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夏一出声,刘大夫就让旁边的人往后退。
“哎哎哎,放开那个男人。”
沈知夏眨了眨眼,不知道为啥突然就想到了那句,放开那个男人,让我来。
她被自己的脑洞打败了,赶紧收敛心神,双手重叠,按照自己曾经学过的那样,掌根放在胸部中间,手臂垂直按压,默数着,以每分钟100—120的频率,深度五六厘米的幅度做心肺复舒。
每按压30次,就低头包住对方的嘴,匀速吹气两次,每次大概一秒。
周围的人在沈知夏做胸外按压的时候,还是一脸好奇围观的表情,但是在她吹气的时候,有惊呼声响了起来。
他们低头窃窃私语,就算是沈知夏没有听清,也能猜到他们都在说些什么。
不过她顾不得这些了,她是经历过死亡的人,真的是见不得生命的流逝。
她是为了救人,就算被人非议,面上也没人敢说什么。至于别人背地里说什么,她就管不着了。
胸外按压是一个费力气的活,没一会,沈知夏就累的满头大汗,汗水流到眼睛里,刺眼的疼。
她眨了眨眼,手上不敢停,只眼睛被刺激的发红,流出生理性的眼泪。
就在她感觉胳膊越来越没有力气的时候,心越来越凉,以为救不了对方的时候,男人咳嗽了两声,吐出来一口水,迷迷糊糊的,他睁开眼,似乎看了看周围,然后眼睛没有焦距的看了一眼沈知夏,又重新晕了过去。
但是这一次,他的心跳很有力,手指放在鼻下,能感觉到微弱的呼吸。
刘大夫见男人咳出了水,赶紧上来看了看,一脸惊喜的喊:“哎,有呼吸了,有呼吸了。救过来了。”
“真救过来了?”有人惊呼。
“金贵家的亲一口就救回来了?”
刘大夫一听这话,赶紧阻止大家再胡说八道下去,再让他们乱说下去,金贵家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他瞪了那个说亲一口就救回来的人一眼,大声说:“这是心肺复苏。”
虽然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不耽误他现学现卖,往死了夸就行:“这是西方医术,你们一群没见识的。天天亲嘴也没见你们救下来谁啊。”
被骂的人表情讪讪的挠了挠头小声嘟囔:“都啃人家嘴巴了,还不是亲嘴呢?”
在沈知夏救人的时候,大队长也来了,他听对方说的不像话,也不想好好救人的事,让这群人说的太过分了,于是大声说:“沈知夏同志是为了救人,这是西方的先进医术,以后谁再乱说,乱嚼舌根,让我听见了,仔细自己的皮子,说一次十个工分,让我抓住两次,直接赶出咱们大队。”
一听要扣工分,还可能被赶出大队,大家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他们大队还算是条件不错的,而且大队长也公正,真被赶出去了,这年景,哪还有活路啊。
大队长看大家都不吭声了,看了一眼牛家的当家:“牛大哥,你赶着车,把这后生送医院一趟,我跟你一起上镇上,和镇上说说,问问这后生是哪个庄上的。”
“好。”
牛家是负责养村里的牛的,平时用不着牛下地的时候,就靠这头老黄牛拉车去镇上送东西和人了。
牛家当家的把老黄牛牵出来,绑上车,他孩子手脚麻利的把人抬车上放好。
沈知夏想到啥,加了一句:“给他裹上床被子,他体温太低了。”
牛老太太回屋拿了一床薄被子裹青年身上,然后沈知夏看了看架子车被占了大部分位置后,还是把包裹放到边上,看着牛大叔说:“牛大叔,我要回镇上,你也捎我一程吧。”
“行啊,上来吧。”牛大叔笑着说:“你们娘俩坐后面吧。”
沈知夏掏出来两分钱给对方。
这是大队里约定俗成的规矩,坐大队里的牛车的话,每个人要掏两分钱。
孩子还小,就不算了,但是大人是要给钱呢,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牛大叔乐呵呵的收了。
大队长则和牛大叔一起做车前头,然后大队长看了看周围的人:“行了,都散了吧,时间都过了,还不去上工?”
一群人看完了热闹,相熟的人窃窃私语的讨论着今天的事情,去大队里领了农具,往低头走去。
今天他们大队是真热闹啊,老刘家最出息的儿子,竟然在外面当兵那么久,都没往家寄过钱,全靠媳妇养。
还有刘老头,平时看起来挺老实的一个人,竟然要和媳妇搞破鞋,生孩子。
有人骂刘金贵不孝的,也有人说刘老头为老不尊的。也有些不要脸的,羡慕刘老头好福气的,儿子娶了这么漂亮的媳妇,便宜了他了。
还有人说,刘金贵是不是牺牲了?不然为啥好几年不往家里寄钱,不是说当了大官了吗?一个月工资都好几十呢。
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大家都一直对沈知夏救人的事情闭口不谈,就算是些八卦的,想要说这事的,也都表情诡异的,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形式,暗戳戳的讨论着八卦。
不过这些沈知夏都不知道了。
她抱着宝珠,坐在牛车上,往镇上走去。
宝珠年纪还小,今天经历的事又多,躺在沈知夏的怀里,又睡着了。
牛大叔和大队长说着大队里的事情,沈知夏爱惜的看着宝珠。
她家囡囡真好看,不愧是她的闺女。
她低头亲了亲孩子的额头,一脸的失而复得的幸福感。
她的宝珠还在,就在她的怀里。
牛车比人还是要快一些的,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镇上,牛大叔和大队长先把人拉去医院。
沈知夏就没有跟着了,她在离她们知青办的宿舍比较近的街道下车了,谢过了牛大叔和大队长,抱着孩子回家了。
她住的是单人宿舍,宿舍是一个农家院子,地方挺大的,不过住的不止他们知青办的人。
她的房间算不上大,二十平的样子,里面一张一米二的床,还有一个大木箱子,在床头那里,还有一张桌子。
屋里还有一个架子,上面放了簸箕,里面放着一些菜。
平时她都是吃食堂的,不过偶尔也会在宿舍做点好的打打牙祭。院子里有一个棚子,里面有不少炉子,有好些家庭会自己做饭吃。
还有一块自留地,看起来不小,有两三亩的样子,但是大院里住了二十多户人家呢,这么分下来,其实也不多。
不过至少不用去供销社买菜了,也算是省了一份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