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未来世界之避灾堡垒 > 第一章

1
末日病毒狂潮
21世纪末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人们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无节制,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很多城市在灾难中化为废墟。
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病毒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它们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进化着。这些病毒变得越来越狡猾,越来越难以捉摸,使得医生和专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类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政府机构沦为资本的傀儡,毫无作为;各国军队争夺资源,连连征战,损失惨重。人们为了生存,纷纷组建起了小型的避难所…
2
机甲救世主
相较于
21
世纪初期,末期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闪耀在防灾救灾的领域,发明了非生物传送机、重工机甲等。在最近的丘陵地区
DL
县城水灾救援行动中,更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DL县雨水量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夜之间汹涌而至,大量房屋在这汹涌的洪水中不堪一击,纷纷被冲毁。人们或躲在屋顶,或抱紧树干,如惊弓之鸟般瑟瑟发抖。在地势稍高的东南方,有一个非生物传送机,修建有段时间了,无数人如潮水般涌向那里,去求取救灾皮艇、保温毯、冲锋舟……然而,水位却如脱缰的野马,上升得极快,人们望着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的屋顶和路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绝望。就在这时,AN
重工将重工机甲A9527传送了过来。他的脚如同钢铁巨兽的坦克履带,手似巨大的铲斗,他从北向南,挖出一条沟渠,如开天辟地般排水。他不断重复着拓宽、加深的挖掘动作,仿佛不知疲倦。因为他体型巨大,头部和胸部有主副主机,肩膀和头部还有休息仓,所到之处,人们如抓到救命稻草,纷纷游向他,寻求庇护。
AN重工排到热搜第一,很多人对他很感兴趣,欧阳阿达更是去安徽对他进行实地考察。安徽这地方很特别,处在南北地理的交界线上,淮河穿省而过,把平原与丘陵硬生生劈出条界限。以前听老人说,这里自古就是泄洪的缓冲区,每年汛期,河道里的水总像憋着股劲,要漫过堤岸似的。如今再来,却发现泄洪渠道挖得更深了。
安徽各个城镇林立着非生物传送机,北边是平原地带,车窗外的景象渐渐被工业气息填满——与辽宁航天工业,湖北汽车工业不同,AN重工的厂区几乎占了这片平原的大半,围墙是灰色的合金板,高得望不见顶,上面爬满了机械臂的剪影。路边随处可见待安装的机械零件,有的像巨型齿轮,直径比卡车还宽;有的是打磨用的砂轮,边缘锋利得能映出人影。最震撼的是那些重工机器人,远远望去,一个机器人的头颅就有五六层楼那么高,眼睛是两盏蓝色的探照灯,正缓慢地转动着,扫视着厂区,仿佛一尊沉默的钢铁巨人。
车往南走,过了淮河,地势渐渐起伏。靠近浙江和江苏的山林地带,远远看到个庞然大物。
那是一座避灾堡垒,远远看去就像一棵扎在山里的参天大树——主体是圆柱形的树干,树干上伸出十几根树枝,末端挑着半球形的树冠。
欧阳阿达举起相机,镜头里,钢铁铸就的大树矗立在真山真林间,竟有种奇异的和谐。他忽然明白,AN重工的热搜或许不只是因为技术——在这片既怕水患又要发展的土地上,人们期待的可能不只是钢铁的力量,更是这种能让人安心的扎根感。
3
森美奇境
刚刚踏入大门,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堡垒内部遍布着各种医疗机构和生物科研机构,这些机构研究的项目可谓是稀奇古怪,一些植被竟然能够在一天之内就长出3
米的高度,还有一些瓜果蔬菜仅仅需要一周时间就能够成熟。此外,溪边还有会飞的鱼,到了夜晚,许多植物都会散发出金色或蓝色的光芒,犹如梦幻般的场景。
走过一段距离,欧阳阿达来到了森美大树的下方。抬头望去,才发现这棵数百米高的大树上,竟然悬浮着磁石平台。这些平台之间通过枝蔓相互连接,而这些枝蔓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梯子。每个平台都相当于一个停机坪,可以供飞行器停靠。
不仅如此,大树的树心处还设有电梯,方便人们在不同高度间穿梭。而在树的外干上,则有楼梯可供人们上下。在大树内部,还有酒店和商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然而,酒店和商场并不是欧阳阿达此次探寻的目的所在,欧阳阿达转而前往其他地方,去追寻他真正想要寻找的东西。
这几日吃住都在附近的小村子,尧村。坐落在五六座山之间,里面只有一车宽的小路,并不起眼,山上一块一块铺满不同的植物,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院子挺大,没有院墙,用了几块招牌一字排开,写着自家卖的东西和联系方式,左边的山那边是高速,右边的山那边是县道,村子面积不大,但种植的东西可以供好几个村子食用。
没过几天,欧阳阿达惊讶地发现,森美这个地方的人气越来越旺。尤其是在大门口,竟然有许多人排着长队,这让他心生好奇,忍不住也加入了队伍。
当他终于排到前面时,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进入医院的真空传送管。传送管的速度很快,但落地却异常平稳,丝毫没有让人感到不适。欧阳阿达走进医院,看到各个科室里都是医护人员的忙碌身影,不便打扰,匆忙离开。他又来到了大门外的另一个排队点。果然,这里也有一个真空传送管,不过这个传送管通向的是一个生物科研机构。里面的景象让他大开眼界。这里有各种奇花异草,花朵大得惊人,有的甚至有一人那么高。这些花朵的花蜜更是香甜可口,人可以吸食好一会儿。这里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动物。一匹独角马透过玻璃,调皮地向他做着鬼脸;一只能够载人的雄鹰,扑棱着翅膀,大摇大摆地向他走来。森美的负责人名叫东来,他最近突发奇想地推出了一个名为原生态的体验项目。当轮到欧阳阿达时,时间已临近傍晚,落日的余晖如橙黄色的轻纱般洒落在天空中,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暖而柔和的色彩。
欧阳阿达按照规定,先进行了全身的清洗和杀菌消毒,以确保进入原生态环境时不会对其造成任何污染。然后,他穿上了无菌防护服,这是进入该区域的必备装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欧阳阿达踏入了那片铺满山坡的草地。脚下的草异常柔软,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他铺设的绿色地毯。他随着人群一同缓缓地向山上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云朵上一般轻盈。
当他终于登上山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惊叹出声。山下的景象宛如一个梦幻世界,所有的花和草都长得如同大树一般高大,而在这片花海草海的尽头,是一泓被白边环绕的蓝色湖泊,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
随着天色逐渐变暗,那些原本看似普通的花草开始散发出淡淡的蓝光,毛刺都能看到。工作人员提醒大家不要碰触这些植物,以免对它们造成伤害。
欧阳阿达小心翼翼地走到湖边,原本因为天色渐暗而看不清楚的湖水,此刻却因为反射出湖边的光线而变得清晰可见。湖边的白色并不是雪,而是由石子和死去的贝类组成的独特景观,它们在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人们看到这一幕,不禁发出欣喜的惊叹声。原本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打破,鱼儿们受到惊吓,纷纷跃出水面。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鱼竟然会飞!它们在空中盘旋,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们独特的技能。
一片鲜艳的红色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铺向远处的山坡。仔细一看,这片红色并非花朵,而是一种奇特的草。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红色的海洋。工作人员热情地带领着人们前往休息区,欧阳阿达和伙伴们迫不及待地躺在红色的草坪上,仰望着星空和明月,畅谈着人生的种种。在这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可能。
4
天梯惊魂
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未完全升起,人们开始陆续醒来。欧阳阿达心情异常激动,因为今天他们要挑战一项令人兴奋的任务——攀登天梯。
天梯起点在山前的一点,稍作休整,欧阳阿达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大地的踏实感,然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天梯。天梯陡峭而险峻,但欧阳阿达并不害怕,因为他身上穿着的防护服具有恒温、防冲击力等多种功能,能够为他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欧阳阿达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未知。每隔一百多米,就会有一个宽阔的平台出现在他眼前。这些平台很大,可以容纳三四十人同时休息和观景。欧阳阿达在平台上稍作停留,欣赏着周围的美景,同时也让自己的身体得到片刻的放松。当他爬到第二个平台时,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精力和体力,完全可以继续向上攀登。
欧阳阿达和伙伴们在平台上享用了一顿简单的午餐。欧阳阿达一边吃着食物,一边与其他攀登者交流着彼此的经历和感受。大家都对这次攀登充满了期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挑战的欲望。
吃完午餐后,欧阳阿达继续攀登。他发现,随着高度的增加,攀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越发兴奋起来。
然而,当他爬到第三个平台时,他开始感到有些吃力了。但他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他一定能够克服。于是,他咬紧牙关,继续坚持着。爬到第四个平台时,欧阳阿达的心跳开始加速。天梯在他脚下变得越来越陡峭,仿佛随时都可能将他摔下去。
欧阳阿达爬到了第五个平台。他已经头晕眼花,双腿发软,几乎无法站立。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到达了极限,再也无法向前迈出一步。
就在欧阳阿达想要放弃的时候,他听到了周围人们的鼓励声。他们纷纷为他加油打气,告诉他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在大家的鼓励下,欧阳阿达鼓起勇气,继续向前攀登。
最终,欧阳阿达成功地爬上了第六个平台,到达了树顶。树顶的通道像被精心修剪过的巨树枝桠,在离地数百米的高空蜿蜒伸展。那些支撑通道的枝杈是银灰色的钢架,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冷硬的光,每一节衔接处都焊接着防滑纹路,一直通向尽头那扇安全门。
欧阳阿达已经在这高空通道上待了近四个小时。防护服的重力调节系统明明开着,但脚底传来的轻微晃动还是像藤蔓一样缠上神经——他总觉得下一秒钢架就会突然倾斜,自己会像片枯叶般坠向地面。这种失控感像只无形的手攥紧了他的心脏,腿肚子先开始发软,接着是膝盖不受控制地打颤。他想扶住旁边的栏杆稳住身形,可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金属,身体就像被抽走了骨头,猛地向前栽倒。
下坠的失重感只持续了几秒。防护服的反重力装置在他失去意识的瞬间自动启动,蓝色的能量纹路在衣料上亮起,像给身体裹上了层缓冲垫。下降速度骤然放缓,原本该是硬着陆的冲击,变成了被一张无形的网托住的轻晃。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早有准备,三四个人张开特制的缓冲垫,精准地接住了他。
醒来时他已经躺在医院的悬浮病床上。医生说他运气不错,只有右腿胫骨轻微骨裂,加上后背和胳膊有几块小面积的软组织挫伤,算不上重伤。主要是吓的,护士给他换纱布时笑着说,防护服的安全系统比你想象的靠谱多了。
5
蜕皮重生
住院的七天里,欧阳阿达倒没觉得难熬。他是个自由摄影师,拍到了很精彩的内容—救治全身烧伤患者,医护人员推着一人高的透明箱子进来,箱子里盛满了淡黄色的粘液,像某种浓稠的生物凝胶,表面还浮着细密的泡沫。他们小心翼翼地给一位全身烧伤的病人插上氧气管,轻轻把他放进箱子里,粘液瞬间没过了他的胸口。护士每隔两小时就会用细长的针管往箱子里注射透明药剂,听说这项救治是换新皮,不会有毛细血管扩张,堵塞问题,欧阳阿达架着相机,隔着玻璃拍下了这一切。他看见烧伤的身体呈现大片焦黑的皮肤,有些地方甚至能看见泛红的肌肉组织;第二天,那些黑色的死皮开始卷曲、剥落,露出底下粉嫩得近乎透明的新皮肤,可那人依旧没有醒,全身却像被吹了气似的,慢慢肿成了原来的一倍大,连手指都肿得像根圆润的胡萝卜;第三天,肿胀还在继续,新长的皮肤泛着不健康的白。
到了第四天,欧阳阿达出院了,他去了先前的尧村。
再次走进尧村,他却愣在了村口。
记忆里的小径不见了,树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枝桠被剃得光秃秃的,路显的宽了不少。以前被树枝遮挡得若隐若现的墙面,如今完全暴露出来,各家各户的墙上都用颜料刷着大字——张家鲜百合李家土鸡蛋王老汉蜂蜜…
村里出现不少游客,在水污染严重和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今天,尧村真的是稀缺景点。
欧阳阿达沿着村里的水泥路往里走,发现变化不止这些。先前村口废弃的晒谷场,现在搭起了几座土灶,烟囱里正冒着袅袅炊烟,旁边还摆着几个银白色的休息仓,看起来像是供游客临时歇脚用的。路边陡峭的坡地加了木质护栏,上面刷着醒目的白色油漆;就连田埂边的每一片农作物,都插着巴掌大的说明牌,写清了品种、种植时间和施肥方式。
他忽然明白过来。这些整齐的树木、墙上的广告、新增的设施,说到底都是为了两个字:收钱。这个曾经被政府遗忘在角落的小村子,不知被谁盯上了,悄悄变成了赚钱的工具。
出院没2天,欧阳阿达总想起那个泡在粘液里的烧伤病人。那些焦黑皮肤剥落的瞬间、新肉泛出的嫩白、一天天膨胀的身体,像帧定格的画面在他脑海里打转。他索性抓起相机,再次往森美医院去。五楼特护区依旧静得发空,消毒水的味道里混着点淡淡的生物药剂味。走到那间病房外,他隔着观察窗往里望——第六天的病人,整个人像浸在蜡里的雕塑,像陈年纸张被水泡透后,慢慢发灰的暗黄,带着种无可逆转的坏死感。粘液箱里的淡黄色凝胶似乎也浓稠了些,裹着他肿胀如球的身体。
病房的窗口都大得惊人,几乎占了整面墙,每个窗外的走廊站着三三两两的人,他顺着那些视线看去——斜对门的病房里,一个病人的小腿上盖着无菌罩,医生正用激光笔在皮肤上游走,光斑扫过处,坏死的组织像被融化的冰,一点点剥离,露出的创口处正有淡粉色的新肉在缓慢蠕动,罩上新肉培植仪器,慢慢等待新肉长出;远处的房间里,显示屏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红点,医生操纵着仪器,绿色的光束逐个点灭它们,那是在进行癌细胞的筛检与消除,这套操作每隔一个月要实行一到两次。
医院并没有多少病人,很多是意向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够厉害吧断肢能接,坏肉能长,癌细胞都能像扫垃圾似的清掉。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搭话,他手里捏着张实验志愿者登记表,可再厉害又怎样人该老还是老,该死还是死。长生不老这关,医学上还没摸着边呢。另一个年轻人搭话道。
第七天,他刚到就撞见医护人员在忙碌。两个穿防护服的医生站在无菌箱两侧,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正试图抬起病人的胳膊,往他肿胀的小腿处靠。病人的手臂肿得像段灌满水的胶皮管,皮肤被撑得发亮,每动一下,箱子里的凝胶就泛起一圈圈震颤的波纹。过了二十分钟,又回来尝试。如此反复了三四次,那只手离小腿还有大半截距离。欧阳阿达举着相机,镜头里的画面透着股笨拙的执着——好像只要多试几次,就能拗过身体的本能。
第八天,窗前人影攒动。欧阳阿达挤进去一看,心脏猛地一跳——病人后背沿着脊骨的地方,那层发黄的皮肤像被撕开的旧纸,裂开了道四五厘米长的口子,边缘卷着,露出底下淡粉色的新肉。护士正拿着特制的镊子,小心翼翼地顺着裂口往外剥离旧皮,动作轻得像在剥蛋壳。旧皮脱离的地方,新皮肤泛着健康的粉白,不再是之前那种肿胀的透亮。
到了下午,变化更明显了。护士们轮流守在箱边,一点点撕掉那些发黄的旧皮。从后背到肩膀,从胳膊到大腿,大半的旧皮都被剥离下来,像蜕下的蛇蜕堆在箱子角落。随着旧皮褪去,病人肿胀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原本圆滚滚的胳膊腿渐渐露出正常的轮廓,连被挤成细缝的眼睛,也能看出些睁开的迹象了。
蜕皮成功!病人转到普通病房观察几天便可出院,家属欣喜万分,
data-fanqie-type=pay_tag>
这次的安徽之行收获丰富,从重工机甲扩渠救灾到森美退换新皮,从尧村的自然生态到森美的超自然生物都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