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奇思妙想》续五 > 第一章

作者:暖心的朝阳
第一章:记忆锚点
2047年的第一场雪落在新雾都时,陈砚正在调试记忆锚点系统的第七代原型机。
实验室的恒温系统出了点故障,窗玻璃上凝结着细碎的冰晶,像被冻住的数据流。他摘下神经接驳仪,后颈的皮肤还残留着十六根纳米电极的灼痛感——刚才那场模拟实验里,他成功将自己七岁那年外婆家槐花香的记忆,转化成了可存储的量子数据。
陈工,302号受试体的记忆出现畸变。助理小林的声音从全息屏里传来,虚拟形象上的焦虑指数条已经飙到了红色,他关于‘母亲的味道’的记忆,和数据库里‘医院消毒水’的特征码重合了。
陈砚转身看向中央培养舱。透明的舱体里,65岁的退休教师周明远正漂浮在淡绿色的营养液中,头顶的超导神经束像银色的发丝,连接着主机的核心处理器。这是记忆锚点项目的第107次人体实验,目标是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锚定正在流失的记忆。
切断神经链接,注射记忆稳定剂。陈砚的手指在虚拟控制面板上划过,调出周明远的记忆图谱。代表母亲的神经元集群原本是温暖的橙黄色,此刻却像被墨汁浸染,正慢慢吞噬周围的健康区域。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记忆污染。上个月,有位受试体把初恋的牵手记成了手术缝合的触感,导致系统自动触发了心理防护机制——那是陈砚团队专门设计的痛感隔离墙,却在这种诡异的记忆错位面前,成了无用的摆设。
根源查到了吗陈砚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后颈的接驳仪印记还在发烫,那是昨晚他亲自上阵做实验留下的。为了复现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他连续三次强行突破神经耐受阈值,现在视网膜上还残留着父亲模糊的唇形。
查到了,是上周更新的‘集体潜意识数据库’出了问题。小林调出一份报告,密密麻麻的代码间夹杂着几张脑波图谱,有人往数据库里偷偷植入了2035年医院火灾的公共记忆,那些创伤性数据像病毒一样,正在篡改个体记忆的特征码。
陈砚的心脏猛地一缩。2035年那场大火烧毁了半个老城区的医院,他的父亲就是在那场混乱中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的。那段记忆是他心里的刺,也是记忆锚点项目最初的起点——他想让所有像父亲一样的人,都能清晰地记住生命里最重要的瞬间。
把数据库隔离,启动紧急回溯。他的声音有些发颤,另外,查清楚是谁植入的病毒,权限等级至少是B级以上。
小林应声而去,实验室里只剩下营养液循环的嗡鸣。陈砚走到培养舱前,看着周明远苍老的脸。老人的眉头还在微微蹙着,像是在梦里经历着什么痛苦的事。他的记忆里,母亲本该是总在厨房蒸桂花糕的样子,现在却被替换成了白大褂、针管和消毒水的味道——那些属于医院的、冰冷的元素。
这就是记忆锚点最危险的地方。当人类开始用技术干预记忆,就像在瓷器上雕花,稍有不慎就会打碎原本完整的纹路。陈砚想起三年前项目启动时,伦理委员会的刘教授曾警告过他:记忆不是数据,它带着温度和痛感,是活的。
那时他不以为然。作为国内顶尖的神经交互专家,他坚信技术能驯服一切混沌——就像二十年前,人们也觉得脑机接口不可能民用,现在连小学生都能用视网膜投影背古诗。
傍晚时分,小林带来了更坏的消息。
植入病毒的是前伦理委员会成员张教授,他昨天已经辞职了,留下了这个。小林递过来一个量子存储盘,全息投影里立刻浮现出张教授的脸。老人头发花白,眼神却异常锐利,像藏着冰碴。
陈砚,你以为把记忆变成数据就能留住什么张教授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2035年那场火里,我女儿就在那间医院实习。她最后的记忆是患者的哀嚎,可你们的系统却要把这变成‘可美化的数据’——记忆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存档的!
投影突然中断,留下陈砚在原地发呆。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临终时插着氧气管,嘴唇动了很久,他却只捕捉到槐花香三个字。后来他花了三年时间,在老家院子里种满了槐树,每年花开时都去静坐,却始终想不起父亲说那三个字时的表情。
周老师醒了。护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陈砚走进观察室时,周明远正坐在床上,手里捏着块桂花糕——那是小林从食堂买来的。老人的眼神还有些茫然,却在闻到糕点香味的瞬间,突然红了眼眶。
我妈……总在灶台边蒸这个。他喃喃地说,指尖微微颤抖,她手上有个疤,是给我煮糖水时烫的……
陈砚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周明远的记忆图谱在屏幕上缓缓展开,代表母亲的区域重新变回温暖的橙黄,那些被污染的黑色纹路正在慢慢消退。
是自发修复小林惊讶地张大了嘴。
陈砚却突然明白了。张教授的病毒没能彻底摧毁记忆,因为有些记忆里藏着活的锚点——不是数据库里的代码,而是桂花糕的甜香,是疤痕的触感,是那些被感官牢牢记住的细节。就像他父亲临终前提到的槐花香,其实早就刻在了他的嗅觉神经里,不需要系统来存档。
那天晚上,陈砚独自回了趟老家。院子里的槐树已经长得很高,月光透过枝叶洒在地上,像碎掉的银箔。他坐在小时候常坐的石凳上,突然想起八岁那年,父亲举着他摘槐花,槐米落在脖子里,又痒又香。
原来有些记忆,从来不需要技术来锚定。它们就像树的年轮,早已长在了生命里。
第二章:情绪货币
林夏第一次用情绪币买到东西,是在2049年的春天。
那时她刚从月球基地回到地球,还没习惯重力带来的沉重感。在新雾都的智能超市里,她看着标价牌上的3单位喜悦愣了很久——货架上的合成苹果,不是标着人民币,而是需要用可量化的积极情绪来兑换。
需要帮忙吗导购的虚拟形象飘过来,是个穿围裙的卡通女孩,您的情绪账户里有17单位‘平静’,可以兑换5个苹果,或者1份草莓蛋糕哦。
林夏下意识摸了摸后颈的神经接口。在月球的五年,她的情绪数据一直被基地用作生态研究样本,没想到回到地球,这些数据竟然成了流通货币。她点开手腕终端的情绪钱包,看着自己的情绪曲线:平静占比62%,思念占比28%,剩下的10%是轻微焦虑——大概是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不安。
我要苹果。她轻声说。
导购眨了眨眼,扫描器在她接口上轻轻一触。林夏突然想起月球上的蒲公英,那些在月尘里开花的小生命,那时她的喜悦值曾飙升到91%,后来被基地记录在案,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情绪突破。
走出超市时,街面上的全息广告正播放着情绪货币的宣传片。画面里,老人用怀旧兑换了年轻时的老唱片,孩子用兴奋换了游乐园门票,情侣互相转账爱慕,屏幕上跳出一行字:让每一种情绪,都有价值。
林夏皱了皱眉。她不喜欢这种感觉,好像心里的喜怒哀乐都成了待售的商品。在月球时,生物安全小组曾监测过她的情绪波动,说她对着蒲公英发呆时的温柔,有助于稳定植物的基因表达——但那是研究,不是交易。
回到租住的公寓,她发现房东发来的催租信息:本月房租需支付20单位‘稳定情绪’,或等价人民币。温馨提示:您的‘焦虑’值过高,长期积累可能影响信用评分哦。
林夏盯着屏幕发呆。她的积蓄在月球基地的五年里消耗得差不多了,人民币所剩无几,情绪账户里的平静是她在月尘里学会的生存技能——在低重力环境下,任何剧烈情绪都可能导致生理紊乱。
需要情绪借贷吗终端突然弹出一条广告,新用户可借50单位‘虚拟喜悦’,日息仅0.5单位‘真实平静’。
她猛地关掉广告,心脏在胸腔里跳得厉害。这让她想起月球上的循环系统,那些被过滤、被量化、被调控的空气,现在连情绪都要被这样对待吗
第二天,林夏去应聘了情绪银行的情绪猎人。这个职业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神经交互设备,从愿意出售情绪的人那里收集积极情绪,再转卖给需要的客户——比如给抑郁患者提供虚拟快乐,给谈判专家补充自信。
你的月球情绪档案很特别。面试官看着她的资料,眼神里带着好奇,在月尘里培育出蒲公英时,你的‘创造欲’和‘希望’值是近十年最高的,这种情绪很值钱。
林夏的指尖微微发凉。她想起苏晴的笔记本,那位失踪的女科学家在日记里写:情绪是种子,不是肥料。那时她不懂,现在却突然明白了——有些情绪需要自由生长,而不是被收割贩卖。
入职第一天,她跟着老员工去收集情绪。在养老院,78岁的赵奶奶颤巍巍地戴上神经头环,回忆起年轻时跳交际舞的日子,脸上泛起红晕。终端显示愉悦值正在上升,林夏却在老人眼底看到了一丝落寞。
姑娘,你们收‘想念’吗赵奶奶突然问,我想我家老头子了,这种情绪能换钱吗
林夏愣住了。情绪银行只收积极情绪,像想念悲伤遗憾这些被归类为负资产的情绪,是没人要的。可她看着老人的眼睛,突然觉得那些所谓的负资产,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就像月球上的月尘,看似无用,却是生命扎根的地方。
那天晚上,林夏做了个梦。梦里她又回到了C区农业舱,那株蒲公英从裂缝里钻出来,她摘下氧气面罩,闻到了地球春天的味道。她的喜悦值在飙升,却不是为了被收集,只是因为单纯的、毫无目的的快乐。
醒来时,她做了个决定。她辞去了情绪猎人的工作,用仅剩的人民币租了块小地,开始种真正的地球植物——不是基因编辑的作物,就是普通的向日葵、蒲公英,和她在月球上偷偷种下的一样。
有人说她傻,放着能赚情绪币的工作不干,去种这些不值钱的东西。但林夏不在乎。当第一朵向日葵在她面前绽放时,她感觉到心里有什么东西在发芽,那是不需要被量化、不需要被出售的快乐,像当年在月尘里闻到的清甜,纯粹得让人心颤。
她知道,有些情绪是永远不能变成货币的。它们像空气和阳光,是生命本身的样子,免费,却无价。
第三章:时间碎片
李砚在环形山音乐厅弹坏第三根钛合金琴弦时,终于明白时间是会碎的。
2051年的月球背面,他的关节炎已经严重到需要靠神经阻滞来缓解疼痛。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弹奏那架用月球玄武岩做的管风琴,因为顾明远临终前说:琴声能把时间粘起来。
这天,他的视网膜突然弹出地球发来的紧急通讯。是儿子李明远的虚拟形象,那个在维也纳学指挥的年轻人,此刻却满脸泪痕:爸,妈……妈她的时间碎片开始消散了。
李砚的手指猛地顿住,管风琴的余音在环形山里回荡,像一声悠长的叹息。
时间碎片是五年前出现的新技术。人类可以把逝去亲人的记忆、习惯、甚至说话的语气,转化成可交互的数字碎片,储存在特制的量子容器里。李砚的妻子去世后,儿子就把她的时间碎片存在家里的智能相框里,每天和妈妈说说话。
怎么回事他的声音有些发紧。
医生说,是储存介质出了问题。明远的虚拟形象开始闪烁,妈妈总说想听听你在月球弹的《月光》,可最近她的碎片越来越模糊,连我的名字都快记不住了……
李砚关掉通讯,踉跄着走到观测台前。月球的天空是永恒的黑,星星像被冻住的火焰。他想起二十年前,妻子抱着刚满月的明远,坐在台下听他弹钢琴。那时他的手指还很灵活,能弹出最华丽的颤音,不像现在,连按下琴键都要忍受关节的刺痛。
他突然做了个决定。他要把自己的时间碎片,和妻子的拼在一起。
月球基地的技术官告诉过他,两个相爱的人的时间碎片,在特定频率的声波刺激下,可能会发生量子纠缠,从而延缓消散。而管风琴的声波频率,恰好能匹配这种纠缠所需的能量。
接下来的七天,李砚把自己关在音乐厅里。他一遍遍地弹奏《月光》,从日出到日落,钛合金琴弦断了一根又一根,手指上的茧子磨破了又结新的。管风琴的声波穿透环形山的岩壁,在月尘里激起细密的震颤,像在呼唤某个遥远的灵魂。
第七天傍晚,地球传来消息。明远说,妈妈的时间碎片突然清晰起来,甚至能哼出《月光》的调子,虽然她已经离开五年了。
李砚坐在琴凳上,看着自己布满伤痕的手。他知道,这不是技术的奇迹。那些所谓的时间碎片,其实是藏在生者记忆里的念想,就像他此刻弹奏的琴声,不是为了粘合时间,而是为了告诉远方的人:我还记得你。
当晚,他给儿子发了段录音。不是《月光》,而是他用月球岩石敲出的简单旋律,像小时候哄明远睡觉时哼的调子。
告诉妈妈,他对着通讯器轻声说,等我回去,就给她弹真正的钢琴。
录音发送成功的提示亮起时,李砚抬头看向地球的方向。那颗蓝色的星球挂在天幕上,像一块温润的玉。他知道,时间或许会碎,但爱从来不会消散——它会变成琴声,变成月光,变成跨越三十八万公里的思念,永远流淌在宇宙里。
第四章:共生守则
2053年的全球智能大会上,陈砚、林夏和李砚的虚拟形象坐在了一起。
台下的全息投影里,有人举着拒绝记忆买卖的牌子,有人在展示情绪货币引发的心理疾病数据,还有人播放着时间碎片技术导致的伦理纠纷——这个被智能技术包裹的时代,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迷茫。
我们总以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陈砚先开了口,他的虚拟形象手里捧着一株蒲公英,是林夏从月球带回来的种子培育的,但记忆不是数据,情绪不是货币,时间更不是能拼接的碎片。
林夏点头,调出月球基地的生态数据:在月球时,我们发现蒲公英能自己修复基因,不需要人类干预。生命有它自己的规则,智能技术也该有边界。
李砚的手指在虚拟琴键上轻轻一按,《月光》的前奏在会场响起:就像音乐,技术是乐器,但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演奏者心里的东西。
他们的对话被实时传输到全球网络。很快,有人提出了智能时代共生守则的草案:
-记忆技术仅用于医疗,禁止商业化交易;
-
情绪数据属于个人隐私,不得作为流通货币;
-
时间碎片技术需遵守自愿、限量、不干扰生者三原则;
-
所有智能设备必须保留人工关闭键,人类永远拥有最终控制权。
大会结束时,新雾都的天空突然飘起了蒲公英的种子。那是林夏种下的,它们乘着智能城市的气流,落在会议室的窗台上,落在全息投影的光束里,像无数个白色的希望。
陈砚看着那些种子,想起老家院子里的槐树;林夏想起月球上的月尘,那些曾被视为麻烦的东西,现在却成了地球植物的养分;李砚则想起儿子发来的照片,维也纳的舞台上,年轻的指挥家正对着空气鞠躬,仿佛台下坐着两个永远不会老去的听众。
他们知道,智能时代的真正意义,不是让技术取代人类,而是让技术成为镜子——照见我们最珍贵的东西:那些不能被量化的记忆,无法被出售的情绪,和永远不会消散的爱。
就像月尘里的花,环形山的琴声,最终都会在时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世界:人类的文明,从来不止于智能,更在于我们始终保有一颗会疼、会爱、会思念的心。
而这,才是智能时代最该被守护的,终极智能。
读到这里,这场关于智能时代的漫游也算暂告一段落了。从记忆锚点里那些藏在槐花香里的本能牵挂,到情绪货币背后对纯粹感受的悄悄守护;从时间碎片中跨越星辰的思念,到最后三个人在智能大会上捧出的共生守则——这些故事里,有技术狂奔时的迷茫,也有人类在浪潮里守住的本心。
或许你会觉得,故事里的智能技术离现实还远,但那些关于记忆该不该被标价情绪能不能被交易的追问,其实早就藏在我们对手机依赖的叹息里,藏在刷脸支付时一闪而过的不安里。
那么,在你心里,智能时代最该守住的底线是什么如果真有一天,记忆可以被存储、情绪能够被买卖,你会愿意交出自己的哪一部分又或者,你觉得故事里的共生守则还该加上些什么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答案——毕竟,关于未来的样子,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