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圣人智慧大总结。 > 第一章

王阳明核心思想
一、根本立场: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
原话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录》下)
2.
真义
理不在事物,而在人心之本然状态(心之条理)。
宇宙秩序与伦理秩序皆统摄于此一心之中,故不须向外穷索,只需向内体认。
此心非血肉器官,而是能视听言动的虚灵明觉之体,亦即天理与良知本身。
二、实践纲领:知行合一
1.
原话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上)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传习录》下)
2.
真义
真知必能真行,不行即非真知;知与行是一件事的两面,不是先后的两截。
道德认知(良知)必须当下呈现为道德行为,否则只是悬空口说。
批判朱子知先行后与格物穷理之支离,强调就心上做功夫。
三、功夫枢纽:致良知
1.
原话
致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答聂文蔚》)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传习录》中)
2.
真义
良知是人本有的、不学不虑的是非之心,亦即天理之昭明灵觉。
致作推致充拓解:使良知在当下意念、事为中全体朗现,无一毫私意间隔。
晚年王阳明以致良知统摄前说:以心即理明本体,以知行合一实功夫,以致良知为总诀。
四、四句教(晚年定论,天泉证道)
原文: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释义:
1.
心之体(本体)超越相对善恶,是绝对的至善、天理。
2.
意念发动方有相对善恶之分。
3.
良知即当下自知善恶的判断能力。
4.
依良知而实行为善去恶,即是格物(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五、万物一体之仁(境界论)
1.
原话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大学问》)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恻隐之心,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同上)
2.
真义
由致良知推扩到极致,则吾心与天地万物共为一气流通之整体。
由此开出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家国天下、山川草木皆在一体之仁的关怀之中。
六、小结(王阳明亲手所定教学宗旨)
1.
本体:心即理(心外无理)。
2.
功夫: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3.
要领:致良知(向内体认、向外推扩)。
4.
口诀:四句教(心体—意念—良知—格物)。
5.
境界:万物一体之仁。
以上五点,首尾一贯,即是王阳明一生讲学、悟道、用兵、处事的全部精神血脉。
孙子兵法
以下依据《孙子兵法》原文、孙武本人言论以及历代公认注疏,把其核心思想与真实含义逐条还原。全部内容均来自孙武本意,不作现代演绎。
一、慎战:战争是国家生死线,非必打而是能不打就不打
原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
真义
战争只是政治工具,且代价极高;先穷尽政治、外交、经济手段,实在不得已才用兵。
慎战贯穿全书,对敌我皆无浪漫幻想,先算败再算胜,先算代价再算收益。
二、先胜后战:把胜负提前算完再上阵
原话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计篇》)
真义
作战前完成五事七计量化评估(道、天、地、将、法+主孰贤、将孰能、天地孰得…)。
只有当我方总分压倒性领先,且已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时才启动战争;否则继续等待或干脆取消。
三、致人而不致于人:永远掌握主动权
原话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
真义
通过利之与害之调动敌人,让对手按照我方节奏行动。
所有战术——避实击虚、以迂为直、奇正相生——都只是实现这一战略主动的手段。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成本收益比
原话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
真义
征服分四级:伐谋(破坏其计划)>伐交(拆散其同盟)>伐兵(野战胜之)>攻城(最下)。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追求政治全胜而非军事惨胜,最大限度保存双方资源。
五、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信息是最大战斗力
原话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
真义
知不仅是情报,更包含对敌我力量、意图、地形、天时、心理的动态计算。
情报来源:用间五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情报真伪检验:反间与多重交叉验证。
六、形与势:先创造绝对优势,再一击必杀
1.
形(静态力量)
胜可知,而不可为。(《形篇》)
先把自己修成不可败的形:兵力集中、后勤充足、法令严明。
2.
势(动态能量)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篇》)
在关键时间与空间瞬间释放压倒性动能,如决水千仞,一击定局。
七、奇正与虚实:普通打法是正,打破常规的是奇
原话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
真义
正兵牵制,奇兵突袭;两者随时可互换,循环无穷。
虚实同理:示形于实,击其于虚;避实击虚,令敌不知其所守。
八、兵贵神速:时间就是第二兵力
原话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九地篇》)
真义
速战可降三费:国内经济耗损、士兵士气衰减、诸侯乘弊。
千里馈粮则国贫,故提倡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用敌人资源打敌人。
九、因敌制胜:没有万能战术,只有动态最优解
原话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篇》)
真义
战法像水一样无固定形态,随敌情、地形、天气、人心而变。
核心方法论:先设底线(最坏情况可承受),再留余地,随时调整。
十、治军与为将:上下同欲者胜
原话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
真义
将领五德:智、信、仁、勇、严。
对士卒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赏罚分明、法令简约、信息透明,打造一人之志,万人之心的合力。
——总结——
孙武十三篇可浓缩为一句话:
先以庙算创造压倒性优势,再以最小代价达成全胜;若优势不足,则继续等待或用非战争手段解决;一旦开战,必须掌握主动、速决、信息、奇正、形势、治军六大杠杆,把战争成本压到最低,把政治收益扩到最大。
佚名兵家。
三、逐计原文+作者本意(按原书次第,不增删、不演义)
【第一套
胜战计】——我强敌弱时所用
1.
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本义:把真正的军事行动隐藏在公开、常规的行动之中,使敌人在司空见惯中失去警觉。
2.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本义:不直接救盟友,而攻敌所必救,迫敌回援,从而解盟友之困。
3.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本义:利用第三方力量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实力。
4.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本义:先取有利地形与态势,使敌疲于奔命,然后乘其力竭而击。
5.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本义:敌遭内忧外患,即乘机扩大其祸,夺其土地、资源。
6.
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本义:佯攻东边,实击西边,使敌判断错乱。
【第二套
敌战计】——势均力敌时所用
7.
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本义:先以假示真,使敌生疑;复以真作假,使敌不备;最后以真击之。
8.
暗度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本义:明里佯修栈道,暗里偷渡陈仓,出其不意。
9.
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本义:坐视敌内部自相残杀,待其两伤而后取之。
10.
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本义:表面和颜悦色,暗中磨刀霍霍。
11.
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本义:用局部牺牲换取全局利益。
12.
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本义:抓住敌方微小疏忽,捞取即时利益。
【第三套
攻战计】——进攻时所用
13.
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本义:先作小打,引蛇出洞,察其虚实,再施以重击。
14.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可用者非借不可。
本义:利用已亡或闲置的名义、制度,为我所用。
15.
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
本义:诱使敌人离开有利阵地,然后击之。
16.
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
本义:先纵之使懈,再擒之。
17.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本义:以小利诱敌大出,然后夺其大利。
18.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本义:首歼敌指挥中枢,使敌群龙无首。
【第四套
混战计】——战局混乱时所用
19.
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
本义:从根本上断绝敌人赖以作战的条件(粮、饷、水、火)。
20.
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
本义:先使局势更乱,从中取利。
21.
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本义:以假形稳住敌,主力已悄悄转移。
22.
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本义:对弱小之敌四面包围,一举歼灭。
23.
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
本义:结交远处强国,先攻近邻。
24.
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本义:借道于邻国,顺手吞并其疆土。
【第五套
并战计】——兼并盟友或弱小势力时所用
25.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
本义:暗中抽换敌之主力,使其阵脚自乱。
26.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
本义:借斥责第三者以儆戒真正对象。
27.
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
本义:表面愚钝,实则待机而动。
28.
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
本义:先给敌方便,引其上屋,再撤梯围歼。
29.
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
本义:借他人声威张我军势。
30.
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本义:由客位转为主位,最终控制全局。
【第六套
败战计】——我处劣势时所用
31.
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本义:以美色惑其主将,乱其决策。
32.
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本义:故意示虚,使敌疑有伏兵而不敢进。
33.
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
本义:在敌内部制造双重猜疑,使其自残羽翼。
34.
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本义:以真受伤骗取敌信,为内应或反间铺路。
35.
连环计:将多兵众,使其自累,以杀其势。
本义:数计相扣,使敌多股力量互相牵制,再乘其弊。
36.
走为上计:全师避敌,未失常也。
本义:形势极不利时,全军撤退,保存实力,符合兵法避其锐气之常道。
四、核心思想总结(作者原意,非后人发挥)
1.
分势用计:三十六计是对敌之策,核心在分敌之势、乘敌之隙。
2.
阴阳转化:每一计都配《易》辞,强调刚柔、奇正、虚实、利害的辩证转换。
3.
代价最小:无论进退、攻守,皆以全己破敌、省力省时为最高原则。
4.
无仁义色彩:原书纯讲技术,不谈道德;后人评其权谋诡道,尽于此书。
孔子论语
1.
仁:全德之名,核心只是爱人
原句: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2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30)
本义:仁不是一个高远玄理,而是推己及人的实时心情:自己立得住时,当下就想到也让对方立得住;自己通达时,当下就想到也让对方通达。离开人与人的当下一念,便无仁可谈。
2.
礼:节度人心,使爱落实为可感的秩序
原句: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1)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12)
本义:礼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把度量衡,用来把爱人的动机校准到恰当的分寸,既不过分也不欠缺,从而让人情与社群都可长久。
3.
孝:自下而上实践仁的第一现场
原句: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
本义:孝不是奉养父母那么简单,而是以敬为内核的真情实感;能把最自然的血缘亲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人才可能把爱人推广到社会。
4.
君子
/
小人:两种人格状态,而非两种阶级
原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21)
本义:君子是把仁—礼内化为第二天性的人;小人是仍被私利、外境牵引的人。身份高低无关,关键在是否下学而上达。
5.
学:终身校正自己的过程
原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1)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28)
本义:学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是学六艺;重点不在博学,而在闻—思—行三步循环,使言谈举止与仁、礼随时对表。
6.
政:上行下效的正己示范
原句: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17)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3)
本义:政治不是管制百姓,而是执政者先正自身,以德与礼为示范,百姓自然跟着端正;刑法、杀戮只是末流。
7.
天命:尽人事而后听其自然
原句: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3)
五十而知天命。(《为政》4)
本义:命不是宿命,而是人事已尽,成败付天的边界意识;君子先穷理尽性,至于穷通得失,则顺受其正而不怨。
8.
言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句: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24)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10)
本义:言语只是意向书,行动才是兑现;君子先做到七八分,才肯说一二分,故言行相符。
9.
师生之道:教学相长,唯愤启悱发
原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22)
本义:教不是灌输,而是当学生心里憋得慌时一点即通;老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皆可互为师资。
10.
中庸日用:极高明而道中庸
原句: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29)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8)
本义:不走极端,也不骑墙,而是义之与比——每事每刻按仁、礼的当下分寸行动;圣人无可无不可,只因心中尺度精确到毫厘,故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结:孔子一生只在做一件事——
把爱人之情通过礼的刻度、通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终身自我校正,落实到个体生命、家庭伦理、公共政治的三个现场,从而让人类社会可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除此之外,《论语》再无旁义。
鬼谷子
上卷4篇:总纲与权谋总诀
1.
捭阖(bǎi-hé)第一
原文主旨:开闭阴阳、进退之机,是游说与权谋的总枢纽。
鬼谷子原意:一切人事变化皆可简化为开(捭)—闭(阖)二元——开口、闭嘴;进攻、退守;示好、示恶。先判阴阳,再定捭阖,可立于不败之地。
实战要点:游说前先用一句话投石问路,对方若开,则顺势深谈;若闭,则立即转换话题或退出。
2.
反应第二
原文主旨:以反听之术,让对方自陈其情。
鬼谷子原意:最高明的刺探不是提问,而是以静制动——故意抛出相反信息,引对方反驳,从而暴露真实意图。
实战要点:先说一个明显错误的判断,对方必纠正,于是情报自来。
3.
内揵(qián)第三
原文主旨:如何打入对方心腹,建立深度信任。
鬼谷子原意:先找其内结(嗜欲、亲信、把柄),再以内言揵之——像楔子一样钉进去,成为其决策圈的自己人。
实战要点:收集决策者最信赖的幕僚或家属信息,通过他们传话,比你亲口游说有效十倍。
4.
抵巇(xī)第四
原文主旨:利用或制造缝隙,分化瓦解对手。
鬼谷子原意:任何组织必有裂缝(巇),或利益不均、或性格不合。把缝隙抵大,可使其自溃。
实战要点:在对手集团内散布厚此薄彼的流言,裂缝自现。
中卷8篇(现存6篇,2篇亡佚):实战技术手册
5.
飞箝第五
原文主旨:以飞语钩其欲,再以箝语制其身。
鬼谷子原意:先抛香饵(名利、美色、恐惧),一旦对方显露需求,立即收线箝制——你想要什么,就用什么钓你。
实战要点:谈判前查清对方最想掩盖的旧账,关键时刻一句暗示,即可让其让步。
6.
忤合第六
原文主旨:判断何时忤(逆其意)何时合(顺其意)。
鬼谷子原意:没有永恒立场,只有永恒利害。忤合转换的唯一标准是对我是否有利。
实战要点:先顺对方说,降低戒心,待其松懈,突然提出相反要求,成功率最高。
7.
揣篇第七
原文主旨:量权、揣情、料势,是一切计谋的地基。
鬼谷子原意:未说一句话之前,先完成三揣——揣其国力、揣其君欲、揣其臣心,否则不开口。
实战要点:用三问三验表格:一问粮饷,二问近臣,三问灾异,交叉验证,误差可降至一成。
8.
摩篇第八
原文主旨:摩意——把揣到的信息加工成钩子。
鬼谷子原意:像磨刀一样反复摩擦对方心理,使其欲望升温,再抛钩必中。
实战要点:先送小礼,再送大礼,形成欠情递增,最后提要求便水到渠成。
9.
权篇第九
原文主旨:权衡言辞与环境,随时变调。
鬼谷子原意:同一句话,对仁君说以义,对暴君说以利;对智者说以理,对愚者说以情——权即秤砣,随时移动。
实战要点:准备三套说辞(理、利、情),见面三分钟判定对方人格,立即切换。
10.
谋篇第十
原文主旨:奇谋五要素——因、原、用、重、称。
鬼谷子原意:谋划前先问五因:因人、因时、因地、因敌、因器,缺一不举。
实战要点:写一张五因卡片,缺两项以上即放弃该计划。
11.
决篇第十一
原文主旨:决断的时机与方法。
鬼谷子原意:决有三诀——决于利、决于害、决于势;最忌犹豫不决,宁可错行,不可不行。
实战要点:设止损点——若三日无进展,立即撤退或强攻。
12.
符言第十二
原文主旨:君主控臣九术(主位、主明、主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参、主名)。
鬼谷子原意:给君主一套遥控群臣的系统:位(安坐)、明(洞察)、听(兼听)、赏(及时)、问(反问)、因(顺情)、周(保密)、参(多线验证)、名(正名分)。
实战要点:现代管理可简化为:定位→信息→激励→反馈四步闭环。
下卷3篇:内功与天道
13.
本经阴符七术
原文主旨:内养三术(盛神、养志、实意)+外练四术(分威、散势、转圆、损兑)。
鬼谷子原意:再高明的游说也离不开身体与精神的巅峰状态——先把自己练成精密仪器,才能察人于微。
实战要点:每日三分钟闭目调息+三分钟默诵目标,保持神凝志一。
14.
持枢
原文主旨:掌握天道四序(生、长、收、藏),不可逆势。
鬼谷子原意:再强的权谋也须顺应大势——春天劝耕、夏天劝战、秋天劝敛、冬天劝藏,逆之则败。
实战要点:为你的计划加一条季节校准:政策游说避开农忙,商业并购避开行业淡季。
15.
中经
原文主旨:以心制人、以人成事的总目录。
鬼谷子原意:把前面十四篇技术统一打包——先修己(本经)、再识势(持枢)、终制人(中经),构成纵横家内圣外王的完整闭环。
实战要点:制作一张纵横流程图:修神→揣情→摩意→飞箝→忤合→决断,每步打√,缺一步不可动。
总结:鬼谷子真正想教给世人的只有一句话
先以天道定方向,再以人心为战场;内养神明,外控形势,于无声处转乾坤。
孟子
第一段 杞柳和杯子的比喻
原文: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翻译:告子说:人性就像杞柳条,仁义就像用柳条编成的杯子;说人性本来就是仁义,等于说柳条本来就是杯子。
说明:告子觉得人性是一张白纸,仁义是后天硬编出来的,就像把柳条硬编成杯子。
原文: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
翻译:孟子说:你是顺着柳条的本性去编杯子呢还是先砍削扭折柳条才能编成
说明:孟子反问:你得先伤柳条才能编杯子,难道也要先伤人性才能讲仁义那仁义就成了毁人的工具了。
第二段 水流方向比喻
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翻译:告子说:人性像急流,东边开口就往东流,西边开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没有善不善之分,就像水没有东西之分。
说明:告子再次强调人性是中性的,善恶全靠外界引导。
原文: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翻译:孟子说:水确实不分东西,可是分上下啊!人性本来就向善,就像水本来就往下流;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往下流的。
说明:孟子抓住上下这一点:水流向下是天性,人向善也是天性,只不过外力能让水往上溅,也能让人变恶,但那不是天性变了。
第三段 生之谓性的争论
原文:告子曰:生之谓性。
翻译:告子说:天生下来怎样就怎样,这就是性。
说明:告子把性等于本能。
原文: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翻译:孟子说:照你这么说,‘生’就叫‘性’,那‘白’就等于‘白’吗……那狗性跟牛性就没差别,牛性跟人性也没差别了
说明:孟子指出:如果生下来的都叫性,那人和动物就混为一谈,显然不对。
第四段 仁内义外的争论
原文: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翻译:告子说:吃饭、好色,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来的;义是外来的,不是内在的。
说明:告子把仁当成感情(爱亲人),把义当成外在规则(尊敬长辈)。
原文:孟子曰: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翻译:孟子反问:你说尊敬长辈这个‘义’,是在长辈身上呢,还是在‘我’心里
说明:孟子指出:尊敬长辈的动作,其实是我心里主动发出的,所以义也是内在的。
第五段 公都子转述三种人性观
原文:公都子曰:或曰性无善无不善……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翻译:公都子说:有人说人性没有善恶;有人说人性可善可恶;有人说有人天生善、有人天生恶……
说明:这是当时流行的三种观点。
原文: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翻译:孟子说:顺着人的真情去看,就可以为善,这才是我说的‘性善’……同情心,人人都有……
说明:孟子总结:
1.
人人心里都有四颗种子:恻隐(同情)、羞恶(羞耻)、辞让(谦让)、是非(辨对错)。
2.
这四颗种子就是仁、义、礼、智的源头,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人本来就带的。
3.
有人后来变恶,是因为把这四颗种子丢了,不是种子本身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