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他是领导的耳目延伸,是信息的过滤器,是决策的初步加工者,甚至某种程度上,是领导意志传递的第一道桥梁。
这个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刘志刚将那叠资料轻轻放在江昭宁面前暗沉光洁的桌面上,动作流畅自然,显然已是深思熟虑。
文件摊开第一页,简洁的照片下方列出人名与岗位。
林夕的履历夹杂其中,显得不新不旧,照片上的年轻人鼻梁笔挺,目光沉静却有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穿透纸背。
我看林夕就不错,细心周到。江昭宁想了一下道。
对,林夕。刘志刚点头,小伙子在办公室工作五年了,能力很全面。
做事非常细心,安排工作井井有条,考虑问题也很周到细致。
举个例说,上次省里临时通知的紧急调研接待,时间紧任务重,就是他牵头协调,从路线规划、会场布置到材料准备,每个环节都抠得很细,连备用雨伞的数量、领导可能的口味偏好都考虑进去了,最后完成得很圆满,没出一点纰漏。
确实是个心细如发、办事稳妥的人。刘志刚的语气里带着对林夕工作能力的认可。
江昭宁听着,手指又无意识地轻点桌面。
细心周到,这是联络员的基本素养。
他嗯了一声,示意刘志刚继续说下去。
刘志刚脸上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表情。
他犹豫了几秒钟,最终还是决定坦诚相告:江书记,林夕这人,优点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
他平常是很好,待人接物也温和。
可就是......就是有时候那个犟劲儿一上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哦怎么个犟法江昭宁不动声色,眼神却更加专注。
他需要了解更具体的情况,而非模糊的形容词。
刘志刚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和惋惜:他认死理!
而且非常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有时候,甚至......甚至不太顾及领导的感受和意见。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回忆具体事例:比如,前年服务现已调离的李副书记的时候。
有一次,李副书记急着要一个关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数据分析报告,时间要求很紧。
林夕熬了一宿弄出来,李副书记看了初稿,觉得某些数据的表述不够‘亮眼’,要求他按某种‘更积极’的口径调整一下。
其实这在当时也算常规操作,大家都理解。
可林夕当场就顶回去了,说数据来源清晰,那样调整不符合实际,会误导决策,坚持不能改。
任凭李副书记怎么暗示、甚至后来有点不高兴了,他就是梗着脖子不松口。
最后闹得挺僵,报告虽然按他的意思没大改,但李副书记从那以后,就对他有了看法。
刘志刚又补充道:再后来有一次涉及到某个项目的群众信访风险评估,林夕经过实地走访和材料研究,认为风险等级很高,必须重点标注。
某个领导觉得那个项目是县里重点工程,当时又在关键节点,担心风险等级写太高了影响进度和上级评价,希望他能‘策略性’地淡化一点。
结果林夕又犯了倔,在汇报会上据理力争,引经据典,把领导驳得有点下不来台......
虽然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项目后期确实出了问题,但当时那种场合......唉。
所以几任领导,都是开始觉得他能力强、文笔好、认真负责,用着很顺手。
可时间一长,就因为他这认死理、不转弯的性子,慢慢就......不那么喜欢了,最后都把他退回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