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姜尚宫把京师到地方,全都大概盘算一遍。
要说还真有人胆敢只捐十几两银子的。
事实上。
十几两的数目,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因为当今二十两纹银,便足够一家五口一整年的开销,比如购买粮食、食盐、必备的衣物等等。
可见那位淳化县教谕,着实是个清官。
否则。
正八品的教谕,只要稍微在教学的时候,开个小灶,弄个线下班,来钱绝对是哗哗的。
可对方显然并没有那么做。
不然的话,又何至于只掏出十三两银子,为太后尽孝。
或许有人会说了。
万一对方就是沽名钓誉,故意只交十三两呢
那这风险就太大了。
在官场上想要标新立异,你首先就得身正不怕影子斜。
要么你就清廉到底,为太后尽孝进献十三两,照样受人尊敬。
要么就得随大流......
淳化县教谕,叫什么名字
萧辰饶有兴致。
姜尚宫查阅道:其人名叫于成海。
萧辰默默记住了这个名字。
萧辰想了想,又转移话题道:话说贵州也是个穷地方,贵州的刑名按察使只拿出个三百两完全可以理解。甘肃的官员呢他们分别进献了多少
甘肃是出了名的多灾多难。
干旱,洪涝,瘟疫,蝗灾,地震......轮番交替......
几乎没几年安生的好日子,
另外甘肃也是此番八皇子萧如意赈灾出政绩的地方。
萧辰自然要多问一嘴。
姜尚宫迅速翻阅回复:甘肃的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分别捐孝了三万两。
甘肃明明是全国最穷的省份,结果捐孝的银子,却是一点都没少。
贵州按察使只能拿得出三百两,结果更贫困的甘肃省级官员,却都能拿出三万两。
萧辰扯了扯嘴角:有意思,这里面看来存在不少猫腻啊!回头让我老师派遣心腹,前往甘肃暗查瞧瞧。我想知晓甘肃天灾不断,老八是怎么一毛钱不花,还能顺利赈灾。同时甘肃布政使、按察使又能分别拿出三万两进行捐孝!
萧辰对于甘肃省级官员的贪腐真相,其实并没有多么感兴趣,他主要针对的还是老八萧如意。
这年头。
无论办任何事情。
都需要花钱。
萧辰得搞清楚萧如意......不花一分钱却能赈灾成功,这里面都有哪些把戏。
南宫影垂首:是,殿下。
待南宫影接下萧辰的命令。
姜尚宫也做出此番捐献的总额统计,她道:皇宫大内捐孝共计是三百五十七万两,京师百官的捐献总额是五百六十九万。
四夷使节进贡,地方勋贵藩王,郡王,以及两京一十三省的封疆大吏、各级官员,总共捐孝了一千两百三十九万两。
再加上东宫转移资产中的七百八十三万两......
太子殿下的全部资产是两千九百四十八万两,粗略需要五艘大型宝船,以运输采购辽东铁木的名义,进行批次转移。
不过依旧风险颇大,毕竟数目实在是多出太多了。
......
姜尚宫称述总结完毕。
说白了萧辰的资产现在直逼三千万两,比预估的多出了非常多。
也意味着转移运输难度......
将会大大提高!
另外。
万寿祈福金塔的报价,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对得上百官捐孝之份额,这也是个问题。
按照原本的计划,两百万两就能建造一座金塔,其余全部转运向辽东......
现在数额差出了如此之多。
即便忠孝榜上并没有具体的捐献数目,但内阁首辅章太岳只需稍微跟下面的人对对口风,便能大概推断出各级的捐孝份额。
瞒......肯定是瞒不住的。
萧辰声音淡然:不过戚贵妃和章太岳,他们要的就是我贪,不是嘛
乾帝并没有颁发圣旨,正式废除萧辰的太子储君之位。
那么对于戚贵妃和章太岳来说,他们便一日不得安宁。
而乾帝之前废除萧辰的最大理由,所谓的子不类父,擅违祖制促成开海等等。
这些都谈不上大罪。
可如果是给太后建造万寿金塔,萧辰居中贪腐,一旦坐实,便是妥妥的大不孝之罪。
以此为据。
萧辰也就再无翻身之地了。
罪名,我可以背!
萧辰深吸一口气,道:但这将近三千万两的东宫财产和捐孝巨资,我必须拿下!
萧辰深知自己被废,现今已是定局,迟早的事儿。
他自己也不愿再搁京师待下去。
那么......
他自然就要在被废之前,捞取到最大的利益。
另外还有一点,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太子贪腐被处死的。
所以,无论萧辰贪再多的钱,国法都要不了他的命,无非就是流放辽东,这也正是他想要的。
这时。
咳咳。
昭圣皇太后轻咳了几声,缓缓道:辰儿,还是不能蛮干,最好是把水搅浑。
太后一语中的。
萧辰立马反应过来,他道:祖母,孙儿明白了。那妖妃的手同样不干净!她的父亲兄弟,各个封侯封伯,而且还世袭。包括那内阁首辅章太岳,他就没收过下面人的孝敬若是真要翻了老底,大不了就是掀桌子,谁也别想好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