的,是十几个在各自领域干了一辈子的老工匠。
当秦源亲自将刻着他们名字和“院士”字样的银质腰牌,挂在他们腰间时,这些一辈子被人呼来喝去,甚至连大名都没几个人叫的老汉们,全都绷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