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从苏晴朋友的口中,拼凑出那个男人的形象时,我甚至有一瞬间的恍惚。林逸凡。名字都这么偶像剧。普林斯顿毕业,华尔街顶级投行副总裁,回国创业,两年时间公司就拿到了轮融资,估值十个亿。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大学教授。一米八五的身高,长相堪比明星,会三种乐器,懂五国语言,甚至连做的菜都比米其林三星的主厨更合苏晴的胃口。
苏晴跟他在一起后,整个人都在发光。那种光芒,是我跟她在一起十年,从未见过的。她开始用我听不懂的词汇讨论全球宏观经济,开始在周末去听交响乐和看艺术展,她衣柜里的衣服,也从棉麻舒适,变成了剪裁利落、质感高级的名牌。
她向我提离婚的时候,眼神里带着一丝愧疚,但更多的是一种奔赴新生的决绝。
她说:陈默,对不起。我以为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我现在才知道,是我没见过真正的璀璨。和他在一起,我才感觉自己真正地活过。
我看着她,这个我爱了十年的女人。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世界是键盘和文字构建的方寸天地,而她的世界,已经变成了星辰大海。
我没有吵,没有闹,甚至没有质问。作为一个写故事的人,我太清楚了,当一个角色的人设已经彻底转变,强行挽留,只会让整个故事变得无比狗血和难看。我平静地签了字,净身出户。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故事,已经到了剧终的时刻。
或者说,是我的故事结束了,她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
搬出那个家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苏晴和林逸凡站在一起,郎才女貌,天造地设。林逸凡甚至还对我露出了一个歉意而又风度翩翩的微笑,那是一种胜利者的悲悯。
我当时在想,如果我小说里的反派是我,主角是林逸凡,那我该怎么赢
我赢不了。实力差距太悬殊了,强行对抗,只会被碾成齑粉。
所以,我放弃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林逸凡的一篇专访。那是一本国内顶级的财经杂志,照片上的他,穿着高定的西装,坐在宽大的落地窗前,背景是整个城市的CBD。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我百无聊赖地读着那篇访谈,里面把他完美的人生又复述了一遍。我读得昏昏欲睡,直到我的目光落在一行小字上。
……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杰出毕业生,林先生的全球视野早在大学时代就已奠定……
就是这句话,让我停了下来。
不是因为普林斯顿,而是因为配图。专访里配了一张他大学时代的照片,阳光下,他穿着一件印有PRINCETON字样的卫衣,靠在一棵古老的常春藤下,笑容灿烂。
这张照片,我见过。在苏晴给我看的手机相册里。
但我记得,当时苏晴的原话是:你看逸凡,他在普林斯顿做交换生的时候就好帅啊。
交换生。
毕业生。
两个词,像两根不同材质的线,却被拧在了一起。
一个完美的男人,是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撒谎的。因为没必要。一个能去普林斯顿做交换生的人,本身已经足够优秀,他的人生履历金光闪闪,不需要再额外镀上一层金。
那么,他为什么要撒谎
第一章:侦探游戏
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的发现,包括我最好的朋友。
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被完美情敌碾压后,黯然离场的失败者。我搬进了一个租来的小公寓,每天的生活就是对着电脑发呆,或者去附近的图书馆看一整天的书。他们都以为我一蹶不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开始了有生以来最刺激的一场采风。
我给自己立下了几条规矩:
1.
绝对的旁观者视角。
我不能以前夫的身份去调查,那会让我充满偏见和愤怒,从而错失细节。我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侦探,或者说,一个读者,在阅读一本名叫《林逸凡》的悬疑小说。
2.
只相信可交叉验证的公开信息。
我不会去窃听,不会去跟踪,那些是私家侦探的活儿,也是违法的。我是一个写故事的,我要用写故事的方式来解构他。互联网就是我的图书馆。
3.
不投入任何有可能暴露我的资源。
我不能动用人脉,不能花大钱。这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享受这场智力游戏的纯粹。我要用最便宜的方式,拆穿一个最昂贵的谎言。
我的第一步,就是验证那个线头——普林斯顿。
交换生和毕业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履历上的点缀,后者是身份的基石。如果林逸凡在这里撒了谎,那就说明,他的基石,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不稳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官方网站有公开的校友数据库。这是一个对外的窗口,用以联络和展示。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用各种关键词组合搜索Yifan
Lin或者Lin,
Yifan。我查遍了那几年所有学院的毕业生名录。
结果是:没有。
查无此人。
这并不意外。但为了严谨,我换了个思路。交换生项目通常是和其他大学合作的。如果他是交换生,那么他的本科学位一定是在另一所大学拿到的。苏晴说过,林逸凡是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之一——C大的毕业生,然后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去普林斯顿交换的机会。
于是,我开始查大的校友录。
这次,我找到了。林逸凡,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年份也对得上。照片上那个青涩的年轻人,确实是他。
但是,我又在大的官网上,找到了另一份文件——《历年赴海外名校交换生名单公示》。
我一页一页地翻找。那一年的名单很长,去耶鲁的,去牛津的,去剑桥的……唯独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那一栏里,没有林逸凡这个名字。
我的后背窜起一阵凉意。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不仅在毕业生这件事上撒了谎,他连交换生的身份,都很可能是伪造的。
那么,那张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照片是怎么回事
我把那张照片下载下来,放大,仔细研究。照片的像素很高,能看清很多细节。他背后的建筑,砖墙上的纹路,窗户的样式。我截了图,用谷歌的以图搜图功能,很快就定位到了那栋建筑——确实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某栋教学楼。
这证明他去过那里。
一个大的学生,没在交换生名单上,却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拍了张照片,然后声称自己是交换生,乃至毕业生。
最合理的解释是什么
旅游。
或者,参加了一个为期几周、花钱就能上的夏令营。
一个花钱就能买到的暑期体验,被他包装成了世界顶尖名校的交换经历,最后,又升级成了杰出毕业生的桂冠。
这个谎言的雪球,滚得可真够大的。
我坐在电脑前,没有兴奋,反而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我是一个写小说的,我懂得如何构建一个可信的角色。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圆。林逸凡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构建他的人设,那他的人生,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我轻轻地拉了一下线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
我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多米诺骨牌
学历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旦它倒下,紧随其后的,必然是他的职业生涯。
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盛。这是财经报道里提到的,也是苏晴不止一次在我面前炫耀的资本。一个普林斯顿的毕业生,进入高盛,是顺理成章的。但如果,他只是一个大的普通毕业生呢
这条路,会变得崎岖得多。
直接调查高盛的人事记录是不可能的。但我有我的办法。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人的过去,就像散落在互联网沙滩上的贝壳,只要你足够耐心,总能找到几枚。
data-fanqie-type=pay_tag>
我注册了一个领英(LinkedIn)账号,伪装成一个猎头。头像用AI生成,履历也编得像模像样。然后,我开始搜索那些在林逸凡声称的任职期间(大约是毕业后的五年),在高盛纽约总部工作过的人。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和浩大的工程。我找到了几百个符合条件的人,然后一个一个地看他们的履历、动态和人脉网络。我在寻找一个交集,一个能证明林逸凡存在的痕迹。比如,同事的合影,项目团队的感谢名单,或者是在某条动态下的互动。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每天十几个小时,看得眼睛都快瞎了。
结果依然是:没有。
就好像林逸凡这个人在那五年的高盛,是完全隐形的。
这不合常理。投行是个极其讲究团队合作和社交的地方。一个VP(副总裁),不可能在公司里毫无痕迹。
我的怀疑越来越重。
于是,我转变了策略。既然找不到他,那我就去找认识他的人。根据他大的背景,我开始在各种校友论坛、微博、甚至是十年前的人人网(是的,我甚至找回了我废弃多年的账号)上,搜索他的名字。
终于,在一个大BBS的陈年旧帖里,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是一个标题为《有没有在纽约金融圈工作的校友啊求组织!》的帖子。
发帖时间,正是林逸凡应该在高盛奋斗的时期。
下面有很多回复,大家互相报着公司名,拉群抱团。在十几楼,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ID,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我确认那是林逸管的师兄,他们曾经在一个社团待过。
那个师兄在回帖里说:刚跳槽到摩根大通,有没有同僚
底下有人回复:哇,师兄牛逼!我还在一个小的对冲基金里挣扎。
然后,那个师兄回复了一句关键的话:别灰心,慢慢来。我听说林逸凡师弟也在纽约,好像是在一家叫‘德信资本’的公司,做得不错。
德信资本。
我立刻搜索这个名字。
这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华人基金公司,办公室就在纽约法拉盛(一个华人聚居区)。它的业务,主要是帮助国内的一些小老板,在海外做一些见不得光的资产转移和投资。说白了,就是个灰色地带的金融作坊。
跟高盛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几乎可以想象出整个故事了。
林逸凡,C大毕业,怀揣着金融梦去了纽约。但他普通的背景和并非顶尖的学历,让他无法敲开华尔街顶级投行的大门。于是,他进入了一家华人开的小公司,做法务或交易助理之类的工作。
但他对外,却编织了一个宏大的高盛精英叙事。他利用信息差,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面前,把自己包装成华尔街金童。那个圈子很小,大家都是华人,只要他不主动戳破,谁又会闲得没事去高盛的官网上查一个VP的真伪呢
而那篇财经杂志的专访呢
我找到了那本杂志的电子版,翻到最后,看到了编辑和记者的名字。我微博上搜了一下那个记者,是一个很年轻的姑娘,刚入行没多久。她的微博里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甚至可以猜到采访的过程。林逸凡通过公关公司,或者自己的人脉,找到了这家杂志,抛出了一个极其诱人的人设——华尔街海归精英,回国创业新贵。对于一个急于做出成绩的年轻记者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完美素材。
她会去核实吗大概率不会。她会被林逸凡温文尔雅的气质、流利的英文、以及那些听起来无比专业的金融术语所折服。她会相信他递过来的所有资料。因为质疑一个如此完美的人,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成本。
顺着这条线,我继续深挖。
他的创业公司。
我在天眼查上,找到了他的公司信息。法人代表,确实是他。注册资本五百万,实缴……零。
这是一家空壳公司。
那轮融资的十个亿估值呢我查遍了那段时间所有的投融资新闻、行业报告,没有任何关于他公司融资成功的记录。一家拿到轮融资的公司,尤其是高估值的明星公司,不可能在创投圈里毫无声息。
唯一的解释是,这个融资新闻,也是他自己放出去的。或许只是和某个投资人吃了一顿饭,聊了一个意向,就被他包装成了成功融资。
一块又一块的多米诺骨牌,在我面前接连倒下。
学历、工作、事业……支撑林逸凡这个完美男人的三根顶梁柱,全都是假的。
剩下的,就是他的家世了。
外交官父亲,大学教授母亲。这是最难查证的,因为它涉及到个人隐私。
但我已经不需要去查了。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有惯性的。当一个人习惯用谎言来构建自己的人生时,他会把谎言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因为任何一处的真实,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谎言帝国的崩塌。
他不敢。
所以,他的家世,大概率也是假的。或许他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含辛茹苦地把他送进了大,期望他能出人头地。而他,用一种最扭曲的方式,实现了父母的期望。
我靠在椅子上,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这场侦探游戏,该结束了。
我手里已经握着一副能将林逸凡彻底炸毁的王牌。从普林斯顿的假学历,到高盛的假履历,再到空壳公司和虚假融资。任何一条,都足以让苏晴的世界观彻底崩塌。
我可以想象那个场面:我把一沓厚厚的资料摔在苏晴面前,看着她震惊、痛苦、难以置信的表情。然后,她会哭着跑去找林逸凡对质,一场惊天动地的争吵后,完美爱情化为泡影。
这很爽,不是吗
就像我小说里,反派被揭穿时的最高潮。
但我没有这么做。
因为我是陈默,一个被封杀的网文作者。我最擅长的,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布局。
直接把证据甩出去,太粗暴,也太没意思了。那是我这个前夫的报复,而不是一场艺术性的爆破。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风险:苏晴会相信我吗
在一个完美的现任和一个失败的前任之间,她会选择相信谁她甚至可能会认为,这些都是我出于嫉妒而伪造的证据。她会和林逸凡站在一起,共同对抗我这个小人。
那我的布局,就彻底失败了。
不,我不能做那个执行者。
我要做的,是那个引爆者。
我要让苏晴,亲手点燃这根引线。让她自己,去炸毁她亲手搭建的爱情圣殿。
因为,只有亲手摧毁的,才会痛得最彻底,也最让她无法回头。
第三章:四两拨千斤
我等了一个月。
我在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这个时机,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他们的感情还不够牢固,苏晴的沉没成本不高,抽身容易,痛感不强。太晚,万一他们真的结婚了,事情会变得更复杂。
这个时机,就是他们感情最浓烈,对未来充满最美好幻想,但又没有形成法律上牢不可破的联结时。
比如,他们准备买婚房的时候。
我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圈里得知,苏晴和林逸凡最近正在看房。看的都是市中心千万级别的豪宅。朋友圈里,苏晴发了一张照片,是某个楼盘的样板间,落地窗外是璀璨的江景。
她配文:New
life,
new
home.
下面,林逸凡回复了一个爱心。
朋友们纷纷点赞祝福,说他们是神仙眷侣。
我看着那张照片,笑了。
时机到了。
我给苏晴打了一个电话。这是我们离婚后,我第一次主动联系她。
电话接通时,她有些意外,语气里带着一丝警惕:喂陈默有事吗
我用一种非常平和、甚至带着点尴尬的语气说:苏晴,不好意思打扰你。是这样的,我之前搬出来的时候,有几箱子书忘在老房子的储藏室了。你看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去拿一下
那几箱子书是真的,是我以前写作用的参考资料,一直没舍得扔。
苏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判断我的意图。然后她说:哦,好。那你……这周六下午过来吧,我正好在家。
好,谢谢你。我客气地说。
周六下午,我准时到了那个我曾经住了十年的家。
开门的是苏晴。她穿着一身舒适的居家服,但质料和剪裁依旧考究。她看起来比和我在一起时更漂亮,也更……紧绷。那种时时刻刻都要维持完美的紧绷感。
你来了。她淡淡地说,递给我一双拖鞋。
嗯。我走进屋子。
林逸凡不在。客厅的茶几上,放着几份售楼处的宣传册,都是顶级楼盘。
我假装没看见,径直走向储藏室。我就拿几箱书,很快的。
没事,你慢慢来。苏晴靠在客厅的门框上,抱着手臂看我,眼神复杂。
我蹲下来,一箱一箱地往外搬书。那些书很重,我故意弄出很吃力的样子,额头上也渗出了汗。
搬到最后一箱时,我不小心脚下一滑,箱子摔在地上,书本散落一地。
啊!我叫了一声。
你没事吧苏晴快步走过来。
没事没事,就是没站稳。我一边说着,一边手忙脚乱地去捡书。
苏晴也蹲下来帮我。
机会来了。
我拿起一本《世界顶级大学巡礼》,假装无意地拍了拍上面的灰尘,然后对苏晴说:说起来,真羡慕你们这些名校毕业的。不像我,就是个三本,写点东西糊口。
我的语气充满了自嘲,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失败者的感慨。
苏晴的表情果然柔和了一些,甚至带上了一丝优越感里的怜悯:别这么说,你写得也挺好的。
好什么啊,都被封杀了。我笑了笑,然后把话题自然地引过去,对了,我最近有个亲戚的小孩,学习特别好,也想走林先生那条路,先去大,然后争取去常春藤盟校。他特别崇拜林先生,天天把他的访谈挂在嘴边。
我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苏晴的表情。
提到林逸凡,她的脸上立刻浮现出发自内心的骄傲。是吗逸凡他确实很优秀,是很多年轻人的榜样。
是啊是啊。我连连点头,然后用一种请教的、无比真诚的语气问道,我就想替我那亲戚问问,林先生当初在普林斯顿,是读的哪个专业啊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我那小孩想参考一下,有个目标。
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一个崇拜者的好奇,一个长辈的关心。
但这个问题,对于苏晴来说,却是一个她从未思考过的细节。
我看到她的笑容,有那么一瞬间的凝固。
她当然知道林逸凡是普林斯顿的。但具体是本科,还是研究生,还是博士她可能从来没问过。因为在普林斯顿这个光环之下,这些细节,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她犹豫了一下,似乎在脑海里快速搜索着林逸凡曾经说过的话。
然后,她用一种不太确定的语气说:应该是……研究生吧。他本科是在大读的。
我立刻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然后紧接着,抛出了我准备已久的、致命的一句话。
我挠了挠头,用一种有点困惑,又有点不好意思的语气说:
诶是吗可我记得……有一次听你朋友聊天,说林先生是在普林斯顿做的交换生啊。是我记错了
这句话,像一颗被精确计算过角度和力度的石子,被我轻轻地丢进了她心里的那片平静的湖泊。
交换生。
这个词,从我这个前夫的口中说出来,分量完全不同。
它不再是她记忆中那个一闪而过的、代表着优秀的词汇。它变成了一个问题。
我看到苏晴的脸色,瞬间变了。
那是一种混杂着错愕、怀疑、以及被冒犯的恼怒。
她几乎是立刻反驳道:怎么可能!你听谁胡说的逸凡他就是普林斯顿毕业的,财经杂志上都写了!
她的反应,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越是心虚,声音越大。
我立刻举起手,做出投降和抱歉的样子:啊,对不起对不起!肯定是我记错了,或者你朋友说错了。你别在意,我就是随便一问。
我表现得越是无意和胆怯,那颗怀疑的种子,在她心里就扎得越深。
你看看我这脑子,瞎打听什么。我自嘲地笑了笑,迅速把地上的书都收进箱子里,好了,我搬完了。不打扰你们了。
我抱着箱子,准备离开。
走到门口时,我回过头,看到苏晴还愣在原地。她的眉头紧锁,眼神里充满了思索和不安。刚刚那种容光焕发的神采,消失了。
她没有看我,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说服自己:交换生和毕业生,有什么区别吗反正都去过普林斯顿,都很厉害。
我心里冷笑。
区别大了。
一个是对外炫耀的资本,一个是需要遮掩的瑕疵。
我没有回答她。我只是对她笑了笑,说:那我走了。祝你们……新家快乐。
然后,我关上了门。
把所有的风暴,都留在了那扇门的后面。
第四章:坍塌
我不需要再做任何事了。
我只需要等待。
我知道苏晴的性格。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甚至有点偏执的女人。她可以接受我的平庸,因为那是摆在明面上的。但她绝对无法忍受她引以为傲的爱情,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谎言。
我给她制造了一个认知失调。
在她心里,林逸凡是普林斯顿毕业生和陈默听说林逸凡是交换生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她只有两条路可走:
1.
证明我是错的,从而巩固她原有的认知。
2.
证明我是对的,然后她必须面对整个认知体系崩塌的后果。
以她的骄傲,她一定会先选择第一条路。
她会去求证。
她不会直接去问林逸凡,那等于是在说我不相信你。她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去不经意地核实。
也许,她会像我一样,去搜索普林斯顿的校友名录。
也许,她会在和林逸凡聊天时,假装无意地问起一些关于普林斯顿校园生活的细节,一些只有真正读过几年书的学生才知道的细节。比如,哪个教授的课最难抢,哪个食堂的饭最难吃,毕业典礼上有什么传统。
而这些,是只去旅游过,或者只待过几周夏令营的林逸凡,绝对答不上来的。
一个谎言,会引出更多的谎言。
他会开始慌乱,开始闪烁其词,开始编造更离谱的故事。
然后,苏晴的怀疑,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从他是不是在学历上骗了我,到他还在什么事情上骗了我
她会开始审视他说的每一句话,他做的每一件事。
他那完美无瑕的高盛履历,他那前途无量的创业公司,他那令人仰望的家庭背景……所有的一切,都会在她怀疑的目光下,慢慢出现裂痕。
我不知道这个过程持续了多久。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一个月。
那段时间,我过得异常平静。我重新开始在电脑上敲字,不是为了发表,只是为了找回手感。我仿佛一个布下了精密陷阱的猎人,安静地坐在远处,等待着猎物踩响夹子的声音。
声音,在一个深夜传来。
是我的手机,收到了一条微信。
来自苏晴。
上面只有一句话,或者说,一个问题。
那家公司……叫德信资本,对吗
我看着那条信息,久久没有回复。
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她能找到德信资本这个名字,说明她已经把我走过的路,全都重新走了一遍。甚至,可能比我走得更远,发现了更多我不知道的细节。因为她,是那个可以光明正大检查林逸凡手机、电脑和信用卡账单的人。
她亲手,一砖一瓦地,拆掉了那座空中楼阁。
她没有质问我,没有责备我,更没有感谢我。她只是发来了这句话。
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震惊,痛苦,绝望,以及一种被彻底击垮后的茫然。她问我对吗,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在寻求一个终结。一个来自故事开端的终结。
我等了很久,才回复了她一个字。
对。
尾声
又过了几个月,我听说苏晴和林逸凡分手了。分得很难看。
据说,苏晴把所有证据都摆在了林逸凡面前。林逸凡一开始抵死不认,后来谎言被一一戳破,恼羞成怒,甚至动了手。最后,两人闹到了警察局。
所谓的完美男人,在假面被撕碎后,露出的,不过是一个自卑、虚荣又暴戾的普通人。
而他所拥有的一切——苏晴的爱,朋友圈的追捧,投资人的意向——都建立在那个谎言的沙堡上。当潮水退去,一切都化为乌有。他的公司自然也开不下去,欠了一屁股债,听说已经灰溜溜地离开了这座城市。
再后来,苏晴把那套准备当婚房的豪宅退掉了,据说赔了不少定金。她也从原来的公司辞了职,一个人去国外旅行了。
她的朋友圈,停更了很久。
有一天,我路过我们曾经住过的那个小区。我鬼使神差地,抬头看了一眼那个熟悉的窗户。
窗户黑着,没有灯光。
我忽然在想,我赢了吗
我用一个网文作者的布局,四两拨千斤,借刀杀人,兵不血刃地摧毁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保护了我那可怜的、身为失败者的自尊。
这很爽。
就像我小说里,反派精心策划,最终将主角玩弄于股掌之上。这种智力上的碾压,是最高级的快感。
但当我站在这片真实的夜色下,感受着晚风的凉意,我却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爽。
我没有赢回我的爱情,也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我只是证明了,我是对的,他是个骗子,而苏晴,她是个被骗的傻瓜。
我用一个故事,解构了另一个故事。
结果,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
我转过身,走进了夜色里。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新的微信。
是苏晴发的,不知道她是从哪个国家发来的。
我想了想,回复她:
不。生活不是小说。小说里的谎言,无论多精妙,都有一个线头。而生活里的谎言,有时候,人们会选择视而不见,然后用它,织成一件皇帝的新衣,穿一辈子。
发完,我收起手机,继续往前走。
夜色很深,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