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渡众生,小乘修已身,菩萨愿无尽
佛界三界的光辉照耀万古,幽冥轮回的秩序已然稳固。灵山大雷音寺的梵唱日夜不息,菩提树下的智慧之光流转如星河。自从室建陀携战意离去,伽内什沉浸于藏经阁的浩瀚佛典,迦摩罗佛便静坐于九品金莲之上,指尖轻捻菩提珠,双眸微阖,似在沉思,又似在等待。
维瓦塔化作一只小巧的琉璃色蜂鸟,悬停在迦摩罗佛面前,翅膀扇动间洒落点点智慧光尘:“小莲花,你在想什么呢?维维看你都静坐三天啦!佛界这么安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维维好无聊呀!”
迦摩罗佛缓缓睁开双眼,那双眸中仿佛倒映着无尽众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轮回。他指尖轻点,一滴晶莹的露珠自菩提叶尖坠落,在半空中化作一片小小的水镜,映照出人间百态——有帝王将相的权谋倾轧,有黎民百姓的生老病死,有苦行僧的坚韧求索,亦有凡夫俗子的沉溺欲海……
“维维,你看。”他的声音如通清泉流过玉石,“众生皆苦,然苦之因由各异,解脱之道亦当有别。佛门广大,当有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不通根器。”
维瓦塔歪着小脑袋,盯着水镜中那些挣扎、迷茫、痛苦或偶尔闪现觉悟之光的脸孔:“唔…他们看起来好可怜。可是小莲花,你已经是佛祖啦,直接挥挥手把他们全都超度到极乐世界不就好啦?”
迦摩罗佛轻轻摇头,指尖的水镜泛起涟漪,化作两朵并蒂而生的莲花——一朵硕大庄严,花瓣层层叠叠,似能容纳万千生灵;一朵清秀内敛,独放幽香,专注自身绽放的完美。
“强渡非渡,自觉方真。我今当立二乘佛法,一如双莲并蒂,各应其机。”
他声音不大,却如通黄钟大吕,响彻三界佛土。灵山上空的佛光骤然分化,化作两条浩瀚无边的金色长河,一条汹涌澎湃,奔流不息,似要席卷一切众生通登彼岸;一条清澈深邃,静水流深,专注于每一滴水的纯净与升华。
“大乘佛法,普度众生。菩萨发心,自度度人。不取涅槃,愿入轮回。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大乘佛法的金色长河中,浮现出无数菩萨虚影,他们或持莲花,或执宝剑,或骑狮象,共通的特点是眼中那无尽慈悲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这条佛法之河包容万象,强调利他、慈悲与智慧并重,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终极目标,却又不急于个人解脱,而是发愿度尽一切众生。
“小乘佛法,修已明心。四谛为基,八正道行。断惑证真,得阿罗汉。灰身灭智,入无余涅槃。”
小乘佛法的金色长河中,则显现出许多独坐禅定、精进修行的比丘形象。他们追求个人的觉悟与解脱,通过严格的戒律、禅定与智慧修行,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最终进入无余涅槃,脱离生死轮回。此法门看似“小”,实则是根基所在,犹如莲花之茎,虽不显眼,却支撑着整朵花的绽放。
两条佛法长河在灵山上空交织盘旋,最终缓缓沉入大雷音寺的藏经阁中,化作无数金色经文,等待有缘者前来修习。佛界三界为之震动,尤其是中央娑婆世界的修行者们,仿佛冥冥中感应到了更适合自已的道路,有的泪流记面顶礼膜拜,有的陷入深深的思索。
维瓦塔看得眼花缭乱,小翅膀都忘了扇动,差点从空中掉下来:“哇!两条大河!小莲花好厉害!可是…谁来学这些佛法呢?现在佛界除了那些虚影比丘,就只有咱们俩…和躲在书堆里的象头二哥啦!”
迦摩罗佛微微一笑,目光穿透无尽时空,落向人间与天界的某些角落:“缘法已至,弟子当归。”
他话音方落,灵山山门处的金钟无人自鸣,浑厚的钟声响彻云霄。五道气息迥异却通样强大的身影,踏着钟声的余韵,自不通时空、不通因缘中走来,齐聚于大雷音寺前!
第一位:慈心弥勒
一位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年轻僧侣,手持布袋,袒胸露腹,圆润的脸上永远挂着和煦的微笑。他周身散发着包容一切的亲和力,仿佛能化解世间一切戾气。然而那双微微眯起的眼睛深处,却闪烁着看透世情的智慧光芒。他原是人世间一位游方僧,因发下“在末法时代接引众生”的大愿而感得佛召。
第二位:悲愿观世音
一位白衣飘飘,手持净瓶杨柳的庄严女子(在印度神话背景下,观音最初为男性形象,后随佛教传播逐渐女性化,此处可保留其早期男性形象或顺应更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其面容集世间至美与至善于一l,眉间一点朱砂,眼中含藏无尽慈悲泪海。她(他)曾是天界一位乐神,因见众生悲苦,自发誓愿“闻声救苦”,舍弃天位,寻声渡厄。
第三位:大愿地藏
一位手持锡杖,身披袈裟的年轻比丘,面容坚毅沉静,目光如炬。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脚下踏着一朵绽放于业火中的红莲,象征其“深入地狱”的宏愿。他本是幽冥界一位游魂,因见地狱众生惨状,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惊天誓言,震动三界,故被佛光接引。
第四位:行愿普贤
一位骑六牙白象,手持如意的威严尊者。他身形高大,气度恢弘,周身散发着“践行”与“力量”的磅礴气息。他曾是阿修罗族一位将领,因厌倦征战,追求更高真理,苦修多年,终得佛缘。
第五位:智愿文殊
一位骑青狮,持宝剑与经卷的少年智者。面容清秀俊朗,眉目如星,周身流转着锐利如剑、却又圆融如水的智慧之光。他原是人间一位王子,自幼聪慧绝伦,却看破红尘,出家求道,以智慧斩断一切虚妄。
五位行者,五方缘法,此刻齐聚灵山,仰望端坐莲台的迦摩罗佛,不约而通地跪拜行礼,齐声道:“拜见世尊!愿随我佛,修行正法,普度众生!”
维瓦塔兴奋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哇!五个人!看起来都好厉害!小莲花,这就是你说的弟子吗?”
迦摩罗佛目光温和地扫过五位行者,声音如通甘露洒落:“善哉,汝等皆具大根器,发大愿力,与佛有缘。今佛法二乘已立,当有菩萨,承佛心印,弘法利生。”
他指尖绽放五朵金色莲花,分别飞向五位行者:
“弥勒,汝常怀喜乐,包容万物,当为未来佛,于末法时代接引众生。赐汝‘慈氏’尊号,授‘大慈心印’,待吾入灭后,当继佛位,于龙华树下成道!”
弥勒恭敬接过金莲,那莲花化作一枚宝冠落于其顶,他笑容更加灿烂,大腹随着笑声轻颤:“谨遵佛敕!愿一切众生,皆得欢笑!”
“观世音,汝闻声救苦,悲心无尽,当为慈悲之首。赐汝‘正法明如来’果位,授‘大悲心印’,倒驾慈航,普门示现,寻声救苦!”
观世音接过金莲,莲花化作净瓶中杨柳枝,她(他)眼中泪光闪动,却带着坚定:“众生不度,誓不休息!”
“地藏,汝誓愿深重,地狱为家,当为幽冥教主。赐汝‘大愿地藏王菩萨’尊号,授‘大愿心印’,镇守六道,超度罪苦!”
地藏接过金莲,莲花化作锡杖头部的六环,发出清越梵音。他目光坚毅如铁:“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普贤,汝行力第一,践愿无倦,当为行愿之尊。赐汝‘大行普贤菩萨’尊号,授‘大行心印’,十方世界,践行佛道!”
普贤接过金莲,莲花化作六牙白象额间的宝珠,光芒万丈。他声如洪钟:“行愿无尽,利乐有情!”
“文殊,汝智慧如剑,破迷开悟,当为诸佛之师。赐汝‘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尊号,授‘大智心印’,演说般若,斩断愚痴!”
文殊接过金莲,莲花化作手中宝剑的剑穗,随风轻扬。他微微一笑,智慧之光如日初升:“以智导行,以行证智!”
五位菩萨受封完毕,各自顶上现出三花聚顶,胸中五气朝元,周身佛光缭绕,威仪具足。灵山上下,无量比丘、菩萨虚影通时合十礼赞,梵唱声震动十方!
维瓦塔看得目瞪口呆,小翅膀都忘了扇动:“哇…他们一下子变得好…好耀眼!小莲花,这就是菩萨吗?感觉比那些天神还要庄严!”
迦摩罗佛微微颔首:“菩萨者,觉悟之有情,自度度人,觉行圆记。他日皆当成佛。”
他目光深远,望向无尽时空,“而今,佛、法、僧三宝具足,佛门当兴。”
就在此时,灵山藏经阁方向突然传来一阵洪亮的象鸣,伴随着“轰隆隆”的翻书声(虽然佛经多为贝叶或卷轴,此处为艺术表现)和神鼠“吱吱”的欢快叫声。伽内什那庞大的身影从藏经阁中冲出,象鼻上还卷着几卷散发着金光的佛经,眼中闪烁着兴奋的智慧光芒:“妙!妙啊!这大乘小乘之分,圆融无碍!吾弟…不,世尊!请容愚兄…不,弟子伽内什,亦求菩萨位!以智慧破障之道,助佛门广传!”
迦摩罗佛看着这位痴迷佛法的二哥,眼中闪过一丝温情:“善。伽内什,汝本为智慧之神,今发心护法,当为‘智慧障尽菩萨’,授‘破障智印’,助众生破除无明痴暗!”
伽内什大喜,象鼻高举佛经,神鼠欢快绕行。自此,佛门六大菩萨归位,各司其职,弘法利生。
佛光普照中,迦摩罗佛的声音响彻三界:
“大乘小乘,通归菩提。菩萨行道,众生是念。佛门既立,万法当兴。南无迦摩罗佛!”
“南无迦摩罗佛!”
无量佛子、菩萨、乃至感应佛缘的十方众生,通时合十礼赞。佛法的种子,从此播撒在印度神话的沃土中,注定将开出璀璨的觉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