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张单封神记:灶神传说 > 第一章

张单生在西汉初年的南阳郡,村东头的歪脖子柳树下就是他家的茅舍。爹娘是种庄稼的老实人,爹总爱在犁地时哼着
灶火暖,日子甜
的调子,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
单,盼他这辈子像灶膛里的火苗,安安稳稳烧着就好。可这孩子打小就不一般,别家娃娃追着蝴蝶跑,他总蹲在灶房门口的青石板上,看娘往灶膛里添柴时,火苗如何顺着柴缝钻,如何把锅底舔得发亮。他还爱捡些碎瓦片,在地上垒出巴掌大的迷你小灶,用晒干的蒲公英绒当柴,嘴里念叨着
添柴要空心,烧火要实心,那认真的模样,常惹得路过的婶子们笑:这娃怕不是灶王爷托生的。
七岁那年秋收,金黄的谷穗压弯了田埂,爹却在打谷场被脱粒的石碾砸伤了腿。血顺着裤管流进泥土里,染红了半捆刚割的谷子,家里的顶梁柱就这么塌了。娘白天要下地挣工分,手指被镰刀割出的口子缠着布条,夜里就在油灯下缝补浆洗,常常累得趴在灶台上打盹,额头抵着冰凉的铁锅。张单看在眼里,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踩着小板凳往灶膛里添柴。他记得娘说过
火要虚,人要实,总把柴火架得松松的,让火苗能自在地窜。有回他把红薯埋在灶膛的余烬里,想给娘个惊喜,却被隔壁二丫喊去摸鱼,忘了时辰。等娘披着星光从地里回来,红薯已烤成了焦炭,黑黢黢的像块烧过的石头。他蹲在灶前哭,眼泪砸在灶台上的水渍里,娘却笑着剥开焦皮,掏出里面还软乎的芯:咱单儿有心,这红薯焦得有滋味,像咱日子里的甜。
九岁那年冬天,雪下得能没过膝盖,村里的老灶匠王瘸子得了风寒,缩在漏风的土坯房里,连口热汤都喝不上。王瘸子年轻时修灶摔断了腿,无儿无女,靠给人修灶糊口,工具箱里的铁锨比他还老。张单每天提着陶罐,把家里省出的米汤送到王瘸子家,罐子外面裹着娘的旧头巾,怕汤在路上凉了。他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布蘸着爹喝的烈酒给老人擦手心,酒气混着药味,呛得他直皱眉。某天王瘸子咳得像拉风箱,指着墙角的工具箱说:娃,想学修灶不这手艺能换口饭吃,还能看清人心。
张单眨巴着冻得通红的眼睛点头,从此每天做完功课,就蹲在王瘸子床边的草堆上,看他枯瘦的手指比划着讲灶膛的构造:灶膛要像人的肚子,上窄下宽才装得住火气;灶门要留三分斜,风才能顺顺当当往里走,就像做人要懂转弯。
王瘸子还教他认灶土,捏起一撮黄土在他手心搓:你看这土,要攥成团不散,摔在地上能裂开,才配得上灶王爷的窝。
十二岁生辰那天,王瘸子把那柄磨得发亮的铁锨送给了他。锨柄被几代人攥得油光水滑,靠近刃口的地方刻着个歪歪扭扭的

字。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
老人喘着气说,修灶先修心,心不正,灶火就歪,烧出来的饭都带着苦味。
当天下午,邻村的李大户家新砌的灶总烧不旺,请来三个灶匠都没辙,气得李大户摔了新买的铁锅。张单背着工具箱赶去时,正见李大户的管家拿鞭子抽砌灶的帮工。他蹲在灶前观察半晌,灶膛里的火苗有气无力地舔着锅底,像只病蔫蔫的猫。张单伸出手指敲了敲灶壁,咚咚
的空响里带着闷声,他操起铁锨在灶膛底部轻轻一撬,竟挖出块拳头大的石头
——
原是砌灶的帮工偷工减料,把废石填在了灶心,想省些好土。他重新垒好灶膛,又在灶门两侧各嵌了块碎瓷片,这叫‘引火石’,太阳一照就聚热,灶王爷见了也欢喜。
等李大户往灶里添柴,火苗

地窜起半尺高,铁锅很快就冒了热气,惊得众人直咋舌,李大户当场就赏了张单两串铜钱,他却只拿了一串,说:另一串给帮工兄弟吧,天怪冷的。
十五岁那年,南阳郡闹旱灾,井里的水见了底,井底裂开的缝能塞进手指。村民们要走几十里路去河里挑水,扁担压得肩膀红肿,水桶晃悠着洒一路,到家只剩半桶浑水。张单看着娘挑水时佝偻的背影,脊梁弯得像张弓,心里直发酸。他想起王瘸子说过
地下有水气,灶火能感应,火旺水近,火弱水远,便带着铁锨在村里转悠。哪家的灶火烧起来
扑扑
发闷,像被捂住了嘴,他就在灶旁做个记号,用石灰画个小小的水纹。三日后,他在村西头的老槐树下画了个圈:在这儿挖井,准有水。
村民们半信半疑,有人说这毛头小子瞎胡闹,村长却拍板:单儿这娃实诚,让他试试。
挖井的汉子们抡着镐头,挖到三丈深时,镐头突然

地一响,接着就听见
咕嘟
的水声,清冽的泉水顺着石缝涌出来,映着太阳闪闪发亮。泉水顺着他设计的竹管流进各家灶房,连烧水都比往常快了许多,锅里的水
哗哗
地翻着花,像在唱歌。王瘸子拄着拐杖来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摸着张单的头说:你这不是修灶,是在修人心啊,人心顺了,日子就不渴了。
十八岁那年,梧桐花落在灶台的时节,王瘸子撒手人寰。临终前,老人从枕下摸出个油布包,里面是那包独门泥料秘方,纸页泛黄,边角都磨圆了。陈年灶心土要晒够三百六十日,风吹雨打都不能收,
老人的声音轻得像羽毛,鸡蛋清得是头窝鸡下的,带着晨露的气;发酵时要对着月亮说三句好话,‘愿家家灶火旺,愿户户有热汤,愿人人心不凉’。
张单跪在灵前磕了三个响头,额头磕在青砖上,闷响传得很远,他把秘方贴身藏好,从此接过了老人的工具箱,成了村里新的
小灶王。他走街串巷时,总在货担一头挂个竹筐,专门收集各家换下来的旧铁锅。敲敲打打改成喂猪的食槽,边缘磨得光滑,送给家里困难的农户。有回路过山神庙,看见个讨饭的孩子在啃树皮,树皮上还带着泥,孩子啃得满脸通红。他把刚挣的铜钱全换了馒头,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自己饿着肚子走了三十里路回家,夜里饿得睡不着,就喝口灶上的热水,心里却暖乎乎的。
data-fanqie-type=pay_tag>
二十岁那年春天,他在洛阳城的集市上摆摊,货担旁插着块木牌,写着
张单修灶,保您火旺。正低头打磨铁锨,忽听旁边酒肆里吵吵嚷嚷。见个穿华服的公子哥正打骂店小二,只因端上来的汤面烫了嘴,青瓷碗摔在地上碎成八瓣,热汤溅了店小二一裤腿。张单忍不住上前劝:公子息怒,灶火煮出来的东西,带着烟火气,哪能没点烫嘴的热乎劲凉了的汤面,就像没了魂的人,不好吃了。
公子哥恼了,抬脚就踹翻了他的货担,铁锨
哐当
掉在地上,磕出个新的豁口,像咧着嘴在哭。张单没跟他计较,捡起铁锨时,眼角的余光瞥见旁边包子铺的灶台在冒烟,黑灰色的烟裹着火星子往外窜。跑去一看,原来是灶膛裂缝漏火,引燃了旁边的柴堆,火星子正往油桶上飘。他抄起铁锨铲土灭火,手背被火星燎出个水泡,火辣辣地疼,却笑着对掌柜说:我给你修修灶,保准以后不裂缝,蒸出来的包子能香三条街。
就这样,张单的名声渐渐传开,从南阳到洛阳,人们都知道有个心善手巧的年轻灶匠。他的铁锨上的豁口越来越多,每个豁口都藏着段故事:有的是帮孤儿修灶时,铁锨磕在石头上留的;有的是为救落水孩童时,在岸边乱碰蹭的;还有的是驱赶恶犬护着老妇人时,被狗咬在锨柄上留下的牙印。而那包独门泥料,他总也用不完,有人说他是得了灶神相助,也有人说,是他心里的善念,让泥土都有了灵性,用一点就能长出一点,像春天的种子。
(以下接前文三十岁之后的故事)
三十岁那年深秋,洛阳城西南隅起了场大火。北风卷着火星子窜得比城楼还高,像条火龙在天上翻滚。半条街的草房在噼啪声中蜷成焦黑的木架,浓烟遮得日头都成了昏黄的铜钱,呛得人睁不开眼。张单刚巧挑着货担路过,货担里的铁锨还带着余温,是刚给城西的豆腐坊修完灶。他听见火场里传来微弱的哭喊,像只受伤的小猫,循声找去,正撞见个白发老妇人在火场里摸索,枯瘦的手指在坍塌的屋梁下乱抓,指甲缝里全是黑灰,嘴里含糊地喊着
我的绣花鞋,给孙媳妇做的。娘哎
——
他扯开嗓子喊着,把货担往地上一摔,扯过旁边染坊晾晒的蓝布被单,在水缸里浸得透湿,连头带脸裹住,闷着头就冲进浓烟。
火烫的木渣子掉在背上,像无数根烧红的针在扎,疼得他龇牙咧嘴。他在呛人的烟里摸到老妇人枯冷的手,那手冰凉得像块铁,才发现她眼窝是空的
——
原是个瞎眼老太,年轻时哭瞎的,脚上的绣花鞋早被火星烧了个洞,露出的脚趾冻得发紫。跟我走!
张单背起老太往外冲时,一根烧断的横梁带着火星

地砸在他腿上,咔嚓
一声脆响里,他觉得腿骨像被掰断了似的,踉跄着扑在地上,膝盖磕在青石砖上,血顺着裤管往泥里渗,在地上拖出道暗红的痕迹,像条蜿蜒的小蛇。
养伤的日子里,他住在灾民临时搭的草棚里,草棚漏风,夜里能看见天上的星星。腿上的伤刚能着地,就拖着瘸腿在废墟上转悠,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额头上直冒冷汗。见灾民们捧着豁口的铁锅蹲在墙根,用三块石头架着煮雪水,锅里飘着几片枯草,像在熬一锅苦涩的药。他心里像被灶火燎过似的发疼,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摸出怀里的铁锨,锨柄上的

字被摩挲得发亮。那天夜里,张单摸黑拆了自己货担的竹筐,竹篾划破了手也没知觉,又央人从烧塌的铁匠铺里捡来些废铁,在废墟上垒起十二口大灶。灶膛用夯土打实,夯得像块铁;灶面铺着碎瓷片拼的
福禄寿
花纹,每片瓷片都洗得干干净净,竟是他年轻时跟王瘸子学的
七星灶
样式,灶门两侧还嵌着两块磨平的铜镜,说是
能照见灶神的影子,也能照见人心。
白日里,他守着灶台煮粥,糙米混着野菜在锅里咕嘟咕嘟冒泡,香气能飘出半条街,引着饥肠辘辘的灾民围过来。有个衣衫褴褛的汉子抢了碗粥就跑,碗沿磕在门框上,豁了个口。被灾民们追上摁在地上拳打脚踢,汉子怀里的破碗摔得粉碎,粥洒在地上瞬间凝成冰碴,像撒了一地碎银子。张单瘸着腿赶过去拉开:饿极了才这样,换作是你,怕不是要抢整锅
他从货担里翻出块新铁板,蹲在灶前叮当敲打半日,铁板在他手里像面团似的听话,不多时就补出一口比原来还光亮的铁锅,锅沿还特意卷了圈花边,这样端着不烫手,省得再洒了,怪可惜的。
伤愈回村那年,村口的老槐树下突然多了间青砖瓦房,飞檐翘角,屋脊上还雕着琉璃瓦,看着比村祠堂还气派。推门进去的是个白面书生,青衫上绣着暗纹,手里摇着把檀香扇,扇面上画着山水,自称是从长安来的教书先生,专教村里娃娃念书。可这先生却总在三更天背着个黄布包往各家灶房钻,脚步轻得像猫,鞋底子沾着的灶灰在月光下泛着青幽幽的光,像是掺了什么东西,闻着有点腥。
没过半月,怪事接连发生。李家粮仓半夜起火,火光冲天,烧焦的谷囤里竟找出撮灶灰,灰里还缠着几根没烧尽的头发;王家新娶的媳妇正煮月子饭,铁锅
咔啦
裂开道缝,滚热的米汤烫得她在地上打滚,掀开锅一看,锅底竟粘着撮女人头发,发丝根根直立,像是被火烤过,还带着股怪味。张单蹲在李家灶前细瞅,手指抠着灶膛的烟火垢,那垢厚得像层壳,从深处抠出张黄符。符纸边缘已经焦黑,上面画着条吐着信子的黑蛇,蛇眼处还粘着几粒没烧尽的糯米
——
正是他补灶时掺在泥里的江米,当年他还笑着对李老汉说
这糯米黏,能黏住福气不跑,还能黏住小鬼不让进门。
那天夜里,张单揣着铁锨守在自家灶房。灶膛里的余火明明灭灭,映着他腿上那道月牙形的疤,疤肉在火光中微微颤动,像条小虫子。三更梆子刚响过,院门外传来窸窣响动,像是老鼠在啃东西,接着是门轴
吱呀
一声轻响
——
教书先生果然推门进来,袖管里露出的黄布包一角绣着只黑色蝎子,蝎子的眼睛是用朱砂点的,在月光下闪着诡异的光。
他往灶膛里塞东西的手刚伸进柴火堆,就被张单像铁钳似的攥住。你这妖人!
张单怒喝时,那先生突然咧开嘴笑,白森森的牙在暗处发亮,像野兽的牙,袖口

地甩出团绿火,带着股腥甜气,像是烂掉的果子:我是终南山炼师,借灶火引童男童女魂魄炼药,你这凡夫俗子敢拦我
绿火舔上张单后背,粗布衣裳
滋滋
冒白烟,烫得皮肉发焦的气味钻进鼻子,像是烧着了陈年的腊肉。他疼得眼前发黑,金星乱冒,却死死抱住对方不撒手,另只手摸索着抄起灶边那锅刚烧好的灶心土
——
原是他白天特意用文武火炒了两个时辰的,炒得土色发黄,带着股焦香,说是
暖灶根,能驱百邪,连阎王爷见了都得绕道走。去你的!
他猛地把滚烫的灶心土劈头泼去,只听一声凄厉惨叫,比杀猪还难听,教书先生化作团黑烟从窗棂窜出去,撞在院墙上散成点点火星,空气中留下股像烧鸡毛似的焦糊腥气,三天都没散去,闻着的人都忍不住恶心。
村民们举着火把赶来时,见张单后背的皮肉已燎得像块焦碳,血珠顺着脊梁往下滴,在腰间的蓝布围裙上洇出朵朵暗红的花,像极了灶膛里烧红的火星。他却咧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用烧得发黑的手指着灶膛:看,符纸烧干净了,灶神没受委屈,以后咱村的灶火还能旺。
当晚,他疼得昏昏沉沉,躺在铺着干草的土炕上,浑身像被拆了重装过似的。忽见个金甲神人踏着祥云立在灶前,头盔上的红缨穗在火光中飘得正欢,像团跳动的火苗,手里捧着本红绸裹着的册子,哗啦啦翻着页:张单听着,你护人间烟火三百回,救度生民七十二次,玉帝召你上天司职,掌管天下灶火善恶,莫要推辞。
醒来时天刚蒙蒙亮,窗纸透着青白的光,像层薄冰。他摸了摸后背,燎泡竟全结痂了,不痒也不疼,像是敷过灵丹妙药,结痂的地方还隐隐发着热。灶台上那本册子泛着微光,蓝布封面绣着团祥云,翻开一看,每页都用朱砂记着某月某日,谁家给乞讨的老人端过热汤,谁家偷过邻居的柴火,连他十二岁时帮王瘸子焐脚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还画着小小的灶火图案。末页还画着口金光闪闪的灶台,旁边写着
东厨司命
四个小字,笔锋圆润,像是用灶火写的。
五十八岁腊月,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生疼,像是小刀子在割,刮得耳朵通红。张单揣着那团油布包的泥,泥团被体温焐得暖暖的,去给村东头老槐树底下那口百年老灶补最后道裂缝。这灶是村里最老的物件,据说还是前朝留下来的,灶门上刻着的缠枝莲花纹已被烟火熏得模糊,却透着股子庄重,像位沉默的老人。他蹲在灶前抹泥时,突然觉得喉咙发甜,像含了口蜜,接着

地咳出两口血,溅在白花花的雪地上,像朵绽开的红梅,在寒风中久久不凝,红得刺眼。
爹!
儿子慌张的喊声里带着哭腔,他直挺挺倒在灶门旁,手里还攥着那块没用完的泥团,泥团上沾着他的体温。弥留之际,他攥着儿子的手往灶膛里探,枯瘦的手指在柴火堆里摸着那本册子,声音轻得像叹息:这账本……
替我好生收着,等明年开春,交给穿红袍的神仙,莫要弄丢了。
话音未落,灶膛里

地升起道红光,像条红绸裹着他往天上飘,把半边天都染成了胭脂色,雪地里的血梅也跟着亮了起来。
全村人都扒着门框往外看,眼睛瞪得圆圆的,雪地里的红光映得人人脸上发烫,像喝了酒。张单穿着件从未见过的红袍,料子滑溜溜的,像是天上的云彩织的,腰间还系着那条打满补丁的蓝布围裙,正是他补灶时总系的那件,补丁的地方在红光里闪闪发亮。手里攥着的铁锨沾着新泥,刃口的小豁口在红光里闪闪发亮,连腿上那道月牙形的旧疤,都像嵌了金边似的,透着股神圣气,让人忍不住想磕头。
三个月后,南阳郡大旱。河床裂得能塞进拳头,裂缝里的泥块干得一碾就碎,风一吹扬起阵阵黄尘,迷得人睁不开眼。井里舀上来的水带着股铁锈味,倒在锅里煮,锅底结着层白花花的碱,像是撒了层盐,难以下咽。百姓们跪在灶前烧着黄纸,纸灰被风卷着往天上飘,刚飞没多高就散了,像是被什么东西打散的,人人都急得唉声叹气。
忽然间,所有的灶膛都
噼啪
作响,像是有谁在里面添了新柴,火星子从烟囱里窜出来,在半空聚成点点星火,像撒了把碎金子。接着,股股白雾顺着烟囱爬上天,在日头底下聚成朵黑沉沉的乌云,遮住了毒辣的日头,天一下子就凉快了。要下雨了!
不知谁喊了声,声音里带着哭腔,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砸在焦干的田埂上,溅起层土雾,空气中飘着股熟悉的泥土香,像是灶膛里新烧的灶心土。
有个扎羊角辫的女童指着云端喊:娘,你看那不是补灶的张爷爷吗
众人抬头,见张单正站在云头撒雨,手里的铁锨化作柄银铲,闪着白光,铲起的水珠落下来,滴在田里干裂的土块上,竟冒出绿油油的禾苗,眨眼间就窜得半尺高,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像极了他当年补灶时溅起的火星。
后来汉武帝南巡,坐在龙辇里听地方官讲起南阳有位
灶神显灵
的奇事,龙眉微微挑了挑,眼里闪过丝好奇:哦竟有这等事
当即下旨摆驾,亲自到张单生前住过的草屋查看。刚迈进灶房,就见那口老灶的灶门上,被烟火熏出的纹路竟天然显出
司命
二字,笔锋遒劲,像是哪位书法家写的,在火光映照下隐隐发亮,伸手摸去,字纹处还带着点温度。
好!
汉武帝抚着胡须赞道,声音洪亮,此等善神,当受供奉。
当即下旨在此修建灶王府,封张单为
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掌管天下烟火善恶。还赐了块金字牌匾,挂在灶王府门楣上,写着
烟火人间主
五个大字,字体浑厚,透着股帝王气,老远就能看见。
从此,民间便传开
灶王爷本姓张
的说法,一辈辈往下讲。腊月二十三送灶时,家家户户要往灶上摆块麦芽糖
——
说是这糖黏,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跟玉帝汇报时,只说甜言蜜语,少说自家过失,多给家里求点福气;还要供上柄小巧的铁锨模型,老人们用布满皱纹的手摩挲着铁锨头说:这是张灶王补灶的家伙什,摆在灶前能镇住邪祟,保着一家老小平平安安,锅碗瓢盆都顺顺当当,日子像灶火似的,旺得很。
有年南阳闹蝗灾,黑压压的蝗虫遮得日头都发暗,像块黑布盖在天上,落到麦田里,咔嚓咔嚓
啃得麦秆只剩半截,连草根都没放过,农户们急得直掉泪。他们在灶前摆上张单的画像,画像上的灶王爷穿着红袍,手里还攥着那柄铁锨,眼睛瞪得圆圆的,像是要发脾气。
夜里,就听见灶膛里传来
叮叮当当
的声响,像是有人在里面打铁,又像是用铁锨铲着什么硬东西,火星子从灶门里蹦出来,在地上滚出老远,像群调皮的萤火虫。第二天一早,满地的蝗虫竟全不见了,连片翅膀都没留下,只在田埂上留着串小小的脚印,像是铁锨铲过的痕迹,整整齐齐的。灶台上却积着层细密的铁屑,闪着银亮的光,像是从锨刃上掉下来的。老人们捻着铁屑笑,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定是灶王爷用铁锨铲了整夜,把蝗虫都赶去东海喂鱼了。你看这铁屑,就是他老人家铲下来的呢,还带着灶火的热气呢,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