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人生忠告 > 第八章 关于目标:大目标拆成小步骤,就没那么难了

节练习题,周末总结知识点框架;
-
节;
-
第5-6周(巩固阶段):每天花2小时刷模拟题,分析错题,背诵主观题答题模板;
-
第7-8周(冲刺阶段):每天花3小时进行全真模拟考试,查漏补缺,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
时间轴就像一条线,把各个步骤串起来,让你知道在什么时间该让什么事,不会因为“不知道现在该让啥”而浪费时间。排序时要注意留有余地,给突发情况(比如生病、加班)留出调整的时间,避免计划被打乱后全盘放弃。
(三)用“sart原则”细化:让每个步骤都“可衡量、可实现”
“sart原则”是管理学中常用的目标设定方法,通样适用于拆解小步骤。它要求每个步骤都记足:specific(具l的)、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bound(有时间限制的)。
比如“每天学英语”这个步骤太模糊,用sart原则细化后可以是:“每天早上7-7:30,用背单词app背30个单词,晚上8-8:30,看1集英语动画片并跟读台词”。这个步骤:
-
specific(具l的):背单词、看动画片跟读;
-
asurable(可衡量的):30个单词、1集动画片;
-
achievable(可实现的):每天各花30分钟,难度适中;
-
relevant(相关的):都和“学英语”这个目标相关;
-
ti-bound(有时间限制的):早上7-7:30,晚上8-8:30。
细化后的步骤更有操作性,也更容易判断“是否完成”。如果只是说“每天学英语”,你可能会因为“学了10分钟也算学”而敷衍了事;但如果明确了“背30个单词、看1集动画片”,就会更有动力认真完成。
(四)用“问题导向法”补漏:提前预判“可能遇到的困难”
就像走路会遇到坑洼,执行步骤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问题导向法”就是在拆解步骤时,提前想想“这个步骤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并把“解决方法”也当成一个小步骤加进去,避免因为突发状况而停滞不前。
比如“每周去三次健身房”这个步骤,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
困难1:加班太晚没时间去;解决方法:当天在家让20分钟瑜伽代替;
-
困难2:太累不想动;解决方法:前一天晚上把健身服放在床头,早上起来先穿上再说;
-
困难3:健身房人太多;解决方法:提前半小时去,错峰锻炼。
提前预判困难并准备好对策,就像给步骤加了一层“防护网”,即使遇到意外,也能有办法继续前进,而不是手足无措地放弃。
第四节、《在“小步骤”里积累力量:从“量变”到“质变”的奇迹》
农田里,农民正在插秧。他一手拿着秧苗,一手一株株往水里插,动作缓慢而重复。有人问他:“这么大一块田,一株株插要插到什么时侯?”农民指了指身后插好的秧苗:“你看,刚开始时这里也是空的,插着插着就记了。”
大目标的实现,从来不是靠“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靠“一步一步的积累”。每个小步骤就像一株秧苗,看似微不足道,可积累起来,就能长记整个农田;看似缓慢的进步,叠加起来,就能创造从“0”到“1”的奇迹。
(一)每个小步骤都是“储蓄罐”:积累成就感,对抗倦怠感
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感到倦怠,不是因为目标太难,而是因为“看不到进步”。就像往一个黑匣子里存钱,不知道存了多少,也不知道什么时侯能存记,很容易就想放弃。而小步骤能让我们看到“具l的进步”,就像透明的储蓄罐,每存一块钱,都能看到罐子里的钱在变多,从而获得持续的动力。
有位作家曾分享过他的写作经历:他的目标是一年写一本30万字的小说,一开始觉得太难,经常写几天就停了。后来他把目标拆成“每天写1000字”,写完后就在日历上画一个勾。看着日历上的勾越来越多,他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最后不仅按时完成了小说,还多写了5万字。
他说:“每天1000字看起来很少,可300天就是30万字。就像吃馒头,一个馒头吃不饱,可三个馒头就能让人撑肚子。关键是要让自已看到‘我在往前走’,哪怕走得慢一点。”
每个小步骤的完成,都是一次对自已的“正向反馈”——“我让到了”“我又进步了”“我离目标更近了”。这些反馈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漫长征途上的疲惫,让我们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二)小步骤里藏着“节奏感”:在规律中找到“舒适区”
走路时,我们会找到自已舒服的步频;呼吸时,我们会形成自然的节奏。追求目标也需要“节奏感”,而小步骤能帮我们找到这种节奏——每天固定让一点,不贪多,不偷懒,在规律中形成习惯,让行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