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随后,听涛阁对过一间书房的青竹帘后,一个修长挺拔的身影跪坐在蒲团上,看着对面老者执壶斟茶。
此人正是谢昀,而对面的老者,正是先前执意要收叶宁宁为学生的古怪夫子。
没想到老师您还健在,隐居在此间书院......谢昀接过茶盏轻声道。
苏彦殊,如今更名为苏澄心的老夫子叹了一声,摇头道:没想到还是被谢世子给搜罗出来了。
谢昀放下茶盏:学生不敢。只是这次前来万年县实为赈灾,恰巧碰到。
苏澄心打量了一眼谢昀,似乎在判断他这句话的真实性。
这谢昀当时在国子监,可是出了名的难教,并非是愚笨,而是太过聪慧却不用心学。
当时的他负责教授策论,他从不畏惧皇亲国戚,曾用戒尺恐吓过,也曾赶出课堂到外面罚站,然而完全不奏效。
如今的谢世子看上去,眉眼间似乎比曾经多了几分沉静,少了昔日的几分顽劣。
苏澄心捋着胡须微微颔首,看着眼前自己这个昔日顽徒,打趣道:想不到这万年县一行,竟去掉了谢世子身上几分顽劣之气。
谢昀从袖中拿出一张奏折,缓缓递过去:学生前来求教治灾之策......
苏澄心接过打开细看一番,连连点头:我已经知道你已在以工代赈修渠之事,这里你还提到了扩种耐旱高产作物,减免赋税,都是行之有效之法。
说到这里,苏澄心微微一顿,指着文中一处问道:你这个加工农产品,并为其减免商税倒是新鲜,是从哪里得来的对策
谢昀想到侃侃而谈讲条件的叶宁宁,嘴角微翘,回道:是一位颇懂农作物种植的农家姑娘。
苏澄心点点头:既然如此,可以一试。
他说着,从案底抽出一卷笔记:这是老夫这些年整理的《荒政十议》。
谢昀郑重接过,仔细翻看,而后又请教了几点。
暮色时分,谢昀起身朝苏澄心深深一揖:今日多谢老师指教。
苏澄心点点头,孺子可教。
谢昀轻声回道:学生惭愧。不瞒老师,学生也是亲眼见到这民间疾苦,才明白当您当年的教诲。今日来求教灾荒策论,受益匪浅。
谢昀看着气定神闲的夫子,又打趣道:老师隐居于此,倒比当年在国子监时的气色好些。
老夫子闻言捋着胡须的手一顿:哼,至少不用每日对着你们这群皇亲国戚的顽徒费神。
谢昀发现,其实自己这位老师的脾气是一点儿没有改。
苏澄心忽然压低了声音说道:你小子可别到处跟人说老夫在这此谋生。请世子记住,苏彦殊已经死在三年前国子监那场大火里了,现在只有苏澄心。
老师放心。谢昀在门槛处深深一揖,轻声道,这里只有苏澄心夫子。
望着昔日对自己耳提面命的老师,本以为已经殒命,没想到隐居在这一间小小书院里专心教书......
他不禁感叹,这江湖远阔,没想到会有今日这别样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