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在三阳自行车厂厂宣部主任的办公室内,杨大壮刚刚接到厂长的命令。
厂长要求他在三天之内想出一个方案,将厂里打算生产新款自行车的消息公之于众,同时尽可能展现出三阳自行车厂对此事的强硬态度,以此打压区里刚刚崭露头角的八零厂。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三阳自行车厂已在自行车领域深耕多年,虽然没有凤凰、永久那样雄厚的人才储备,但整体实力不容小觑,远非一个新成立不久的小厂子可比。
按理说,完成这项任务对他来说相当轻松,杨大壮甚至有信心在一天之内就将事情安排妥当。
厂长给了足足三天时间,想到这里,杨大壮紧绷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他特地给自己泡了一壶好茶,不紧不慢地掏出一份《陆川日报》,悠然看了起来。
《陆川报》是陆川区的地域性报纸,里头密密麻麻记载着陆川里的大事小情。
从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到哪家铺子新开张,全是陆川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杨大壮向来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因为他时不时能在报纸上瞧见熟悉的面孔。
忽然,杨大壮的动作僵住了。
今天《陆川报》的版面新闻透着股异样,头版头条赫然写着控诉三阳自行车厂挤压中小企业,霸凌八零厂几个粗黑大字。
他心脏猛地一缩,慌忙逐字逐句读完整篇文章,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作为在宣传口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媒体人,他敏锐察觉到这背后暗藏的危机。
这哪里只是一篇报道,分明是冲着三阳厂来的原子弹!
完了完了......杨大壮顾不上新自行车的宣发方案,一把抓起报纸就往厂长办公室冲。
这事要是处理不好,别说是新产品投产,三阳厂怕是要被警告和处分了。
......
杜国强雷厉风行,当即让朱厂长联系了几位文笔细腻的记者.
记者们将三阳厂与八零厂的纷争经过稍加渲染,几篇带着火药味的报道一经刊发,在以报纸为主流媒体的年代里,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文章中,三阳厂被刻画成行业霸主,以步步侵蚀新兴企业的形象出现。
这让许多陆川区的百姓震怒!
三阳厂也太不要脸了!一点活路都不给小厂留,简直欺人太甚!
即便三阳厂反应迅速,加急在《陆川报》上刊登澄清声明,坚称这只是正常商业竞争,却仍挡不住舆论的浪潮,大量读者用文字声讨,将鄙夷与不满倾泻在三阳厂身上。
看着舆论一边倒的态势,朱厂长难掩喜色:看来群众眼睛是雪亮的!说不定真能让三阳厂不敢再生产咱们的自行车!
杜国强却冷静地摇头:火候还不够。普通大众的议论掀不起大风浪,咱们得把这潭水搅得更浑,闹得越大越好!
朱厂长挠挠头,满脸疑惑:你还有啥法子
杜国强嘴角勾起笑,心中暗自感谢后世那些为博眼球不择手段的无良媒体。正是他们的操作,给了自己灵感。
朱厂长,您在八零厂挑几个家庭困难的职工,再请娄书记在安阳厂也筛选几位。然后把之前那批记者都叫来,让他们把职工的困境写进报道里......
朱厂长瞬间领会杜国强的意图,冲他竖起大拇指:小杜同志,我看你不该窝在技术部门!凭这手腕,去外交部跟西方国家掰手腕都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