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但贾环别无选择。
他需要林黛玉这支笔,需要她与林如海之间那份无可替代的父女之情,作为撬动整个棋局的支点。
三爷,宝姑娘那边,派人送了信来。
钱槐见他回来,连忙迎上,递过一封信。
贾环拆开信,信是宝钗亲笔所书,字迹端丽,一如其人。
信中并未多言,只说家中已在全力筹措银两,预计十日之内,便可凑齐一百二十万两,悉数汇往扬州。
请他放手施为,薛家上下,静候佳音。
十日......
贾环喃喃自语。
时间,刚刚好。
他走进屋内,关上房门,屏退了所有人。
他知道,现在,轮到他了。
他要写一封信。
一封足以让千里之外那位清高孤傲的巡盐御史林如海,放下所有戒备,相信一个素昧平生的八岁孩童的信。
这封信,不能只谈利益,不能只讲权谋。
他要写的,是道,是势,是术。
他要让林如海看到,自己不是一个钻营的政客,而是一个能与他坐而论道的、跨越了年龄的知己!
他从薛宝钗送来的文房四宝中,取出那方松烟墨,亲自研磨。
墨香清雅,沁人心脾。
他闭上眼,将脑海中那属于现代投行精英的缜密逻辑,与属于古典文学研究者的深厚底蕴,彻底融合。
许久,他睁开双眼,眸光澄澈如洗。
他提起那支名贵的狼毫笔,饱蘸浓墨,在那张洁白无瑕的澄心堂纸笺上,写下了第一行字。
他没有写常见的问候与抬头,而是以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直接开篇。
那一行字,笔力万钧,锋芒毕露,仿佛要刺透纸背,直抵人心。
【致林公如海大人麾下:论为官三境,兼陈盐政之弊疏】
只这一个标题,便已将这封信的格局,提升到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他不是在写信,他这是在写一篇足以载入史册的策论!
贾环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他知道,当林如海看到这个标题时,无论他心中有多少怀疑与不屑,他都一定会,将这封信,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
他继续落笔,笔走龙蛇。
窃闻古之善为政者,必先明为官三境。其一曰‘见自己’,明己之长短,守心之清正,此为修身之基。大人宦海多年,清名远播,此境已臻化境,学生不敢妄言。
其二曰‘见天地’,知天地之广阔,晓时事之变迁,不以一时一地之得失为念。大人奉圣谕巡盐,掌国之钱袋,亦可谓身居高位,放眼天下,此境亦有所得。
然,为官之至高者,在第三境,曰‘见众生’。
贾环的笔锋,在此处微微一顿,随即变得无比犀利。
见众生之苦乐,知众生之所向,察众生之暗流。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即天心,众生即江山。敢问大人,两淮之盐政,盐商、盐官、盐户,此三者,孰为众生大人今日之雷霆手段,所击者为谁所利者又为谁若所击者非元凶,所利者非百姓,此番整顿,与刮骨疗毒何异恐骨未换,毒已入心矣!
他没有直接提甄应嘉,却句句不离甄应嘉的影子。
他将林如海高高捧起,却又用见众生这顶更大的帽子,将他置于一个必须自省、必须深思的道德高地。
写到此处,贾环停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封信,已然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他要做的,便是将那条藏在死局之下的生路,抽丝剥茧般地,为林如海,清晰地呈现出来。
窗外,积雪融化,滴水檐下,传来滴答、滴答
的声响。
仿佛是这盘惊天大棋,落下第一颗棋子后,所发出的,清脆的回音。
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这间不起眼的小屋里,被一个少年的笔尖,悄然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