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老巷与写字楼
上海的六月,已经带着黏腻的湿热。
苏晚站在拾光阁的后门,正小心翼翼地将一盆刚换盆的文竹搬回屋檐下。老城区的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行,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侧是斑驳的砖墙,墙头上探出几只调皮的爬山虎,与不远处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形成奇妙的割裂感。
拾光阁藏在巷子深处,门脸不大,木质招牌上的拾光二字是苏晚祖父的手迹,已经有些褪色。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迎面是淡淡的樟木味和墨香——工作室里堆满了待修复的古籍,泛黄的纸页、断裂的书脊、模糊的字迹,在苏晚眼里都是有生命的存在。
小晚,这批明代的县志,虫蛀得厉害,怕是要费些功夫。师父周老先生戴着老花镜,正在灯下用镊子挑去书页上的霉斑。
苏晚点点头,接过放大镜,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凹凸不平的虫洞:没事,慢慢来。
对她而言,修复古籍就像在与时间对话,急不得。一页纸,可能需要用清水润透、用浆糊细细粘合、用镊子一点点抚平褶皱,往往一天下来,也只能修复寥寥数页。但这种慢,让她心安。
而此时,十公里外的星芒科技总部大厦顶层,陆则衍刚结束一场跨国视频会议。落地窗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玻璃幕墙上反射着刺眼的阳光,与他身上剪裁精良的深灰色西装一样,透着冷硬的效率感。
陆总,‘城市记忆’项目的首批合作名单出来了,其中有个老城区的古籍修复工作室,叫‘拾光阁’,负责人说……需要我们提供的古籍数字化方案,必须配合他们的修复进度,可能会拖慢整体上线时间。助理小陈抱着平板,语气有些犹豫。
陆则衍揉了揉眉心,指尖在桌面上敲了敲——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城市记忆是星芒科技今年主推的文化项目,计划将城市老物件、古籍、口述历史等数字化,做成线上互动平台,核心是快和全。
拖慢进度他抬眼,眼神锐利,告诉他们,星芒的项目不等人。要么按我们的时间节点来,要么换下一家。
在他的逻辑里,效率就是一切。传统技艺值得尊重,但在商业世界里,必须为结果让路。
小陈面露难色:可是陆总,那批要修复的明代县志,是现存最完整的版本,业内都说‘拾光阁’的苏师傅是这方面的专家……
专家陆则衍扯了扯嘴角,带着点不以为然,再专业,跟不上时代,也只能被淘汰。他拿起西装外套,地址发我,我去会会这位‘专家’。
第二章
格格不入的相遇
陆则衍的车开进老巷时,引起了不小的骚动。黑色的宾利在狭窄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扎眼,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与周围的宁静格格不入。
他皱着眉推开车门,打量着眼前的巷子:墙皮剥落,电线像蜘蛛网一样缠绕在半空,几个老人坐在门口摇着蒲扇,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他。这与他熟悉的CBD世界,仿佛是两个星球。
按照地址找到拾光阁时,门是虚掩着的。陆则衍没敲门,直接推了进去。
一股混合着霉味、墨香和樟木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习惯了香氛和消毒水味的他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屋里光线偏暗,几盏老式台灯照着工作台,一个穿着浅蓝色棉麻衬衫的女生正背对着他,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一支细如发丝的竹镊子,专注地摆弄着什么。
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的头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露出一截白皙的脖颈,动作轻柔得像在进行一场仪式。
抱歉,请问……陆则衍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屋里显得有些突兀。
女生猛地回过头,手里的镊子啪地掉在桌上。她戴着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很大,带着被惊扰的茫然,像受惊的小鹿。
你是苏晚看着眼前的男人,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与这间屋子的气质完全不符,眼神里带着警惕。
陆则衍,星芒科技。他伸出手,语气带着惯有的疏离和压迫感,关于‘城市记忆’项目,我们需要谈谈。
苏晚没有立刻握手,只是站起身,指尖下意识地擦了擦衣角——那里沾了点修复用的浆糊。我是苏晚。请坐。她指了指旁边一张旧藤椅,椅子上还放着一本翻开的线装书。
陆则衍看着那把布满划痕的藤椅,犹豫了一下,还是坐下了,尽量让自己的西装远离那些看起来不干净的纸页。苏小姐,我直说了。你们工作室承接的县志修复,需要配合我们的数字化进度,下月初必须完成首批扫描。
苏晚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不可能。这批县志虫蛀严重,纸页酥脆,需要先做脱酸、修补,至少需要三个月。如果为了赶时间强行扫描,很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损坏陆则衍挑眉,我们有最先进的无损扫描技术,不会……
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耐心。苏晚打断他,语气虽然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古籍修复不是流水线作业,每一页都有自己的脾气。陆总,您做科技的,应该懂‘尊重规律’吧
陆则衍的脸色沉了沉。他习惯了发号施令,第一次有人用这种语气跟他说话,还是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生。苏小姐,这是商业合作,讲究的是效率和结果。三个月星芒的项目等不起。
那我只能说,合作不了。苏晚弯腰捡起地上的镊子,小心翼翼地放回工具盘里,对我来说,保护古籍比赶进度重要。
你知道拒绝星芒,意味着什么吗陆则衍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她,语气里带着警告,这个项目能给‘拾光阁’带来多少曝光,多少后续合作,你应该清楚。
苏晚抬起头,直视着他的眼睛,镜片后的目光清澈而坚定:陆总,我修复古籍,是因为它们值得被好好对待,不是为了曝光。
空气仿佛凝固了。
陆则衍看着眼前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固执得像块石头的女生,第一次感到了挫败。他习惯了用利益和效率说服别人,却没想到在这里碰了个硬钉子。
好。他扯了扯领带,语气冷了下来,我会让助理联系其他工作室。希望你不会后悔。
说完,他转身就走,木门在他身后砰地一声关上,震得工作台上火柴盒大小的油灯都晃了晃。
苏晚看着紧闭的门,轻轻吁了口气,心跳得有些快。她走到窗边,看着那辆黑色的宾利驶离巷子,车尾扬起的灰尘落在墙角的青苔上。
她知道陆则衍说的是对的,星芒的项目能给拾光阁带来很多好处,甚至能让更多人知道古籍修复这个行业。但她不能妥协。
就像祖父教她的:修书如修心,急不得,假不得。
而另一边,陆则衍坐在车里,脸色阴沉。小陈小心翼翼地问:陆总,真的换工作室吗业内确实只有苏晚能处理那批县志……
陆则衍没说话,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他想起苏晚那双清澈又固执的眼睛,想起她小心翼翼对待那些破旧纸页的样子,心里莫名地有些烦躁。
再给她一周时间。他突然说,一周后,我要看到具体的修复方案,必须兼顾进度。
他不信,这个世界上还有钱和效率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三章
水火不容的方案
一周后,陆则衍再次来到拾光阁。
这次他没开车,而是步行穿过巷子,身上换了件休闲衬衫,少了些压迫感,但眼神里的审视依旧。
苏晚递给她一份手写的修复方案,字迹娟秀工整,上面详细列出了县志的损坏程度、修复步骤、所需时间,甚至标注了哪些页面可以优先扫描,哪些必须完全修复后才能动。
优先扫描的部分,需要我们派技术人员现场操作,全程由我监督,避免损伤。苏晚解释道,这样可以先满足你们的部分上线需求,剩下的……我会尽量加快,但最少也要两个月。
陆则衍看着方案上密密麻麻的字,眉头皱得更紧。两个月还是太慢。他拿出手机,调出一个表格,我让技术部做了评估,用我们的设备辅助修复,比如激光除霉、数字化预修复模型,能节省至少一半时间。
苏晚看着他手机上那些冰冷的参数和流程,摇了摇头:陆总,机器能做的,只是辅助。真正的修复,还是要靠手,靠感觉。就像这页纸,虫蛀的缺口需要用同样年代的纸补,补的时候要注意纸张的纤维走向,甚至墨色的深浅……这些,机器学不会。
她拿起一张修复了一半的书页,指着上面一处细微的修补痕迹:你看这里,我用了三层纸,每层的厚度都不一样,才能让补上去的地方和原纸融为一体,摸起来没有凸起。这需要耐心,机器做不到。
陆则衍看着她指尖下的纸页,那些细微的痕迹,他不凑近看根本注意不到。他第一次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技术,在这些泛黄的纸页面前,似乎真的有些无力。
但效率……
效率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苏晚打断他,语气依旧平静,陆总,您做‘城市记忆’,是为了留住城市的过去,对吗如果为了快,把过去的痕迹弄坏了,那还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让陆则衍沉默了。
他创办星芒,最初的想法确实是想用科技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更多人看到被遗忘的东西。只是后来,在商业的浪潮里,他渐渐习惯了用数据衡量一切,忘了初衷。
好。他收起手机,语气缓和了些,就按你的方案来。但优先扫描的部分,必须在下周开始。技术人员我会派来,听你指挥。
苏晚有些意外,没想到他会同意。谢谢。
别忙着谢。陆则衍看着她,作为交换,我要在你工作室待一段时间,观察修复过程。我需要知道,你的‘慢’,到底值不值得。
苏晚愣住了:你要在这里待着
怎么不欢迎陆则衍挑眉,还是怕我看到你们‘低效’的秘密
我没有秘密。苏晚咬了咬唇,只是……这里不方便。
工作室很小,到处都是书和工具,他这样的人待在这里,怎么看都别扭。
没什么不方便的。陆则衍环顾四周,找了个角落的空位,我带了电脑,不打扰你。
说完,他还真就拿出笔记本电脑,在那个堆满了旧书的角落坐了下来,打开了工作界面。
苏晚看着他熟练地处理邮件、开视频会议,听着键盘敲击的声音在安静的工作室里回荡,只觉得浑身不自在。
一个是快节奏的科技精英,一个是慢生活的古籍修复师。
一个是冰冷的代码和数据,一个是温热的指尖和墨香。
就这样,在这间小小的拾光阁里,开始了一场奇妙的共处。
第四章
意外的援手
陆则衍在拾光阁待了三天,像个沉默的影子。
他坐在角落的旧藤椅上,笔记本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脸上,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偶尔接起电话,语气简洁干练,与周围的墨香、虫鸣格格不入。苏晚起初很不自在,总觉得他的存在像块冰,冻得空气都发僵,直到第四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节奏。
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向来糟糕,雨水顺着屋檐灌进窗缝,工作台边缘很快积了一滩水。苏晚正修复的那册县志最是脆弱,纸页遇水就会发皱,她手忙脚乱地找塑料布遮盖,情急之下打翻了装浆糊的瓷碗,米白色的浆糊溅在书页上,瞬间晕开一小片湿痕。
糟了!苏晚急得指尖发颤。这种明代宣纸一旦沾上浆糊,处理不当就会留下永久的印子,之前半个月的心血可能全白费。
就在她慌神时,一道阴影覆了过来。陆则衍不知何时站到了桌边,手里拿着一包纸巾和一瓶蒸馏水——那是他早上买咖啡时顺手带的,本想自己用。
别动。他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用蒸馏水轻轻点在污渍边缘,让浆糊慢慢化开,再用干纸巾吸,动作要轻。
苏晚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上周看你处理过类似的情况。陆则衍已经蹲下身,拿过她手里的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开沾了浆糊的纸页,左手扶着页角,别让它卷起来。
他的动作不算熟练,甚至带着点生涩,但异常稳。指尖偶尔碰到她的手,温热的触感像电流,让苏晚心跳漏了一拍。她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平日里锐利的眼神此刻变得柔和,长睫垂着,在眼下投出一小片阴影,竟有种说不出的认真。
十几分钟后,浆糊终于被清理干净,纸页上只留下淡淡的水痕,通风晾干后应该不会留下印记。苏晚松了口气,抬头时撞进陆则衍的眼睛里,他的目光还停留在书页上,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好奇。
谢谢。她小声说,脸颊有点发烫。
陆则衍收回手,指尖还沾着点湿意,他轻咳一声,转身坐回角落,假装继续看电脑,耳根却悄悄泛红。刚才近距离看着她的侧脸,睫毛像小扇子,呼吸带着淡淡的樟木味,竟让他有些心神不宁。
暴雨没停,周老先生担心漏雨,让苏晚提前收工。陆则衍跟着她走出工作室,巷子里的积水没过脚踝,他新买的运动鞋踩进去,溅起一串水花。
我送你吧。他突然说。
苏晚愣了愣:不用,我家就在前面……
水太深。陆则衍打断她,脱下西装外套递给她,垫在包里,别弄湿了东西。
外套上有淡淡的雪松味,带着他的体温。苏晚抱着外套,看着他弯腰卷起裤腿,露出结实的小腿,在积水里稳稳地走着,突然觉得这个总是强调效率的男人,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
走到巷口时,陆则衍的车竟然停在路边——他今天还是开了车,只是没敢往里开。上车,我送你到小区门口。
车里很干净,放着舒缓的钢琴曲,与他平日雷厉风行的样子完全不同。苏晚看着窗外倒退的老巷,突然想起什么:你上周说……观察我的‘慢’值不值得,现在有答案了吗
陆则衍握着方向盘的手顿了顿,侧头看她:至少知道,有些慢,是必要的。
他没说值得,但语气里的松动,苏晚听出来了。
车在小区门口停下,苏晚把叠好的外套还给他,上面还留着她的温度。今天真的谢谢你。
举手之劳。陆则衍接过外套,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指尖,两人都像被烫到般缩回手。他清了清嗓子,明天我晚点到,你把需要优先扫描的书页整理出来。
好。
苏晚下车时,雨小了些。她回头看了一眼,陆则衍的车还停在原地,车窗降下,他正看着她的方向,见她回头,立刻转开视线,假装看后视镜。
苏晚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转身走进小区。
车里,陆则衍摸着外套上残留的淡淡墨香,心跳莫名快了半拍。他打开手机,翻到小陈发来的消息:陆总,周老先生的病历调出来了,是慢性肺病,需要静养,不能接触粉尘。
陆则衍的眉峰蹙了起来。拾光阁里虽然干净,但古籍修复难免有纸屑、灰尘,老先生的身体……
他发动车子,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他能做的,不止是观察。
第五章
笨拙的关心
第二天,陆则衍带了个巨大的纸箱来拾光阁。
打开一看,里面是空气净化器、无粉尘吸尘器,还有几包进口的防尘口罩。周老先生正在整理工具,看到这些东西,愣了愣:小陆总,这是……
工作室粉尘多,对您身体不好。陆则衍说得理所当然,指挥着跟来的技术人员安装净化器,这台净化器带空气监测功能,粉尘超标会自动报警。
苏晚站在一旁,看着他熟练地调试机器,心里有些复杂。她知道他是好意,可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摆在古色古香的工作室里,总觉得有点怪异。
太破费了。她小声说。
项目预算里的。陆则衍随口找了个理由,眼神却有些闪躲。其实这是他昨晚让助理紧急采购的,根本没走项目流程。
净化器开始工作,发出轻微的嗡嗡声,空气里的灰尘似乎真的少了些。周老先生戴上口罩试了试,笑着说:这东西真不错,比我那老棉布口罩好用多了。
陆则衍难得露出点笑意:您戴着舒服就好。
那天下午,技术人员开始扫描优先处理的书页。苏晚站在一旁监督,陆则衍没回角落,而是靠在工作台边看着。他看着苏晚用镊子轻轻抚平纸页,看着扫描仪的光束缓缓划过泛黄的字迹,看着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文字在屏幕上一点点清晰起来,突然觉得,这种慢确实有它的道理。
扫描到一半,苏晚的手机响了,是医院打来的,说周老先生的药快没了,让家属去取。她皱起眉,今天师父身体不舒服,她走不开,可药又不能耽误。
我去。陆则衍突然开口,地址发我,正好出去透透气。
苏晚犹豫了:会不会太麻烦你
顺路。陆则衍拿起车钥匙,语气轻松,正好看看你们老城区的药店,跟CBD的有什么不一样。
他走后,周老先生看着苏晚泛红的耳根,笑了笑:这小伙子,看着冷,心倒细。
苏晚低下头,假装整理工具:师父您别乱说,他就是……顺手帮忙。
可心里那点微妙的暖意,却怎么也压不住。
陆则衍回来时,不仅带了药,还拎了个食盒,里面是刚买的桂花糕。药店旁边有家老字号,闻着挺香,就买了点。
桂花糕还冒着热气,甜香混着樟木味,在空气里弥漫开来。苏晚拿起一块,咬了一小口,软糯清甜,是她小时候常吃的味道。
谢谢。她抬头,正好对上陆则衍的目光,他眼里带着点期待,像个等待夸奖的孩子。
好吃吗
嗯,好吃。
陆则衍的嘴角弯了弯,像冰雪初融。
那天晚上,陆则衍破天荒地没加班。他坐在车里,看着拾光阁的灯亮到很晚,苏晚的身影在窗后忙碌着,偶尔抬头看看窗外,像幅安静的画。他打开手机,翻到之前让小陈做的拾光阁改造方案——原本是想说服苏晚扩大工作室,引入自动化设备,现在看来,或许可以换个思路。
他给小陈发消息:找个懂古建筑修复的团队,做份‘拾光阁’的防尘改造方案,保留原貌,重点解决通风和粉尘问题,预算不是问题。
小陈秒回:陆总,您这是……对古籍修复转性了
陆则衍看着窗外的灯光,手指在屏幕上敲了敲:不是转性,是觉得有些东西,值得被好好对待。
第六章
风波骤起
扫描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首批数字化的县志片段在城市记忆平台试上线,意外地火了。网友们被那些修复后的古籍细节打动,纷纷留言询问修复故事,拾光阁和苏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你看,效果不错吧陆则衍把手机递给苏晚,屏幕上是平台的实时数据,点赞和转发量还在飙升。
苏晚看着那些赞美,有些不好意思:都是大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不,是你的手艺好。陆则衍说得认真,下周有个文化沙龙,主办方想邀请你去做分享,讲讲古籍修复,顺便宣传下项目,你愿意去吗
苏晚犹豫了。她性子内向,最怕在人多的地方讲话。
去吧。周老先生在一旁说,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是好事。
苏晚最终还是答应了。
沙龙那天,陆则衍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工作室接她。苏晚穿了件浅杏色的连衣裙,化了淡妆,长发披肩,少了些平日的沉静,多了几分柔和。陆则衍看着她,愣了几秒,才找回自己的声音:走吧。
沙龙现场来了很多人,有媒体,有文化学者,还有星芒的合作伙伴。苏晚站在台上,起初有些紧张,声音发颤,但说到古籍修复的细节时,眼睛亮了起来,语速也自然了许多。
修复古籍就像拼图,每一片碎片都有它的位置,急不得,也错不得。她举起一张修复前后的对比图,这页纸缺了个角,我们找了三个月,才在另一本残卷里找到匹配的纸样,一点点补上去……
台下静悄悄的,所有人都被她的讲述吸引。陆则衍坐在第一排,看着台上闪闪发光的她,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人突然站起来,举着手机大声说:苏小姐,别装得那么清高了!有人拍到你收了星芒的好处,故意拖延修复进度,好抬高价格!
现场一片哗然。男人手机屏幕上,是几张模糊的照片,拍的是陆则衍送苏晚回家、给工作室送设备的场景,配文是古籍修复师与科技公司CEO关系匪浅,疑似利益输送。
苏晚的脸瞬间白了,握着话筒的手开始发抖:不是的……我没有……
不是那这些照片怎么解释男人步步紧逼,星芒的项目预算超标,是不是都花在你身上了
陆则衍猛地站起身,走到台上,将苏晚护在身后,眼神冷得像冰:这位先生,说话要讲证据。星芒给‘拾光阁’的设备,是项目合作的必要投入,所有账目都可公开。至于拖延进度,是因为我们尊重专业,不想破坏文物。
谁知道是不是你们串通好的男人不依不饶。
陆则衍拿出手机,点开一段录音:这是你昨天联系我助理,说要‘爆料’换好处的录音,需要我公放吗
男人的脸色瞬间变了,灰溜溜地想走,被保安拦住了。
现场的骚动渐渐平息,主持人圆了场,沙龙继续,但苏晚的心情已经跌到谷底。她站在台上,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审视,刚才的自信消失得无影无踪。
活动结束后,陆则衍送苏晚回家。车里一片沉默,苏晚看着窗外,眼圈红红的。
对不起。陆则衍先开口,是我没处理好,让你受委屈了。
不关你的事。苏晚声音发哑,是我不该来的,我就不适合这些……
别这么说。陆则衍打断她,停下车,认真地看着她,你今天讲得很好,那些质疑你的人,是他们不懂你的专业和坚持。别因为别人的恶意,否定自己。
他的眼神很坚定,像一束光,驱散了苏晚心里的阴霾。她看着他,突然觉得,有他在身边,好像再难的事,也没那么可怕了。
陆则衍,她小声说,谢谢你。
这是她第一次叫他的名字,不是陆总,而是陆则衍。
陆则衍的心跳漏了一拍,他别过头,假装看窗外,声音有点不自然:没事。
车窗外,霓虹闪烁,映在两人脸上,晕开一片温柔的光。有些东西,在沉默中,悄悄变了质。
第七章
心意渐明
风波过后,陆则衍查到那个闹事的男人是竞争对手公司派来的,故意搅局。他没声张,只是用商业手段让对方付出了代价,然后在城市记忆平台上发布了详细的合作说明和账目公开,舆论很快平息了。
但苏晚和陆则衍的关系,却变得不一样了。
他来工作室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再只是坐在角落看电脑,会主动帮苏晚整理工具,会在她累的时候递上一杯温水,甚至学着辨认不同的纸张材质。苏晚也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会跟他讲古籍里的故事,会在他忙得忘了吃饭时,给他留一份外卖。
一天晚上,两人加班到很晚,处理最后一批需要扫描的书页。窗外的月光透过木窗照进来,落在工作台上,镀上一层银辉。
你看这页。苏晚指着县志里的一段话,记载的是明代这里的市集,跟现在的老巷很像,‘每日辰时开市,贩夫走卒云集,叫卖声不绝’,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陆则衍凑过去看,鼻尖几乎碰到她的头发,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是挺像的。他的声音低沉,带着点沙哑,不过现在的老巷,少了点叫卖声,多了点……安静。
安静也挺好的。苏晚侧头看他,月光落在他眼里,像盛着星星,就像现在这样。
四目相对,空气仿佛凝固了。陆则衍的心跳得飞快,他看着她近在咫尺的唇,忍不住想靠得更近。
就在这时,苏晚的手机响了,是医院打来的,说周老先生突然咳血,正在抢救。
两人吓坏了,连夜赶到医院。手术室外,苏晚坐立不安,手一直在抖。陆则衍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热让她稍微平静了些。
别怕,老先生会没事的。他轻声安慰。
手术做了三个小时,医生说情况稳定了,但需要住院观察,而且以后不能再接触粉尘,也就是说,不能再待在拾光阁了。
苏晚的眼圈红了:那工作室怎么办师父一辈子都在那里……
我有办法。陆则衍说,之前让团队做的改造方案,重点就是防尘和通风,现在正好派上用场。我让他们加快进度,保证老先生出院后,能在干净的环境里继续工作。
苏晚看着他,心里涌上一股暖流。这个总是说效率至上的男人,却默默为她做了这么多。
陆则衍,她鼓起勇气,抬头看着他,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陆则衍看着她泛红的眼睛,沉默了几秒,然后认真地说:因为我喜欢你。
三个字,清晰地落在苏晚耳里,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她愣在原地,忘了反应。
陆则衍以为她吓到了,连忙补充:你不用急着回答,我只是想让你知道……
我知道。苏晚打断他,脸颊发烫,我……我需要想想。
好。陆则衍笑了笑,眼里的紧张散去,只剩下温柔,我等你。
那天晚上,苏晚在医院陪护,陆则衍回去处理工作室的改造事宜。她看着窗外的星空,想起他说我喜欢你时认真的样子,心里像揣了颗糖,甜丝丝的。
她想起第一次见面时的冲突,想起他笨拙地帮她清理浆糊,想起他送来的桂花糕,想起他在沙龙上护着她的样子……原来,不知不觉中,这个快节奏的男人,已经走进了她慢下来的世界里。
第八章
墨香与霓虹的和解
拾光阁的改造用了半个月,完全保留了老房子的原貌,只是在屋顶加了隐形通风管,墙面做了防尘处理,还隔出了一间干净的休息室,供周老先生静养。
周老先生出院那天,看到焕然一新的工作室,眼眶湿了:小陆总,让你破费了。
应该的。陆则衍笑着说,眼神却看向苏晚。
苏晚被他看得有些不好意思,递给他一个布包:这个给你。
里面是一本线装书,封面上是她手写的霓虹与墨香,里面贴满了修复过程中的照片,还有她写的注解,最后一页,画着两个简笔画小人,一个在修书,一个在看电脑,背景是老巷和写字楼。
我想好了。苏晚抬头,眼神清澈,陆则衍,我也喜欢你。
陆则衍的眼睛亮了起来,像点亮了整片星空。他伸手抱住她,动作轻柔,怕碰坏了她手里的书。谢谢你,苏晚。
周老先生在一旁看着,笑得合不拢嘴。
城市记忆项目最终圆满上线,苏晚的修复故事成了平台最受欢迎的板块。很多人因为这个项目,开始关注古籍修复,甚至有人来拾光阁拜师学艺。
陆则衍依旧很忙,但总会抽出时间来工作室待一会儿。有时是陪苏晚修复古籍,听她讲那些泛黄纸页里的故事;有时是带她去体验他的世界,看一场科技展,听一场音乐会。
他学会了放慢脚步,在老巷的茶馆里陪她喝一下午茶;她也试着加快节奏,在他加班时,去公司给他送一份热饭。
快与慢,霓虹与墨香,看似对立的世界,因为爱,找到了最温柔的和解。
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苏晚在修复一页记载着七夕乞巧的古籍,陆则衍坐在旁边,帮她整理扫描好的电子文件。
你看,古人真浪漫。苏晚指着书页上的插画,用红线穿针,祈求心灵手巧。
陆则衍放下电脑,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里面是一枚银质的书签,上面刻着缠枝莲纹,和苏晚修复的古籍纹样一模一样。
这是我找人定做的,他把书签递给她,算是……我的‘乞巧’吧,祈求能一直留在你身边,看你修书,看你笑。
苏晚接过书签,指尖触到他的温度,心里暖暖的。她抬起头,在他唇上轻轻印下一个吻,像墨滴落在宣纸上,温柔而坚定。
窗外,老巷的青石板路被阳光晒得发烫,远处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光芒,蝉鸣与键盘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关于爱与理解的歌。
有些相遇,看似格格不入,却能在时光里,磨出最温柔的弧度。就像霓虹需要墨香的沉淀,墨香也需要霓虹的点亮,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第九章
来自世界的审视
陆则衍带苏晚见母亲那天,是个初秋的周末。
陆家住在市中心的别墅区,庭院里种着修剪整齐的法国梧桐,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香氛,与拾光阁的樟木味截然不同。陆母穿着香奈儿套装,妆容精致,坐在真皮沙发上,目光落在苏晚身上时,带着审视的锐利。
小晚是做什么工作的陆母端起咖啡杯,指尖涂着正红色的指甲油。
古籍修复。苏晚坐在沙发边缘,手心微微出汗。来之前陆则衍就跟她说过,母亲是金融圈的女强人,对不稳定的职业有些偏见。
古籍修复陆母挑眉,语气里带着不以为然,就是修旧书听起来……挺清闲的。
苏晚攥紧了手里的布包——里面是她修复的一小册清代诗集,想送给陆母当见面礼,此刻却有些拿不出手。
妈,苏晚的工作很有意义,她修复的县志是文物级别的。陆则衍适时开口,握住苏晚的手,给她无声的支持,而且她很专业,业内很有名。
再有名能当饭吃吗陆母放下咖啡杯,看着儿子,则衍,你是星芒的CEO,身边该站一个能帮你打理人脉、撑场面的人,不是整天跟旧纸堆打交道的……
妈!陆则衍打断她,语气沉了下来,我喜欢的是苏晚这个人,不是她的职业。她的工作神圣,比那些所谓的‘人脉’珍贵多了。
苏晚没想到陆则衍会这么直接地维护她,心里又暖又酸。她轻轻挣开他的手,从布包里拿出那册诗集,递到陆母面前:阿姨,这是我修复的诗集,里面有您喜欢的纳兰词。古籍修复不只是修书,是在抢救历史,就像星芒用科技保存记忆一样,我们只是方式不同。
陆母瞥了一眼诗集,封面是素雅的蓝色绫锦,字迹娟秀,修复的痕迹几乎看不出来。她没接,只是淡淡道:我对旧东西没兴趣。
气氛僵了下来。陆则衍拉着苏晚站起来:妈,我们还有事,先走了。
走出陆家别墅,苏晚才松了口气。对不起,是不是给你添麻烦了
跟你没关系。陆则衍皱着眉,是我妈太固执,我会跟她沟通的。
苏晚摇摇头,笑了笑:其实她说得也没错,我们确实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两个世界可以有交集。陆则衍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就像老巷和写字楼,霓虹和墨香,只要我们愿意,就能走到一起。
他的眼神很坚定,苏晚看着他,心里的不安渐渐散去。
那天晚上,陆则衍给母亲打了很久的电话。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知道后来陆母没再反对,只是偶尔会旁敲侧击地问起苏晚的职业规划。陆则衍总是笑着打岔,用行动护着苏晚的坚持。
第十章
纸页间的承诺
深秋的一个傍晚,苏晚在工作室整理古籍时,发现了一个夹在书里的信封。信封已经泛黄,上面写着致吾妻,是民国时期的笔迹。
她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张褪色的信纸,字迹娟秀,写着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君赴前线抗日,已三月未归。家中旧书我每日擦拭,待君归来,共赏窗前月……
苏晚看着信,心里有些发酸。那个年代的爱情,隔着战火,靠着书信维系,却比现在很多快餐式的感情更坚定。
陆则衍来接她时,看到她对着信纸发呆。怎么了
苏晚把信给他看:你说,他们最后见面了吗
陆则衍看完信,沉默了几秒:不知道,但至少他们有过约定,有过期待。他握住苏晚的手,我们比他们幸运,不用隔着战火,不用靠书信。
苏晚抬头看他,路灯的光晕落在他脸上,柔和了他的轮廓。陆则衍,你说我们会像他们一样,有很久很久的约定吗
不止约定。陆则衍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单膝跪地,苏晚,嫁给我吧。不是约定,是承诺。我想和你一起修复古籍,一起看老巷的四季,一起把‘拾光阁’变成我们的家。
盒子里是一枚钻戒,设计很特别,戒托是缠绕的藤蔓,上面镶嵌着一颗小小的蓝宝石,像古籍里描绘的星空。
苏晚愣住了,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下来。她点点头,哽咽着说:我愿意。
陆则衍把戒指戴在她手上,起身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谢谢你,苏晚。
工作室的灯亮着,照在两人相拥的身影上,也照亮了桌上那封民国的信。跨越时空的爱情,在这一刻有了奇妙的呼应。
周老先生第二天知道了消息,笑得合不拢嘴,非要亲手给他们写婚书。他颤巍巍地拿起毛笔,在洒金红纸上写下天作之合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带着老一辈的郑重。
拾光阁里,空气净化器还在低声工作,扫描好的古籍电子版在电脑里安静躺着,新添置的书架上摆着陆则衍送的科技类书籍,苏晚绣的书签挂在他的笔记本上——两个世界的痕迹,就这样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第十一章
融合的温度
婚礼定在明年春天,不大,只请了亲近的朋友和家人。
苏晚穿了件改良的旗袍,上面绣着缠枝莲纹,是她亲手设计的,配着陆则衍送的蓝宝石戒指,素雅又别致。陆则衍穿了件深色西装,胸前别着一朵白玉兰,是苏晚最喜欢的花。
周老先生作为证婚人,上台时激动得有些发抖:小晚和则衍,一个慢,一个快,却能走到一起,靠的不是别的,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世界,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台下掌声雷动。陆母看着台上默契对视的两人,眼神里终于有了释然的笑意,她走到苏晚身边,递过一个锦盒:这是陆家传下来的玉佩,给你。
锦盒里是一枚和田玉佩,雕着凤凰图案,温润通透。苏晚接过来,轻声说:谢谢阿姨。
婚礼后,两人搬进了陆则衍的公寓,但拾光阁依旧是他们最常去的地方。陆则衍把公寓的书房改造成了小型修复室,摆着苏晚常用的工具,他工作累了,就坐在旁边看她修书,有时会笨拙地帮她递镊子,递错了就笑着道歉。
苏晚也开始学着了解他的世界。她会看星芒的发布会直播,会在他跟技术人员讨论方案时,安静地坐在旁边泡茶,虽然听不懂代码,却能从他眼里的光看出他的热爱。
一个周末,两人在拾光阁整理旧物,翻出了陆则衍第一次送来的空气净化器说明书,还有苏晚给的第一本修复笔记。
你看,我们刚开始多别扭。苏晚笑着说。
但现在不别扭了。陆则衍从身后抱住她,下巴蹭着她的发顶,你的墨香,我的霓虹,现在都是家的味道。
窗外,老巷的海棠花开了,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远处的写字楼玻璃幕墙上反射着春光。空气里有咖啡香,有墨香,还有两人相视而笑的温柔。
星芒科技后来推出了数字修复公益项目,用陆则衍的技术,结合苏晚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地方修复濒危古籍。苏晚也开了线上课程,教更多人认识古籍修复,视频里偶尔会出现陆则衍的身影,要么是在递工具,要么是在镜头外提醒她喝水。
有人问他们,两个节奏完全不同的人,怎么能相处得这么好
苏晚总是笑着说:因为我们知道,快有快的热烈,慢有慢的深情,重要的是愿意为对方,停一停,或者走一走。
陆则衍则会补充:就像古籍需要科技延续生命,科技也需要古籍沉淀温度,缺了谁都不行。
夕阳下,拾光阁的木门轻轻关上,留下满室的墨香和温暖。霓虹与墨香的故事,还在继续,没有惊天动地,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里,酿成了最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