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双脉映朱砂 > 第一章

正德年间的云和,雨总带着股化不开的郁气。沈县令临终前攥着相书,指腹在双荣二字上磨出红痕——他算准了败家子会沦为乞丐,却没说清那掌心带朱砂痣的女子,会如何用半船半矿的缘法,把两条断脉重新接成绕山的河……
第一章
残烛泣血
暮春的雨丝像扯不断的愁绪,黏在云和县衙的青瓦上。沈渊扶着廊柱剧烈喘息,咳出的痰迹在青石板上洇开,像一朵朵病态的花。檐角铁马叮当,倒像是在催命。
老爷,新县令的官轿过了五里坡了。老仆福伯的声音发颤,手里的药碗晃出褐色的药汁。沈渊摆摆手,目光穿透雨幕,落在西厢房那扇虚掩的窗上。
骰子碰撞的脆响混着浪笑钻出来,像针似的扎进沈渊的肺腑。他想起十二年前给儿子沈承算的八字,卦象上破家二字红得刺眼,偏不信邪给取了承字,盼他能承继家业。可如今,那撮在后脑勺愈发扎眼的白发,正应了相书里少年白,家业败的谶语。
雨更大了,打湿了袖中那本《相理精要》。沈渊摩挲着女子掌有朱砂,可挽颓势的批注,三年前在柳溪村见苏婉时,她掌心那颗樱桃大的朱砂痣,在暮色里亮得像团救命的火。
备厚礼,去柳溪村苏家。他突然站直,药气混着喘息从齿缝漏出,这是沈家最后的指望。
福伯愣了愣,连忙应声去准备。沈渊望着雨幕中模糊的街巷,想起老父临终前的嘱托,喉间又是一阵发紧。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沈承这副模样,若没有个能掌舵的媳妇,沈家迟早要败在这浑小子手里。
西厢房的笑声还在继续,沈渊扶着墙慢慢挪回去,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窗纸上,儿子晃动的影子扭曲又陌生,他闭上眼,只能默默祈祷苏婉掌心的朱砂痣,真能如相书所说,镇住这败家的运势。
第二章
红妆染泪
苏婉的花轿进沈府时,沈承正在聚财坊赌得眼红。红木赌桌上的银锭堆成小山,他挽着袖口,腕间沈渊给的玉佩被汗水浸得发亮,与妓子的金镯子撞出轻响。
公子,吉时过了!小厮拽着他的衣角,被他一把甩开。急什么沈承把骰子往碗里一扣,笑得浪荡,等爷赢够了这桌,回去掀盖头也不迟。
旁边的赌客起哄大笑,有人打趣:沈公子,新娘子要是跑了,可别怪我们没提醒。沈承眼一斜,摸出锭银子拍在桌上:她敢老子沈家的媳妇,还能飞了不成
红烛跳了跳,映着苏婉素净的脸。她坐在铺着花生桂圆的婚床上,指尖把锦帕绞出褶皱。从柳溪村来的路上,她就听轿夫议论,说沈公子是个混不吝的主儿,如今看来,传言半点不假。
沈承带着一身酒气闯进来,捏着她的下巴嘿嘿笑:果然比赌坊的小翠俊,值当!苏婉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那块朱砂痣在锦缎手套下烫得灼人。她想起还俗的父亲说过忍辱是福,喉头动了动,终究把话咽成了苦涩。
回门那日,沈府家丁追进柳溪村,铜环在腰间叮当作响:少奶奶!公子把玉如意当了,债主堵门了!
苏婉望着自家柴门,裙角扫过路边野菊,落了一地金黄的碎泪。父亲在门内探出头,见她脸色发白,叹了口气:回来歇会儿吧,天塌不了。她摇摇头,转身往沈府走,石板路上的水渍映出她单薄的影子,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叶。
第三章
梁折家倾
沈渊的丧期刚过四十九天,沈承就带着木匠闯进正厅。锯了这根梁。他指着雕花楠木梁,语气轻佻,王老板说能当五十两,够老子赌三个月了。
苏婉跪在灵前烧纸,纸钱灰粘在素白孝服上。那是先父请徽州工匠雕了三月的,上面还有松鹤延年的纹样。她声音发颤,烛火在眼底晃出碎光,你就不怕遭报应吗
死鬼的东西留着何用沈承一脚踹翻供桌,苹果滚得满地都是。苏婉扑过去抱住他的腿,掌心朱砂痣狠狠蹭在他裤料上:求你,留最后一点念想……
沈承抬脚把她踹开,青石地撞得她尾椎骨生疼。她趴在地上,看着横梁被锯得吱呀作响,木屑像断了魂的蝶,纷纷扬扬落在沈渊的牌位前。这时,她突然摸出沈渊临终塞的锦囊,黄纸上双栖双宿双荣七个字,墨迹发潮,像条没入黑暗的路。
秋雨下透那天,苏婉抱着周岁的沈安走出沈府。门廊石座空着,积的雨水映出她苍白的脸。账房先生在门后探头:少奶奶,真不再等等她摇摇头,肩上沈安的呼吸温热,这是她唯一的念想了。
走了正好,碍眼。沈承搂着粉衣女子喝酒,目光扫过空荡荡的门庭,心里竟莫名空了一块。可酒劲上来,那点空落又被浪笑填满,他怎会想到,这扇门,他再踏进来时,已是叫花子的模样。
第四章
溪滩奇遇
柳溪村的竹林在春风里翻涌绿浪。苏婉背着沈安在溪边浣纱,竹筐里的麻衣浸得发白。对岸顽童往溪里扔黑石,石片落水时溅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诡异的亮,像碎银撒在水面。
娘,抓鱼。沈安的小手在她背上乱抓,口水蹭湿了她的衣领。苏婉刚要脱鞋,见上游漂来破木盆,里面躺着个奄奄一息的汉子,头发像枯草,身上爬满了水蛭。
她咬咬牙,让路过的樵夫帮忙把人抬回娘家。汉子醒来时喉咙像塞着砂纸,喝了三碗米汤才缓过劲。我叫林野。他低着头,指节发白,被族长赶出来的,他们说我偷了祠堂的铜香炉,其实是想占我家那三亩梯田。
苏婉没追问。她给林野换衣服时,看见他破褥子下压的黑石,边角在月光下泛着金属光。十二岁跟着还俗的父亲去过大理,见过银矿砂,却没见过这般暗沉又亮得发贼的石头。
这石头哪来的她假装捡柴,脚尖踢了踢黑石。林野抹了把脸:后山溪滩多得是,烧火耐烧,就是烟大。
苏婉的心猛地一跳,朱砂痣烫得灼手。她借口寻药钻进后山,溪滩上果然铺满黑石,在夕阳下像撒了一地碎星。她捡起一块,用指甲刮了刮,粉末在指尖泛着金黄——这不是石头,是矿!是能让她和沈安活下去的指望!
第五章
乌金现世
请衢州矿师那天,苏婉当了最后一支银钗。那是母亲留的念想,钗头的珍珠早就被沈承换了酒钱,只剩光秃秃的银杆。独眼矿师用舌尖舔了舔矿石粉末,突然呸地吐出:乌金!是他娘的乌金!
他的独眼在昏暗中发亮:这矿脉深着呢,挖三年都挖不完!丫头,你发大财了!苏婉攥着衣角,手心汗浸出深色的印,她强压着颤音:师傅,开矿要多少本钱
林野蹲在火堆旁磨刀,火星溅在脚边,他像没知觉。其实苏婉的话他都听见了,只是自己一个被赶出村的穷光蛋,哪敢插嘴。
你愿跟着我干苏婉的声音在山风里发飘。林野猛地抬头,刀光在他眼里晃了一下:我这条命都是你救的,赴汤蹈火……
不用赴汤蹈火。苏婉打断他,指着溪滩,你熟山路,帮我管矿工。工钱一月五百文,管饭。她掏出粗布包,里面是二十个铜板,预付的定金。
林野看着铜板,突然把脸埋进膝盖。苏婉转身时,看见他肩头在抖,像被山风刮得发颤。她知道,这是被苦难压弯的脊梁,终于有了点盼头的模样。
第一个矿洞开凿那天,苏婉在洞口立了木牌,写上苏家矿。矿工都是逃难的流民,见有饭吃,干得卖命。林野光着膀子抡锤,古铜色脊梁上的汗珠砸在黑石上,溅起细小的烟尘。黄昏送晚饭时,苏婉见林野把自己的窝头分给瘦小子,那孩子娘病了,他一口没吃全给了人家。
他娘病了。林野挠着头解释,耳尖红得要滴血。苏婉递过两个菜窝窝,指尖不经意碰到他手背,两人像被烫着似的缩回手。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在溪滩上紧紧挨着,像一座沉默的山。
第六章
金块灼手
第一炉乌金炼出来那天,山坳飘着硫磺味。苏婉捧着沉甸甸的金块,在月光下反复摩挲,金块的凉滑里透着奇异的暖。矿师说这成色值五十两,够寻常人家吃十年,她却用布层层裹了,藏进床底木箱。
该给沈安请先生了。她对春桃说,眼睛望着云和县方向。春桃从城里回来,压低声音:听说……沈公子在城隍庙讨饭,被狗咬了腿,瘸着走路呢。
苏婉的手顿了顿,金块棱角硌得掌心生疼。她连夜写信,托卖炭老乡捎带,信里只说沈安想爹了。其实她想问,他有没有哪怕一刻,想起过她和孩子。
等了半月没回音,却等来晴天霹雳——沈承把沈府最后一点地皮也赌输了,如今在街头跟野狗抢食,被人打得头破血流。苏婉坐在矿洞外的石头上,看夕阳把云彩染成血色,突然对林野说:我们盖座宅子吧。
林野正给矿工分药,闻言手一抖,药粉撒了满地:盖……盖宅子苏婉点头,指尖划过掌心的痣:就叫‘二兴居’,取东山再起的意思。
她没说出口的是,沈渊锦囊里双荣二字,总在梦里缠着她。或许这双字,本就藏着不寻常的缘分。林野没多问,只是埋头把药粉收好:我这就去砍木料,找最好的木匠。他知道,苏婉想建的不只是宅子,是个能遮风挡雨的家。
第七章
新宅旧影
二兴居梁上雕花那天,苏婉去了趟云和县。城隍庙墙角堆着破烂,却没见沈承的影子。卖花阿婆说,前几日见他被乞丐打了,拖着瘸腿往南去了,怀里还揣着个破布包,不知道装着啥。
data-fanqie-type=pay_tag>
苏婉在城隍庙烧了炷香,烟呛得眼睛发酸。供桌上的残烛忽明忽灭,她仿佛看见沈承小时候穿着锦袍,举着糖葫芦朝她跑来,奶声奶气地喊娘。那时候,他还不是这副模样。
回到柳溪村,林野正指挥工匠安门匾。二兴居三个字是县里秀才写的,笔力遒劲,透着股精气神。林野见她回来,赶紧递过帕子:山里风大,吹得眼睛都红了。
苏婉接过帕子,闻到淡淡的松木香。她发现林野的头发剪短了,露出光洁的额头,比初见时精神不少。这些日子,他为了建宅子,跑遍了附近的山,脚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好,好了解,却从没喊过一句累。
沈安满三岁那天,苏婉摆了两桌酒。矿工们喝得面红耳赤,有人起哄让林野跟苏婉喝交杯酒。林野的脸涨得通红,端着酒杯的手直抖,像捧着千斤重的东西。苏婉大大方方站起来,与他手臂交缠,酒液滑入喉咙时,她看见林野眼里的光,亮得像矿洞里的火把。
夜深人静时,她摸着床头空首饰盒,里面曾装着沈承送的唯一一支珠钗,早被他拿去当了。窗外传来林野巡夜的脚步声,沉稳得像山涧的石头。她知道,这踏实的声响,或许才是日子该有的模样。
第八章
铜矿商船
乌金生意刚上轨道,林野在后山发现了铜矿。矿师说这铜矿比乌金耐用,能铸钱能造兵器,运到泉州能翻三倍利。苏婉望着矿洞深处青幽幽的光,突然想起沈承曾说过想开船队,那时他还没染上赌瘾,眼睛里也有光。
我们买几艘船吧。她对林野说,算盘打得噼啪响,把铜运到泉州,能赚三成利。林野没读过书,却对数字敏感,他蹲在地上用树枝算:买三艘船要五十两,雇二十个船工,还要给官府交过路银……
他掏出油布包,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账本,字迹歪扭却一笔不差。哪日采了多少矿,卖了多少银,甚至矿工谁多领了半个窝头,都记得清清楚楚。苏婉翻着账本,突然笑了:你比账房先生还细心。林野挠挠头,耳尖又红了:怕记错了,亏了你的钱。
去泉州的商船出发那天,苏婉去了码头。林野站在船头,粗布短打外罩着新做的蓝绸衫,是苏婉给他扯的料子。等我回来。他大声喊,声音被江风卷着送过来,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苏婉点头,看见他腰间挂的玉佩,是她用第一炉乌金打的,上面刻着个林字。
商船走后,苏婉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沈安在私塾背《论语》,她就坐在廊下算账目,算着算着,目光就飘向了云和县方向。她知道不该再想沈承,可那毕竟是沈安的爹,是刻在命里的牵绊。
这天,春桃慌慌张张跑进来:夫人,门口……门口有个乞丐,说是……说是沈公子!苏婉捏算盘的手一顿,算珠啪嗒掉在桌上,像敲在她心上。
第九章
破碗棉袍
沈承站在二兴居朱漆大门外,像根被雨打蔫的芦苇。头发纠结成毡,破袄烂得露出棉絮,手里攥着个豁口的破碗,碗沿还沾着点野菜汤的绿。
苏婉站在门内,看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突然想起新婚夜他醉醺醺的样子。不过几年,怎么就成了这副光景。沈安躲在她身后,怯生生地问:娘,这人是谁
沈承的身子猛地一颤,破碗哐当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他转身想跑,却被林野拦住——他不知何时回来了,肩上扛着个沉甸甸的布包,里面是刚从泉州带回的香料。
先进来再说。林野的声音很沉,听不出喜怒。沈承梗着脖子:我不进你们的狗窝!苏婉弯腰捡起破碗碎片,碗底结着层黑垢:沈安还没见过爹呢,你就想走
沈承被按在澡盆里时,还在挣扎。热水漫过他的伤口,疼得他龇牙咧嘴,却不敢再骂。林野蹲在一旁给他搓背,力道大得像在搓矿石,把他背上的泥垢搓下来一层,露出底下青紫的伤痕。当年你把我赶出门时,没想过有今天吧沈承的声音带着哭腔,像被踩住尾巴的狗。
林野没说话,只是把块新棉袍扔给他。棉袍是苏婉做的,针脚细密,还带着阳光的味道。沈承摸着柔软的布料,突然捂住脸,哭得像个孩子。他这才明白,自己丢的不只是家产,是人心,是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晚饭时,沈承不敢动筷子。苏婉给他夹了块野獐肉:矿上的事,你懂些什么沈承扒着米饭,声音含糊:我……我懂船运,当年我爹教过我,看水流辨风向,我都行。
林野抬头看了他一眼,把铜矿的账本推过去:泉州的船,缺个管事的。要是干不好,就滚回城隍庙讨饭。沈承的手在账本上抖了抖,突然重重点头,米饭粒掉在桌上,像撒了把碎泪。
第十章
柱银椅金
沈承去泉州的前一夜,苏婉带他去了正厅。月光透过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格子状的阴影,像一张张细密的网,网住了屋角的尘埃,也网住了沈承忐忑的心。
你爹当年留了些东西。苏婉指着那两根朱红抱柱,声音在空荡的大厅里发飘,带着点时光沉淀的沙哑。沈承摸着冰凉的柱身,木纹在掌心硌出细碎的痒,突然想起小时候常在这里捉迷藏,把脸贴在柱子上听外面的脚步声,那时的柱子还带着新漆的香。
苏婉让人拿来斧头,木柄上的包浆亮得温润。劈开看看。她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沈承的心上。他往后退了半步,看着斧头扬起,在月光里划出道冷光,然后重重落下。
咔嚓一声脆响,木屑飞溅中,一道银光突然炸开!沈承惊得后退半步,差点绊倒身后的门槛。只见柱心竟是中空的,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银锭,每锭十两,用红绸裹着,月光照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连空气里都飘着银子特有的冷香。
一千两。苏婉数着银锭,指尖轻轻拂过红绸,你爹说,若家道中落,就用这些钱东山再起。他早就算到有这么一天,只是没告诉你。沈承蹲在地上,银锭的反光映在他泪眼里,像碎掉的月亮。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看他的眼神,那样复杂,有失望,有痛心,却还有一丝没说出口的盼。
林野抱着四把楠木椅走进来,椅腿上还留着当铺的圆形印记,像块丑陋的疤。这些也是你爹留下的。苏婉示意人劈开椅腿,斧头落下时,沈承的心揪成了团——这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椅子,他当年当掉时,还骂过这破木头不值钱。
随着木屑纷飞,黄澄澄的光芒涌了出来——椅腿夹层里,竟是金条!每根五两,被油纸包着,拆开时还带着淡淡的樟木味。一百两。林野数着金条,声音发颤,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金子。
沈承抚摸着金条上的沈家印记,那是父亲的私章刻的,突然噗通跪在苏婉面前,额头重重磕在青石板上,发出闷响:我以前……不是人……我对不起你们,对不起沈家……
苏婉扶起他,掌心的朱砂痣贴着他的手背,带着点温热的痒。你爹算准了,你会回头的。她转向林野,两人相视一笑,月光在他们之间流淌,像条看不见的河,温柔地漫过所有的过往。沈承看着眼前的两个人,突然明白父亲说的双荣,从来都不是指财富,是指人心的圆满。
第十一章
双脉双荣
五年后的中秋,二兴居的庭院里摆了三桌酒。桂花落了满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像铺了层金粉。沈承刚从泉州回来,带来了南洋的香料,肉桂和胡椒的气息混着酒香,在空气里酿出股暖融融的醉。
林野的铜矿新开了三个矿洞,矿工们喝得满脸通红,有人扯着嗓子唱山歌,调子跑得没边,惹得满院子笑。沈安已经长成半大少年,穿着月白长衫,正和林野的儿子林山比射箭。沈安的箭法稳,林山的箭法急,两人你来我往,箭羽在月光里划出银亮的弧线。
苏婉坐在廊下,手里剥着莲子。看着沈承和林野凑在灯下看账本,一个指着船运的账目,说泉州港的水涨了三尺,船要晚开两日;一个划着矿场的收支,说新矿洞的矿石成色好,能多炼出两成铜。月光在他们鬓角的银丝上跳跃,像撒了把碎星。
娘,先生说我明年能考童生了。沈安跑过来,手里举着支射中靶心的箭,箭尾的红缨晃得欢快。苏婉摸了摸他的头,发丝在指尖滑过,像流水般顺畅。她看见林山也拉着林野的袖子撒娇,要新做的牛角弓,林野板着脸说功课不好就别想,眼里却全是笑。
酒过三巡,沈承端着酒杯站起来,手有点抖。这些年,多亏了……林兄弟。他难得正经,耳根却红了,像当年第一次喝交杯酒的模样。林野赶紧举杯,酒液晃出杯沿:该谢苏婉……夫人,没有她,我还是个山里的野人。
苏婉笑着摇头,端起自己的茶杯,里面泡着桂花茶,甜香袅袅。要谢,就谢这山里的乌金,江上的船,还有……不肯认输的日子。她望着天边的圆月,圆满得没有一丝缺,突然想起沈渊锦囊里的最后那句话:双脉同根,方得始终。
掌心的朱砂痣在月光下微微发烫,像团永不熄灭的小火苗。她知道,这火苗会一直传下去,在沈安的笔里,在林山的箭上,在沈家的船帆和林家的矿洞里,烧得旺旺的,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子。
第十二章
云散灯明
正德十四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大雪封了山,二兴居的屋檐下挂着冰棱,像一串串透明的玉。苏婉躺在病榻上,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像有无数只手在拍打着窗纸。
沈承坐在床左,给她掖着被角,棉絮在他指尖簌簌落。他的背驼了些,头发也白了大半,却还是每天都来,给她读泉州的船讯,说哪艘船又赚了钱,哪艘船带回了新奇的玩意儿。
林野坐在床右,捧着她写的《矿冶要录》,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他的声音有些发哑,是常年在矿洞喊坏的,却念得格外认真,像当年苏婉教他认字时那样。书页上有苏婉画的矿洞草图,线条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图谱都管用。
沈家的船,要常去林家的矿看看。苏婉的声音轻得像羽毛,被风一吹就散,林家的矿,也别忘了沈家的码头。沈承握住她的左手,掌心的老茧磨着她的皮肤,带着点粗糙的暖;林野握住她的右手,指节因为常年握锤而变形,却稳得让人安心。三人的手叠在一起,掌心的温度慢慢交融,像三股水流汇成了河。
我梦见……你爹了。苏婉望着帐顶的莲花纹,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月光,他说……我没辜负他的托付。沈承的眼泪滴在她手背上,滚烫滚烫的,像当年矿洞里的熔浆。
弥留之际,她让沈安和林山取来那本《相理精要》。泛黄的纸页上,双栖双宿双荣七个字被她描了又描,墨迹层层叠叠,像晕开的年轮,藏着多少日子的苦与甜。
这七个字……藏着你们的将来。她气息渐弱,目光在两个孩子脸上逡巡,像要把他们的模样刻进心里,沈安守着船运,林山盯着矿场,记住……打断骨头连着筋,是一家人。
沈安和林山跪在床前,泪水砸在书页上,晕开一小片墨渍。苏婉最后望了眼窗外,风雪正急,却有零星的灯笼在山道上亮着——那是矿上的工人来送药,他们说苏夫人是活菩萨,不能就这么走了。她嘴角扬起抹浅笑,掌心的朱砂痣渐渐失去温度,像燃尽的炭火,却在这家人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暖。
第十三章
码头风波
沈承的双荣号商船在泉州港遭遇了麻烦。当地盐商赵老虎勾结了海关的把总,借口查验禁运物资,把三船刚出矿的铜矿扣在了码头。栈桥上的官差腰间佩刀闪着冷光,像群伺机而动的狼,盯着船上的铜锭直流口水。
沈老板,明人不说暗话。赵老虎的儿子赵三掂着算盘,金戒指在阳光下晃眼,把算盘打得噼啪响,这铜矿可是朝廷眼皮子底下的物件,要么交三成‘孝敬’,要么……咱就去府衙说道说道,看看你这矿证是真的假的!
沈承攥着船契的手青筋暴起,指节泛白。他知道这是敲竹杠,可赵老虎在泉州势力大,硬拼肯定吃亏。他连夜写了封信,让最得力的船工快马送往云和,信纸上的墨迹被海风洇得发蓝,每个字都带着急。
七日后,林山带着二十个矿工赶到泉州。这些汉子都是矿上最能打的,每人腰间别着把开矿用的凿子,铁头在月光下泛着寒芒,走在码头的石板路上,脚步声震得地上的积水都在颤。
赵老板,这矿是苏夫人当年亲手划的界,矿证是巡抚大人亲批的。林山把官府签发的采挖文书拍在赵三面前的桌上,纸页边缘因常年摩挲卷了边,却字字清晰,你们扣船,是想抗旨不成赵三看着文书上鲜红的官印,像被泼了盆冷水,脸色由红转白,像被霜打蔫的茄子,半天说不出话。
当晚,沈承在码头酒馆摆了桌酒。林山喝得满脸通红,扯开衣襟露出左肋的伤疤,那是当年在矿洞被落石砸的,疤痕像条扭曲的蛇。当年我快死的时候,是苏夫人背着我走了三里地,一步一滑的,把鞋都磨破了。他灌了口酒,声音发哑,她总说,咱们是一家人,不分你我。
沈承给他斟满酒,杯沿碰撞发出清脆的响:我以前不是人,糟蹋了她的心意。现在才明白,她要的不是金银,是咱们能好好的。海风撞开窗户,吹得烛火噼啪作响,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紧紧靠在一起,像两座并肩的山。
第十四章
学堂争执
沈安在云和县城办了所学堂,青砖灰瓦,院子里栽着两株桂树,是特意从二兴居移栽来的。学堂招了沈、林两姓的子弟,还有些家境贫寒的乡邻孩子,学费全免,只收点笔墨钱。
这天上课,教《三字经》的先生刚讲到苏公善矿,沈承的孙子沈墨就和林野的孙子林砚吵了起来。沈墨梗着脖子,手里的毛笔在砚台上戳得咚咚响:这矿是我沈家的!我奶奶姓苏,是沈家的媳妇!
林砚急得涨红了脸,小拳头攥得紧紧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对!我爷爷说,是他先在溪滩发现的黑石,是我爷爷告诉奶奶那是乌金的!该叫‘林家矿’!
都给我站好!沈安放下戒尺,声音不高,却带着威严。学堂里的桂花香从窗缝钻进来,带着清苦的甜,把孩子们的哭闹声都染得柔和了些。他从讲桌下取出个木盒,打开时里面的旧帕子散出淡淡的樟脑味——那是苏婉当年给矿工缝补丁用的,上面绣着半船半矿的图案,船帆挨着矿洞,矿洞靠着船帆,针脚密得看不见线头。
你们看这针脚。沈安指着图案交汇处,那里的丝线用了红白两色,缠得紧紧的,船离不开矿,矿离不得船,就像你们的名字,‘墨’与‘砚’,本是一体。少了谁,都成不了事。
夕阳斜斜照进学堂,在青砖地上投下长长的窗格,把两个孩子的影子拉得老长。沈墨偷偷把自己的砚台推给林砚,那砚台边角磕了块,是他昨天不小心摔的;林砚则把新买的狼毫笔塞给他,笔杆上还刻着个林字。两个孩子的影子在墙上依偎着,像幅晕开的水墨画,暖融融的。
第十五章
旧宅槐影
沈承七十岁那年,腿脚越发不利索,却执意要回云和县老沈府看看。林野拄着拐杖陪他去,两人踩着满地碎砖往里走,鞋底子被硌得生疼,却谁也没吭声。
当年被沈承拆卖的横梁位置,如今长出棵歪脖子槐树,枝桠伸展开来,像只张开的手,遮住了半拉天。树皮上刻着歪歪扭扭的字,是沈承小时候刻的,早就看不清了,却还倔强地留在那里。
就在这摔的。沈承指着堂屋中央的位置,那里的地砖裂着缝,长出了几丛杂草。他的声音发颤,像被风吹动的枯叶:当年把苏婉踹倒在这,她爬起来时,掌心的痣红得像血,却没骂我一句,只说‘别毁了爹的东西’。
林野蹲下来,用拐杖拨了拨砖缝里的草,草根缠在砖头上,扯都扯不断。她总说,破了的东西,补补还能用。他想起苏婉缝补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却总洗得干干净净,人也一样,错了改了,就还是好人。
墙角的蛛网粘满了枯叶,在风里轻轻晃,像个摇摇晃晃的秋千。沈承突然剧烈咳嗽,咳出的痰里带着血丝,染红了身前的杂草。林野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晒干的枇杷叶,叶片边缘都卷了,却还带着清香:苏夫人当年留的方子,说用冰糖炖着喝,治咳嗽管用。她早就算到你这老毛病会犯。
两人坐在槐树下,看着夕阳把影子叠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的。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闹,是沈墨和林砚带着学堂的学生在放风筝,风筝上画着颗大大的朱砂痣,在蓝天上飘得很远,线绳绷得紧紧的,像根扯不断的缘。
第十六章
矿脉新痕
林山在勘探新矿脉时,发现了处奇异的岩层。黑石中嵌着银丝般的纹路,弯弯曲曲,像人手的掌纹,在矿灯的照射下泛着幽光。矿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用放大镜看了半天,突然激动得直哆嗦:是伴生矿!乌金与白银共生,百年难遇啊!
按苏夫人的规矩来。林山在矿洞入口立了块石碑,亲自刻了永续二字,笔画深得能嵌进指甲,采三成留七成,不能光顾着现在挣钱,得给子孙后代留口饭吃。他记得苏婉说过,矿是山的骨头,挖多了,山会疼的。
沈安特意从知府任上回来,穿着官服站在石碑前,风把他的袍角吹得猎猎响。他看着石碑上的字,突然想起母亲教他写的第一个字就是留,当时她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地说:留三分给别人,就是留三分给自己。
开工那天,沈、林两姓的人都来了。沈墨穿着长衫读祭文,声音朗朗,像山涧的流水;林砚捧着香,小脸绷得紧紧的,比谁都认真。孩子们围着石碑转圈,衣襟上绣的朱砂痣在阳光下连成一片,像条红红的带子,把所有人都系在了一起。
林山望着矿洞深处的微光,仿佛看见苏婉站在那里,蓝布裙角被风掀起,掌心的痣亮得像星。他对着矿洞深深鞠了一躬,心里默念:娘,您看,我们都记着您的话呢。风从矿洞里吹出来,带着股温润的气息,像声轻轻的应。
第十七章
双荣续章
云和县的码头越扩越大,青石铺的栈桥上能并排走八匹马。双荣号的船队从十艘变成了百艘,最远的船能开到波斯,船帆上的朱砂痣在印度洋的阳光下亮得耀眼,成了远近闻名的标记。
沈墨接管船队那年,带回个波斯商人,高鼻梁蓝眼睛,留着卷卷的胡子,说想合作开采新发现的宝石矿。林砚拿着矿样研究了三天,在图纸上画出新矿洞的草图,旁边特意标上与码头相距三里,用红笔圈了又圈。
这样运货最省力气。他指着图纸对沈墨说,眼里的光像当年的林野,奶奶说过,算计着省钱,不如算计着省心。沈墨笑着点头,给波斯商人翻译时,特意加上了句:我们是沈、林两家合开的矿,缺一不可。
签约那天,两人去了苏婉的坟前。坟上的野草被打理得干干净净,新栽的松柏已长得笔直,树干上能并排站下两个孩子。沈墨把合约放在碑前,宣纸在风里轻轻抖,像只展翅的鸟;林砚斟了杯酒洒在土里,酒液渗入黄土,冒出细小的泡,像在跟地下的人说话。
奶奶,您看,双荣还在呢。林砚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清亮,惊飞了枝头的麻雀。沈墨望着远处连绵的山,那里藏着乌金和铜矿,像藏着永远挖不完的希望。
风穿过松针,发出簌簌的响,像谁在轻轻点头。远处的江面上,双荣号的船帆连成一片,朱砂痣的标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得半个天空都红了,像幅泼洒开来的油画,浓得化不开。
第十八章
朱砂余温
万历年间,云和县编修新志。沈墨已是鬓角染霜的老者,林砚也添了不少皱纹,两人拄着拐杖,合力促成了为苏婉单独立传的事。
伏案誊写时,沈墨总觉得砚台里的墨汁泛着淡淡的红,像极了记忆中祖母掌心的朱砂痣。他想起小时候祖母教他写字,握着他的手在宣纸上画圈,说:字要圆,事要全,人心更要暖。
该把‘二兴居’改成祠堂了。林砚擦拭着苏婉的牌位,紫檀木上的苏氏婉三个字被香火熏得发亮,边角都磨圆了。让后人都记得,是谁撑起了这两姓的天。
祠堂落成那天,沈、林两姓的人挤满了庭院。孩子们穿着新做的衣裳,手里攥着糖葫芦,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沈墨揭开匾额,双荣堂三个金字在阳光下耀眼,匾额角落刻着颗小小的朱砂痣,是他亲手刻的,刻得格外深。
族老们焚香祭拜时,忽有一阵风吹过,供桌上的烛火齐齐偏向西侧——那里,正是苏婉坟茔的方向。人群里有人低低惊叹:是苏夫人回来了!
两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偷偷交换信物。沈家的小姑娘给了块乌金碎料,是她爹从矿上带回来的,沉甸甸的;林家的小姑娘回赠了片船帆布,上面印着半截朱砂痣,是她娘从码头捡的。两块物件拼在一起,正好是颗完整的朱砂痣形状,红得像团小火苗。
暮色漫进祠堂时,沈墨望着供桌前袅袅升起的青烟,突然读懂了祖母掌心那痣的深意——所谓朱砂,原是血与火熔成的韧,是破与立织就的暖,是能让两条陌路最终相拥的,人间烟火。这烟火,会一直烧下去,在沈、林两姓的血脉里,在云和的山水间,永远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