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饿殍与铁疙瘩
1960年的春天,北风卷着沙砾抽打在土坯墙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李建军蜷缩在漏风的炕角,胃里的绞痛像有只手在里面拧麻花。他已经三天没正经吃过东西了,嗓子眼干得能冒烟,眼前阵阵发黑。
建军,建军你醒醒。娘的声音带着哭腔,粗糙的手在他额头上胡乱摸着,可不能再烧了啊,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娘也不活了。
李建军艰难地睁开眼,看见娘颧骨高耸的脸上挂着泪珠,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妹妹小梅趴在炕边,小脸蜡黄,嘴唇干裂得起了皮,早就饿得没了力气哭闹。爹蹲在地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他愁苦的脸。
水……水……李建军的声音嘶哑得像破锣。
娘慌忙爬起来,从灶台上拿起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小心翼翼地倒了半碗浑浊的水,端到他嘴边。李建军贪婪地喝着,水里面带着股土腥味,却比什么琼浆玉液都甘甜。
娘,我没事。他喘了口气,感觉稍微有了点力气,就是饿。
娘抹了把眼泪,从怀里掏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递到他面前:建军,你把这个吃了。这是娘藏了好几天的红薯干。
那红薯干硬得像石头,上面还沾着点泥土。李建军看着娘浮肿的脸,又看了看妹妹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喉咙哽咽着说不出话。他知道,这是家里最后的一点吃的了。
娘,我不饿,给小梅吃吧。他把红薯干推了回去。
小梅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见红薯干,眼睛亮了一下,却懂事地摇摇头:哥吃,哥病了。
一家人推来让去,最后还是爹发了话:让建军吃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倒。
李建军含泪咬了一口红薯干,粗粝的纤维刺得嗓子生疼,他却吃得很慢,想让这微弱的饱腹感维持得久一点。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声。爹放下烟锅,皱着眉走了出去。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脸上带着奇怪的表情。
外面咋了娘问。
来了辆铁疙瘩,说是从县城来的,陷在村东头的泥坑里了。爹挠了挠头,那玩意儿长得怪模怪样,四个轮子老大,跑起来呜呜叫,听说比马还快。
李建军心里一动。他虽然没见过爹说的那种铁疙瘩,但在城里读过几年书,知道那叫汽车。他还在一本旧杂志上见过,说那是有钱人才能坐的玩意儿。
爹,我去看看。李建军挣扎着要爬起来。
你病着呢,凑啥热闹娘连忙按住他。
娘,我没事。说不定我能帮上忙。李建军固执地说。他隐约觉得,这可能是个机会。
娘拗不过他,只好扶着他慢慢走出院子。村里的人几乎都围在了村东头,对着那辆陷在泥坑里的黑色轿车指指点点。车身上全是泥,看不清原本的样子,但那流畅的线条和精致的部件,还是让李建军眼前一亮。
一个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的男人正急得满头大汗,对着两个司机模样的人发脾气:怎么搞的这点路都走不好!要是耽误了首长的事,你们担待得起吗
两个司机一脸无奈,拿着铁锹在车轱辘旁边铲泥,可车子陷得太深,怎么也弄不出来。
李建军盯着那辆车看了一会儿,突然开口道:同志,让我试试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那个戴眼镜的男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穿着打补丁的破衣服,面黄肌瘦,一脸不屑地说:你你懂个啥别在这儿添乱!
我虽然不懂这车,但我知道怎么把它弄出来。李建军挺了挺胸,把车胎的气放掉一点,再垫上些干草和石块,应该就能开出来了。
戴眼镜的男人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这个乡下小子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犹豫了一下,对一个司机说:那就试试吧。
司机半信半疑地放了点车胎气,又按照李建军的吩咐,在车轱辘底下垫了些干草和石块。然后,他钻进驾驶室,发动了汽车。只听呜的一声,汽车竟然真的缓缓地从泥坑里开了出来。
所有人都惊呆了,纷纷议论起来。
这小子真有本事啊!
没想到这破落户还有这能耐!
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戴眼镜的男人也惊讶地看着李建军,态度缓和了不少:你叫什么名字怎么知道这个办法的
我叫李建军。李建军说,我以前在书上看过类似的知识。
哦你还读过书戴眼镜的男人更惊讶了,你还懂汽车吗
不太懂,但我对机械方面的东西有点兴趣。李建军说。其实,他何止是有点兴趣。他在城里读书的时候,就特别着迷于机械,经常去汽修厂外面看师傅们修车,偷偷学了不少东西。虽然没见过这种高级轿车,但原理应该都差不多。
戴眼镜的男人想了想,说:我们这车好像有点毛病,刚才开的时候老是熄火。你能帮我们看看吗要是能修好,我给你报酬。
李建军的心猛地一跳。报酬这可是他现在最需要的东西。他连忙点点头:我试试。
他走到汽车旁边,仔细观察起来。虽然这车看起来很复杂,但他很快就找到了发动机的位置。他试着打开引擎盖,里面的零件密密麻麻,看得他眼花缭乱。但他没有慌,而是凭着自己对机械的理解,一点点排查起来。
周围的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连大气都不敢喘。戴眼镜的男人也紧张地盯着他,生怕他把车弄坏了。
李建军检查了半天,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是化油器有点堵了,清理一下应该就好了。
他向司机要了点工具,小心翼翼地拆开化油器,用带来的干净布条仔细擦拭起来。他的动作虽然有些生疏,但很认真,很专注。
过了大约半个多小时,他把化油器重新装了回去,对司机说:试试吧。
司机钻进驾驶室,发动了汽车。汽车平稳地运转起来,再也没有熄火。
戴眼镜的男人高兴地拍了拍李建军的肩膀:好小子,真有你的!说吧,想要什么报酬
李建军咽了咽口水,鼓起勇气说:我……我想要点吃的。我家里人都快饿死了。
戴眼镜的男人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他看了看李建军瘦弱的身体,又看了看周围村民们饥饿的眼神,心里有些不忍。他对司机说:把我们带的干粮拿点出来,给这小伙子和他家里人。
司机从车上拿下来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个馒头和一包饼干。李建军看着那些食物,眼睛都直了,连忙接过布包,激动地说:谢谢!谢谢同志!
戴眼镜的男人又说:你这手艺不错啊。我们单位正好缺个懂机械的人,你愿意跟我们去县城吗待遇肯定比在村里好。
李建军的心又动了。去县城那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他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学到更多关于汽车的知识。可是,他又舍不得家里人。
他看了看爹娘和妹妹,心里犹豫不定。爹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去吧,建军。到了县城好好干,别惦记家里。
娘也抹着眼泪说:是啊,去吧。能吃饱饭比啥都强。
李建军咬了咬牙,点了点头:娘,爹,我去。等我站稳脚跟,就接你们去县城。
他把馒头和饼干递给娘,又看了看妹妹,然后跟着戴眼镜的男人上了汽车。汽车发动起来,缓缓地驶离了村子。李建军回头望去,看见爹娘和妹妹还站在村口,向他挥手。他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将彻底改变。他不仅要为自己活下去,还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而这一切,都要从他掌握的这门豪车技术开始。
第二章
县城的机遇与挑战
汽车行驶在颠簸的土路上,李建军坐在副驾驶座上,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这是他第一次坐汽车,感觉既新奇又舒适。他偷偷打量着车内的环境,真皮座椅、仪表盘、方向盘,每一样都让他觉得新鲜。
戴眼镜的男人名叫王秘书,是县城里一个重要部门的秘书。他看李建军对汽车很感兴趣,就跟他聊起了汽车的知识。李建军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王秘书惊讶地发现,这个乡下小子虽然没受过正规教育,但对机械的理解却很深刻。
你这脑子真灵光啊。王秘书笑着说,到了单位,好好跟着师傅学,肯定有出息。
李建军点点头,心里更加坚定了学好技术的决心。
汽车很快就到了县城。县城比李建军想象的要大得多,有高楼大厦,有商店,有工厂,街上的人也比村里多得多,虽然大家的脸上也带着饥饿的神色,但比村里人的状态要好一些。
王秘书把李建军带到了一个汽修厂。汽修厂不大,只有几间简陋的厂房和几台陈旧的设备,但在李建军看来,这里已经是天堂了。厂里的师傅姓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脸上刻满了皱纹,手上布满了老茧。
刘师傅,这是李建军,我给你带来的徒弟。王秘书把李建军拉到刘师傅面前,这小子有点机械天赋,你好好带带他。
刘师傅上下打量了李建军一番,见他瘦弱矮小,穿着破旧,撇了撇嘴:王秘书,这小子能行吗看起来弱不禁风的。
刘师傅,你可别小看他。王秘书笑着说,他刚才还帮我们把车从泥坑里弄出来,还修好了化油器呢。
刘师傅惊讶地看着李建军:哦有这本事
李建军连忙说:刘师傅,我只是懂点皮毛,以后还得靠您多指教。
刘师傅见他态度诚恳,点了点头:行吧,先留下试试。要是不行,我可不留你。
就这样,李建军在汽修厂留了下来。厂里管吃管住,虽然吃得也很简单,每天就是粗粮馒头和咸菜,但至少能填饱肚子,这让李建军已经很满足了。
刚开始的时候,李建军什么都不懂,只能干些杂活,比如打扫卫生、给师傅递工具、清洗零件等。他不怕苦不怕累,每天都第一个到厂里,最后一个离开。他认真观察刘师傅修车的每一个步骤,把不懂的地方记在心里,等师傅有空了就赶紧请教。
刘师傅一开始对李建军还不太满意,觉得他太笨,教了好几遍都记不住。但渐渐地,他发现李建军虽然基础差,但学习能力很强,而且特别勤奋,对机械有着天生的敏感度。有时候,刘师傅还没说怎么修,李建军就已经看出问题所在了。
你这小子,真是块修车的料。刘师傅对李建军越来越满意,开始把一些重要的活儿交给她干。
李建军也没有辜负刘师傅的期望,他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汽车的修理技术,从普通的卡车到高级的轿车,他都能修得很好。他还经常自己琢磨,研究出一些新的修理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节省不少零件。
汽修厂的生意越来越好,李建军也成了厂里的得力干将。王秘书偶尔会来厂里看看,每次看到李建军都赞不绝口,还把他推荐给了一些有车的领导。渐渐地,李建军在县城里有了点名气,很多人都知道汽修厂有个叫李建军的年轻师傅,修车技术特别好。
有一天,一个穿着军装的男人来到汽修厂,说他的车出了点问题,让李建军去看看。李建军跟着他来到一辆军用吉普车前,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是发动机出了故障。
这毛病有点麻烦,得拆开修。李建军说。
那就麻烦你了,师傅。军人说,这车可是我们首长的,着急用。
李建军不敢怠慢,连忙动手修了起来。他一边修,一边和军人聊天,得知这个军人是县里武装部的,他的首长是个很和蔼的老将军。
经过一天的努力,李建军终于把车修好了。军人试了试,感觉比以前还好开,高兴地说:师傅,你这技术真神了!多少钱
不用钱,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李建军说。
军人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这小伙子,还挺觉悟高。这样吧,我请你吃饭。
李建军本来想拒绝,但军人很热情,他不好意思再推辞,只好跟着去了。军人带他去了一家小饭馆,点了几个菜,还有一碗红烧肉。
李建军看着那碗红烧肉,眼睛都直了。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肉了,闻到肉香味,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快吃吧,别客气。军人笑着说。
李建军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肉香浓郁,肥而不腻,好吃得让他差点把舌头都咽下去。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一碗红烧肉吃了个精光。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军人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吃完饭,军人又给了李建军一些粮票和钱,说:这是给你的报酬,你一定要收下。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
李建军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他拿着粮票和钱,心里激动得不得了。他终于能自己挣钱了,终于能给家里寄东西了。
回到厂里,李建军把粮票和钱小心翼翼地收好。他决定,等攒够了钱,就给家里寄点回去,让爹娘和妹妹也能吃上饱饭。
然而,李建军的成功也引起了厂里一些人的嫉妒。有个叫赵强的师傅,比李建军来得早,一直觉得自己是厂里的二把手,李建军来了之后,抢了他不少风头,他心里很不服气。
有一天,赵强故意把一个零件弄坏了,然后嫁祸给李建军,说他干活不小心,把零件弄坏了,还说要让厂长把他开除。
李建军知道后,很生气,但他没有和赵强争吵,而是默默地把那个零件修好了。他对赵强说:赵师傅,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但我们都是同事,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拆台。如果你觉得我哪里做得不好,你可以指出来,我会改的。
赵强没想到李建军会这么说,一时有些不好意思,脸都红了。他哼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对李建军的看法却改变了一些。
李建军知道,在县城里立足不容易,不仅要技术好,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他没有因为赵强的刁难而记恨他,反而在工作中经常帮助他。渐渐地,赵强也被李建军的真诚和善良打动了,不再针对他,还经常和他交流修车的技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李建军来县城已经半年多了。他不仅学到了精湛的修车技术,还攒了一些钱和粮票。他给家里寄了几次钱和粮票,爹娘回信说,家里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妹妹也长胖了点,让他在外面好好干,不用惦记家里。
李建军看着信,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但他并没有满足,他还有更大的梦想。他想攒够钱,开一家自己的汽修厂,然后把爹娘和妹妹接到县城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而他掌握的这门豪车技术,就是他实现梦想的最大资本。
第三章
初露锋芒与家庭的改善
随着李建军在县城汽修厂的名声越来越响,来找他修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李建军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诚信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有一次,县长的专车坏了,司机找了好几个人都没修好,最后没办法,只好把车拖到了李建军所在的汽修厂。刘师傅看了看,也觉得有些棘手,就让李建军试试。
李建军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是变速箱出了问题。这种问题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复杂的了,很多师傅都不敢轻易下手。但李建军没有退缩,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和刘师傅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拆开变速箱看看。
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李建军终于把变速箱修好了。县长试了试,感觉车比以前还好开,高兴地说:小李师傅,你这技术真是没的说!以后我的车就交给你修了。
从那以后,李建军的名气更大了,很多领导都指定要他修车。他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不仅能自己吃饱穿暖,还能经常给家里寄钱和粮票。
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第四章
暗流涌动与危机初现
李建军给家里寄回的钱和粮票越来越多,李家人的日子肉眼可见地滋润起来。李父用攒下的钱买了半袋粗粮,又偷偷托人换了些土豆种子,在屋后的小菜园里种上。李母则把李建军寄回的细粮省着吃,每天给小梅煮个鸡蛋,小姑娘的脸蛋渐渐有了血色,笑声也多了起来。
这天傍晚,李母正站在院门口张望,想看看李建军有没有信来,隔壁的王婆子却颠着小脚凑了过来。王婆子眼神在李家院子里打了个转,咂着嘴说:他婶子,你家建军在县城可真出息啊,听说都给县长修车了
李母脸上堆着笑,嘴上却谦虚:啥出息不出息的,就是混口饭吃。
混口饭吃能寄回那么多东西王婆子挤眉弄眼,前儿个我瞅见你家烟囱冒了好一阵子烟,闻着像是肉味呢。
李母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摆手:哪能啊,那是炖了点萝卜干。
王婆子显然不信,撇撇嘴走了。李母看着她的背影,心里七上八下的。这些日子家里能吃上饱饭,甚至偶尔能沾点荤腥,都是瞒着村里人的。这饥荒年月,谁家有口吃的不藏着掖着要是被人知道李家日子过得这么好,指不定会惹出什么麻烦。
果然,没过几天,麻烦就找上门了。村支书带着两个穿着制服的人来到李家,说是接到举报,怀疑李建军在县城搞投机倒把,赚了不干净的钱。
李老汉,你儿子在县城干啥营生,你老实交代。村支书板着脸,语气严肃。
李父蹲在地上抽着烟,闷声说:就是在汽修厂修车,正经活儿。
正经活儿能寄回那么多钱一个制服男冷笑,我看是搞歪门邪道吧。这饥荒年月,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你家日子过得滋润,不是投机倒把是什么
李母急得直掉眼泪:同志,我们家建军是好孩子,他挣的都是干净钱啊。
干净不干净,查了才知道。制服男说着就要往屋里闯。
正在这时,李建军从外面回来了。他这次是特地请假回来的,想接爹娘和妹妹去县城住。没想到刚到村口就听说家里出事了,赶紧跑了回来。
你们凭什么闯进我家李建军挡在门口,冷冷地看着制服男。
你就是李建军制服男上下打量着他,有人举报你投机倒把,跟我们回公社一趟,接受调查。
我没做违法乱纪的事,为什么要跟你们走李建军毫不畏惧,我在汽修厂修车,挣的是手艺钱,有工资条为证。寄回家里的钱和粮票,都是我合法收入,你们凭什么说是投机倒把
李建军的气势镇住了对方。村支书见状,打圆场说:建军啊,这也是例行公事,你就跟他们去一趟,说清楚就没事了。
李建军想了想,点头同意了。他知道,躲是躲不过去的,只有把事情说清楚,才能还自己清白。
在公社,李建军拿出了汽修厂开的工资条,还有王秘书和一些领导写的证明信,证明他确实是靠手艺吃饭,没有搞投机倒把。调查的人看了这些证据,又去县城核实了一番,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虽然洗清了嫌疑,但这件事还是给李建军提了个醒。这饥荒年月,财不露白,否则很容易招来是非。他决定尽快把家人接到县城去,那里虽然也有困难,但至少比村里安全。
回到家,李建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爹娘。李父犹豫了:我们走了,这房子和地咋办
房子可以先借给亲戚住,地让村里人种着。李建军说,爹,娘,这里太危险了,我们还是去县城吧。我在县城租了间房子,虽然不大,但能住下我们一家人。
李母也劝道:他爹,听建军的吧。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在哪都一样。
李父想了想,终于点了点头。
就在他们准备动身去县城的时候,村里却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婆子家的孙子饿极了,偷了生产队的玉米,被队长抓住了。按照规定,要把人送到公社去批斗。王婆子哭着来求李家帮忙,说只要能保住她孙子,她愿意做牛做马。
李建军看着王婆子可怜的样子,心里有些不忍。他知道,这孩子也是饿急了才会犯错。他找到队长,说愿意用自己攒下的粮票赔偿生产队的损失,求队长放了孩子。
队长看在李建军的面子上,又听说能得到粮票,就答应了。王婆子千恩万谢地走了,村里人知道了这件事,对李建军的看法也改变了不少,觉得他虽然出息了,但没忘本。
经过这件事,李建军更加坚定了带家人离开的决心。他怕夜长梦多,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爹娘和妹妹,坐上了去县城的马车。
坐在颠簸的马车上,李建军看着窗外熟悉的村庄渐渐远去,心里感慨万千。这里有他的童年和回忆,但也充满了饥饿和危险。他不知道未来在县城会遇到什么,但他相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凭着自己的手艺,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第五章
县城扎根与新的机遇
到了县城,李建军把家人安顿在他租的小院子里。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两间正房,一间厢房,还有一个小小的菜园。李母看着这个新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我们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小梅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咯咯地笑着。李父则蹲在菜园里,琢磨着种点什么菜。看着家人开心的样子,李建军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安顿下来后,李建军继续在汽修厂上班。他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不仅能修各种汽车,还能自己琢磨着改进一些零件,让汽车跑得更顺畅,更省油。刘师傅对他越来越器重,把很多重要的活儿都交给了他。
李母也没闲着,她在院子里种了些蔬菜,还经常去附近的菜市场捡些别人不要的菜叶,回来腌成咸菜。她还学着做县城里的饭菜,虽然简单,但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小梅则被李建军送进了附近的小学。刚开始的时候,小梅还不太适应,总是哭着要回家。李母每天都陪着她去学校,慢慢的,小梅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还交了几个新朋友。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家的生活越来越稳定。李建军不仅涨了工资,还被评为了厂里的先进工作者。他用攒下的钱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比以前方便多了。
有一天,王秘书找到李建军,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交给她。原来,地区要举办一个汽车修理技能大赛,王秘书想让李建军代表县里去参加。
建军,这可是个好机会。王秘书说,要是能在大赛上拿奖,不仅能给县里争光,对你自己也有好处。说不定还能被调到地区的汽修厂工作,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李建军有些犹豫。他知道这个机会很珍贵,但他也担心自己会辜负王秘书的期望。
我能行吗李建军不自信地问。
你肯定行。王秘书鼓励道,你的技术我是知道的,在县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只要你好好准备,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在王秘书的鼓励下,李建军决定参加比赛。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研究各种汽车的构造和修理技术。刘师傅也很支持他,把自己珍藏的一些汽修资料都借给了他。
比赛那天,李建军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赛场。赛场设在地区的一个大型汽修厂,来自各个县的选手都聚集在这里,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一显身手。
比赛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理论考试对李建军来说有些难度,他毕竟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他凭借着平时的积累和刻苦的学习,还是顺利通过了。
实际操作考试是修理一辆出了故障的高级轿车。这种轿车李建军以前只在杂志上见过,从来没实际接触过。他心里有些紧张,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他仔细检查了汽车的各个部位,凭借着自己对机械的理解和丰富的修理经验,一点点排查故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其他选手都已经修好了车,只有李建军还在认真地工作着。评委们都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他。
终于,李建军修好了车。他发动汽车,汽车平稳地运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评委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纷纷称赞李建军的技术高超。最终,李建军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县里,大家都为李建军感到高兴。县长亲自接见了他,还给他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小李师傅,你为我们县争了光啊。县长笑着说,地区汽修厂的厂长已经跟我打过招呼了,想调你去地区工作,你愿意去吗
李建军愣了一下,他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去地区工作,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收入,但也意味着要离开现在的家,离开爹娘和妹妹。
他想了想,摇了摇头:谢谢县长的好意,但我还是想留在县里。我的家人都在这里,我离不开他们。
县长有些惊讶,但很快就明白了李建军的想法,点了点头:好,有志气。既然你不想去地区,那我就在县里给你安排个更好的位置。县汽修厂马上要扩建了,我任命你为副厂长,负责技术工作。
李建军没想到县长会这么安排,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谢谢县长,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回到家,李建军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李父和李母都为他感到高兴,小梅更是抱着他的脖子,开心地说:哥哥真棒!
看着家人幸福的笑容,李建军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第六章
事业腾飞与家庭美满
李建军当上县汽修厂的副厂长后,工作更加忙碌了。他不仅要负责厂里的技术工作,还要参与工厂的扩建和管理。但他没有丝毫怨言,每天都干劲十足。
在他的带领下,汽修厂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能修理各种常见的汽车,还能修理一些高级轿车和特种车辆。厂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
李建军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把厂里的一些技术难题分享给大家,还经常组织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他还关心工人的生活,为大家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工人们都很尊敬他,愿意跟着他干。
随着事业的腾飞,李建军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他在县城买了一套宽敞的房子,把爹娘和妹妹接了过去。新房子有院子,有菜园,还有自来水和电灯,比以前的小院子好多了。
李母看着新房子,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我们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都是托建军的福啊。
李父也感慨道:是啊,建军有出息了,我们也能享清福了。
小梅也长大了,出落得亭亭玉立。她学习成绩很好,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李建军对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她能考上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日子越过越红火,李建军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很多人都来给她介绍对象,有干部家的女儿,有老师,还有医生。但李建军都婉言拒绝了,他心里早就有了一个人。
那个人是厂里的会计,叫张岚。张岚是个城里姑娘,高中毕业,不仅人长得漂亮,还很能干。她对李建军很有好感,觉得他虽然是个乡下小子,但踏实肯干,有责任心。
李建军也很喜欢张岚,觉得她温柔善良,知书达理。但他有些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张岚。
刘师傅看出了李建军的心思,鼓励他说:建军,你现在也是厂里的领导了,人又能干,张岚姑娘对你也有意思,你就大胆去追吧。
在刘师傅的鼓励下,李建军终于鼓起勇气,向张岚表白了。张岚早就等着他了,爽快地答应了。
他们的婚事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婚礼办得很热闹,厂里的工人,还有以前村里的一些亲戚朋友都来参加了。看着李建军和张岚幸福的样子,李父和李母笑得合不拢嘴。
婚后,张岚和李母相处得很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还经常劝李建军不要太劳累,要注意身体。李建军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几年后,李建军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活泼好动,像他一样对机械很感兴趣;女儿文静乖巧,像张岚一样漂亮。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李建军的事业也越来越成功。他带领汽修厂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还成立了自己的汽车销售公司。他成了县里有名的企业家,为县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经常回村里看看,给村里修了路,建了学校,还帮助村里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让村民们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村里人都很感激他,说他是个不忘本的好孩子。
有一天,李建军带着家人回到村里,站在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小时候的饥饿和贫困,想起了自己刚到县城时的艰难,想起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爹,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真不容易啊。李建军对李父说。
李父点点头:是啊,不容易。这都要靠你有出息,靠你有门好手艺。
李建军看着身边幸福的家人,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掌握了一门好手艺,更因为自己有家人的支持,有一颗感恩和努力的心。
在那个饥荒年代,李建军凭借着自己掌握的豪车技术,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带领全家过上了好日子。他的故事,也成了当地流传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