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砚底乾坤 > 第一章

第一章
放榜日,墨痕泣血
大靖王朝景泰二十三年,春闱放榜这日,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被马蹄踏得发亮。辰时三刻,礼部官员持朱砂笔题完最后一个名次,两名衙役奋力将红底金字的皇榜悬上牌坊,刹那间,攒动的人头如潮水般涌上前,惊得檐下铁马叮咚作响。
沈砚秋攥着块磨得发亮的木牌站在人群后,指腹摩挲着牌上
守真
二字
——
这是三年前离乡时,恩师林文渊塞给他的,字迹早已被汗渍浸得发乌。他身旁的同乡书童阿竹突然拽住他的衣袖,声音发颤:沈兄!快看!
沈砚秋抬眼望去,皇榜上的名字密密麻麻,像爬满朱红的蚂蚁。他从头找到尾,从
会元
看到
同进士出身,眼尾的细纹越皱越深,直到脖颈发酸,也没见
沈砚秋
三字。心猛地沉下去时,身后忽然炸开一阵哄笑。
这不是荆楚来的穷酸吗
锦袍少年摇着折扇款款走出,宝蓝色盘金绣蟒纹锦袍在阳光下泛着流光,腰间玉带叮咚作响
——
正是礼部侍郎之子赵承煜。他故意将折扇往沈砚秋面前一挡,扇柄上
独占鳌头
的金粉刺得人眼晕:听说沈公子考前还夸口,要夺个会元回来如今连个同进士都摸不着,莫不是……
他拖长了调子,眼角扫过围观人群,把心思用在了旁门左道上
赵公子慎言。
沈砚秋攥紧木牌,指节泛白,科举乃国之大典,岂容戏说
他瞥见人群中有人摇头叹息,想起昨日还在破庙替人抄书换米时,有个老秀才拍着他的肩说
好后生,定能高中,此刻那些目光都成了扎人的针。
戏说
赵承煜冷笑一声,突然从袖中甩出一卷试卷,那这是什么主考官今早亲见,你将考前誊抄的范文塞进贡院墙缝,意图舞弊!
试卷

地落在地上,墨迹淋漓处,赫然是
沈砚秋
三字。沈砚秋俯身去捡,指尖刚触到纸页,一股寒意顺着指腹窜上来
——


字的捺笔末端,浮着一丝极淡的青黑色,像被人用湿墨草草补过。
这不是他的字!
人赃并获,还敢狡辩
赵承煜抬脚踩住试卷,皮靴底碾过墨迹,来人,把这舞弊贼子押去京兆尹府!
阿竹扑上来想拦,却被家奴推倒在地,怀里的干粮袋裂开,半块麦饼滚出来沾了泥。沈砚秋被反剪双臂时,忽然想起恩师临终前的话:科场如棘途,墨锋藏利刃。
那年恩师含冤入狱,天边也是这样的晚霞,红得像泣血的墨。
暮色漫上朱雀大街时,沈砚秋被扔进了冰冷的牢房。铁窗外,赵府的灯笼正得意地晃着红光,墙根的苍苔吸饱了潮气,霉味中混着狱卒腰间的劣酒气,让他忍不住咳嗽起来。
第二章
辨墨痕,狱中窥心
牢门
吱呀
关上的刹那,沈砚秋剧烈咳嗽着扶住墙壁。他无意间蹭过方才从地上攥起的半角试卷,那股寒意又窜了上来。借着铁窗透进的月光展开纸角,他看得真切
——
那补过的青黑色墨迹里,竟浮动着几行细碎的虚影,像人在书写时的心跳轨迹。
赵承煜的字迹张扬跋扈,虚影本该如烈火燎原,可这补笔处的虚影却缩成一团,带着怯懦的颤抖。
这不是他写的。
沈砚秋喃喃自语,七岁那年发高烧的记忆突然撞进脑海
——
他看见父亲账本上的墨迹会
说话:正直账房写的

字温暖如春水,偷换银钱的管家写的

字裹着冰碴子。母亲说他烧糊涂了,直到恩师林文渊得知后,才抚着他的头叹:此乃‘墨魂术’,《考工记》曾载,非至纯之心不能驭,惜哉,生不逢时。
原来不是梦。
沈公子!
铁门外传来阿竹的声音,带着哭腔,小人托狱卒递了话,可京兆尹说……
说赵侍郎打过招呼,明日一早就定案!
沈砚秋心头一紧。他摸出怀中的
守真
木牌,借着月光反复摩挲,忽然想起恩师说过,木牌夹层藏着东西。他用指甲抠开裂缝,里面掉出半张残纸,上面是恩师的笔迹:科场弊案,根在东宫,墨印为证。
阿竹,
他隔着铁门低声道,你还记得贡院东侧那棵老槐树吗考前我在树下埋了一份草稿,你想法子取出来。
那是他最后一份未被经手的笔迹,或许能证明清白。
阿竹刚应了声,远处传来脚步声。狱卒提着灯笼走过,光线扫过沈砚秋的脸时,他看见对方腰间令牌
——京兆尹监
四个字下,凿着极小的

字暗记。
沈砚秋蜷回草堆,将残纸藏进袖中。月光在墙上映出他清瘦的影子,像株在石缝里挣扎的野草。他闭上眼,那团怯懦的青黑墨迹总在眼前晃
——
是谁替赵承煜写了这假供又是什么让那人如此恐惧
第三章
贵人至,青衫遇锦绣
翌日清晨,牢门被推开时,沈砚秋以为是来押他过堂的,却见一道月白身影立在晨光里。少女束着素银腰带,未施粉黛的脸上,一双杏眼亮得惊人,正是吏部尚书苏鸿的独女苏清晏。她身后的老仆捧着锦盒,气派俨然。
沈公子别来无恙
苏清晏垂眸敛衽,声音清越如碎玉落冰盘,家父今早收到匿名信,说沈公子被人诬陷。
她侧身让老仆打开锦盒,里面是套干净的青布长衫,苏某虽为女子,却也知科场公道重逾千金。公子若信得过我,且换上衣衫,随我去见京兆尹。
沈砚秋望着她眼中坦荡的光,忽然想起上月贡院外的茶肆,他曾见她与几位女眷论诗,一句
莫叹青云无路登,笔尖自有千斤力,让在场举子无不侧目。可此刻他更想起恩师的话:官场无无故之善,苏尚书与赵侍郎在漕运案上积怨已久,此助或为借刀。
小姐!
老仆低声提醒,赵府的人就在府衙外等着,恐有不妥。
苏清晏却笑了,笑意像春风拂过冰封的湖面:赵大人要的是‘铁案’,我偏要让他看看,这案子铁不铁。
她转头看向沈砚秋,指尖不经意触到他的袖口,公子的草稿,阿竹已送到我府中。只是……
她话锋一转,光有草稿不够,得找到那伪造供词之人。
沈砚秋心头一动,摸出那半角试卷:苏小姐请看。
他指着那团青黑墨迹,此乃伪造者所书,其墨迹怯懦,必是受人胁迫。
苏清晏凑近细看,眉头微蹙:这墨迹……
确与赵承煜平日笔迹不同。只是如何证明
我知道他是谁。
沈砚秋声音陡然压低,贡院誊录官李墨,上月曾向赵府借过五百两银子,至今未还。且他左手小指有残疾,写捺笔时会不自觉发颤
——
正如这墨迹里的虚影。
苏清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颔首:好。我这就设法传讯李墨。
她起身时,将一枚玉佩塞进沈砚秋手中,此乃家父凭‘考绩优等’获赐的和田白玉螭龙佩,京兆尹见了,暂不敢动你。
玉佩温润,带着淡淡的兰花香。沈砚秋望着少女转身的背影,月白裙摆在晨光里划出弧线,像一只衔着正义的白鹭,撞碎了牢狱中浓重的阴霾。
第四章
寻证人,暗影先至
京兆尹府的偏厅里,沈砚秋换上青布长衫,虽浆洗得发白,却比囚服自在多了。苏清晏的老仆守在门外,廊下传来赵府家奴的怒骂声,却没人敢进来。
公子,李誊录的住处找到了。
阿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攥着张纸条,就在城南瓦子巷,可……
可街坊说,他今早被一辆黑篷车接走了,至今没回。
那车帘绣着半朵牡丹,是赵府的徽记。
沈砚秋心沉下去。赵承煜果然先动手了。
别急。
苏清晏不知何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账册,我让人查了李墨的底细,他有个女儿重病在身,住在城西慈幼局。赵承煜要胁人,定会拿这孩子开刀。
三人赶到慈幼局时,破旧的院落里,墙缝钻出几丛野草。正屋传来孩子的咳嗽声,穿粗布袄的妇人正给床榻上的女童喂药,见了他们,慌忙将药碗藏到身后。
夫人莫怕。
苏清晏温声道,我们是来救李誊录的。
妇人浑身一颤,泪水涌了出来:官爷,我家男人是被冤枉的!赵府的人说,若他不按吩咐做,就……
就把囡囡扔去乱葬岗!
女童枕边放着一支竹笔,笔杆上刻着个歪歪扭扭的

字。沈砚秋指尖刚触到笔杆,墨魂术骤然发动
——
他看见李墨灯下刻笔的模样,左手小指蜷着,右手握刀不稳,墨迹里裹着句无声的话:赵府账房有猫腻。
李誊录现在何处
沈砚秋追问。
妇人哽咽着指向城北:好像……
好像是去了废弃的造纸坊,说要给赵府的人‘交差’。
造纸坊在护城河下游,坊内残有竹浆味,墙角堆着正德年间的
澄心堂纸
残卷。沈砚秋三人赶到时,黑篷车停在坊外,车轮沾着淤泥,两个家奴正守着门。
我去引开他们。
阿竹捡起块石头,却被沈砚秋拉住。他瞥见家奴腰间的刀,墨迹虚影杂乱
——
显然是外强中干的蠢货。
等等。
沈砚秋望着窗棂,赵承煜要的是李墨死无对证,绝不会让家奴插手杀人。里面一定有他的心腹。
他转向苏清晏,借玉佩一用。
沈砚秋晃着玉佩走向家奴:赵公子在里面吗苏尚书让我来送样东西。
家奴见是吏部尚书的信物,果然放行。
推开木门,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李墨倒在地上,胸口插着匕首,赵承煜的贴身护卫正举着刀对准他的后心。
住手!
沈砚秋将玉佩掷过去,砸在护卫手腕上。刀
当啷
落地时,李墨挣扎着抬起头,嘴角淌着血:沈……
沈公子……
他指向怀中,眼睛忽然瞪得极大,头一歪没了声息。
护卫趁机从后窗跳走。沈砚秋扑过去翻看李墨的衣襟,只摸到一张被血浸透的纸,赵府账房
四字依稀可见。苏清晏和阿竹冲进来时,正见他攥着血纸,指节泛白,护城河的风吹进破屋,卷起地上的纸灰,像无数破碎的冤魂在呜咽。
第五章
公堂辩,锋芒初露
三日后,京兆尹府公堂。
赵承煜端坐于原告席,锦袍玉带,身后的护卫一口咬定亲眼看见沈砚秋塞试卷进贡院。沈砚秋站在被告席,青衫虽旧,脊背却挺得笔直,免冠顿首后朗声道:学生无罪。
堂规:原告举证,被告质证,不得喧哗!
京兆尹端坐于
明镜高悬
匾额下,一拍惊堂木,目光却瞟向旁听席上的苏清晏。
赵承煜甩出那卷试卷:此乃沈砚秋舞弊铁证,字迹可辨!
沈砚秋举起那半角试卷:此乃伪造之物。学生原文结尾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取自林文渊公的《谏疏》,而这试卷上写的是‘愿效犬马,以报君恩’——
学生最厌谄媚之词,怎会写出这话
旁听席顿时骚动。阿竹忍不住喊道:我家公子前日还在破庙替人抄书,怎会舞弊!
赵承煜脸色一沉:一派胡言!我府护卫亲眼所见,三月初七晚,你在贡院墙缝塞东西!
三月初七晚
沈砚秋冷笑,那晚贡院东侧的老槐树被雷劈断一枝,学生正在帮杂役清理,数十人可证。倒是这位护卫,
他看向那护卫,你说看见我塞试卷,可知墙缝旁刻着什么字
护卫张口结舌。沈砚秋朗声道:是‘天开文运’四字,乃前朝状元所题。你若真在现场,怎会不知
京兆尹额头冒汗,正想打圆场,苏清晏忽然起身:大人,学生有证物。
她让人呈上账册,这是赵府近半年的流水,三月初五有一笔‘五百两,付李墨’的记录,而李墨正是誊录官。
这又如何
赵承煜强辩,不过是寻常借贷!
那这个呢
沈砚秋掏出李墨的血纸,虽已模糊,赵府账房的印章总做不得假。李誊录死前欲呈此物,却被灭口,大人难道不该彻查
公堂之上鸦雀无声,只闻衙役手中水火棍轻叩青砖,笃笃如敲人心。忽然,堂外传来一声朗喝:吏部尚书苏鸿,奉旨旁听!
苏尚书身着绯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走进来,目光扫过赵承煜时冷若冰霜:赵侍郎教出来的好儿子,竟敢在科场舞弊,还草菅人命!
他转向京兆尹,此案疑点重重,即刻移交刑部!
赵承煜瘫坐在椅子上,锦袍下摆扫过案几,带倒的砚台将朱砂溅在
舞弊
卷宗上,恰似画蛇添足。沈砚秋望着窗外,三月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仿佛看见恩师在云端微笑,听见那句
守真,终于穿透墨里的刀光,发出第一声清亮的回响。
第六章
旧案牵,墨中藏秘
刑部大牢的石阶比京兆尹府的更冷,铁链拖地的声响在甬道里反复回荡。沈砚秋跟着苏尚书的幕僚走进刑狱深处,仵作正在验尸,见他们进来忙拱手道:苏大人有令,仔细查验指骨与腕力,果然发现异常
——
死者右手食指第二关节有陈旧性骨裂,与誊录官惯常握笔的姿势不符。
沈砚秋俯身在棺木旁,指尖轻触李墨的右手,墨魂术发动
——
那指节里透出微弱的黑气,像被什么东西常年压制着。这骨裂是被人用夹棍生生夹出来的,
他沉声道,逼他改变握笔力度,好模仿我的字迹。
仵作用皂角水清洗指骨,果然露出半月形骨裂痕。
幕僚倒吸一口凉气:赵侍郎竟狠毒至此
不止。
沈砚秋想起
守真
木牌里的残纸,家师林文渊十年前被贬,罪名也是科场舞弊,您可知详情
苏清晏脸色微变:家父说过,林公是景泰朝少有的骨鲠之臣,当年因弹劾礼部尚书贪墨,反被诬陷。只是……
她顿了顿,此案卷宗三年前莫名失火,烧得一干二净。
炭火
噼啪
爆开时,沈砚秋忽然明白
——
李墨的竹笔,是在暗示两桩案子手法相同!他攥紧从李墨牢房墙上拓下的指甲痕,墨魂术让血渍中的半枚印章虚影浮现:礼部铸印局。
原来伪造试卷的印章,是从礼部流出来的。
沈公子!
狱卒匆匆跑来,赵侍郎带着刑部‘驾帖’,要提走李墨的尸身!
沈砚秋与苏清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御赐驾帖可先斩后奏,赵侍郎这是要毁尸灭迹。
快,
沈砚秋将拓片塞进阿竹怀里,把这个送到苏尚书府,告诉大人,林公旧案与今案同源!
他转向幕僚,烦请先生拖住赵侍郎,学生去铸印局查个明白。
第七章
夜探府,月下逢敌
月上中天时,沈砚秋借着槐树的阴影翻进礼部铸印局的后墙。青砖上爬满青苔,空气中飘着朱砂与青铜的气味,与他幼时在恩师书房闻到的印泥味一模一样。
公子,这边。
阿竹从角门探出头,手里晃着一串钥匙
——
是苏清晏托人送来的,当年林公门生在铸印局当差时留下的,钥匙柄刻着
潜龙
二字。
两人摸进库房,沈砚秋点亮火折子,照亮一排排落满灰尘的印模。他指尖拂过青铜官印,墨魂术铺展开来:正统年间的印模温暖厚重,景泰初年的却透着寒气,尤其那枚
春闱监考官
的印模,底座刻着极小的

字,虚影里裹着无数冤魂的哭嚎。
找到了。
沈砚秋正要取下印模,院外传来脚步声。他吹灭火折子,与阿竹躲进木箱堆后。
火把照亮库房时,赵承煜的声音带着酒气响起:爹,那印模真要毁了
蠢货!
赵侍郎的声音压得极低,李墨虽死,难保没留下后手。这印模是当年陷害林文渊的证物,如今又用来伪造沈砚秋的试卷,若被翻出,咱们父子都得掉脑袋!
火光中,赵侍郎举起锤子就要砸。沈砚秋心跳如擂鼓,正想冲出去,却被阿竹死死拉住。
等等,公子。
阿竹指向窗外,苏小姐
只见月下单膝跪着一道白影,苏清晏身后跟着几名
缇骑
侍卫,腰间佩着绣春刀。赵大人深夜毁证,是怕明日早朝,林公旧案的卷宗重现天日吗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冰锥。
data-fanqie-type=pay_tag>
赵侍郎手一抖,锤子掉在地上。赵承煜想拔剑,却被侍卫按住。沈砚秋趁机从木箱后走出,举起那枚印模:此印刻于景泰十年,与林公旧案的伪造试卷上的印泥完全吻合。赵大人还有何话可说
赵侍郎忽然笑了,笑声凄厉:你们以为扳倒我就完了当年主谋……
话未说完,他猛地冲向墙角的柱子,竟要撞柱自尽!
拦住他!
苏清晏大喊。侍卫扑上去时,赵侍郎已撞得头破血流,他指着沈砚秋,喉咙里嗬嗬作响:墨……
墨里有……
最终气绝。
沈砚秋望着他圆睁的双眼,忽然想起李墨竹笔里的话。这两桩案子背后,果然还有更大的黑手。
第八章
金銮殿,血书呈冤
早朝的钟声撞碎晨雾,太和殿前的白玉阶上,沈砚秋捧着两卷卷宗脱靴趋步。左边是林文渊当年的辩词,墨迹泛黄却风骨犹存;右边是他连夜整理的赵府罪证,印模与血纸赫然在列。
陛下驾到
——
太监尖细的嗓音响起,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龙椅上的景泰帝面色憔悴,咳嗽声不时打断朝仪,他望着阶下的沈砚秋:你就是沈砚秋苏爱卿说你有墨魂术,可辨忠奸
臣能。
沈砚秋将林文渊的辩词举过头顶,此乃先师林文渊的亲笔,墨迹清正如松柏,绝非舞弊之人。而赵侍郎伪造的试卷,墨迹阴邪如毒藤,臣可当堂验证。
礼部尚书张谦突然出列,青袍上的鹭鸶补子抖了抖:陛下不可!一介寒门士子,竟敢在金銮殿妖言惑众!林文渊当年就是因妖言惑众被贬,他这是要步后尘!
沈砚秋心头一凛。张谦正是当年接替林文渊职位的人,赵侍郎临终前想说的
主谋,莫非就是他
张大人既不信,
沈砚秋朗声道,可敢让臣验验您昨日呈给陛下的漕运奏折
他记得苏清晏说过,张谦近日递了奏折,力阻苏尚书的漕运改革。
张谦脸色微变,却强笑道:有何不敢
太监取来奏折,沈砚秋指尖刚触到纸页,墨魂术骤然警铃大作
——
奏折里
体恤民情
四字的墨迹,竟与赵府伪造试卷的青黑虚影如出一辙!他忽然想起李墨尸身指节的黑气,原来张谦才是那个用夹棍逼人造假的真凶!
陛下请看!
沈砚秋将奏折举过头顶,此四字看似恳切,实则是张大人让幕僚代写!那幕僚左手有疾,捺笔处发颤,与赵府伪造的笔迹同源!
张谦厉声喝道:一派胡言!来人,拿下这狂徒!
谁敢动他
苏尚书挺身而出,臣有证人!
只见阿竹扶着一个瘸腿的老者走上殿来,正是当年林文渊的书童,如今在京郊务农。
老奴作证,
老者泣道,景泰十年,张谦曾深夜造访赵侍郎府,手里拿着的,正是这枚铸印局的官印!
他从怀中掏出林文渊当年赠予的

字墨块,墨迹遇水显字:张谦盗印。
金銮殿上鸦雀无声。景泰帝猛地咳嗽起来,掷卷于地,龙椅扶手的
龙纹
被指甲抠出浅痕:查!若有欺瞒,诛九族!
第九章
探花宴,旧友现踪
放榜那日的阳光,比春闱时更暖。皇榜上
一甲第三名
的朱笔字样刺得人眼亮,沈砚秋站在琼林宴的澄瑞亭前,看着新科进士按名次入座
——
探花居左首第二位,席间需赋
谢恩诗。
沈贤弟,
有人拍他的肩。沈砚秋回头,见是翰林院编修周明远,身着青色鹭鸶补服,笑容温和,林公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骄傲。
沈砚秋举杯回敬,指尖触到周明远的酒杯,墨魂术让墨迹虚影浮现
——
他看见周明远当年向张谦通风报信的场景,用的正是林文渊赠予的狼毫笔。周兄,
他声音转冷,当年是谁放的火,烧毁了家师的卷宗
周明远的酒杯晃了晃,酒液洒在青石板上:贤弟何出此言
因为那火,是你放的。
沈砚秋盯着他的眼,家师的辩词里夹着一张字条,写着‘门生周明远亲启’,墨迹里藏着你通风报信的影子。
他昨日在整理林文渊遗物时,终于发现了这处隐秘。
周明远瘫坐在石凳上,泪水混着酒液流下:我也是被逼的!张谦拿我妻儿性命要挟……
所以你就看着恩师含冤而死
沈砚秋甩开他的手,李墨的女儿,你为何不救
周明远打了个寒噤:我……
我给慈幼局送过银子,可赵府的人看得紧……
沈砚秋正欲再问,忽然看见苏清晏朝他使眼色。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张谦的儿子张承宇站在不远处,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篆书

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
与李墨女儿的竹笔刻字一模一样。
周兄,
沈砚秋压低声音,张承宇与李墨之死,有何关联
周明远打了个寒噤:李墨死前,曾去张府勒索……
说掌握了张大人贪墨漕运款的证据。
漕运款!沈砚秋与苏清晏对视一眼,都明白了
——
张谦阻挠漕运改革,正是为了掩盖贪墨的罪证。李墨不仅知道科场舞弊,还撞破了更大的阴谋。
第十章
漕运案,墨指真凶
暮色中的漕运码头,商船的灯笼在水面晃出破碎的光影。沈砚秋跟着苏清晏登上一艘
红船,船尾漆着
九道杠,舱底暗格藏着
火耗银。舱门推开时,浓重的霉味里混着淡淡的墨香
——
那是张谦奏折上特有的松烟墨味。
家父查了三个月,
苏清晏指着舱底堆积的麻袋,这些本该运往灾区的粮食,被换成了沙土,账目上却写着‘足额送达’。麻袋上的封条印着‘淮安仓’,签字验收的,正是张谦的心腹。
沈砚秋蹲下身,指尖抚过封条。墨魂术发动时,封条上
漕运司
三字的墨迹突然扭曲,化作一串数字:景泰二十三年三月初七,白银五万两,入张府密库。
三月初七,正是李墨被灭口的前一天。
找到了。
苏清晏从账本里抽出一张字条,这是从张府密库搜出的,上面写着‘李墨知晓,速除’。笔迹与张承宇写给赵承煜的信一模一样。
沈砚秋捏紧字条,忽然听见舱外传来脚步声。张承宇带着家丁闯了进来,手里举着刀:沈砚秋,你坏我父亲好事,今日定要你葬身江底!
家丁蜂拥而上,沈砚秋借船舱立柱躲闪,墨魂术让他看清张承宇的刀路
——
墨迹杂乱,显其心浮气躁。苏清晏从袖中甩出袖箭,射中为首家丁的手腕。混乱中,沈砚秋撞翻了一个木箱,里面滚出数十锭银子,每锭刻着极小的

字。
这些就是贪墨的赃银!
沈砚秋大喊。张承宇见状,举刀朝他砍来。千钧一发之际,阿竹冲出来用身体挡住这一刀。
公子快跑……
阿竹的血溅在沈砚秋脸上,他怀里揣着沈砚秋赠予的《论语》,书页夹着碎银
——
原想考完给母亲治病。
拿下他!
苏尚书带着官差赶到时,张承宇已被沈砚秋死死按住。沈砚秋看着阿竹倒在血泊里,忽然想起李墨女儿怯怯的眼神
——
这世间的公道,总要有人用性命去换。
三日后,张谦父子伏法,漕运贪墨案告破。沈砚秋捧着阿竹的牌位,站在林文渊的墓前。墓碑上的字迹经风吹雨打已有些模糊,他伸手抚过,那熟悉的暖意传来,像恩师在说:守真者,终能见光。
第十一章
旧物藏秘,故吏现身
暮春的细雨打湿了林文渊墓前的青石板,沈砚秋将阿竹的牌位并排放在恩师墓碑旁,指尖抚过碑上
守真
二字,那熟悉的暖意竟带着一丝微颤。他从怀中取出一方褪色的锦盒,里面装着半枚断裂的玉印,印文
文渊
二字仅存左半。
公子,雨大了。
苏清晏撑着油纸伞站在身后,裙角沾了泥点,刑部刚传来消息,张谦狱中自尽前,咬破手指写了三个字
——‘东宫印’。
沈砚秋猛地回头,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东宫当今太子
他忽然想起林文渊的辩词里,曾隐晦提及
储位之争,墨染宫墙,当时以为是泛指,如今想来竟是实指。
伞下的沉默被一阵马蹄声打破。穿皂衣的信使翻身下马,铜铃上刻
驿
字,与手中信函的火漆印一致:沈大人,城西破庙有位姓柳的老先生,说持此信见您,关乎林公生前一桩秘事。
信函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墨迹里却透着与林文渊相似的清正。
破庙的蛛网蒙着尘埃,墙上画着残缺的
魁星点斗
图。姓柳的老者背对着门,正在墙上题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正是当年林文渊因
文字狱
被贬的导火索诗句。
沈小友来得巧。
老者转身,脸上刻满皱纹,左眼已盲,老夫柳明远,曾是林公的誊录官。
他指着墙上的诗,这诗不是林公写的,是旁人仿他笔迹栽赃,墨色浮而不沉,细看便知。
沈砚秋指尖触到墙面,墨魂术瞬间铺开
——
那诗句的墨迹里果然裹着浮躁的虚影,与张谦幕僚的笔迹如出一辙。柳老先生,
他沉声问,您可知‘东宫印’是什么意思
柳明远突然剧烈咳嗽,从怀中掏出一卷残破的账册:这是林公当年查的东宫采办账,每笔支出都比市价高三成,多出的银子……
进了太子詹事府。
他指着账册上的朱砂印,这印泥里掺了西域的龙涎香,只有东宫能用。林公就是发现了这个,才被灭口。
雨声渐急,沈砚秋忽然明白
——
科场舞弊、漕运贪墨,都是太子党为敛财布的局。赵侍郎、张谦不过是棋子,真正的黑手是东宫。
小心!
苏清晏突然将他推开,一支羽箭擦着沈砚秋的耳畔钉进柱上。庙外传来马蹄声,柳明远将账册塞进沈砚秋怀里:老夫引开他们,账册……
交给苏大人!
说罢提剑冲了出去,惨叫声很快淹没在雨幕里。沈砚秋望着庙门,柳明远用血写下的
东宫
二字,正与他的墨魂术产生共鸣。
第十二章
东宫施压,墨辨伪证
早朝的气氛比往日凝重。太子詹事王显站在殿中,手里举着那卷残破的账册,声音洪亮如钟:陛下,沈砚秋私藏诋毁东宫的伪证,勾结罪臣余党柳明远,其心可诛!
沈砚秋出列奏道:陛下,此账册确为林文渊所留,上面的采办记录与东宫库房的入库单能一一对应,臣愿当庭比对。
放肆!
王显厉声打断,东宫库房的记录岂容你这寒门小子置喙东宫采办有‘内监监守’,岂能有假!
苏尚书出列拱手:陛下,詹事大人言过其实。沈探花查清科场与漕运二案,功不可没,其心可昭日月。
皇帝咳嗽着摆摆手:传东宫库房的账册来。
太监取来账册时,王显眼中闪过一丝得意。沈砚秋翻开两本账册,指尖同时抚过相同日期的记录
——
东宫账册上的
白银千两
四字,墨迹看似沉稳,实则在

字的竖钩处有极淡的分叉,像被人用针尖改过,原本应是
五千两,墨底还残留着
雌黄
的痕迹。
陛下请看。
沈砚秋将账册呈给皇帝,此字被人篡改,墨迹下的虚影仍存。柳老先生死前说,多出的银子用于豢养死士,去年京兆尹府丢失的三十柄制式长刀,便是被这批死士取走。
王显脸色煞白,却强辩:一派胡言!你有何证据
证据在此。
苏清晏捧着一个锦盒走上前,里面是一柄长刀,刀柄刻着
东宫卫
三字,此刀是柳老先生从死士身上夺下的,其锻造工艺与兵部档案中东宫卫的佩刀完全一致。
皇帝看着刀上的刻字,又看看账册上的篡改痕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着王显:查!若有欺瞒,诛九族!
第十三章
端午宴,毒墨藏锋
端午的龙舟鼓声震彻长安,沈砚秋随苏尚书赴东宫的午宴时,衣襟里藏着柳明远留下的半枚玉印。太子赵珩端坐在主位,身着杏黄色常服,绣五爪龙纹,笑容温和地亲手斟酒:沈探花年轻有为,本宫敬你一杯。
内侍端上
角黍,用楝叶包裹;殿外传来龙舟鼓声,太子命人取
雄黄酒
赐宴。酒盏相碰时,沈砚秋指尖触到太子的衣袖,墨魂术骤然警铃大作
——
那月白锦袍的墨迹里裹着与张谦奏折同源的寒意,只是更浓、更沉,像深潭里的冰。
听闻沈探花能辨墨迹真伪
太子忽然指着墙上的《离骚》拓本,此乃本宫近日临摹,不知有何不妥
沈砚秋抬头望去,拓本上
怨灵修之浩荡兮
一句,灵修
二字的墨色略深,笔触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暴戾。他想起恩师曾说,太子幼时师从奸臣严嵩,其字外柔内刚,藏着野心。
殿下笔法精妙,
沈砚秋缓缓道,只是‘灵修’二字似有重描,墨迹浮于纸表,不如其他字沉稳。
太子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抚掌:沈探花果然好眼力。这拓本确是宫人不慎污了墨,本宫一时心急重描了。
他话锋一转,听闻你寻得林文渊的半枚玉印可否一观
沈砚秋心头一紧,正欲推辞,苏清晏忽然起身:殿下,臣女近日得了一方古砚,想请沈探花品鉴。
她示意侍女呈上砚台,石质温润,正是林文渊当年常用的端砚,砚池刻着
守拙
二字,与沈砚秋的
守真
木牌形成呼应。
沈砚秋接过砚台,指尖抚过砚池,墨魂术穿透石质
——
砚底刻着极小的
潜龙
二字,墨迹陈旧,竟是先帝御笔!他忽然明白,林文渊不仅是忠臣,更是先帝安插在东宫的眼线。
宴席过半,太子借故离席。沈砚秋瞥见王显跟了出去,两人在廊下低语,王显手里拿着个墨锭,墨色发乌,透着诡异的光。
那是‘牵机墨’。
苏清晏凑到他耳边,声音极轻,用鹤顶红混合松烟制成,需用‘无根水’研磨方显毒性,墨锭刻‘东宫监制’。林公当年就是被这种墨害死的。
第十四章
宫墙夜,以墨证道
三更的梆子声刚过,东宫的书房突然燃起灯火。沈砚秋借着修撰《科场考略》的名义留在宫中,此刻正趴在墙头,看着太子在灯下书写。东宫守卫是
东宫卫率府
军士,持
腰牌
出入,三更后需
传筹,但沈砚秋用墨魂术识别出部分守卫实为太子私兵,腰牌上无
卫率府
朱砂印。
案上的墨锭正是那方
牵机墨,太子写的是给边关将领的密信,字迹与当年诬陷林文渊的伪证如出一辙。沈砚秋屏住呼吸,墨魂术将每一个字的墨迹记下
——待秋收后,以‘清君侧’为名,兵临城下,墨迹里的暴戾几乎要冲破纸页。
公子,苏大人的人已在宫门外接应。
阿竹的堂弟阿石低声道,眼里有着同样的执拗。
沈砚秋正欲离开,忽然看见太子将密信交给王显,又从暗格里取出一卷黄绸
——
竟是拟好的退位诏书,上面盖着伪造的皇帝玉玺,印泥缺
龙涎香,墨魂术显
工部伪造
字样。
不好!
沈砚秋拽着阿石躲进假山,他们要逼宫!
三更三刻,东宫突然响起急促的钟声。王显带着披甲的死士冲出,口中喊着
护驾,实则往皇帝寝宫而去。沈砚秋趁机溜进书房,将密信和退位诏书塞进袖中,却在转身时撞见太子。
沈砚秋,你果然没让本宫失望。
太子手持长剑,剑法学自
锦衣卫指挥使,招式狠辣,但墨迹虚影显其心乱
——
剑招有三处破绽,林文渊没能完成的事,你替他完成了。
沈砚秋后退半步,将端砚挡在胸前:先帝的‘潜龙’砚在此,你敢弑君篡位,就不怕九泉之下无颜见先帝
太子冷笑:先帝早已老朽,这天下本就该是我的!
他挥剑刺来,沈砚秋侧身躲过,砚台撞上书架,滚落的书册砸在太子脚边,其中一本正是林文渊的《辨墨要诀》。
太子看见书名,动作顿了顿。沈砚秋趁机冲出书房,却被死士拦住。千钧一发之际,苏尚书带着禁军赶到,灯笼的光映着沈砚秋手中的密信,像一把劈开黑暗的刀。
第十五章
守真志,墨照汗青
晨光透过太和殿的窗棂,照在沈砚秋手中的三证上
——
太子的密信、伪造的退位诏书、先帝的
潜龙
砚。文武百官跪了一地,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虽仍苍白,眼神却清明如镜。
赵珩,你还有何话可说
皇帝的声音不大,却震得梁柱嗡嗡作响。
太子被押在殿中,忽然笑了:成王败寇而已。林文渊、沈砚秋,你们以为赢了吗这官场,这墨,从来都是杀人的刀!
沈砚秋出列,将三证呈给皇帝:陛下,墨可杀人,亦可证道。林公以笔墨守真,臣愿继其志,编修《科场新典》,废‘纳粟入监’,设‘誊录官互查制’,杜绝舞弊,还天下学子一个清明。
皇帝接过端砚,抚着上面的
潜龙
二字,叹息道:林文渊当年说,‘墨有灵性,能辨忠奸’,朕今日信了。
他看向沈砚秋,朕封你为翰林院学士,总领新典编修,赐‘守真金笔’一支
——
笔杆为紫檀木,笔头用紫毫,笔帽刻‘景泰年制’。
三日后,沈砚秋在翰林院开馆编书,苏清晏送来一叠江南贡纸,暗纹为
莲,纸上有她用蝇头小楷写的
共勉
二字。家父说,这纸性韧,能存百年。
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鬓边的白玉簪映着晨光。
沈砚秋提笔蘸墨,金笔落在纸上,写下
科场者,国之公器,墨不可染,心不可欺。墨迹透过纸背,仿佛印在了历史的长卷上。
窗外,新科进士们正在曲江宴饮,跨马游街,沈砚秋的马前悬
探花及第
红绸,与开篇的青布长衫形成对比。墨香漫过朱雀街,恰似春雨润青阶
——
那些藏在墨迹里的公道,终如种子破土,在大靖的土地上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