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西北研究基地。
凌晨四点,姜思弦已经坐在实验台前,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
她的指尖因为低温而微微发红,却依然稳稳地握着铅笔。
第127次推进剂配比实验……她轻声念着,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见。
姜同志,你又没回宿舍炊事班长老张端着热粥走进实验室,看到那个单薄的身影时忍不住叹气,你这样下去身体要垮的。
姜思弦头也不抬,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热粥被放在她手边,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眼镜片,她才终于停下笔,舀了一勺送进嘴里。
老张看着她手腕上凸出的骨节和苍白如纸的脸色,欲言又止。
这个年轻姑娘刚来时就被分到了最苦的燃料组,每天和腐蚀性化学品打交道,却从不叫苦。
基地里关于她的传言很多。
有人说她是被破格录取的天才,也有人说她是犯了错误被下放的问题分子。
今天新来了一批研究员,食堂加菜。老张试探着说,姜同志要不要……
谢谢,我就在这里吃。姜思弦打断他。
老张摇摇头离开了。实验室再次恢复寂静,只剩下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上午的迎新会上,新来的研究员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神秘的基地。
林卫国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坐在主席台上,锐利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的面孔。
我们基地有个怪人。坐在后排的两个年轻研究员小声嘀咕,听说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连食堂都不去。
是不是燃料组那个姓姜的我早上看见她了,瘦得跟鬼似的……
林卫国的眉头皱了起来。
他今年六十二岁,是航天燃料领域的泰斗,这次被特别聘请来指导新型推进剂研发。会议一结束,他就径直走向燃料实验室。
推开门时,他看见一个瘦削的背影正踮着脚够高处的试剂瓶。
女孩的白色实验服空荡荡地挂在身上,露出的手腕细得仿佛一折就断。
需要帮忙吗林卫国出声问道。
姜思弦猛地回头,眼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惊慌。她迅速退到实验台另一端,摇了摇头。
林卫国没有贸然靠近,而是环视着实验室。
墙上贴满了手绘的分子结构图,工作台上整齐排列着几十个标记着编号的样品瓶。最引人注目的是摊开在桌角的那本笔记本。
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中,有一行用红笔圈出的推导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公式……林卫国忍不住走近两步,是你自己推导的
姜思弦下意识伸手想合上笔记本,却在听到这个问题时顿住了。
她迟疑地点点头。
有意思……林卫国掏出老花镜,仔细端详着那个公式,倒是没人这么做过,思路很大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林卫国指着其中一行推导,铝粉在高温下会……
会形成氧化层阻碍反应。姜思弦突然开口,声音轻却清晰,所以我加了稀土元素做催化剂。
实验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林卫国惊讶地看着这个一直沉默的姑娘,发现她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某种他熟悉的光芒。
那是真正的研究者才有的执着与热情。
就在这时,警报声骤然响起,红色的警示灯开始旋转。
B区实验室泄漏!所有人员立即撤离!
走廊上传来杂乱的脚步声。林卫国刚要转身,却发现姜思弦已经冲向了相反的方向。
你去哪危险!
姜思弦没有回答,她的身影转眼就消失在走廊拐角。林卫国犹豫了一秒,咬牙跟了上去。
B区实验室已经弥漫着刺鼻的烟雾。
几个年轻研究员手忙脚乱地试图关闭泄漏的阀门,却被不断喷出的液体逼得连连后退。
姜思弦挤进人群,迅速扫了一眼泄漏点。她抓起旁边的防护面具戴上,又从架子上取下一瓶银色粉末。
你要干什么那是高腐蚀性……有人惊呼。
姜思弦已经冲到泄漏源前,将粉末均匀地撒在喷溅的液体上。
奇迹般地,沸腾的液体立刻平静下来,变成凝胶状的物质。
中和反应……林卫国恍然大悟,聪明!
警报声停止了。
所有人都愣在原地,看着这个瘦弱的女孩熟练地完成后续处理工作。当她摘下面具时,苍白的脸上已经布满汗珠,嘴角却有一丝几不可见的弧度。
你叫什么名字林卫国问。
姜思弦。她轻声回答,这是她三个月来第一次主动告诉别人自己的名字。
林卫国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递给她:明天早上八点,来我办公室。带上你的笔记本。
姜思弦接过纸条,指尖微微发抖。
回到实验室,她轻轻抚摸着笔记本上那个被红笔圈出的公式。
姜思弦摘下眼镜,擦了擦不知何时湿润的眼角。
在这个远离一切过往的地方,她终于找到了存在的意义。