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戚贵妃乃是皇贵妃,居西宫长乐,秩正一品,地位尊崇,乃后宫之首。
按照后宫排序。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宫妃,九嫔、婕妤、昭仪、美人、才人、贵人。
再往下还有选侍、淑女等低级名号。
另外。
以太监为核心的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
女官的六局一司。
这些部门的中上层人物,都得拿钱。
比如司礼监中的掌印、三大秉笔,御马监太监等等。
平时他们可不少捞钱。
尽孝的时候。
肯定都得拿出来一些。
再有便是京官中的六部九卿了,庙堂诸公,一个都跑不了。
孙儿算着,单是皇宫大内的捐赠,现银便可达一百二三十万,其余御贡珍品折价得有个七八十万两。
萧辰掰着手指头,不停的盘算道:朝廷的六部九卿,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等。
他们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少说也得那个万两起步,都察院油水少一些,少拿一点也正常。
可如果那些个六部堂官,还有内阁的四位阁老大学士胆敢当缩头乌龟,孙儿便用朝廷邸报对他们进行通报批评。
哼哼!他们最是爱惜名声,孙儿只需对他们稍加内涵,他们百分百得就犯。
因为他们为人臣者,又是父母官,胆敢不孝,便是举世不容!
......
孝之一字。
犹如千钧之重。
你当官不孝,都察院御史查出实证,再据本弹劾,立马当朝论罪,都用不了第二天。
另外还有丁忧守丧之事。
那些个文臣士大夫。
敢问有谁父母亡故,不回去守丧者
父/母亡不归。
任你才华通天,朝廷也再无你容身之地。
因此。
萧辰的忠孝榜。
只要在庙堂上抛出来,那就必然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妥妥的大杀器!
乾帝与满朝诸公。
全都得乖乖掏钱。
哪怕是太监都不能例外,他们做为内臣,本就是皇家的家仆。
太后的七十大寿,你不表示表示
不过话又说回来。
寿诞当日。
太后也是要大赏四方的。
对于臣子可以赐菜,嘉奖。
对于内臣太监、女官,往往都是直接赏赐银两。
仔细算下来,京师上下单是现银便可揽得两百万两起步。
昭圣皇太后笑着接过话茬:至于地方上的那些个封疆大吏,都说京官穷,天子脚下,再贪的官员也得有所收敛。可地方上不一样,那些个总督、巡抚,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富得流油。
太后对这里面的道道还是清楚的。
京官熬资历。
外放贪钱财。
这都已经搞成惯例了。
世人都说。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须知。
知府也才是个从四品而已。
上面还有省级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再上面才是总督,巡抚。
可想而知。
这些个封疆大吏能有多么捞钱。
那就定个规矩,各省的总督、巡抚,捐献每到一个层次,便可获得邸报通报嘉奖,太子谕令通报嘉奖,以及太后懿旨进行嘉奖。
萧辰勾起嘴角:三个层级,三个通报,比如祖母嘉奖了一个总督,其余总督就算砸锅卖铁也得跟上。毕竟通报嘉奖这种事情,谁没有,谁尴尬!
萧辰用尴尬这个词,其实是十分委婉的。
为太后尽孝。
太后颁发懿旨嘉奖了八个总督,唯独漏了另外两个。
这就不是尴尬的问题了。
而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政治风向,乃至于超级大的点名警告!
而各省的总督,一般当个三年就得召回京师。
试问到时候你顶个对太后不孝的名头回京,乾帝、司礼监、内阁、吏部谁敢再往上推举你
乾帝第一个不答应。
毕竟老登自己拿的就是忠孝榜的榜一。
乾帝必须得做出个忠孝表率。
辰儿,你可真是个滑头。
昭圣皇太后叹为观止的道:那你打算让那些总督、巡抚,起步尽孝捐献多少钱
话音未落。
萧辰直接抬起了一只手。
昭圣皇太后微微蹙眉:五万两太少了吧!
萧辰勾起嘴角:祖母,格局小了,是五十万两!
十个京官都抵不上一个外放的封疆大吏。
萧辰自然要在那些地方官身上,狠狠的捞油水。
昭圣皇太后闻言一愣:五十万两这岂不是跟皇帝齐平恐怕不太好操作吧。
乾帝从内库划拨的份额便是五十万两。
结果各地的总督、巡抚,也都动则进献五十万两。
那这就有些过于僭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