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知道,他们完了。
秦源,已经成了他们此生,都只能仰望,甚至需要跪拜的存在。
退朝之后。
秦源,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
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六部大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围了上来。
那一张张脸上,堆满了亲热而又谄媚的笑容。
“秦少监,年少有为,国之栋梁啊!”
“秦少监,以后我工部,但有差遣,您一句话的事!”
“秦少监,晚上有空吗?寒舍备了薄酒,不知可否赏光?”
这帮人精,态度转变之快,与三个月前,简直是判若两人。
而定远侯府的门前,更是夸张。
各式各样,代表着各个府邸的华贵马车,从街头,一直排到了巷尾。
门房收到的拜帖,已经堆得像一座小山。
秦源,成了整个长安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一众访客中,一个人的身份,尤为特殊。
吴王,李恪。
当今陛下最英武的儿子之一。
他,也是高阳公主的亲哥哥。
李恪前来,姿态放得很低,言语间满是亲善,想要为自己的妹妹,和秦源做个和事佬。
可秦源,只是淡淡回了他一句话。
“道不同,不相为谋。”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他秦源,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关于高阳公主的求情。
李恪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尴尬离去。
秦源,没有沉浸在这种权势的追捧之中。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
奏折的内容不是要钱,也不是要人。
而是请求,成立一个全新的机构。
“格物院”。
“陛下,天下之大,能人异士无数。”
“臣请奏,成立‘格物院’,广招天下奇工巧匠,算学人才,墨家传人。”
“由臣亲自领导,专攻格物致知之学,将那些‘奇技y巧’,尽数化为利国利民之重器!”
李世民,当场准奏!
并且,给予了格物院,极大的自主权和财力支持。
他要让秦源,这个能下金蛋的母鸡有一个最舒服,最合适的窝。
格物院,成立了。
它的第一个研究成果,很快便震惊了世人。
活字印刷术!
秦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用铅、锡、锑,制成了合金活字。
排版,印刷,效率,是雕版印刷的数十倍不止!
当一本本字迹清晰,价格却只有以往十分之一的书籍,开始在长安流通时。
知识,第一次,有了向平民阶层普及的可能。
这份功绩,比之水泥,酒精,毫不逊色。
李世民对秦源,也越发的倚重。
他甚至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
隔三差五,便会换上一身便服,不带任何随从,微服私访定远侯府。
他与秦源,不谈君臣之礼。
只在后院的pt架下,烹一壶清茶,下一盘棋。
他们探讨天下大事,畅想大唐未来。
从民生,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
秦源那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见识,一次又一次的,让李世民感到震撼和启发。
不知不觉间,两人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君臣。
隐然已有几分“天子师友”之势。
这份荣宠,大唐开国以来,可谓独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