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潭影涵空
墨香初识
(一)
嘉佑二十七年,暮春。山城渝州,澄心园。
浣月潭水碧如翡翠,倒映着岸边垂柳与新发的嫩芽。徐正文,字守拙,乃渝州有名的金石大家徐砚斋之后,此刻正蹲踞于潭边一方青石之上。他并非在观景,而是小心翼翼地侍弄着一方寿山冻石。石质温润,宛如凝脂,是他前日才从闽地辗转得来的珍品。他手中并无寻常刻刀,却握着一支形制奇特的玄音针。此针非金非铁,通体乌黑,针尖微颤,发出常人耳力难及的细微嗡鸣。守拙屏息凝神,将针尖虚悬于石面瑕疵之处,那嗡鸣似乎引动了天地间某种无形之力,只见石屑如被无形之手拂去,污垢尽除,石体愈发莹洁通透,正是家传秘术——天音净石诀。
忽地,他腰间悬着的一枚古朴温润的墨玉螭纹佩轻轻震动起来,螭纹流转,隐隐透出微光。此乃灵犀佩,是他与外界约定俗成的信物,此刻震动,预示着他那设在园中天工阁的金石演武台前,慕名而来的观者已逾十万之数。守拙心中一凛,正待起身,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石桥那端的身影攫住。
石桥如虹,横卧碧波。桥那头,一位女子亭亭而立。她身着素雅的月白绫罗齐胸襦裙,外罩一件天水碧的轻纱半臂,裙裾绣着疏朗的兰草纹样,正是江南苏工韵味。发髻简约,斜簪一支羊脂白玉雕琢的玉兰步摇,花蕊处嵌着一粒极小的异色宝石,若有若无地逸散出清冽幽香,沁人心脾。女子手中捧着的并非书卷,而是一面边缘镌刻着繁复云雷纹的青铜古鉴,镜面并非映人,而是光影流转,无数细若蚊足的蝇头小楷在其中沉浮变幻,赫然是《玉台新咏》的篇章。她黛眉微蹙,专注地看着镜中文字,檀口轻启,似在无声诵读。那声音旁人听不见,却引得她鬓边玉兰微颤,潭水竟随之漾开一圈圈细密的涟漪,仿佛低语入水。
敢问先生,女子抬头,声音清越,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婉转,目光穿过石桥,落在守拙身上,此间可是澄心园‘琅嬛秘府’古籍修复重地
她显然看到了守拙身上那件沾了石尘的靛蓝葛布短襦,前襟绣着一枚古朴的印字徽纹,腰间工具囊鼓鼓囊囊。
守拙连忙起身,拍了拍衣襟上的石粉,拱手道:正是。在下徐正文,字守拙,忝为园中金石篆刻一脉。姑娘是……
他瞥见女子皓腕上戴着一只样式奇特的银镯,镯身非光面,而是阴刻着五个古拙的篆字——南风知我意,字迹深邃,仿佛蕴藏着某种力量。
女子敛衽一礼,仪态端方:小女子罗氏,名子涵,自姑苏而来,奉旨协理澄心园古籍修复与……‘灵犀录影’之事。
她轻移莲步,走上石桥,手中青铜古鉴的光芒映着她清丽的面容。守拙这才看清,那古鉴中变幻的不仅是文字,更有立体的光影在模拟书页的翻动、墨痕的深浅,甚至纸张的肌理纤毫毕现!此等摄魂鉴影之术,他只在传闻中听过,乃江南罗氏秘传,用以保存古籍神魂,不使其湮灭。
原来是罗大家,久仰姑苏罗氏‘灵犀妙手’之名,今日得见,幸甚至哉。
守拙由衷赞叹。两人立于石桥,一者携金石之刚,一者怀书卷之柔,暮春的风掠过浣月潭,带着水汽与新叶的清香,也吹动了彼此心头一丝莫名的涟漪。
二)
是夜,天工阁内灯火通明。守拙坐于一方巨大的天然根雕案几前,案上陈列着各色印石、刻刀以及一些形制奇特的工具。他面前悬着一面巨大的素绢,绢上并无笔墨,却随着他手中刻刀在印石上的游走,同步幻化出清晰的刀痕轨迹、石屑纷飞的景象,甚至能听到刀石相激的清越之声。这便是金石演武台的玄妙之处——以秘法将篆刻过程投射于素绢,供天下同道观摩体悟。
演武毕,素绢上光影缓缓敛去。守拙正欲收起案上那方新刻的闲章,灵犀佩再次微震。这一次,佩上螭纹光芒流转,竟在虚空中凝结成一行清逸的小字,伴随一枚栩栩如生的玉兰光影:
潭影涵空碧,
灵犀织云衣。
不识天机境,
犹带玉兰息。
落款处,唯有一枚小小的玉兰印记。
守拙心中一动,目光望向窗外浣月潭的方向。白日那清丽的身影与幽兰之香仿佛重现。他沉吟片刻,取过一方上好的青田灯光冻石,置于案上。这一次,他未用玄音针,而是拿起家传的钨钢刻刀,屏气凝神。刀锋游走,石屑如雪,他将那四句诗,一字一句,以最精妙的薄意阳文,镌刻于印石边款之上。每一笔,都仿佛带着潭水的清冽与玉兰的幽芳。刻罢,他取出一盒特制的星砂印泥,钤于一方特制的留影玉牒之上。印痕清晰浮现的刹那,玉牒上光华流转,竟自动生成一道繁复的符文印记,隐隐与天地间某种玄奥的法则相连。此乃徐氏秘传的墨契封印,一旦结成,此印之形、之神、之归属,便如星图刻录于苍穹,永世不移。
第二章:鱼沉渊底
心事暗藏
(三)
时序入夏,浣月潭畔草木愈发葳蕤。园中负责观星测候的司天监博士发现异常:潭边石隙所生的千年古苔,其色泽与露珠凝结之态异于往年,预示此地水汽郁结,湿瘴渐生。此讯在澄心园中悄然传开。
子涵常在午后携青铜古鉴至潭边。她选了一处临水的听涛美人靠——那并非普通石凳,而是以温玉为芯,外覆竹篾,能随四时气温自然调节冷暖的奇物。她倚坐其上,双眸微阖,纤纤玉指于虚空中轻点、勾画。随着她的动作,青铜古鉴悬浮而起,镜面光华大盛,投射出一幅幅巨大的、光影流动的古籍书页虚影,字迹清晰如真。她时而凝神细读,时而以指为笔,在虚空中批注、摹画,指尖过处,光影文字随之变幻流转。此乃凌虚指书,罗氏秘法,用以精研古籍神髓。
一水之隔,天工阁那巨大的琉璃窗后,守拙的身影亦清晰可见。他或在伏案治印,或在对弟子讲解刀法。他每一个凝神的姿态,每一次落刀的力度,甚至石屑飞溅的轨迹,都被阁内几面不起眼的铜镜悄然捕捉。这些铜镜名为窥玄镜,与演武台的素绢相连,将他的动作转化为无形的金石意蕴流,汇入澄心园庞大的文脉灵枢之中,供天下有志于金石者感悟其神,而非其形。两人一在潭边,一在阁内,虽无言语,身影却常常隔着波光潋滟的潭水映入彼此眼帘。那手持古鉴的娴静与金石铿锵的刚毅,在夏日氤氲的水汽中,构成一幅奇异的和谐图景。
(四)
七月初七,乞巧佳节。澄心园中张灯结彩,却又不失清雅。
子涵换了一身雨过天青色的苏绣软缎旗袍,领口袖边绣着缠枝莲纹,素雅中透着精致。她并未携带沉重的青铜古鉴,而是手捧一卷散发着柔和光晕的蜃光帛。帛上光影流动,亭台楼阁、才子佳人栩栩如生,正是全本《牡丹亭》的幻影戏文。她径直来到天工阁寻守拙。
阁内,守拙正对着一方桃花冻石凝思。石质细腻,内里天然生成的嫣红色纹理如烟霞流淌,煞是好看。
徐先生好雅兴。子涵声音传来。守拙抬头,见伊人手持蜃光帛立于门口,天青色的身影与手中流转的光影相映,恍若画中仙。他心弦微动,忙起身相迎。
子涵走近案前,目光落在那方桃花冻石上,忽而轻咦一声,指着石中一处红霞般绚烂的纹路:先生请看,这石中云霞,像不像潭底那些‘画影灵鲤’
守拙闻言,细看那纹路。浣月潭底确有奇观,每逢月圆或特殊节气,潭水清澈见底时,可见潭底石纹在月光或特殊角度下,会幻化出锦鲤游弋的光影,人称画影灵鲤,乃是澄心园一绝。经子涵点破,这石纹确与那灵动鱼影有几分神似。
罗大家慧眼。守拙点头,心中却因她提到潭底二字,蓦然想起那夜灵犀佩上收到的诗句——不识天机境。天机难测,而眼前这如玉如兰的女子,心思亦如潭水深不可测。他目光落在石侧一枚刚刚完成的精巧印章上,印钮雕作一尾跃出水面的鲤鱼,鱼眼处镶嵌着一粒米粒大小、幽光内蕴的灵犀石。此石能感应心神波动,微光闪烁,似有所应。
鬼使神差地,守拙拿起那枚还带着石温的印章,递到子涵面前。印面未刻名讳,只有四个古雅的小篆:子涵珍玩。
此石纹天然成趣,恰逢佳节,权作……应景之物,望大家不弃。守拙声音微涩。子涵微微一怔,看着那枚鲤鱼钮印章,又抬眸看向守拙眼中来不及掩饰的微澜,颊边飞起一抹极淡的红晕,如桃花映雪。她伸出素手,郑重接过:先生妙手,化天然为神奇。此印……甚好。指尖触及印章,那灵犀石骤然亮了一下,复又归于温润。
(五)
夜阑更深,万籁俱寂。天工阁内却仍亮着一盏孤灯。
守拙正尝试调试一方新得的璇玑玉印盘。此盘形如罗经,中心嵌有一枚能自动循迹刻画的灵机刃,据传能感应天地文气,自动生成契合的印文。此乃上古机关术遗存,玄奥莫测。守拙全神贯注,试图以自身金石意念引导灵机刃。就在意念与刃锋微妙交感的刹那,盘上星图骤然紊乱,那灵机刃竟如脱缰野马,寒光一闪,直向他按在盘沿稳定心神的手指削去!
嗤!一声轻响,守拙闷哼一声,指尖传来锐痛,鲜血瞬间涌出,滴落在璇玑玉印盘上,竟被那玉石缓缓吸收,盘上紊乱的星光为之一滞。
恰在此时,阁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子涵提着一盏小巧的琉璃宫灯出现在门口,她本是为白日所获印章之事来道谢,却撞见此景。
先生!她惊呼一声,快步上前。见守拙指尖鲜血淋漓,她黛眉紧蹙,迅速从袖中取出一个素雅的越窑青瓷小盒。盒身绘着兰草,看似普通,但若凝神细看,兰叶间似有极淡的光纹流动。
此乃家传‘玉髓断续膏’,对外伤颇有奇效。子涵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迫。她打开盒盖,一股清凉幽香弥漫开来。她用小指玉甲挑了一点晶莹如冻玉的药膏,动作轻柔而迅速地涂抹在守拙伤口上。说也神奇,药膏触及皮肉,血立时止住,一股清凉舒泰之意顺着手臂蔓延,痛楚大减。
守拙道谢,目光却被那青瓷盒吸引。子涵似有所觉,将药盒放在案上,指尖在盒身绘着的兰草某处轻轻一点。兰草纹路骤然亮起微光,盒身周围光影变幻,竟浮现出一行娟秀的行楷:**残处得生机,古韵自绵长**。同时,光影中更展现出数十件形态各异的古物虚影:有造型奇特的镊子、薄如蝉翼的刮刀、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玉石压板……皆是前朝古籍修复大师所用的珍奇工具,旁边还配有简要的修复法门说明!此乃罗氏图隐藏真之术,将秘法藏于器物图纹之中。
先生钻研古艺,勇猛精进令人敬佩,然亦需珍重自身。子涵看着那染血的璇玑盘,语带关切,正如这古籍修复,残缺之处,若能顺势而为,反能成就其独特气韵。强行逆天机,恐遭反噬。言罢,留下药膏,盈盈一礼,转身离去。阁内只余药香与那光影流转的青瓷盒,还有守拙指尖残留的微凉与心头难以言喻的悸动。
第三章:亭台嘉木
流年暗度
六)
金风送爽,时序入秋。澄心园启动了浩大的万象灵园营造工程,旨在将园中一草一木、一亭一阁的灵韵气息,以秘法图谱记录,构建一座与实景共鸣的灵枢虚境。
子涵领了勘测园中古树灵韵之责。她带着几位精通草木灵机的助手,来到园中那株树龄已逾三百载的白玉兰古树下。此树乃澄心园镇园之宝,亭亭如盖,虽非花期,枝叶间却隐有光华流转。她们在古树周围埋设下特制的地脉灵犀仪——形似玉圭,其上刻满感应山川地气的符文,用以捕捉古树与大地、星象之间微妙的能量流转。
与此同时,守拙则受命为园中八景之一的听风亭增添一道契合秋意的玄妙。听风亭飞檐高挑,檐角原悬有铜铃。守拙别出心裁,将一枚特制的风语玄印悬于亭心梁下。此印以空青石为材,中空,内藏极细的风信金砂和一枚小巧的应声刃。每当秋风穿亭而过,拂动檐角铜铃,清音响起之时,无形的风之韵律便被铜铃捕捉,传导至风语玄印。印中风信金砂受激飞舞,带动应声刃在印石内壁留下或深或浅、或疾或徐的天然刻痕!每一道痕迹,都是那一瞬风之形态的独特记录。此乃天籁成文,自然之工。
(七)
重阳登高日,澄心园中亦循古礼,佩茱萸,饮菊酒。然而琅嬛秘府内却气氛凝重。
子涵已连续数日废寝忘食,以秘法催动摄魂鉴影之术,解析一部刚刚出土、残损极其严重的先秦竹简《云梦残篇》。此简关乎上古星图,意义重大,却也凶险异常。竹简中残留的先贤意念与驳杂的天地信息形成强大的精神涡流。子涵端坐于静室中央,头戴一顶以冰蚕丝和陨星碎片编织的灵犀冠,冠上垂下数条细如发丝的金线,末端连接着竹简。她正以自身神识为桥,通过这神念接引之术,强行沟通简中残存的古意,引导青铜古鉴进行更深层次的摄魂。
守拙本欲邀她登高望远,却闻知她劳累过度晕厥于秘府的消息。他心中焦灼,不及多想,提着一个精巧的紫铜提梁食盒便匆匆赶往秘府。
静室内药香弥漫,子涵面色苍白,倚在软榻上,额上仍戴着灵犀冠,金线已撤去,但眉宇间倦色深重。见守拙进来,她勉强扯出一丝笑容。
守拙默默打开食盒,里面并非汤药,而是几块用特殊桑皮纸包裹的糕点。纸呈淡金色,触手微温,散发着浓郁的桂花甜香。他取出一块,递到子涵面前:姑苏风味,金粟玉魄糕。用‘九转同尘釜’反复淬炼花露、糯米与崖蜜,取其最精纯之味,再以古法蒸制。虽是新物,却求其古意本真。
子涵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接过那温热的糕点。桑皮纸遇热,纸上隐现出精细的菊花缠枝纹。入口软糯清甜,桂香盈齿,一股温和的暖流顺喉而下,驱散了些许疲惫。她轻声道:先生费心了。
待子涵精神稍复,两人移步至听风亭。夜幕已降,园中各处却亮起了特制的流萤灯,点点柔光如星子落地。守拙触动亭柱一处机关,霎时间,以亭为中心,一幅巨大的、如梦似幻的灵枢虚境图景在夜色中铺展开来。只见亭台楼阁、嘉树名花皆笼罩在流动的星辉月华之中,比白日更添空灵神韵。潺潺水声、唧唧虫鸣被放大、提纯,形成自然的乐章。
两人凭栏而立,望着这虚幻又真实的夜景。子涵的目光投向虚境中那片璀璨的星河,幽幽一叹:守拙先生,我们穷尽心力,以秘法捕捉古物之魂,修复残篇断简,究其根本,是为了什么过去已成定局,如这星辰,遥不可及,光芒亦是万年前所发。
守拙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那方新制的风语玄印。此刻无风,印面光洁。他将其轻轻放在子涵微凉的掌心,沉声道:过去并非尘埃。它如地脉,深埋于岁月之下,支撑着我们立足的此刻。修复它,如同梳理地脉,使其通畅。唯有根基稳固,知晓来路,方能……他话音未落,子涵掌心的风语玄印仿佛感应到什么,印石内部忽然光华流转,无数细小的光点涌出,在两人面前凝结成一朵硕大、晶莹剔透的玉兰花光影!花瓣舒展,流光溢彩,花心处更浮现出两个古奥的篆字——**西洲**!
玉兰光影缓缓消散,亭中一片寂静。西洲,那是江南的象征,是子涵的故乡,也是无数诗词歌赋中寄托相思之地。这玄印突如其来的异象,如同一个无声的预言,让两人心头同时一震。子涵抬眸看向守拙,眼中星光与水光交织。守拙望着她掌中恢复平静的印石,那句未说完的话在喉间滚动:……方能不负将来,静待花开。
第四章:伊人西去
风物依旧
(八)
嘉佑二十八年,元月刚过,春寒料峭。
一道来自玉门关外的加急谕令送达澄心园:西域沙州(敦煌)莫高窟发现前所未见的巨大藏经洞,内藏无数前朝佛经、文书、绢画,然洞窟结构不稳,壁画彩塑脆弱异常,急需最顶尖的灵犀录影与古籍修复大师前往主持大局。罗子涵,因其姑苏罗氏秘传之术与在澄心园的卓著功绩,被钦点为首席。
离别来得猝不及防。澄心园为子涵设宴饯行。席间,守拙沉默寡言,只是在众人轮番敬酒致辞后,才起身取出一方锦盒。
此物,为罗大家西行壮色。他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枚通体赤红、形似火焰的奇异玉石印章——**赤魄玄感印**。守拙解释道:此印以地心炎玉髓雕琢,其性至阳,能感寒温之变。印文隐于内,遇冷则显‘冰魄霜文’,遇暖则现‘赤阳火章’。
他当众演示,以冰水淋之,印面果然浮现出冰裂纹般的霜白色印文;再置于暖炉旁,印文转瞬化为赤红跃动的火焰纹路,神奇无比。
宴席终散,离情依依。守拙送子涵至园外长亭。车马辚辚,即将启程。子涵立于车辕,回望澄心园,目光最后落在守拙身上,千言万语,只化作深深一揖。
守拙拱手还礼,目送马车远去。当那车队化作天边黑点,彻底消失在官道尽头时,他低头看向一直紧握在手中的赤魄玄感印。此刻山风寒冽,印石却在他掌心温热。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原本需要外力刺激才变化的印面,竟自行缓缓浮现出两行清隽的小字,正是他心中所念,却未曾言说的那句:
风行大漠海,
鱼隐星河渊。
风起于青萍之末,终将行于浩瀚大漠;鱼翔于清浅潭底,其志或在无垠星河。他望着这行字,久久伫立,直到暮色四合。
(九)
子涵离去后,浣月潭的水似乎沉静了许多。守拙依旧在天工阁治印,只是案头多了一摞特制的留影玉牒。他不再仅仅记录印章的最终形态,而是将每一方印从选石、构思、下刀、修改直至完成的整个过程,连同印章背后的故事、寄托的情感、引发的天地微澜,都通过秘法,以图文并茂、甚至蕴含精神意念烙印的方式,详尽地墨契封印于玉牒之上。他将这些玉牒称为印魂谱,置于澄心园文脉灵枢的核心节点,使其成为灵枢中一道独特而永恒的金石印记。此举,如同在浩瀚的时光长河中,为每一份短暂相遇的情感和技艺的瞬间,打下坚实的锚点。
在金石演武台的公开演示中,守拙特意展示了那方刻着**寒潭孤影,伊人何方**的赤魄玄感印。他向观者言明:此印感应心绪与天时。当观者以心神共鸣或奉上特定蕴含文气的信物(相当于打赏)达到一定界限时,印面便会感应,不仅寒温之文变幻,更会激发子涵留在青瓷药盒上的图影藏真秘术,在虚空中浮现她所钟爱的诗句光影。一时间,引动无数文人雅士争相尝试,只为睹一眼那跨越千山万水的诗意流光。
(十)
暮春时节,一个风尘仆仆的驼队信使,将一个包裹严密的樟木箱送到了天工阁。
箱内以锦缎层层包裹,打开后,竟是一个通体浑圆、色泽深沉的紫檀木函。函盖打开,里面铺着柔软的丝绒,衬托着一方造型古朴的陶盒。陶色如古铜,盒身浮雕着飞天、祥云、宝相花纹饰,线条流畅,古意盎然。盒内并非印泥,而是填满了细腻如膏的朱砂。盒底,静静地躺着一枚小巧的玉牌,玉牌上以极其精细的笔触,刻着两行小字:
相见亦无事,
不来忽忆君。
落款处,是一个小小的、以点线构成的飞天神女图案,正是子涵的独门印记。信使言道,此乃罗大家于莫高窟中,依据残片,以西域特有的息壤为基,辅以罗氏秘法神工塑影,耗费心血还原出的唐代宝相印泥函真品。那枚玉牌,则是她的灵犀留痕。
守拙抚摸着那冰凉的玉牌,指尖仿佛能感受到大漠的风沙与洞窟的幽凉,更能感受到那穿越关山万里而来的、含蓄深沉的情意。他将玉牌紧贴于一方早已准备好的、形似编钟的青铜小印之上。此印名为心声铎印。守拙闭目凝神,指尖灌注金石意念,以刻刀为笔,以那玉牌上的留痕为引,将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这十个字,并非刻成文字,而是转化为长短相间、起伏有致的特殊刻痕——正是天机电符!这刻痕本身,便是一曲无声的、只待知音来解的密语。
第五章:诗韵千年
星汉同辉
(十一)
嘉佑三十年,仲春。帝都长安,上林苑。
万国衣冠,齐聚于此,共襄天下文枢盛典。徐守拙作为金石灵枢一脉的代表,其展位设于苑内太液池畔。展位中央,并非实物,而是一幅巨大的、流动的蜃景水幕。水幕之中,澄心园浣月潭的景色纤毫毕现:春水碧透,游鱼细石历历可目,岸边兰蕙初绽,风拂垂柳,甚至能听到泠泠水声与鸟鸣。更奇妙的是,水幕中不断有清雅的诗句如游鱼般浮现、流转、消散,诗句意境皆与潭景相合,字迹飘逸,正是子涵的手笔。这便是守拙以印魂谱为引,融合澄心园万象灵园图谱之力,耗费无数心血凝成的浣月诗境。
当守拙在万众瞩目之下,郑重取出那枚寄托了无数心事的鱼翔浅底灵犀印,向各国使节与文坛泰斗展示其精妙与蕴含的墨契封印理念时,异变突生!
他腰间那枚沉寂许久的墨玉螭纹佩,毫无征兆地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螭纹仿佛活了过来,昂首长吟。一道清晰无比、直接在他识海中响起的意念之音跨越了时空的阻隔,如同在耳边低语:
此刻,月牙泉畔,心莲初绽。
这并非通过驿站信鸽,亦非通过烽火狼烟,而是唯有心神修为达到极高境界,且持有特殊灵犀信物之人,在特定天地灵机交感之时方能实现的**神念瞬息通**!子涵显然也在此刻感应到了他的战示,于万里之外的月牙泉边,以神念回应!
(十二)
镜头瞬间切换至沙州莫高窟。
月牙泉在星夜下泛着清冷的光辉。一座巨大的石窟前,临时搭建的法坛上光影交错。罗子涵身着素雅的敦煌风格襦裙,发髻高挽,神情肃穆而专注。她面前悬浮着那面青铜古鉴,镜面光芒万丈,投射出一幅恢弘的全息景象:飞天翱翔,仙乐飘飘,无数古老的音符和文字在光影中流淌组合,正是失传已久的古乐谱《西洲曲》正在被她的秘法一点点唤醒、重构!
就在守拙的鱼翔浅底灵犀印接触到他展位中特制的灵枢感应台的瞬间!长安上林苑的浣月诗境水幕与敦煌莫高窟前重构的《西洲曲》蜃景,仿佛被无形的巨手拨动了命运的琴弦!
只见水幕中浣月潭的碧波骤然汹涌,几条由纯粹光影构成的、灵动无比的锦鲤竟破水而出,化作流星光矢,瞬间消失在蜃景之中!几乎同一时刻,敦煌那《西洲曲》的幻境里,月牙泉平静的水面突然光华大放,那几条来自浣月潭的光影锦鲤欢快地跃入泉中,带起点点星辉!更令人震撼的是,壁画上那些静止的飞天、菩萨光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手持着由月光与香云凝结而成的、形似白玉兰的妙法天香,衣袂飘飘地从壁画中飞下,融入这跨越万里的幻境之中!
长安与敦煌,两地的幻景在无形的灵枢通道中彻底交融!浣月潭的垂柳轻拂过莫高窟的崖壁,月牙泉的清波倒映着长安的宫阙。飞天的妙音与锦鲤的唼喋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首响彻虚空的灵韵之歌:
风行水面迷望眼,
灵犀织就千秋卷。
西洲曲尽星河转,
潭影泉光共此天!
这歌声并非人籁,而是天地文气、古今情思在秘法催动下产生的宏大共鸣!
(十三)
天下文枢盛典的闭幕仪式,在太液池中央的蓬莱仙岛举行。此刻,徐守拙与通过神念瞬息通确认了行程、刚刚风尘仆仆赶回的罗子涵,并肩立于高台之上。他们手中,各自托着一方印章:守拙是那枚蕴含墨契封印本源之力的徐氏玄圭主印,子涵则是代表灵犀录影最高成就的罗氏摄魂鉴影玺。
在万国使臣、文坛宗匠、以及通过特殊蜃景装置观礼的天下士人注视下,两人目光交汇,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他们同时抬手,将手中的主印与玺,庄重地按在了高台中央那座巨大寰宇文枢仪的核心阵眼之上!
嗡——!
一声仿佛来自远古洪荒的宏大震鸣响彻天地!以长安上林苑为中心,一道无形的、磅礴的灵韵波动瞬间扩散至四极八荒!事先布置于神州大地二十八处最重要的文明遗迹、文脉节点(如曲阜孔庙、洛阳龙门、会稽兰亭、岳麓书院、峨眉金顶、黄鹤楼等)的文枢子器同时被激发!
刹那间,二十八道璀璨夺目的文明光柱冲天而起!每一道光柱都呈现出该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孔庙是浩然的书卷气与礼乐钟鼎;龙门是庄严的佛像与飞舞的璎珞;兰亭是流动的曲水与飘逸的书法;黄鹤楼是缥缈的仙鹤与壮丽的诗篇……这些光柱在苍穹之上交织、融合,最终化作一片覆盖了整个神州天宇的、无边无际的、由纯粹精神与文明光辉构成的玉兰花海!花瓣如雪,晶莹剔透,散发着亘古的书香与智慧的光芒,缓缓飘落,浸润着山川大地,滋养着亿万生民!
这一刻,过去、现在、未来仿佛在此刻重叠;天南地北的瑰宝,在灵犀与秘法的连接下共耀同辉。在这震撼寰宇的文明盛景中,守拙侧过头,望向身旁的子涵。她仰望着漫天飘落的玉兰光雨,清丽的侧颜沐浴在圣洁的光辉里,眼眸中倒映着整个星河的璀璨。
守拙心中涌动着千般思绪,最终凝聚成一句,他借着漫天光雨的辉映,以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轻轻说道:
星槎虽遥,灵犀一点,终渡霄汉。
‖(星槎:传说中往来于天河与大海之间的仙筏,喻指相隔遥远。灵犀一点:心意相通。终渡霄汉:终能跨越浩瀚银河相聚。)
子涵闻声,缓缓转过头来,眼中星光与水光更盛,唇角漾开一抹了然而温柔的笑意,如同玉兰在静夜中无声绽放。万顷花海,千年诗韵,皆不及此刻灵犀交汇的永恒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