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1999年,7月19日,退出乐坛5年的张国容宣布加盟环球唱片,并宣布将于年底推出新专辑《陪你倒数》,粉丝期待值爆棚。
同一天,一篇署名李志舆的文章,悄然刊登在《文艺报》的显著位置,标题为艺术、人生与一分钟的启示。
文章没有直接提及孟超的名字,但字字句句都指向当前这场风波的核心。
李志舆在文中深刻阐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家个人经历的辩证关系。
他写道:......人生的际遇,有时如同疾风骤雨,非个人意志所能完全掌控。
艺术家的过往,无论顺遂或坎坷,都是其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可以成为创作的养分,却不应成为评价其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尺......
我们更应关注作品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力量和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深度......
一首歌,若能在一分钟内触动千万人的心弦,引发共鸣,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便已超越了对其创作者个人历史片段的简单评判。
舆论场中,动辄以道德大棒对他人过往进行‘掘墓式’审判,甚至不惜歪曲、抹黑,这不仅是对个体的伤害,更是对艺术创作自由和多元化的窒息。
艺术需要宽容的土壤,需要基于事实和作品本身的理性评判。
李志舆教授的文章,以其深厚的学养、客观的立场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调,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舆论场中的戾气。
他的发声,包括《文艺报》的刊出。
代表了学院派和严肃艺术界的理性声音,为这场沸沸扬扬的风波奠定了最终定调的基石。
那些试图继续兴风作浪、揪着三级片不放的声音。
在这份厚重的学术与人文关怀面前,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定音锤落,风向骤变。
李志舆的文章像投入滚油的一滴水,瞬间引爆了沉寂片刻的舆论场,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权威媒体纷纷跟进。
第二天,《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重量级报刊开始发声。
他们迅速转载了李志舆的文章核心观点,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旗帜鲜明地支持理性看待艺术与人生,反对捕风捉影的道德审判。
主流媒体的集体转向,发出了最强有力的信号。
此外,上戏的教授们、京城电影学院的老艺术家、知名的剧作家、乐评人......
多位在业界德高望重的人物,纷纷在采访或撰文中表达对李志舆观点的赞同。
他们从专业角度分析《一分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强调作品才是评价艺术家的核心。
这股力量汇聚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正音洪流。
与此同时,被之前的抹黑信息带偏的普通听众开始冷静下来。
各大电台的点歌台,《一分钟》的点播率再次飙升。
听众留言中充满了对歌曲本身的喜爱和对孟超遭遇的同情。
网络上尚不普及,但在BBS论坛和聊天室,人们自发地讨论歌曲的动人之处。
失去了道德高地的伪装,那些原本跳得最高、试图继续兴风作浪的声音和媒体,显得愈发苍白无力、漏洞百出。
后续的报道要么悄然撤稿,要么变得语焉不详,再难掀起波澜。
......
昆仑饭店高层行政套房的巨大落地窗外,长安街的车流依旧汇成闪烁的光河,但那瑛却像被钉在了红木办公桌后,脸色铁青。
桌上摊开的不是乐谱,而是几份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报纸。
《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头版或显著位置都转载着同一篇文章。
助理小王的声音比昨天更加小心翼翼:瑛姐...李志舆的文章,今天被所有大报都转了,全是支持理性看待艺术的调调!
小王指着电脑屏幕:论坛上也全是讨论这个的,说李教授是定调子、定音锤!还有...还有...
小王的声音低了下去:张国容昨天宣布复出加盟环球,年底发新专辑,粉丝都疯了,大家关注点都转移了,电台那边,《一分钟》的点播率又冲上去了...
那瑛死死盯着报纸上李志舆三个字,胸腔里那股憋闷几乎要炸开。
她精心策划的舆论绞杀,眼看就要把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孟超碾进泥里,怎么就又起死回生了
一个上戏的教授写篇文章,怎么就成清流定音锤了
主流媒体怎么就跟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全都掉头了
还有张国容,早不复出晚不复出,偏偏这时候!
她感觉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和荒诞感,仿佛自己一拳打在棉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